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群”的悲壮格调
2022-01-10
来源:爱问旅游网
语文学刊 2010干第12期 “东北作家群”的悲壮格调 O翟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东北作家群”是一支在流亡之中形成的文学创作群体,在题材、主题以及审美倾向上表现出相 近的走向。东北作家群因最早反映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而蜚声文坛,并且以独有的审美格调建构自己的艺术品 格,他们有着相似的心灵撞击,有着相近的心境感受,亡国灭种的威胁,亡家亡国的灾难,使他们抒写着粗犷野性的 生命之歌,雄健悲壮的风格,给读者带来了极富地域色彩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 东北作家群;野性;悲壮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12—0095—0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群”是一支在流亡之中 狮子、烈性的寒带虎、草原的鹏鹗、反叛的狼子,是科尔沁旗 形成的文学创作群体。对“东北作家群”的沿革作历史的考 草原原始强力的化身。虽然不少人物性格还是粗线条的,但 察,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并非自觉结成的文学流派,它并没有 是普遍具有单纯质朴、雄强豪壮、自然放纵、难以驯服、生命 完备的组织形式,也没有公开的宣言和口号,可是他们的命 力旺盛的特征。这些东北大地孕育的粗野强悍的性格,在原 运和时代紧密相连。“九・一八”事变以后,他们极为相似的 始性中透露出自然人性,在狂野中显示着生命本真,让人们 遭遇,造成了他们思想感情的逐渐趋同,他们追踪时代步伐 感受到一种东北大地特有的野性和力量。 丽进行的创作,在题材、主题以及审美倾向上表现出相近的 东北作家群还为读者勾画了一类粗野强悍的特殊形 走向。在东北沦陷以后,东北作家群初具雏型,随着一块块 象——“胡子”。他们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土匪,如艾芜 国土的沦落,这群作家流离失所,经历着自北而南,北平、上 笔下的“盗马贼”,而是不仅保存着农民的淳朴,而且带有叛 海、武汉、重庆、桂林的多次迁徙,在流亡的艰难中自然形成 逆者色彩,特别是在抗日斗争中,民族气节与野性集于一身。 群体并日益走向成熟。他们的作品笔调冷峻,充满强烈的爱 “胡子”成为东北作家群创作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线,煤黑子、 国主义情感,有着一种原始野性的力量,形成中国现代文学 海交、半截塔、刘元这些“胡子”形象,使粗野强悍的性格刻画 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又增添了几分异样的色彩,为东北作家群野性之美的追求增 一、粗犷、野性的生命之歌 添了地域特点。东北作家群文学作品的野性美,也表现为蛮 文学的野性美是东北作家群一种独特的审美格调,主要 荒冷峻的环境描写。自古以来,辽阔蛮荒的东北大地以及由 是指通过文学作品张扬原始本能、崇尚生命力量。在他们的 此构成的生存环境,使那些在这里渔猎田牧的东北人形成了 笔下,那些白山黑水的儿女,以旺盛的生命力量和执著的生 顽强的生命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量。因此,东北作家在塑造 命意志,在原始蛮荒、冷峻严酷的生存环境中,采金挖参、驰 粗野强悍的性格时,特别注意环境的作用,总是通过大野长 骋征战、抗日救亡、谱写了一曲曲苍凉雄犷的人生之歌、奔腾 河的辽阔苍茫,高山林莽的险峻雄奇和冰天雪地的风刀霜 着生命豪情和大野雄风。鲁迅为《生死场》作序时说:“这自 剑,来烘托和增强人物的精神力度。在东北作家笔下,东北 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 大地展示了自己独有的壮美。端木蕻良构筑的科尔沁旗草 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这 原是一片蕴藏原始的力和流淌野性之美的土地。在这片土 一评价,不仅概括了《生死场》的风格,而且突出了东北作家 地上,父亲一族当年就是用原始的野性之力抢夺了母亲一族 群创作的一个共同的品格——执著生命力和原始野性的品 的土地,开始了他们的生命里程。骆宾基《蓝色的图们江》描 格。东北作家群文学作品的野性美,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粗野 画的图们江两岸,更是一个充盈着神秘感觉和原始图景的神 强悍的性格刻画。萧军笔下的井泉龙,硬气敢为、义勇双全, 话王国。作者用神来之笔描绘了图们江两岸美丽的大草原、 带领村民伸张正义,只身赴险,与“胡子”里应外合,捣毁杨 智慧的草精灵、强力的黑熊和黑斑虎,并以大地和太阳的爱 府。骆宾基笔下的高占峰,仗义疏财,颇具绿林豪爽之气,使 情为故事源头,为读者描画出极富想象且颇具神秘感的原始 侵略者闻风丧胆。端木蕻良笔下的大山,被作者喻为山样的 图景 [作者简介]崔彦,女,内蒙古包头人,包头师范学院副研究馆员;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 一95— 现代文萃 二、雄健、悲壮的审美风格 崔彦/“东北作家群”的悲壮格调 并他人的财产制造舆论。跳神者和敬神者,都没有真意,在 惶惶然的鼓声中,在狂舞乱扭中装神扮鬼,呼天唤地,乌烟瘴 气中,隐藏着地主阶级的诡秘、狡诈、贪婪和残忍。《呼兰河 东北作家群的独特的美学追求,在他们的作品刚刚问世 之际,就受到了文坛的重视。《生死场》被誉为“力透纸背” 之作,有“钢戟向青天一挥”的雄风,它和《八月的乡村》一 起,还“因为是那样雄厚和坚定,是血淋淋的现实缩影,而被 称为“里程碑”。巴人更特别推崇《科尔沁旗草原》的“苍茫 传》中也有“跳大神”的描写。相比之下,它或许倒有些“诚 意”。那是为胡家不合“规矩”的小团圆媳妇跳神驱鬼,“非 常热闹,传为一时之盛”。一边是大神发疯似的击鼓狂舞,一 边是小团圆媳妇被剥光衣服,抬进装满热水的大缸中。鼓声 和惨叫声混杂在一起,人在惨叫声中死去,极其疼人。主事 而深厚的潜力”,语言的“放纵”,场面的“浩瀚”,因而称其为 “直立起来的中国的进行曲”。上述评论所强调的~个共同 点,就是这个小说流派的作家都追求一种阳刚的、粗犷的、悲 人和围观者一律虔诚地相信,这是“为她好”,毫无害人之心。 正因为人们对此这样有“诚意”,如此“虔诚”,才更使得这野 壮的美。 东北作家群是一个失去乡土的流亡作家群。这群亡省 亡家的青年,则以感同身受的笔触,血与泪相混合,描写民族 的灾难;剑与火相交融,歌颂人民的反抗和斗争。那动荡的 社会局面,那充塞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都赋予作品以崇高 和庄严的性质,那凄苦、惨烈而又悲壮的画面,都充溢着一种 力量之美。 东北作家群的作家们以目击者的身份,录下了日本强盗 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罗烽的《第七个坑》、《荒村》等作品, 都以满腔的愤慨,切齿地揭露了侵略者魔鬼的凶相和屠夫的 残忍。舒群的作品写出了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价值取向。 《老兵》中的张海效个“兵油子”,一天到晚混沌度日。可是, 当团长准备向日本人投降时,他却起来组织弟兄们进行反 抗。甚至当他负伤缺臂少脚,只能在雪地上以滚动代替步行 时,还仍然不忘前进杀敌,显得极其沉郁、壮烈。 萧军以行伍出身作家的独特气质和情怀,赞美那雄强有 力的义勇者,突出他们的不屈不挠,无所畏惧的反抗性格和 出奇的坚毅。不但在那位“厚嘴唇”、眼光高远、刚毅沉着的 陈柱司令员身上,在那位长着鹰一样眼睛的铁鹰队长身上寄 托着作家的这种美学追求,甚至于在普通农妇李七嫂身上, 萧军也努力发掘她深明大义、有胆识、有决断的因素,突出她 刚烈、倔强的气质,以她难以忍受的灾难中凛然站起,勇赴国 难的雄姿,使一个弱女子显现出若干阳刚之气。东北作家群 作品中的这些人物,或男或女,或老或少,都是我们民族雄伟 力量的体现。 三、丰富多样的民风习俗 注重民风习俗的描写是许多有特色的文学家的强项,透 过它而清晰地反映社会百相,深入地揭示文化内蕴,并充分 地显示出作家的审美个性。东北作家群的作家们主要通过 丰富多彩的民风习俗的描写,表现不同阶级和阶层在时代狂 风暴雨中的人生取向。他们突出民风习俗中的神秘、激越、 雄强来实现其对阳刚美的追求。“跳神”是东北解放前广泛 流行的一种习俗。但在不同的作品中,这同一习俗却包含着 不同的意蕴:在《科尔沁旗草原》中,丁家借“跳大神”为其吞 一96一 蛮残忍的中世纪的风习,把生活在文明世界的人们震惊得目 瞪口呆! 端木蕻良的《风陵渡》写黄河船夫对“图腾”的崇拜,虔 诚地把它当作黄河生命的守护神,更是把原始信仰和民族大 义结合起来,反映出民族处于灾难之时,人们对一种超人的 力量的真诚追求和期盼,在苍茫和凄凉中寄寓着神圣和庄 严。 “盟誓”是中国社会中最常见的习俗。或许不同民族,不 同地区的盟誓形式不一样,但其用意则是相似的,即以此表 示信约守诚。在诸多“盟誓”的描写中,可能要数萧红的《生 死场》中对东北人民集体盟誓决心抗日的场面写得最为雄壮 激越:“山羊被抬进院心铺好红布的方桌,桌前烧起两只红蜡 烛,一只装好子弹的匣枪摆在人们面前,每个人都跪下,胸口 对着抢口‘盟誓’:‘若要心不诚,天杀我,枪杀我,枪子是有 灵有圣有眼睛的啊!t’或许鲁迅当年所称赞的“越轨的笔致” 就是指此处吧,它确实显出了一个东北女作家的刚烈性格和 “越轨”的美学追求。 总之,东北作家群不仅因最早反映东.|E人民的抗日斗争 而蜚声文坛,而且以独有的审美格调建构自己的艺术品格, 他们有着相似的心灵撞击,有着相近的心境感受,亡国灭种 的威胁,亡家亡国的灾难,使他们对东北大地的深深眷恋和 由此而生的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泣如诉的情节叙述、力 透纸背的人物刻画,给读者带来了极富地域色彩的审美体 验。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C]//萧红《生死场》序.鲁迅全 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萧红.呼兰河传[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萧红.生死场[M].京华出版社,2006. [4]萧军.八月的乡村[M].人民出版社,1980. [5]徐晓杰.论萧红对东北作家群的超越[J].内江师范学院 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