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光伏发电DCDC转换器

光伏发电DCDC转换器

2022-05-31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一、研修内容及意义

1.1 研修内容

本次研修主要是关于光伏系统DC/DC变换器的设计与仿真。要求深入学习和分析光伏发电系统的最大能量跟踪控制、DC/DC变换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完成DC/DC变换器主电路和驱动保护电路的硬件设计,并在MATLAB SIMULINK平台上,完成控制系统的仿真。其中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要求为:输入直流电压为30V-40V;输出直流电压为80V,输出额定容量为200W,瞬时最大功率为700W。

1.2 研修意义

自从上世纪,世界上发生了2次石油危机。由此,光伏发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并且发展十分迅速。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进行发电,具有清洁性,安全性和广泛性。同时它还具有长寿命和免维护性、一定的实用性。除此之外,太阳能资源的充足性和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不仅是让我们从能源危机看到了新的希望,更是以一种新的方式为我们指引了未来发电的趋势。远期看来,光伏发电将以分散式电源进入电力市场,逐步取代部分常规能源。光伏发电不仅可以作为常规能源的补充,还可以应用在特殊领域,如通信、信号电源,和边远无电地区民用生活用电需求方面。从环境保护及能源战略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是,面对目前光伏发电的现状,我们也不得不成这回总发电方式还存在着许多局限。众所周知,太阳能具有能量密度低,稳定性差的弱点,并受到地理分布、季节变化、昼夜交替等影响。由此导致了光伏发电受到时间周期、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的局限。此外,再解决光伏发电成本问题的基础上,由于光伏发电没有传统电机的旋转惯量,调速器及励磁系统,当大功率、高电压、远距离从荒漠面积输送电力到负荷中心,将会给交流电网带来新的经济和稳定问题。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运输成本问题。和传统能源相比,如矿物能源,石油,水能,原子能等,光伏能量的转换效率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常用的材料中,单晶硅的变换效率约为15%-17%,多晶硅的变换效率约为12%-14%,非晶硅的变换效率约为6%-10%。

对光伏系统的研究开发虽然面对重重难关,但却是大势所趋。从自动化方面,主要研究整个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本次研修主要针对整个光伏发电系统前端的DC/DC转换器部分进行研究、设计和仿真。此部分不仅要解决将光伏电池产生并输入的不稳定的直流电压转化为稳定的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还需要考虑最大

- 1 -

能量跟踪控制,以保证最大可能的利用能源,提高系统效率。除此之外,此部分还涉及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从而保证整个DC/DC转换器能正常工作。

二、研修过程及结果

2.1 概述

光伏发电系统由光伏电池组(包括控制器)、蓄电池(组)、逆变器等组成,其主要结构框图如图2.1所示: 光伏电池 蓄电池 DC/DC转换器 逆变器 电网 图2.1 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结构图

其中,DC/DC转换器的主要作用为:一是调节太阳能电池的工作点,使其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处,二是限制蓄电池充电电压范围。通过升压作用,将光伏电池产生的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直流电压转换为稳定输出的直流电压。另外,最大功率跟踪(MPPT)一般也是在这里实现。主要是控制开关管的占空比来达到电阻的匹配。考虑的此部分电路工作的稳定性,还需要为该部分电路加上驱动保护电路。

2.2 DC/DC变换器主电路图模块

2.2.1 模块基本原理

光伏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跟踪常采用的DC/DC变换电路拓扑结构有不同类型DC/DC变换器,亦称直流斩波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调节控制开关,将一种持续的直接电压变换为另一种直流电压,其中二极管是起续流作用,LC电路用来滤波。典型的DC/DC变化电路有降压式(buck)、升压式(boost)、升降压式(buck-boost)、库克式(cuk)等。

具体选择哪种类型的电路拓扑结构由系统的实际需要决定。本次研修任务要求输入直流电压为30V-40V;输出直流电压为48V。因此,考虑采用Boost电路,即升压斩波器。其输出平均电压Uo大于输入电压Ui,极性相同。特点是:只能升压,不能降压,输出与输入同极性,输入电流脉动小,输出电流脉动大,不能空载,结构简单,常用于将较低的直流电压变换成为较高的直流电压。

升压式(boost)变换器是一种输出电压Vo高于输入电压Vin的单管不隔离直流变换器。Boost主电路如图2.2所示。Boost变换器的主电路由开关管Q,二极管D,输出滤波电感Lf和输出滤波电容Cf构成。Boost变换器中电感Lf在输入侧,一般称为升压电感。开关管Q为PWM控制方式,最大占空比Dy必须限制,不允许在Dy=1情况下工作。当Q导通时,电源向电感储存能量,电感电流增加,

- 2 -

二极管截止,电容C向负载供电,此时VlVin。当开关Q截止时,电感电流减小,释放能量,由于电感电流不能突变,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左负右正,迫使二极管导通,并与电源一起经过二极管向负载供电,同时向电容充电,此时

VlVinVo。

图2.2 Boost变换器主电路

Boost变换器有两种工作方式:电感电流连续和断续。图2.3、2.4给出了Boost变换器在不同开关模态时的等效电路。当电感电流连续时,Boost变换器存在来那个钟开关模态,如图2.3、2.4所示。而当电感电流断续时,Boost变换器存在三种模态,如图2.3、2.4、2.5所示。

图2.3 Q导通 图2.4 Q关断

图2.5 Q关断时电感电流为零

- 3 -

(1)开关模态1[0,Ton]:如图2.3所示

在t0时,开关管Q导通,电源电压Vin全部加到升压电感Lf上,电感电流

Ilf线性增长。二极管D截止,负载由滤波电容Cf供电。

LfdilfVindt

当tTon时,Ilf达到最大值Ilfmax。在Q导通期间,ilf的增长量ilf()为:

ilf()VinVToninDyTs LfLf(2)开关模态2[Ton,Ts]:如图2.4所示

在tTon时刻,Q关断,ilf通过二极管D向输出侧流动,电源功率和电感Lf的储能向负载和电容Cf转移,给Cf充电。此时加在Lf上的电压为VinVo,因为VoVin,故ilf线性减小。

LfdilfVinVo dt当tTs时,ilf达到最小值Ilfmin。在Q截止期间,ilf的减小量ilf()为:

ilf()Vo-VinV-Vin(Ts-Ton)o(1-Dy)Ts LfLf在tTs时,Q又导通,开始另一个开关周期。

由此可见,Boost变换器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Q导通时为电感Lf储能阶段,此时电源不向负载提供能量,负载靠存储于电容Cf的能量维持工作。Q关断时,电源和电感共同向负载供电,此时还给电容Cf充电。因此Boost变换器的输入

(IlfmaxIlfmin)/2。电流就是升压电感Lf电流的平均值为Ii开关管和二极管轮流

工作,Q导通时,流过它的电流就是ilf;Q截止时,流过D的电流也就是ilf。通过它们的iq和id相加就是升压电感电流ilf。稳态工作时电容Cf充电量等于放电量,通过电容的平均电流为零,所以通过二极管D的电流平均值就是负载电流Io。稳态工作时,开关管Q导通期间电感电流的增长量ilf()等于它在开关管Q截止期间的减小量ilf()。

Vo1 Vin1Dy其中0Dy1,故此电路只能起到升压作用。 2.2.2 模块的设计

转换器相关参数的设计的将直接影响到转换效率,利用改变开关管的占空比

- 4 -

来跟踪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功率点,光伏电源能量通过转换器提供给负载,任何元件的功率损失都将影响整个系统的跟踪效率,因此选择适当的元件是这部分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1)储能电感L的选取

假设电感的转换效率为100%,转换器工作在连续状态下,当光伏电池工作在最大功率容量(700W)时,由于Vo80V,可得ImaxPomax/Vo700/80=8.75A。根据

Vo1 Vin1D可得:Dmax1VVinmin304010.625,Dmin1inmax10.5 Vo80Vo80临界负载电流IBO可由下式计算得:

IOBVo2D1D 2Lfs27Lfs。D值越接近1/3,IOB越大。令2当D=1/3时,IOB有最大值,即IOBmVo最小负载电流Iomin大于临界负载电流I,由公式得

OBIOminVo2D1D 2Lfs又DC/DC变换器的开关器件使用MOSFET,门极控制信号的工作频率为50khz(Ts20s)。当系统工作于光伏最大容量的状态下时,考虑占空比为0.5时,可得:

LVo802D1D0.5(10.5)2114.3H 32fsIomin250100.875即DC/DC变换器的电感值不小于114.3μH。考虑到必要的余量,取L=150μH。 验算:L=150μH,D=0.5时,临界负载电流为:

802IOB0.510.50.667AIomin

215010650103确保了电感电流连续,所以最终选定储能电感L=150μH=0.15mH。 (2)滤波电容C的选取

开关Q处于导通状态时,电容Co给负载供电,其电流为-Io。当开关Q关断时,电感L中的感应电动势迫使二极管D导通,一方面给负载供电,另一方面补充当开关导通时电容Co上减少的电荷。输出端电容值的大小决定输出电压的纹波,要求输出电压的纹波峰峰值不超过200mV,即

- 5 -

Vof11200mVDcD0.25% VofsfsRCo80VD越大,则Vo/Vo越大,故

0.0025fs0.002501031fc0.16kHz

RCoD0.625负载电阻R越小,则,首先假设光伏电池工作电压可控制为逐渐增大,刚开始时光伏

电池工作于Pn点上,由于工作电压的增大,下一时刻工作点移至Pn+l,此时有Pn< Pn+l,工作电压的继续增加使得工作点沿着功率曲线向上爬升到最大功率点Pm

处,接着工作点继续向右移,此时会出现Pn>Pn+l,在此情况下,我们通过改变

工作电压的变化方向(即使其转变为逐渐减小),工作点则从另外一个方向向峰

顶爬升,如此反复控制光伏电池工作点电压的改变,从而实现工作点最终稳定工 作于最大功率点附近[441。具体的流程图如图3-6所示。越大,最小电阻

809.14

Iomax8.7511Co0.68mF 3Rminfc9.140.1610RminVo考虑一定余量,取Co=2.2mF。 验算:Co=2.2mF时,

10.05kHz 39.142.210Vo0.051030.750.08%0.2% Vo50103fc满足输出电压的纹波要求,所以最终选定滤波电容Co=2.2mF。

因此,整个最大功率点跟踪系统的主电路图如下图2.6所示。其中储能电感L=0.15mH,滤波电容Co=2.2mF,输入端滤波电容按经验取Ci=2.2mF,开关管Q选用N沟道增强型MOSFET功率管。

L光伏电池DQCoRL

Ci图2.6 最大功率点跟踪系统主电路图

- 6 -

(3)整流二极管D的选取

二极管的选择主要是对正向压降、反向压降以及开关速度等几个参数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正向压降越高,功率损耗越大。另外二极管的关断时间太长将影响转换器的转换效率,并可能产生瞬间高压,损坏元器件。最后要求二极管必须具有较高的反向电压。综合考虑以上的因素选取其向电压为100V,15A的工作电流的二极管即可。 (4)功率开关管的选取

Boost电路中开关管选用N沟道增强型MOSFET功率管。功率管的选择时应该考虑其最大工作电压和电流能够完全满足此模块30V-40V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

2.2.3 模块的仿真

根据上述设计得到DC/DC变化器主电路模块的仿真图,如图2.7所示:

图2.7 DC/DC变化器主电路模块仿真图

2.3 最大功率跟踪系统模块

2.3.1 模块基本原理

最大功率就是使光伏电池始终保持最大功率输出。由于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

- 7 -

效率比较低,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受日照强度以及温度的影响的特点,为了在限定的条件下有效的利用光伏电池,就要进行最大功率跟踪(MPPT)。

最大功率点跟踪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寻优的过程,即通过控制太阳能电池端的电压来控制最大功率的输出。MPPT控制可根据采集到的太阳能输出电压值、电流值以及功率值来判断其运行在哪个工作区,然后根据不同的工作区采取不同的工作指令来进行跟踪控制。

对于电阻型负载,其负载线与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曲线的交叉点决定了光伏电池的工作点。不同的负载RL决定了不同的工作点。因此在不同的温度、日照强度条件下,当最大功率点发生漂移时,可通过调节负载使光伏电池重新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处,最大功率点跟踪就是完成以上阻抗匹配的任务,使得变换后的工作点正好和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重合,使得光伏电池以最大功率输出。

目前,最大功率点跟踪的算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恒定电压法、爬山法(也称扰动观察法)、改进的爬山法、电导增量法、最优梯度法、功率回授法、模糊控制法、滞环比较法等。在实现的过程中,进行调节时所依据的变量也不同,大体分为依据电压或者依据功率。其中两种应用广泛的方法是爬山法和电导增量法,爬山法结构简单、被测参数少,而电导增量法在外界环境发生迅速变化时,其动态性能和跟踪方面比爬山法好。

爬山法是目前实现MPPT常用的方法,它通过不断扰动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工作点来寻找最大功率点的方向。其原理是先扰动输出电压值,然后测其功率变化,与扰动之前的功率值比较,如果功率值增加,则表示扰动方向正确,继续朝同一方向扰动,如果扰动后功率值小于扰动前的值,则往相反的方向扰动。

首先假设光伏电池工作电压可控制为逐渐增大,刚开始时光伏电池工作于

Pn点上,由于工作电压的增大,下一时刻工作点移至Pn1,此时有PnPn1,工

作电压的继续增加使得工作点沿着功率曲线向上爬升到最大功率点Pm处,接着工作点继续向右移,此时会出现PnPn1,在此情况下,我们通过改变工作电压的变化方向(即使其转变为逐渐减小),工作点则从另外一个方向向峰顶爬升,如此反复控制光伏电池工作点电压的改变,从而实现工作点最终稳定工作于最大功率点附近。

爬山法实质上是一个自寻优过程,通过对阵列当前输出电压与电流检测,得到当前阵列输出功率,再与已被存储的前一时刻阵列功率相比较,舍小存大,再检测,再比较,如此不停地周而复始,便可使阵列动态的工作在最大功率点上。此方法的优点是算法简单,容易实现,但对于光强快速变化的环境产生错误的跟踪,有较大的功率损失。有时还会发生程序控制在运行中的失序,出现“误判”。

- 8 -

具体流程图如图2.8所示:

开始 测量Vk Ik 计算P k YES k PPk1 NO YES NO P kPk1 YES NO YES NO k Vk1 V VkVk1 V REFVREFV VREFVREF-VVREFVREFV VREFVREF-V 返回 图2.8 改进爬山算法的流程图

2.3.2 模块的设计

在电池输出端添加电压检测模块和电流检测模块,检测模块的输出连接到MPPT控制算法模块的输入端,为算法的运行提供数据输入;把PWM脉冲信号模块的输出信号连接到Boost电路上MOSFET的触发端;在电阻输出端负载R上连接输出电压和电流检测模块,二者输出相乘得到输出功率,接到示波器后就可以实时观察太阳能电池的功率输出。

- 9 -

2.3.3 模块的仿真

根据上述设计得到MPPT控制模块的仿真图,如图2.9所示:

图2.9 MPPT控制模块仿真图

2.4 驱动保护电路模块

2.4.1 模块基本原理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的输入电容在MOSFET导通和关断时要充电和放电,充电和放电电流对MOSFET的开关速度影响很大,充电和放电的电流越多,开关的速度越快,基本的驱动方法有:晶闸管驱动、脉冲变压器驱动、专用的集成电路驱动以及光耦驱动等。晶闸管实现的驱动没有隔离功能,脉冲变压器存在一定的漏感,这样使输出脉冲陡度受到限制,同时其绕组寄生电感和电容使脉冲前后沿出现振荡,对功率管不利,同时脉冲变压器在传输脉冲时容易出现铁心饱和,其共模抑制比低,而采用脉宽调制器不存在这些问题。脉宽调制器用于产生一路脉宽调制脉冲波,它是由一个专门的芯片UC3879产生的。

本系统设计有直流侧过压欠压保护、交流侧过流保护、过热等多种保护,当出现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过压、欠压故障的时候,需要发出一个信号,封锁DC/DC转换器的脉冲,使其停止工作,当检测到直流电压恢复正常时,DC/DC转换器又自动复位开始工作;当出现交流过流、过热故障时,程序进入中断服务

- 10 -

子程序,封锁所有驱动信号。当故障排除后,手动复位,系统重新启动。 2.4.2 模块的设计

UC3879输出的OUTA,OUTB,OUTC,OUTD4路信号通过门控隔离驱动而设计的光耦隔离驱动电路集成芯片TLP250组成了驱动电路,如图2.10所示,四组分别驱动Q1-Q4开关管,需要3个20V辅助电源, OUTA/OUTB,OUTC/OUTD相位互补,OUTA(OUTB)分别超前OUTC(OUTD)一定的移相角。辅助电源是由蓄电池、UC3844、TL431所组成的自反激式变换器。

图2.10 驱动电路

Boost电路如果开路,理论上的开路电压无限大,所以需要对输出过电压进行保护;过压保护电路图,如图2.11所示。该电路图通过比较器和跟随器实现保护功能,将采样值和基准值比较,如果过压则要封锁PWM信号,以实现保护目的。

图2.11 过压保护电路

- 11 -

2.3.3 模块的仿真

根据上述设计得到PWM模块的仿真图,如图2.12所示:

图2.12 PWM模块仿真图

2.4 完整电路仿真及结果

综上所述,整个DC/DC变化器电路仿真图如图2.13所示:

图2.13 DC/DC变化器电路仿真图

- 12 -

仿真时,虽然做出了比较完成的仿真图,但是在运行时总是出现“找不到指定模块”,最终并没有作出仿真结果。

三、研修总结

3.1 研修过程中问题及解决方法

本次研修主要涉及《微控制器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供电系统及电器控制》、《现代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课程的基本知识。除此之外,本次研修还需运用matlab仿真。但是我们仅学过一些皮毛,尤其是对于电力电子技术知识了解更是少之又少。于是在整个研修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最终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 (1)学习电力电子基本元件的功能和特性

电路都是由基本的电力电子元件构成的,因此,为了能够合理的构建电路、选用适当的元件,就需要对电力电子基本元件有所了解。通过对《电力电子技术》中电力电子器件章节进行学习,初步了解了不可控器件、半控型器件、典型全控器件和一些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此外,由于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殊性,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要考虑电力电子器件的驱动、保护和串并联使用。通过学习,对于这些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应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习电力电子技术中一些基本概念

电路设计过程中由于其功能的要求,不仅要考虑使用何种元器件,更要考虑采用何种电路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几种常见的电路主要是整流电路、直流斩波电路、交流电力控制电路、交交变频电路、逆变电路和组合变流电路。此外还涉及PWM控制技术和软开关技术。通过对题目研究,发现主要应用主流升压斩波电路和PWM控制技术。通过查阅资料,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重点学习,对于电路的工作原理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为后序工作奠定了基础。 (3)相关文献的查找

仅仅阅读一些基础知识并不能良好的解决研修任务中规定的电路要求。而且虽然对于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我还是不能很好的用到实际中。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于是,我们对于本次任务的完成,主要建立在搜索相关资料和对所得资料进行消化吸收。在这个过程,我学到了忽热快速有效地搜索到自己需要的材料。 (4)电路的设计和参数确定

电路构架确定后,为了电路功能更好地实现,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电路进行修改,并对其中所用元件的参数合理设置。由于所学有限,这里,主要参考了

- 13 -

搜索到的资料,还向学过相关知识的学长进行请教。通过反复研读,并和学长讨论,再结合以往在实验室中做实验的经验,最后将电路完善,并确定了较为合理的参数

(5)学习使用MATLAB 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

由于条件限制,很多情况下只能对电路进行仿真。而且在仿真时,由于不存在外界的干扰,往往可以更好地检验电路的理论性和合理性,而且可以节约成本。仿真软件有很多,本次研修主要利用matlab进行仿真。以前只知道matlab主要用于数学计算,对于其中simulink根本没有接触过。经过学长的讲解,我们对它有了一定了解,后来通过学习一些matlab中simulink仿真的简明教程快速掌握其中对于本次研修有用的部分。总体感觉与之前使用过的multisim还是比较类似的,因此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6)学习使用Microsoft Visio 2003绘制电路图

在写报告时,遇到了一个问题,仿真软件中的基本元件并非国际符号,不适合用来直接画电路原理图。通过上网查询,发现了简单易用的Microsoft Visio,通过自己简单的摸索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利用这个软件画出比较简单的电路图。通过这次学习又掌握了一个简单的软件应用。

3.2 研修心得

这次的研修与实际联系相当紧密,总体来说,是很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接触到实际的系统,让我们学会自主学习、自己钻研,学会活学活用,将别人的知识迅速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短短的三周就这样结束了。本来对于开学三周自己并没有很具体的打算,当听到老师要布置课题时,感觉这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可以督促我们自主学习。但是等到真正接收到老师布置的任务时,自己就有些心虚了。要用到知识,自己基本都没有学过,基础非常薄弱。对于学过的知识,也因为假期而有些生疏。但是想到研修的目的就是挖掘自己的潜能,学会快速学习知识,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自己好好研究,磨练自己。

接下来的过程,我首先将任务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就针对其中必须要用的电力电子基础知识罗列出来,制定了详尽的计划快速学习了一番,做到基本了解和掌握它们的特点和用法。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在分解决析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开始电路设计时,由于对于之前那些知识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要想靠自己完全设计,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根据任务要求逐步开始搜集网上和书中一些有针对性的资料。对资料再认真研究,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在经过理解后就挑选出每个模块简单易行的方法来逐步完成对

- 14 -

整个电路的设计。在对电路元件参数设定时,我得到了一位学长的很多帮助,他细心地为我解说,分析。在他的帮助下,我结合自己以往做实验的经验制定了比较合理的元件参数,完成了整个电路的设计过程。

等到仿真的时候,就感觉遇到了大难题。虽然在数学建模的时候对于MATLAB有了一些应用的经验,但是却从未使用simulink进行仿真。通过张旺学长的讲解,我们对matlab中simulink的仿真有了初步了解。后来自己在网上搜索了一些相关的简明教程,发现与之前使用的multisim非常类似,还是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真正仿真时,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经常会遇到提示一些元件的参数错误等。通过和比较熟悉这个软件的学长请假,不断地修改电路和相关参数。最终,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制作出了整个DC/DC变换器的仿真图,但是由于软件问题,并没有实现整个仿真过程。虽然最后的结果不是很令人满意的,但是我还是收获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迅速掌握一个然见得一些基本功能并为我所用。也许学会了更加认真分析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MATLAB的仿真对于自动化专业的我们十分有用的。无论是做毕业设计还是将来到了工作岗位上,都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本次研修,我还仅仅是简单尝试,今后一定要更多的时间系统地来学习这个软件,达到熟练使用的地步。

在本次研修中,我们老师、同组的同学和几位学长对我的帮助都很大。通过和他们讨论,我往往会有新的思路。今后还要重视与别人多多交流,,开拓思路,大家共同进步。

虽然最后研修的结果并不是很满意,但是我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困惑、思考,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和知识,对于自动化也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学习到了一些必须掌握的技巧和软件。这个过程使我受益匪浅,已经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杨荫福等,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徐德鸿,电力电子系统建模与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 梁宏晖,小功率光伏发电及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的研究,天津:天津大学,2008; [5] 田勤曼,光伏发电系统中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方法的研究,天津:天津大学,2008;

[6] 谢文涛、张东、吕征宇,光伏发电系统中前端DC/DC变换器的设计,机电工程,第24卷第9期,2007;

- 1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