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永秀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0年第06期
“爱满天下”的“爱”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献身祖国、热爱民族的爱国精神。陶行知先生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说道:“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因为他爱人类,所以他爱人类中最多而最不幸之中華民族……他的目光,没有一刻不注意到中华民族和人类的全体。”他在《抢着真理为孩子、为国家、为人类服务》中也指出:“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
笔者在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时,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考良多——那就是陶行知的“爱满天下”不仅有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大爱,更有对学生的慈爱、理解、宽容,是有“人情味”的爱。我一直在先生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做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始终坚信“有爱的教育才是鲜活的教育”。今天我就撷取两株“我和孩子们的那些事”谈谈我对陶行知先生的“爱”的教育的诠释。
尊重孩子内心,一切从“爱”出发
宽容在现代教育中被提倡和肯定,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来接受。陶行知先生奉行宽容教育,并将其成功运用到教学中。1931年,陶行知先生在《不如学阿尔》一文中指出:“爱满天下。如果你是一位教师,切莫轻于断定小朋友的品格。我们看他是坏蛋,他未必是坏蛋……”是啊,先生的大爱使他对待任何孩子的犯错都是从慈爱、宽容之心出发,用客观的创造性的具有“人情味”的思维去针对孩子们所做的一切。
记得前几年刚接手了一个四年级班级,这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差距也不小,尤其是作业,最让我伤脑筋,字迹马虎、写字不规范、作业本交不齐等现象不断地考验着我的耐心。
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和纠正,班级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了,作业也规范了很多,但就是有那么几个学生对老师的教导和要求当作耳旁风,作业本上的字迹真的不敢恭维,实在是太不认真了。记得有一次,当我在办公室改完作业时,强忍着火气没有撕烂那几个孩子的作业本(其实心里对这几本作业的不满程度,已到了我忍耐的极致了),等到上课时,我怒气冲冲地来到班级,表情严肃地在班级举起这几本作业本说:“你们见过这样的作业吗?上面的字能认得清吗……”
我噼里啪啦地在班级发了一通火,发完火后还觉得不解气,把这几本作业本展示给同学们看,班级同学立即发出讥讽的笑声,有的同学嘴里还不断冒出“字写得多难看哟!”“都看不出
写的什么?”“嘻嘻……”,展示完,我把这几本作业本狠狠扔向那几位学生,并大声责令他们重写,只见这几个学生涨红着脸,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低着头拿走自己的作业本。 正当我觉得解气,准备再次说一说认真做作业的重要性时,突然班级里传来一个女生的声音:“我就不重写。”
我循声望去,是班级的一名女生,她叫圣燕,平时就她的作业做得最不认真,字迹马虎,簿面还不整洁,现在老师批评她了,她还不服气呢。 我大声问她:“你为什么不重写?”
“你凭什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这样批评我们?”
“那你说我应该怎样批评教育你们?不知说你们多少次了,你们改了吗?” “反正我对你的批评不接受!”
她说完,眼睛还狠狠地盯着我,一副完全不服气的神情,这时全班同学都惊呆了,班级霎时鸦雀无声。我也被她的话震惊了,说真的,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也批评教育过无数的学生,还真没遇到过和老师当面顶撞的学生,我心里的火一下子又“噌”地冒上来了,恨不得冲上前去好好教训她一番:“作业做得这么糟糕,老师说说你们都不行了吗?”我还不依不饶,非让她就范不可。
这时,我突然看到她的眼睛里有原来的不服气转为委屈还饱含泪水,我的内心似乎被什么东西猛地撞了一下:刚才我是不是太不理智了?批评的方式是不是简单粗暴了?孩子接受不了我这样的批评?我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脑子里似乎有几种声音在对我说: “你这样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们改正错误吗?你考虑到他们的自尊了吗?” “现在的学生也太娇惯了,老师都批评不得了。” “可老师的批评教育也要考虑孩子们的自尊心啊。” “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不能草率从事……”
我的思想在激烈地斗争着,我注视她大概两三秒钟,语气缓和下来,对着全班学生说了这样一番话:“圣燕,刚才老师的批评也许伤了你的自尊,没考虑到你们的感受,老师向你们道歉。那么我也希望你们改正自己作业马虎的坏习惯,我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保证今后对你们的批评教育一定会认真对待,不会这样感情用事了。”
当我说完这段话时,我发现圣燕的眼泪哗哗流了下来,她真诚地说:“老师,我也保证再也不马马虎虎写作业了,我知道你的批评是为我们好,你就看我今后的表现吧。”她的话刚说完,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不知道这掌声是送给老师真诚的道歉,还是送给圣燕那股“女汉子”直率的风范。这场课堂上的“交锋”就这样在老师的主动认错中结束了。不瞒大家,自从这件事后,圣燕真像换了个人似的,作业认认真真,对老师也很尊敬,虽然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还时常会犯马虎的毛病,但老师向她提出时,她都不好意思地伸一下舌头,那样子是表示自己错了,不好意思了。
从这次课堂上的“交锋”我更加体会到:老师的批评教育要适时适地,不能觉得老师就是权威,学生要无条件服从。其实无论什么样教育都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学生的内心世界是纯净的,不能随意伤害,老师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要斟酌再三,不能依着自己的情绪任意而为。同时我也从中更加明白了:只要你真诚地对待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那么学生一定会接受你的批评教育并更加尊重你。教师对犯错学生的宽容,最能引发起学生心中的愧疚感,并对老师产生感激之情,从而下意识地改掉自己的毛病。这难道不就是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的一切为学生着想“爱孩如命,爱才如命”“即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学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学生之苦恼即我之苦恼是也”的思想体现吗?先生同时也提倡“小过宜严管,大过宜宽容”。小过严管是为了防微杜渐,大过宽容是为了给犯过者带来较大的心灵震撼,达到教育之最大化,陶行知思想再次让我对“爱”的教育体悟升华。 戒律+帮扶,保护孩子健康成长
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中所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因此,有“人情味”的教师也十分重视戒律,但并不代表不爱学生。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不正是一脉相承吗?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无论是对学生的理解、宽容,还是戒律,都始终以陶行知先生的“爱”来贯穿我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温度的,具有“人情味”的。 記得在我担任班主任期间,班级一名男生叫褚然,平时不多话,文文静静的,老师们都觉得他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太理想,但身上也没什么恶习。五年级第二学期刚开学,他就经常请假,家长说他“肚子疼”,要到医院治疗,刚开始家长带他到市里几个有名的医院去诊断,医生都说没什么问题,可一到学校来上课肚子就疼,一副痛苦不堪的样子,每次我这位班主任都要紧张地急迫地打电话,通知家长带他回家去医院治疗,可当家长一把他带回家或者到医院,他肚子就奇迹般地好了——不疼了。家长和老师也不知怎么回事,家长甚至还带他到周边几个大城市医院去问诊,医院诊断都说他身体没有问题,可为什么老是肚子疼呢?
正当我们为他的这种奇怪的“肚子疼”感到困惑时,班上一位同学的话让我警觉起来,那位同学说:“褚然天天在家上网,我们上计算机课时,发现他一直在网上,放学回家也发现他在上网……”因为家长把他从学校接回家,发现他肚子不疼了,身体一切正常,也就放心地去上
班了,这个空档使他有机会在家上网。听了同学这番话,我马上意识到所谓的“肚子疼”的原因了,根据他这段时间奇怪的表现,我脑子里立刻闪出“他是不是因上网而在逃学?”的想法。 首先我叫来了他的家长,详细问了他在家的情况,知道了在寒假期间孩子迷上了网络游戏,家长也疏于管理,让孩子有空可钻,并谎称自己“肚子疼”不上课,让家长接回家,等家长上班后就上电脑、玩游戏。等我了解了全部事实后,我并没有轻易草率地批评或责怪,而是和班级几位科任老师及家长制定了一个“怎样帮助褚然同学戒掉迷恋网络游戏”的方案。首先直接告知他:以欺骗方式逃学是违反有关学生守则的,必须受到严厉批评,甚至处分,并毫不隐瞒地让他知晓这种行为的不当和危害性,并协同校教导处给予他严肃地批评教育,对他的这种行为老师采用了适当的戒律也是非常可取的,因为任何地方都要有戒律的,没有戒律的教育也是不健全的教育。在对褚然同学给予一定的戒律后,我并没有就此罢手,孩子是否在戒律面前就真的认识错误了呢?从而彻底改正错误呢?
显然,这肯定无法达到最终的教育效果的,褚然同学对于学校老师的正面批评教育只是心里有点感觉,能否彻底戒掉身上的坏习气,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也没有就此乐观地认为此事就此结束。接着我又开始实施我的第二步帮扶计划:进行家访,深入了解他在家庭教育这块的详细情况;多次找他谈心,在和他交流中尽可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其真正认识自身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班队活动,辩论赛、故事会、观看图片展、社会研学等一系列活动让他真正知晓怎样才是健康上网,怎样才能坚决杜绝网络游戏;发动同学的力量让他融到班级的集体中来,使他深刻感受到在班集体学习和活动的乐趣,感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心;家校联动,让其家长也要多关注他平时的言行,多给予他家庭的温暖,再不能出现教育上的缺失了。
就这样,经过一阶段的家校共同帮扶,褚然同学再也没闹“肚子疼”的毛病了,上课也正常了,作业也按时交了,也没随意请假“逃学”了,和同学相处也很和谐。为了发挥他的计算机特长,在他六年级时,我还选派他参加全市计算机小学生基本功比赛,褚然同学在这次比赛中,还获得了市级二等奖的好成绩呢。通过这件事,我更加觉得老师的教育不是那么简单的评价学生是与非或对与错的问题,必须用心去对待每个学生,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同时我也真正感到:从“爱”的角度出发,并适时地注重戒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才是他们日后走上社会必备的素质。
通过以上两个我和孩子们之间发生的真实事例,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陶行知先生身上一直闪耀的博爱、奉献、求真、务实及创造精神的理解。“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我们再次聆听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做一个富有“爱心”的、具有“人情味”的教师,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学生形成优良的人性品格,从而使他们终生受益。 (作者单位: 安徽省芜湖市凤凰城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