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如何促进高中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刘廷振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11期
[摘要]体育锻炼不仅增强人的体质,同时也纠正人的心理缺陷,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本文就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初略的分析并提出了锻炼方法。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影响高中学生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竞争的时代。而对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还不成熟,面对升学的压力,再加上现在学校教育体制的高压式教学使的高中生心理上整天处于烦躁、苦闷、单调的学习中,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恐学症。面对此种情况,体育(这一特殊学科)肩负着十分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合理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身心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1、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时期就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现在的中学教学更是大大的提升了体育锻炼在教学中的地位。从中考的加试体育到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转变;从体育竞技的教学到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转变,无不体现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还能促进心理健康。
根据国内外的各种观点,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可分为智力正常、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自我评价恰当、良好的人际关系四个条件,所以我们就根据此条件对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
1、1、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面对升学压力的高中学生整天处于紧张的学习中,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和准确性,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 1、2 、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快感。有的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并达到愉快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能消除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 1、3、恰当的自我评价。体育运动有助于锻炼者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同时体育锻炼也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完善。经过体育锻炼加深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之更能逐步的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更加适应集体,适应社会,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1、4、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高中学生而言,紧张的学习使学生处于闭塞的生活中,这就容易使学生形成封闭的孤僻性格。体育锻炼能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在群体性的项目(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更能帮助你逐渐改善孤僻的性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2、体育锻炼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与健康的核心就是“健康第一”,体育如何促进健康?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什么?这就使体育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来审视体育锻炼。
2、1、加强学情研究。在体育锻炼中,不仅学生要针对自己的实际选择项目,同时也要求教师加强对学情的研究。从生理、心理、兴趣、爱好、技能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根据学情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锻炼和分类指导,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2、2、处理好体育锻炼和思想认识的关系。体育教师不只是教授给学生以体育技能,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等诸方面的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健体强身的意识,从而使思想认识和体育锻炼能协调统一。
2、3、处理好体育锻炼量和强度的关系。要想使体育锻炼促进心理转化,在体育锻炼中就应该注意体育训练的手段、训练的量以及训练的时间。每次体育锻炼的内容要间隔进行,训练的量从小到大,循序渐进,而且要周期性的进行。同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同时锻炼过程中也要用体育保健和医疗作为保障。 3、结论与建议
3、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经过合理的不断的体育锻炼,对学生的智力水平、自控能力调节、心理健康的完善、良好的人际交流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我们同时也要注意锻炼的质、时、量以及各种锻炼之间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2、体育锻炼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计划。同时要注意训练的方法,以及训练量和强度的关系。 4、参考文献
[1] 耿培新等《体育与健康》 [2] 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