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评价

对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评价

2021-09-01 来源:爱问旅游网


对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评价

卢梭,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资产阶级教育家。他是西方

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以杜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现代教育派把他奉为自己的祖师爷。重提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主张对我们当今教育理论和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其自然教育理论基础之上,强调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倡导德育过程遵循自然,尊重德育对象的个性,提倡行为实践,反对说教训诫,对今天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 “自然”一词,在卢梭看来,主要是指事物的本来面貌、原始倾向,外界不强加干预、没有人为的约束、塑造。涉及到教育,“自然”即是儿童的天性。那么教育为什么要适应自然呢?依照卢梭的说法“凡是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一转移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

“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详地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不按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他认为人的堕落是腐败社会造成的,人是自

然的学徒,自然的学徒是不需要老师的,平庸的老师只能限制他们的智力,把他们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能力的范围之内。

卢梭在自己所著的《爱弥儿》中提到:当爱弥儿(卢梭假设的一个教育对象)能识字读书时,让他看的第一本书应是《鲁滨逊飘流记》,卢梭认为鲁滨逊就是“自然人”的典型,他说:“鲁滨逊在荒岛上,失去了伙伴的帮助,没有技术工具,仍能找到食物,保全生命,而且过得相当舒适”,“我使爱弥儿一心向往着鲁滨逊在荒岛的生活……让他想着自己就是鲁滨逊”,“我想要培养的自然人,并非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把他赶到森林中去,而是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可见,卢梭设想的“自然人”不是指完全脱离社会生活、纯生物的人,而是指不受传统束缚而按照其本性发展的人,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是体脑发达、身心健康的人。

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方法———“适应自然”

卢梭在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思想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一套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进行。他认为要想不走弯路,必须按照自然的指引,这应是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卢梭“适应自然”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卢梭指责当时的教育,把小孩当成大人看待。他说:“世间的父母和教师不是从儿童造就儿童,乃是完全按成人的要求把儿童造就成学士、博士,野蛮的教育使

儿童欢乐的岁月在眼泪、惩戒威吓、奴役中度过。”他认为“自然使儿童变为成人之前,先使他做儿童,若乱此秩序,一定变为没有味道,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势必很快至于腐烂”。他主张对儿童就要用儿童的样子对待他。同时,卢梭十分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他还主张自己的事情都要自己努力去做,自己去判断、预想和思考。他认为只有按照自己意愿做事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如果失去这种自由,对儿童和成人都是没有好处的。为了使儿童获得个性自由的发展,卢梭主张切不可对他们加以束缚,甚至提出“消极教育”的主张,宣称:“最早的教育只应是消极的,不在教学生以道德和道理,而在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开始不做什么,终了时你却能得到教育上的奇迹。”

其二,在活动中学习。卢梭反对当时经院主义教育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强迫儿童呆读死记的做法,强调儿童应在活动中学习。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感官,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作为儿童理性活动的基础。他宣扬“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如果不冒多大危险,最好还是让青年去经历,至于在经历中儿童所受到的惩罚,“也应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我要不厌其烦地强调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让他们从经验中学到那些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卢梭认为儿童的道德观念也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他反对当时流行的空洞的道德说教。他说“你要极小心的是,不能使你的学生接触到社会关系的一切概念,因为这不是他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其三,在“自然环境”中“获得新生”。卢梭认为当时

的“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主张把儿童带到农村去,使其超脱,获得新生。他说:“把孩子送到农村去,他们在那里自然地使自己得到更生……跟着也就获得了快乐。”

综上所述,卢梭的这些思想尽管表现出了他的历史局限性,有的观点比较矛盾甚至偏激,但至今仍闪耀着光芒。

进入19世纪下半叶之后,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特征的逐步了解和认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已不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不重要,反而正是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西方国家在形成崇尚自由、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风格方面奠定了基础。这与他们培养出的学生活泼好动、乐观并具有很强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现在我们重提这一理论,并不是要复古,主要是因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包含着永不磨灭的深刻的道理,它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许多启示。

(1)以人为本,还给儿童做儿童的权利

教育活动应该是以人为本,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出发。这不仅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强调的。卢梭曾概括爱弥儿这个形象:“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可在现行的教学实践中,没有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也没有认识到他们是一群活生生的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意识的个体,是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应该立足学生的发展的需要,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愿望,

调动其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思维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玩既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伙伴交流可以满足孩子们友谊和归属的心理需要,还能发展他们的社交技能,从中体验到做儿童的快乐。不要再强迫孩子们成为一架架学习的小机器,多让他们回归“自然”,还给他们做儿童的权利。

(2)教育教学活动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卢梭从“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重视儿童成长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强调要根据不同年龄时期的身心特点实施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出现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况。一位美国教育专家曾非常感慨地说:“中国的幼儿园教育使我感到可怕。”原因是他在参观中发现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在上课时从不让幼儿随便动,背着小手,比看谁坐得稳;二是内容小学化,甚至有的幼儿园在让孩子们学习小学二年级才该学的数学内容。这些都是严重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在过度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一些少年大学生、研究生,从他们较差的心理素质、自我服务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我们也能看出违背规律带来的严重后果。一个人看到蝴蝶在茧中痛苦地挣扎,就主动帮它剪开茧使它轻而易举地钻了出来,结果很快蝴蝶便死了。这个故事恰恰说出了教育中由于不重视规律而造成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不重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就等于扭曲了孩子心灵,造成其身心畸形发展。

(3)重视儿童的生活体验和主动经验的获得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其重要途径是通过个体活动。儿童天生有一种参与的欲望。皮

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三个阶段,即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指0~5、6岁的儿童,他们主要通过动作来认识和对付世界的。具体运算阶段指小学阶段,认识世界也离不开动作的参与。杜威认为儿童天生就有一种要“工作”的本能。并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就必须通过“做中学”的方式。这些和卢梭的重视个体生活经验的思想是一致的。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把学生放在主体参与学习过程的本位上。只有通过个体主动参与,才能获得大量一手的经验,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形成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基础。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的智慧从指尖上流出来。

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运用发现法,这也是卢梭首创的培养学生智力的方法。发现,不是凭空的,而是要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儿童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中介的。卢梭说过:“如果我们过多地把力量用在说话上,我们这种唠唠叨叨、废话连篇的教育,必然培养一批唠唠叨叨、废话连篇的人。”

但愿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能使儿童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