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危机与重构
米济柳
(渤海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新闻专业主义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而我们现在所处的后真相时代充斥着很多虚假信息,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本文探讨新闻专业主义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所遇到的媒体权利危机、新闻伦理危机和新闻价值危机,并分析如何重新建构新闻专业主义。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伦理;新闻价值标准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
“新闻专业主义”概念诞生于美国,随着对新闻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框架也在不断延伸和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
(一)新闻事实的客观公正理念1956年5月,刘少奇同志在与新华社负责人的谈话中指出,外国记者强调他们的新闻报道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报道;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报道,是他们的口号……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公正,同时要考虑
利害关系,看看对人民和无产阶级事业是否有利。
[1]
可见,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既是一种专业理念,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既要求报道忠于事实,不掺杂个人意见,还要求报道保持立场的中立,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反映事物。但是事实上就如刘少奇同志所说,媒体要有一定的阶级立场,不可能完全保持中立,这就需要媒体把握好客观公正和立场倾向的统一,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新闻报道。(二)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
新闻媒介的“责任”是伴随着“自由”而生的,二者互相联系和制约,媒介既然选择了这份“自由”,就需要履行相应的“责任”,而新闻专业主义所推崇的,正是媒介在享有“相对自由”的权利下,承担起对社会和公众的责任。新闻媒体最基本的功能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取周围最新变动的信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帮助社会系统更加有效地运行,所以很多人称新闻媒体是社会的“监视器”和“守望者”。除了这一基本功能以外,媒介还需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稳定、传播社会公共文化等,这些都是媒介作为传播者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三)新闻行业及其从业者的伦理道德南京大学丁柏铨教授认为:“新闻伦理是业内适应新闻活动特点而形成的要求自己‘应当如何’的自律规范,以及公众认为媒体在新闻活动中‘应当如何’
的观念和舆论约束。”[2]
可见,新闻伦理道德是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凭借其职业道德意识的自律性规范,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舆论约束的他律性制约。具体来讲,就是媒介组织在新闻生产运营中以及新闻工作者在日常采编过程中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避免新闻失实;正视媒体商业化,防止媒体只顾追逐经济利益而一味地迎合受众;正确处理新闻伦理和社会伦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履行社会责任。
二、后真相时代的特点2016年,“后真相”这一词条被《牛津词典》收录,
46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3-0046-02其解释为“诉诸个人情感即信念,相比于表达客观事
实更能影响舆论”。《南方周末》对“后真相时代”是这样描述的:“情感太多,事实已经不够用了。”由此可见,在这个每个人都可以发声的互联网时代,受众情绪
上的狂欢取代了事实真相。[3]
(一)“后真相”以移动互联网为发展空间移动互联网、算法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了新媒体的崛起,新媒体及其社交工具为受众在网络上自由发声提供了平台,受众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空间给予了受众充分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同时,算法等技术可以使信息在短时间内通过各种平台的复制、加工和传播,将信息精准地分发给目标受众群体。信息的传播和精准投放都可以依托互联网这个环境达到目标,但是这种技术层面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同时附带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这将导致对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别,一些虚假信息在这个环境中大肆传播。(二)“后真相”以受众情绪化为衍生条件2017年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网络上儿童被虐的视频被广泛传播,微信订阅号、朋友圈等大量转载相关文章,网民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一时间谩骂、愤怒充斥着整个网络,甚至出现了恶意抨击和暴力语言。这种过度情绪化的表达已经使受众失去了理性,他们不再关注事实真相,只在乎自己的情绪是否得到宣泄,只在乎自己发表的言论是否可以引起网络上其他人的共鸣,这种行为很容易导致网络舆论极端化现象的出现。(三)“后真相”以新闻后事实为形成基础
“新闻反转”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的新闻传播现象,“反转新闻”虽然不等同于虚假新闻,但是在新闻未经“反转”的前期,它所传播出来的信息内容是失真的。这类事件通常表现为新闻曝光后,在网络上迅速形成舆论焦点,并且压倒性地倾向于一方,然后经过对事件不断深入调查,发现事实真相并非如此,甚至截然相反,然后舆论又开始倒向另一方。此类事件如2016年的“罗尔事件”、2017年的“榆林产妇坠楼事件”和2018年的“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等,先后都是经历了“反转”甚至是“二次反转”,舆论也随着“事件反转”发生各种变化。这种以“后事实”为特点的“新闻反转”现象,充分暴露了后真相时代下受众的狂欢心理状态和新闻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缺失的问题。
三、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危机后真相时代,受众的情感占据了主导地位,真相变得不再重要,新闻失实现象越发严重,新闻反转事件越发频繁,这对以事实为基础、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媒体
第10卷第3期 2019年02月
Vol.10 No.3February 2019
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扰乱了整个新闻媒介环境的秩序,整个传媒行业倡导的新闻专业主义陷入了困境。(一)专业新闻机构话语权的瓦解——媒体权利危机
由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技术带来的自由平台,使我们进入了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和表达观点的“全民记者”时代。这些由数量庞大的普通人构成的传播者,闻等不感兴趣,而较多关注一些具有实用性的、与切身
利益相关的,或者是公益性质的、能为社会作贡献的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就会报道这类新闻以迎合受众的需求。
(三)媒体及其从业者社会责任感缺失——新闻伦理危机
传媒组织的商业化使得部分媒体和从业人员为了他们往往没有受到专业的新闻教育,不具备专业的媒介素养,通常是具有“平民性”和“草根性”的普通个人,他们所发布的信息个人主观意向明显,往往不考虑信息发布之后带来的社会后果,不在意信息的真实性,只沉浸在这种媒介环境的狂欢之中。在这个所谓的“全民记者”时代,专业的媒体机构的话语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些“业余记者”已经接触和发布了事件的“第一手材料”,而这些材料是未经调查核实的,没有进行言语规范的,甚至是对社会有着负面影响的,媒体只能在事件发布出来之后对其进行采访调查、事实更正和舆论引导,以至于发生事件的“反转”现象。这种对信息获取的被动和滞后,使得媒体和组织机构丧失了对新闻生产的绝对权力,同时也加大了对海量信息真实性的把关难度,以至于大量虚假新闻和
信息存在,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也随之下降。
[4]
(二)后真相时代下新闻选择标准的模糊——新闻价值危机
在后真相时代,什么样的信息可以成为新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信息传播由传者本位到受者本位的演变,使得新闻选择的标准越发迎合受众,传统的新闻价值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第一,时新性向实时性转变。新闻不再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而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上进行实时传播。这种转变带来了大量的用户生产内容,使我们进入了信息爆炸时代——一个充斥着虚假信息的时代。
第二,接近性向认同性转变。在传统层面上,新闻价值的判断,强调的是心理和地理上的接近,而后真相时代中更多的是偏向于心理层面上的认同。基于这种认同,受众更在乎的是在价值观上和情感上产生的共鸣,而非新闻事实本身。
第三,趣味性向猎奇性转变。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了“眼球经济”和“碎片化”阅读模式,这让媒体不得不靠醒目的标题和新奇的内容来吸引受众的目光,传统媒体生产的趣味性新闻内容中所表现的语言生动活泼、读来饶有趣味的特点,在新媒体中已经转变为媚俗化和猎奇性。
第四,显著性向“草根性”转变。传统的新闻传播机构习惯于报道一些社会名人、著名团体的活动等,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现在一些具有“草根”性质的普通人身上发生的事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普通人还经常成为舆论舞台的焦点,受众之所以会对这些普通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产生兴趣,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相似的社会地位所给予的心理上的接近。但是很多时候普通人所引发的热点事件的发酵是由媒体恶意推动的,媒体通过报道把人物推到舆论中心,不顾传播效果,引发了很多“媒介审判”事件,消解了新闻专业主义。
第五,重要性向实用性转变。由于知识水平和社会阶层的限制,许多人对一些国际新闻和政治军事新追逐利益而放弃新闻专业主义,将点击量和关注度作为追求的目标,以此吸引广告客户获得经济利益,所以在很多自媒体平台上都会出现一些充满血腥、暴力或低俗的信息。新闻行业从业人员的边缘化造成了新闻生产的不专业,这些非专业人员缺乏媒介素养和专业知识,在新闻制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实和伦理问题。同时,在媒体平台上对媒体发布的信息和受众的言论把关力度严重缺失,使传媒环境中出现大量谣言和虚假信息,加之媒体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核实更正和舆论引导,而是让新闻发生无数次“反转”,让受众进行无理性“狂欢”,导致传媒的公信力随之下降,新闻伦理问题越发明显。
四、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重构后真相时代,并不意味着没有真相,而是真相被情绪所掩盖,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存在意义更加突出。这需要媒体行业以更加专业的精神推进新闻生产,挖掘新闻事实的真相,提升舆论引导的公信力,展现专业化水准,捍卫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一)媒介深度融合:提升新闻产品质量“媒介融合”概念在传媒行业早已被提出,这是在新媒体冲击和技术更新下提供给传统媒体的生存路径,是多种媒体优势互补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为一体的“媒介形式融合”;整合专业媒体和自媒体生产的内容,最终形成强大的新闻矩阵的“媒介内容融合”;各媒体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使资源和人力利用达到最优化的“媒介管理融合”。通过媒介融合使传媒行业高效运作,节约新闻生产的成本,提高新闻产品的质量,在后真相时代彰显新闻行业的专业优势。
(二)品质征服受众:重建新闻价值标准非专业人士对新闻的生产,非正规的媒体对新闻行业的涉足,互联网对信息的海量容纳性,以及后真相时代受众情绪化的特征等改变了新闻的价值标准。我们需要结合这个时代的特点为新闻价值标准注入新的内涵:一是“高品质”。新闻媒体可以凭借自身的专业性和资源优势,通过内容上、形式上和服务上的高端化,展现新闻产品的“高品质”,使其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二是“深度性”。技术和平台带来的“快餐式”消费和“眼球经济”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深度不太侧重了,但是面对铺天盖地的“快新闻”,深度新闻确实是媒体的一条生存路径。同时,深度新闻更能彰显媒体和从业者的专业实力,与其他“非专业”性的新闻区分开。所以,在坚守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结合这个时代的特征,完善和重构可以彰显新闻专业主义的新的价值标准。(三)增强行业自律:加强新闻伦理建设在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主义中的新闻伦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新闻和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而加强新闻伦理建设,最重要的还是新闻行业的自我规制。首先,要对新闻从业者进行新闻伦理专(下转第122页)
47
影视动漫
少数民族同胞的笑脸,一组组穿着富有地域特点服装的普通人大声喊出的“厉害了我的国”却传达出了最丰富、最生动的信息,这些内容都被剪辑进了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但是这些影像的展现,仅仅60分钟是不够的,表达有冲击力的事还要用有冲击力的画面才行。表达厨房电器的进步,我们选择了一组数据,厨房电器品牌“方太”的工程师们已经能将油烟分离率提升到98%,处理后的烟气几乎对大气不造成污染。怎么把这样一个与厨房技术进步相关的成就表达出来呢?我们请工作人员模拟油脂分离研发场景,搭起了临时实验室,动用近20台油烟机及20名工作人员,并加入了便于观察烟雾运行轨迹的激光仪,对现代化油烟机的排烟效果进行了震撼的展现,几十个研究人员同时用注射器向滚烫的油锅中注入冷水,只见顿时烟雾升腾,弥漫整个房间,但很快就被强力排走,可见新型油烟机功效显著。几十秒的展示过程,摄制组和几十位研究人员团结协作,用了两天的时间进行了分镜头拍摄,让观众从纪录片中真正地看到了成就和辉煌。
在成就类纪录片中,有大量的全景资料,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观众产生画面审美疲劳,就需要我们用比较专业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在《辉煌中国》这部纪录片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大量利用了延时摄影,现在的延时摄影已经从固定机位拍摄进化到移动延时拍摄,就是既要有延时的效果,又要不断地微微移动摄像机的位置。《辉煌中国》剧组的摄像团队已经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到达拍摄现场后第一时间寻找合适的延时拍摄地点,有条件的争取拍摄移动延时,拍摄星轨,没有条件的拍摄固定延时,这种技巧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纪录片表达斗转星移的手段,体现了“岁月感”和“变迁感”。
三、素材资料混剪,营造节奏鲜明的试听效果
成就类纪录片的创作主要在于给人们足够的思想刺激,这些刺激离不开一些资料的剪辑。在很多成就类纪录片中,我们可以将多条线索的不同场景、角度与时空进行镜头组合,从而实现声音和画面的有机结合,镜头的数量和顺序安排到位,每个镜头的取舍与快慢富有节奏,通过技巧性的剪辑,将声音和画面处理得更为真实和合理,营造出节奏鲜明的试听效果。《辉煌中国》第六集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全片即
将收尾的时候,需要插入一个中国开放的故事,重点是
要来讲述中国人站起来了,走出去了的一个历程。在前期,制作团队也在商议用什么来表达,当然可以用一组车、桥、路的建设成果来烘托,但前五集在这方面的手法已经运用得太多。如何结尾才能全面传递世界认可的符号感?为此,我们通过驻多伦多的同胞收集了相关视频,这是一次在多伦多市中心的快闪活动,我们选取的是其中一段大家齐唱《我的中国心》的片段。纪录片中出现的旋律观众非常熟悉,但唱响它的地点变了,围观的人群变了,更主要的是演唱者的感受更强烈了,随之我们的观众也跟着燃了起来。虽然片中配的解说词依然是宏大的,宣传片式的,但这种现场感、时尚感的加入却是以往的纪录片中难以觅得的。可以说,纪录片的材料来自现实,纪实始终是纪录片的核心要素。因此,我们在制作《辉煌中国》的过程中,结合历史、科技以及生活题材的特点,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图像资料和一些经典的影视资料,进行素材的融合,不仅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还实现了审美需求。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事实上,在新媒体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和有限的选择时间,观众的收视渠道较以前更加多元化的同时,也可能陷入无所适从的烦恼中——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作品也需要广泛而深入的传播。《辉煌中国》团队深谙此理,从“内容众筹”引发话题讨论,到走近故事提供人,进行内容直播,再到后期线下布局,提升了传播覆盖率,该片在各电视频道累计收看量6.43亿次,相关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12亿次,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4.7亿次,话题讨论量突破14.1亿次,达到了现象级传播的目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带感”的纪录片。
可以说,纪录片产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拥有更为丰富的现实题材创作素材,这些丰富的素材赋予了纪录片最好的发展时期与机遇,在未来,中国的纪录片人会继续积极投身新时代,创作出更多的优质作品,开拓更大的受众群与市场。
作者简介:吕忻(1971—),男,浙江宁波人,编辑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纪录片编辑导演及选题策划。
(上接第47页)门化的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人文
关怀,加深新闻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和新闻伦理观
念,这样可以在新闻生产的源头上起到把关的作用;其次,新闻媒介组织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对信息进行甄别和核实,防止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面对社会上舆论的恶性倒向,媒体也要主动去引导和疏通,要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最后,媒体和从业者在加强自己的新闻伦理道德建设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让受众不仅能自行甄别网上各种信息的真伪,也可以在面对热点事件时不受情绪和他人的影响,发表理性的言论。
五、结语
新闻专业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媒体和从业者的实践指导,虽然每个时代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但是它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不变的。所以,在这个互联网普及、新
122
媒体兴起、技术不断革新和受众情绪泛滥的后真相时
代,媒体行业坚守与重构新闻专业主义是十分必要的。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M].北京:新
华出版社,1980:359-361.[2] 丁柏铨.论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制约[J].江苏社
会科学,2007(5):222-227.[3] 许悦.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J].新闻研
究导刊,2018,9(5):63-64.[4] 杨瑞芳.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与重构[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15(1):96.作者简介:米济柳(1996—),女,内蒙古赤峰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网络传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