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
助 产 专 业 教学指导方案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编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高等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等职业学校助产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汇编,内容包括本专业课程设置、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专业设置标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这些教学文件对中等职业学校助产专业的教学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配有光盘,盘中除本书内容外,还附有教育部以教职成[2000]7号文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23门文化基础课和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学大纲,以供配套使用。
目 录
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通知
中等职业学校助产专业课程设置 ························· 1 中等职业学校助产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 9
遗传与优生教学基本要求 ·························· 9 疾病概要教学基本要求 ·························· 15 产科学教学基本要求 ··························· 35 妇婴保健教学基本要求 ·························· 44 中等职业学校助产专业设置标准(供参考) ···················· 52 附录 中等职业学校助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 ············ 55 后记 ···································· 66
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教学指导方案的通知
教职成厅[200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有关部委(单位)教育司(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我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教职成[2000]8号),并在目录中确定了83个专业为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我们结合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组织有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项目课题组,并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有关院校的大力配合下,开发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包括专业课程设置、部分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专业设置标准(供参考)等〕,将分批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实施。
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范围、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是实施学历教育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教学文件,也是各地、各行业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指导职业学校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评价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同时,也为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进行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提供了依据。
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印发和实施,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地、各行业教育部门在推动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实施中,要认真组织好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安排的指导和对教学过程的检查评估,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切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要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重点建设好一批设置合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重点建设专业示范点,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工作。各地、各行业还应创造条件,组织开发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其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逐步完善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及时向各地、各行业和各职业学校提供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我们
已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分专业集册出版。按照“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正以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组织编写和出版重点建设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的国家规划教材。
各地、各行业教育部门要认真总结和收集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实施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报我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附件: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目录
?
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目录见本书封四。
教育部办公厅
2001年8月6日
中等职业学校 助产专业课程设置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3~4年。
二、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从事临床助产及母婴保健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
(二) 业务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临床助产、妇产科护理及母婴保健工作。
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
(一) 知识结构与要求
1.理解必需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 2.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3.掌握助产和计划生育知识。 (二) 能力结构与要求
1.具有规范地进行妊娠诊断、产前检查、正常接生、产后处理、新生儿处理及健康指导能力。
2.具有对产科急症初步应急处理的能力。
3.具有规范、熟练地进行常用护理操作的能力。
4.具有开展围产期保健、营养与膳食指导、计划生育指导的能力。 5.具有宣传优生优育知识和国家计划生育法规知识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热爱生命,能认真对待助产专业的学习与工作。 2.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初步的辩证思维方式。
3.建立医学的“洁净”观,不怕“脏”和累,科学地规范操作,爱岗敬业。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一) 文化基础课程 1.德育 (226学时) (1)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
(2) 法律基础知识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法律基本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提高对有关法律问题的理解能力,对是与非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
(3)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其任务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基础。
(4) 哲学基础知识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2.语文 (246学时)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实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数学 (264学时)
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选学内容:极限与导数、导数的应用、积分及其应用、统计。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象、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4.英语 (283学时)
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5.计算机应用基础 (152学时)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选学内容:电子表格软件使用、数据库基本操作和使用。
6.体育与健康 (204学时)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7.物理:总学时108学时,其中理论78学时,实验30学时。 8.化学:总学时108学时,其中理论78学时,实验30学时。 (二) 专业课
※9.正常人体学基础 (165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了解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节,人体物质代谢的主要过程及规律;理解物质代谢与人体功能活动的关系。能在标本上正确地辨认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能规范地进行人体机能实验操作。
※10.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57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作用;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机理;了解机体常见的过敏反应疾病及其临床表现。能在显微镜下正确地辨认主要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形态。
※11.病理学基础 (57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理解社会因素、心理、行为因素对疾病发生和转归的影响;能正确辨认主要器官的病理改变。
※12.护理概论 (50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现代护理的一般理论;掌握病区护理管理、护理程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3.心理学基础 (32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的基本知识。 ※14.药物学基础 (76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特别是妇产科、儿科常用药物)的基本作用、用途、给药方法、不良反应;初步掌握产科急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痫、宫缩无力、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呼吸衰竭、心跳骤停、各型休克、重症感染等的急救用药;理解孕妇围产期、妊娠期、哺乳期与新生儿的合理用药原则。
15.遗传与优生 (57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个体发育、进化、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知识及人类常见遗传性疾病的预防;理解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深远意义;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宣教。
※16.护理技术 (200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作方法;能规范地进行常用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的操作。
17.疾病概要 (133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临床诊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检查方法;能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并正确记录;了解临床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和防治,以及相关疾病对妊娠造成的影响。
18.产科学 (133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期妊娠诊断的基本知识及技能;掌握分娩过程、正常产程和异常产程,产科常见病及高危妊娠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护理,胎儿监护基本知识;能识别异常新生儿的症状和体征;能规范地进行孕期检查、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能进行平产接生和产科常用手术操作。
※19.临床护理 (399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整体护理的基本程序和意义;掌握临床常见症状护理方法和新生儿、婴幼儿、成人、孕产妇护理的基本知识;能规范地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20.妇婴保健 (76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妇女五期保健的基本知识,妇科常见病的预防、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特点,理解新生儿常见病的防治;掌握婴儿喂养、乳房护理、儿童保健宣教的知识和技能。
(三) 毕业实习
共40周,安排在县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其中产科14周(临产室8周,新生儿室2周,产科门诊4周),妇科护理6周,儿科护理6周,内科护理6周,外科护理6周,急诊室2周。毕业实习的内容与要求如下:
1.产科
临产室:会观察产程,能熟练地进行分娩三产程的处理,能熟练操作肛查,能规范地完成正常分娩接生10~15例。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能进行异常分娩的初步诊断与处理,在
带教教师指导下能规范地进行会阴切开缝合术和胎头吸引术。能识别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晚期出血、妊娠合并症、高危妊娠等症,并进行初步的处理及护理。能识别产后并发症,并进行初步处理和护理。参与配合产科危急重症的抢救和监护。
2.新生儿室
能进行新生儿、未成熟儿、高危儿的喂养及护理,会鉴别新生儿产瘤和血肿。能识别新生儿异常体征。
3.产科门诊
能独立进行体格检查、产科检查及门诊病例书写,能熟练操作骨盆测量、腹部四步触诊、胎方位诊断,会进行孕期、产褥期及母乳喂养的指导和护理。
4.妇科
能进行妇科病史收集,能规范地进行妇科检查,能配合医生进行妇科常用辅助检查,能对妇科常见病患者进行整体护理,能熟练地对手术病人进行手术前后护理,参与配合妇科危急重症的抢救和监护。能对妇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指导。掌握计划生育手术的操作常规。
5.儿科
能独立规范地完成儿科护理操作项目,能正确地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6.内科
能独立规范地完成内科护理操作项目,能正确地对患者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7.外科
能独立规范地完成外科护理操作项目,能正确地对患者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护理技术操作内容分别在各科实习中进行。
(四) 选修课
本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必选课和任选课。 1.必选课
(1) 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2) 人际交流与咨询技巧 (3) 美育
(4) 精神科护理学(已选学“精神卫生与行为学基础”课程者可免修本课程相应部分的内容)
(5) 营养与膳食 (6) 专业英语
(7) 精神卫生与医学行为学基础
2.任选课 (每学期安排30~50学时,每生选修时间不低于150学时)
卫生法规、健康教育、康复医学、医学文献检索、急救医学、社会学、人口学、健康教育、数学、计算机应用及其他文化基础课、针灸学基础。各校可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爱好,调整任选课的内容。
五、考 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课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考查课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安排。每学期考试课程为2~3门。毕业实习应进行出科考核。护理技术、产科学、临床护理三门课程技能考试成绩单列。毕业考试科目为护理技术、产科学、临床护理,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
六、教学活动时间分配(供参考)
学年 1 2 3 4 总计 讲授、实验实习及讨论 37 38 38 113 毕业实习 40 40 考试 4 4 4 2 14 入学毕业教育 2 2 4 假期 9 10 10 2 31 总计 52 52 52 46 202 七、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参考
学 时 数 序 号 课 程 名 称 文化课 1 2 3 4 5 6 德育 体育与健康 语文 数学 英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 7 8 物理 化学 专业课 108 108 1 435 78 78 933 30 30 502 4×18 6×18 2×18 1 593 1 041 226 226 226 264 283 152 186 20 200 204 183 92 552 40 206 26 60 100 60 总计 理论 实践 第一学年 1 18周 2 19周 按学年及学期分配 第二学年 3 19周 4 19周 第三学年 5 19周 6 19周 第四学年 7、8 40周 每周学时数 2×18 2×18 2×18 2×18 2×18 2×19 2×19 2×19 2×19 4×19 2×19 2×19 2×19 2×19 2×19 4×19 2×19 2×10 4×19 2×19 2×19 2×19 2×19 2×19 2×19 2×19 3×19 2×19 2×19 4×19 2×19 毕 业 实 习 续表 学 时 数 序 号 9 课 程 名 称 正常人体学基础 10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11 病理学基础 57 49 8 57 40 17 6×9+ 3×1 6×9+ 3×1 12 护理概论 50 39 11 2×7+ 3×12 13 心理学基础 14 药物学基础 15 遗传与优生 16 护理技术 32 76 57 200 27 62 40 40 5 14 17 160 2×16 4×19 3×19 6×19 4×9+ 5×10 17 疾病概要 18 产科学 19 临床护理 133 133 399 103 83 279 30 50 120 4×19 4×19 3×19 4×19 7×19 3×19 10×19 20 妇婴保健 毕业实习 选修课 总学时 周学时 心 修 课 76 1 040 264 56 264 20 1 040 2×18 28 8 3 5 2×19 29 10 3 7 2×19 29 9 3 6 2×19 30 9 3 6 4×19 29 8 2 6 4×19 2×19 29 7 3 4 1 040 26 毕 业 实 习 165 115 50 总计 理论 实践 第一学年 1 18周 2 19周 按学年及学期分配 第二学年 3 19周 4 19周 第三学年 5 19周 6 19周 第四学年 7、8 40周 每周学时数 6×18 3×19 4 332 2 238 2 094 每学期开课门数 考试门数 考查门数 注:护理技术、产科学、临床护理为毕业考试科目。
八、说 明
1.助产专业学制为3~4年。本课程设置为4年制。如学制为3年,文化基础课程按教育部3年制的学时数安排,专业课可按比例适当减少。
2.文中“※”表示该课程参见护理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具体学时数、教学内容可根据助产专业的特点、课程间的关系加以必要调整。
中等职业学校
助产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遗传与优生教学基本要求
(57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助产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内容包括从医学角度,分析人类疾病0与遗传的关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优生的影响以及优生的主要措施。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助产工作所必需的遗传与优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学习专业课从事助产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遗传病的概念,了解遗传病的分类及危害。 2.了解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及分子学基础。 3.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
4.掌握常见遗传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理解发病机制和特点。 5.了解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6.了解产前诊断、优生咨询的措施和方法,理解影响优生的各种因素。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能初步识别常见的遗传病和出生缺陷。
2.能运用遗传的基本规律,对常见单基因病家庭系谱进行初步分析。 3.初步具备优生指导的能力。 4.能规范地进行基本实践操作。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和整体观。
2.通过学习,形成热爱生命、热爱专业、热情服务的观念。
3.通过实践,培养吃苦耐劳和优质服务的意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选学模块。基础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是本专业的必学内容。选学模块供各校选择使用。
基 础 模 块
教 学 内 容 (一) 医学遗传学概述 1.医学遗传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 (1) 遗传与变异 (2) 医学遗传学的概念 (3) 医学遗传学的研究范围 (4) 医学遗传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 2.遗传病概述 (1) 遗传病的概念 (2) 遗传病的分类和发病率 (3) 遗传病的危害 3.医学遗传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1) 医学遗传学的研究现状 (2) 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二)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的结构 2.染色质与染色体 (1)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单位 (2) DNA到染色单体的多级螺旋模型 (3)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4) 人类染色体(形态结构、数目、类型、核型) (5) 性染色质 (6) Lyon假说 3.细胞分裂 (1) 细胞周期的概念 (2)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传递特点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 √ 理解 √ √ √ √ √ √ 教 学 要 求 掌握 √ 续表 了解 (3)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传递特点 (4) 配子发生 (三)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 1.染色体畸变 (1) 染色体畸变的概念、类型 (2) 染色体数目、结构畸变的形成机制 (3) 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 2.染色体病 (1) 染色体病的概念 (2) 常见染色体病的主要核型、主要临床表现 ① 染色体数目畸变引起的疾病(先天愚型、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 ② 染色体结构畸变引起的疾病(猫叫综合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3) 染色体病异常核型的形成机理 (4) 两性畸形及其他染色体病 (四) 遗传的分子学基础 1.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 (1) DNA是遗传物质 (2) DNA的分子结构 2.基因 (1) 基因的概念及类别 (2) 真核结构基因的特点 (3) 基因的功能(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表达、表达的调控) 3.基因突变 (1) 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性 (2)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3)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4) 分子病和遗传性酶病的概念 (5) 血红蛋白病、苯丙酮尿症发病的分子机制 (五) 遗传的规律与单基因病 1.遗传的基本规律 (1) 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2) 连锁与互换定律 (3) 性状、相对性状、显(隐)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显(隐)性基因、纯合子、杂合子、基因重组等名词的含义 √ √ √ √ √ √ √ √ √ √ √ √ √ 理解 √ √ √ √ √ 掌握 √ √ √ √ √ 续表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要 求 了解 (4) 遗传三大基本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2.单基因病 (1) 单基因病的遗传方式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的系谱特点 (2) Y连锁遗传特点 (3) 遗传异质性的概念 (4) 近亲婚配的概念、危害 3.两种单基因性状或疾病的遗传规律 (六) 多基因遗传与多基因病 1.多基因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2.多基因病 (1) 易患性、发病阈值、遗传度等概念 (2) 多基因病的特点及发病风险的估计 (七) 遗传病的诊断、防治与遗传咨询 1.遗传病的诊断 遗传病诊断的主要方法 2.遗传病的防治 (1) 遗传病预防的主要环节 (2) 遗传病治疗的主要手段 3.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的概念、方法和步骤 (八) 优生学概述 1.优生学的概念 2.优生学的发展简史 3.开展优生工作的意义 4..我国推行的主要优生措施 (九) 影响优生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营养因素 4.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影响 (十) 产前诊断 1.对象和方法 2.临床应用 (十一) 优生咨询 概念及主要内容 √ √ √ √ √ √ √ √ √ √ √ √ √ 理解 √ √ √ √ √ √ √ √ √ √ 掌握 √ 实践教学模块
序号、单元题目 (对应基础模块单元序号) (二)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教 学 内 容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非显带) 1.人类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分组特征 2.正常人类体细胞染色体非显带核型的分析方法 遗传病分析录像 (七) 遗传病的诊断、防治与遗传咨询 1.常见遗传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2.单基因病的系谱分析方法 人类皮纹分析 1.人类皮纹分析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2.人类皮纹分析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遗传病和先天畸形的调查 (十一) 优生咨询 参观儿童福利院 优生咨询门诊实地见习 √ √ √ √ √ √ √ 教 学 要 求 会 √ √ 掌握 熟练掌握 选 学 模 块
序号、单元题目 (对应基础模块单元序号) (二)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知 识 内 容 选 学 内 容 实 践 内 容 人类X染色质的标本制备 (1) 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方法 (2) 显微镜下人类X染色质的形态 特征、数目及所在部位 (3) 性染色质检查的临床意义 人类基因组 (四) 遗传的分子学基础 1.人类基因组的概念、组成 2.核基因组的特点 3.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 1.肿瘤发生中的遗传因素 2.肿瘤的染色体异常 肿瘤与遗传 3.肿瘤发生的遗传机制 (1) 癌基因、抗癌基因的概念 (2) 二次突变论、原癌基因激活机制 四、说 明
1.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采用模块结构表述,其中:
(1) 选学模块的学习可使用机动学时、第二课堂,也可不选学。
(2) 机动学时可用于学习选学模块中的内容,也可结合本地情况另选其他内容,或根据学生情况组织其他有益于完成、拓展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有比较熟练的基本技能。
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具有熟练的基本技能,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教学过程应多采用挂图、教具、模型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关注遗传与优生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4.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讨论、平时测验、实验及考试等情况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态度进行综合考核。
5.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
学时分配建议 (57学时)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教 学 内 容 医学遗传学概述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 遗传的分子学基础 遗传的规律与单基因病 多基因遗传与多基因病 遗传病的诊断、防治与遗传咨询 优生学概述 影响优生的主要因素 产前诊断 优生咨询 机 动 总 计 学 时 数 理论 1 5 3 4 10 1 3 1 8 4 1 4 45 实践 2 4 4 2 12 合计 1 7 3 4 10 1 7 1 8 8 1 6 57
疾病概要教学基本要求
(133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助产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包括临床诊断学基础、外科总论和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措施等基本内容。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断、防治常见病的基本方法 (技能),以完成助产专业的工作。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诊断学基础和外科总论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了解临床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3.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4.掌握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能正确进行体格检查等临床常规检查。 2.会临床疾病防治的基本操作。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认识疾病对人的身心危害,更加珍惜生命,建立自觉地关心、爱护、尊重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观念。
2.通过对学习与实践,养成自觉、认真、热情、勤快的工作习惯。
3.通过对实践的认识,建立医学的“洁净”观,不怕“脏”和累,爱岗敬业。 4.通过学习与实践,建立与其他人员配合工作的团队意识,培养协作精神。 5.培养自觉爱护器械、仪器和设备的观念。
6.有学习、尝试临床新方法、新技术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选学模块。基础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是本专业的必学内容。选学模块供各校选择使用。
基 础 模 块
教 学 内 容 一、诊断学基础 (一) 问诊与体格检查 1.问诊 (1) 重要性 (2) 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内容 2.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1) 视诊(望诊) (2) 触诊 (3) 叩诊 (4) 听诊 (5) 嗅诊 3.体格检查的内容 (1) 一般检查 (2) 头颈部 (3) 胸部 (4) 腹部 (5) 肛门、直肠和外生殖器 (6) 脊柱和四肢 (7) 神经系统检查 (二) 常用实验检查 1.血液检查 2.尿液检查 3.粪便检查 4.常用肾功能检查 5.常用肝功能检查 6.血清电解质测定 7.血清脂类测定 8.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9.常用免疫学检查 (三) 其他检查 1.X线检查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理解 √ √ √ √ √ √ √ √ √ √ √ √ √ √ √ √ 掌握
续表 教 学 内 容 2.心电图检查 3.超声检查 4.放射性核素检查 二、外科学总论 (一) 手术基本知识 1.手术的分类 2.外源性感染的途径及预防 3.无菌技术的临床应用 (1) 手术室的设置和管理 (2) 病人手术前无菌准备 (3) 手术人员的无菌准备 (4) 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4.常用手术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5.手术基本操作技术 (二) 体液与酸碱平衡 1.正常体液平衡 2.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1) 水钠代谢紊乱 (2) 钾代谢紊乱 (3) 酸碱平衡失调 (4) 液体疗法与外科营养 (三) 输血 1.异体输血 (1) 输血适应证 (2) 输血途径 (3) 输血的反应 (4) 输血的注意事项 2.自体输血 (1) 术中出血回输 (2) 术前血液稀释 (3) 预留自体输血 3.常用血液制品 (1) 血细胞制品 (2) 血浆制品 (3) 人工代血浆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 √ √ √ 理解 √ √ √ √ √ √ √ √ √ √ 掌握 √ √ √ 续表 教 学 内 容 (四) 休克 1.休克概述 (1) 病因及分类 (2) 病理、生理 (3) 临床表现 (4) 预防 (5) 治疗 2.常见休克 (1) 失血性休克 (2) 创伤性休克 (3) 感染性休克 (五) 多器官衰竭 1.概述 (1) 概念 (2) 发病机理 (3) 防治原则 2.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1) 病因病理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治疗 3.急性肾衰竭 (1) 病因病理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预防 (5) 治疗 (六) 麻醉 1.麻醉前准备 (1) 熟悉病情 (2) 提高病人对麻醉的耐受力 (3) 禁食禁饱 (4) 麻醉前用药 2.局部麻醉 (1) 表面麻醉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 √ √ √ √ √ √ √ 理解 √ √ √ √ √ √ √ √ 掌握 续表 教 学 内 容 (2) 局部浸润麻醉 (3) 区域阻滞麻醉 (4) 神经干(丛)阻滞麻醉 (5) 局麻药中毒的预防和处理 3.椎管内麻醉 (1) 蛛网膜下腔麻醉 (2) 硬脊膜外腔麻醉 4.全身麻醉 (1) 吸入麻醉 (2) 静脉麻醉 (3) 全麻并发症和意外 (七) 复苏 1.概述 (1) 心跳呼吸骤停原因 (2) 心跳骤停的类型 (3) 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 2.心肺复苏 (1) 初期复苏 (2) 二期复苏 3.脑复苏和心肺复苏后处理 (1) 脑复苏后处理 (2) 心肺复苏后处理 (八) 围手术期处理 1.术前准备 (1) 病人心理准备 (2) 一般术前准备 (3) 特殊准备 2.术后处理 (1) 术后不适的处理 (2)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九) 外科感染 1.外科感染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1) 概念 (2) 特点 (3) 分类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 √ √ √ √ √ √ √ 理解 √ √ √ √ √ 掌握 √ √ 续表 教 学 内 容 2.化脓性感染概述 (1) 常见化脓性致病菌 (2) 临床表现 (3) 预防和治疗原则 3.常见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1) 疖 (2) 痈 (3) 蜂窝织炎 (4) 丹毒 4.全身化脓性感染 (1) 分类 (2) 临床特点 (3) 防治原则 5.破伤风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预防 (4) 治疗 (十) 损伤 1.损伤概述 (1) 病因与分类 (2) 损伤愈合过程和影响愈合的因素 2.机械性损伤 (1) 临床分类及表现 (2) 急救 (3) 治疗 (4) 清创术与换药 (十一) 肿瘤 1.病因、病理 (1) 病因 (2) 病理 2.临床表现 (1) 局部表现 (2) 全身表现 (3) 辅助检查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 √ √ √ √ √ √ √ √ 理解 √ √ √ 掌握 √ 续表 教 学 内 容 3.防治原则 (1) 预防 (2) 治疗 三、内科疾病 (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病因和病理 2.流行病学特点 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防治原则 (二) 结核病 1.肺结核 (1) 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临床类型 (4) 辅助检查 (5) 诊断 (6) 防治原则 2.结核性腹膜炎 (1) 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辅助检查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防治原则 3.女性盆腔结核 (1) 临床表现 (2)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三)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3.辅助检查 4.诊断 5.防治原则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 √ √ 理解 √ √ √ √ √ √ √ √ √ √ √ √ √ 掌握 续表 教 学 内 容 (四) 心功能不全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并发症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防治原则 (五)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1.概述 2.分类 3.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原则 (六) 门脉性肝硬化 1.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辅助检查 5.治疗(包括并发症的治疗) (七) 肾盂肾炎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八) 急性肾小球肾炎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九) 出血及凝血障碍疾病 1.概述(止血、凝血或抗凝血机制) 2.过敏性紫癜 (1) 病因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 √ √ √ √ √ √ √ 理解 √ √ √ √ √ √ √ √ √ √ √ 掌握 续表 教 学 内 容 (2) 临床表现 (3) 辅助检查 (4) 防治原则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辅助检查 (4) 防治原则 4.血友病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治疗 (十)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十一)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 5.防治原则 (十二) 糖尿病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辅助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四、外科疾病 (一) 乳房疾病 1.急性乳腺炎 了解 √ √ √ √ √ √ √ √ √ √ √ √ √ √ √ √ 教 学 要 求 理解 √ √ √ √ √ √ √ √ √ √ √ 掌握 续表 教 学 内 容 (1) 病因病理 (2) 临床表现 (3) 预防 (4) 治疗 2.乳癌 (1) 病因 (2) 病理 (3) 临床表现和分期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 3.乳腺囊性增生病 (1) 病因病理 (2) 临床表现 (3) 治疗 4.乳房纤维腺瘤 (1) 病因病理 (2) 临床特点 (3) 治疗 (二) 常见腹外疝 1.腹股沟疝 2.股疝 3.脐疝 (三) 急性腹膜炎 1.病因 2.病理 3.临床表现 4.并发症 5.治疗 (四) 急性阑尾炎 1.病因和病理类型 2.临床表现 3.诊断和鉴别诊断 4.治疗 5.特殊类型急性阑尾炎特点和治疗原则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 √ √ √ √ 理解 √ √ √ √ √ √ √ √ √ √ √ √ √ √ 掌握 续表 教 学 内 容 (五) 肠梗阻 1.病因分类 2.病理生理 3.临床表现 4.诊断 5.治疗 6.常见肠梗阻诊治 (1) 粘连性肠梗阻 (2) 肠扭转 (3) 肠套叠 (4) 肠堵塞 (六) 急腹症 1.急腹症的诊断基础 (1) 腹痛的分类 (2) 腹痛特征与内脏病变的联系 (3) 其他重要症状和辅助检查 2.急腹症的鉴别 (1) 内科腹痛特点 (2) 妇科腹痛特点 (3) 外科腹痛特点 (炎症性、穿孔性、梗阻性、绞窄性) (七) 痔 1.发病因素 2.分类和临床表现 3.预防及治疗 (八) 尿石症 1.病因病理 2.预防 3.肾、输尿道结石 (1) 临床表现 (2) 诊断和治疗 4.膀胱和尿道结石 (1) 临床表现 (2) 诊断和治疗 (九) 先天性畸形 1.常见先天性畸形概述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 √ √ √ √ 理解 √ √ √ √ √ √ √ √ √ √ √ 掌握 续表 教 学 内 容 2.唇裂与腭裂 (1) 分型 (2) 临床表现 (3) 治疗 3.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1) 临床表现 (2) 治疗 4.先天性巨结肠 (1) 临床表现 (2) 治疗 5.先天性肛管直肠闭锁 (1) 临床表现 (2) 治疗 6.先天性尿道下裂 (1) 临床表现 (2) 治疗 7.隐睾 (1) 临床表现 (2) 治疗 8.先天性脑脊膜膨出 (1) 临床表现 (2) 治疗 9.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1) 临床表现 (2) 治疗 五、妇科疾病 (一)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1.阴道炎 (1) 滴虫性阴道炎 (2) 念珠菌性阴道炎 (3) 老年性阴道炎 2.慢性盆腔炎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治疗 了解 √ √ √ √ √ √ √ √ √ √ √ √ √ √ √ √ √ √ √ 教 学 要 求 理解 √ √ √ √ 掌握 续表 教 学 内 容 (二)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1.子宫肌瘤 (1) 分类 (2) 临床表现 (3) 治疗 2.子宫颈癌 (1) 病因和病理 (2) 转移途径和分期 (3) 临床表现 (4) 防治原则 3.子宫内膜癌 (1) 临床表现 (2) 治疗原则 4.卵巢肿瘤 (1) 几种常见卵巢肿瘤 (2) 临床表现 (3) 并发症 (4) 治疗 (三) 滋养细胞疾病 1.葡萄胎 (1) 病理特点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治疗 2.侵蚀性葡萄胎与绒毛膜癌 (1) 病理特点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治疗 (四) 月经失调 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 病因生理 (2) 临床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理解 √ √ √ √ √ √ √ √ √ √ √ √ √ √ √ √ √ 掌握 续表 教 学 内 容 2.子宫内膜异位症 (1) 病理 (2) 临床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3.围绝经期综合征 (1) 病理生理 (2) 临床表现 (3) 防治原则 六、儿科疾病 (一)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 病因 2.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及分期 4.治疗 5.预防 (二) 小儿肺炎 1.分类 2.病因 3.临床表现 4.并发症 5.治疗 (三) 小儿腹泻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四)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概述 2.病因 3.临床表现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七、传染病 (一) 概述 了解 √ √ √ √ √ √ √ √ √ √ 教 学 要 求 理解 √ √ √ √ √ √ √ √ √ √ √ √ √ √ √ 掌握 续表 教 学 内 容 1.传染和传染过程 2.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3.流行病学特点 4.诊断 5.防治原则 (二) 麻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特点 3.临床表现 4.并发症 5.辅助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防治 (三) 水痘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特点 3.临床表现 4.并发症 5.辅助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防治 (四) 流行性腮腺炎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特点 3.临床表现 4.并发症 5.辅助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防治 (五) 百日咳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特点 3.临床表现 4.并发症 5.辅助检查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 √ √ √ √ √ 理解 √ √ √ √ √ √ √ √ √ √ √ √ √ √ √ √ 掌握 续表 教 学 内 容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防治 (六) 猩红热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特点 3.临床表现 4.并发症 5.辅助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防治 (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特点 3.临床表现 4.并发症 5.辅助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防治 (八) 病毒性肝炎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特点 3.发病机制 4.病理特点 5.临床表现 6.并发症 7.辅助检查 8.诊断与鉴别诊断 9.防治 (九) 细菌性痢疾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特点 3.发病机制 4.病理特点 5.临床表现 6.并发症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 √ √ √ √ √ 理解 √ √ √ √ √ √ √ √ √ √ √ √ √ √ √ √ 掌握 续表 教 学 内 容 7.辅助检查 8.诊断与鉴别诊断 9.防治 (十) 流行性乙型脑炎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特点 3.发病机制 4.病理特点 5.临床表现 6.并发症 7.辅助检查 8.诊断与鉴别诊断 9.防治 (十一) 性传播疾病 1.淋病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病理特点 (4) 临床表现 (5) 辅助检查 (6) 诊断依据 (7) 防治 2.梅毒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病理特点 (4) 发病机制 (5) 病程和分期 (6) 临床表现 (7) 辅助检查 (8) 诊断 (9) 防治 3.艾滋病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 √ √ √ √ √ √ √ √ 理解 √ √ √ √ √ √ √ √ √ √ 掌握 √ √ 续表 教 学 内 容 (3) 病理特点 (4) 发病机制 (5) 临床表现 (6) 辅助检查 (7) 诊断 (8) 防治 4.尖锐湿疣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特点 (3) 临床表现 (4) 辅助检查 (5) 诊断 (6) 防治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理解 √ √ √ √ 掌握 √ √ 实践教学模块
序号、单元题目 (对应基础模块单元序号) 一、诊断学基础 教 学 内 容 1.系统体格检查内容和方法 2.血、尿、便常规检查方法 3.心电图的检查方法 二、外科学总论 1.外科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外科打结,缝合和拆线 2.液体疗法示教 3.休克病人示教 4.心肺复苏操作 5.外科感染病人示教 三、内科疾病 四、外科疾病 临床见习 1.疝病人示教 2.胃肠减压示教 五、妇科疾病 六、儿科疾病 七、传染病 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 教 学 要 求 会 √ √ √ √ √ √ √ √ √ 掌握 √ √ √ √ √ 熟练掌握 选 学 模 块
序号、单元题目 (对应基础模块单元序号) 知 识 内 容 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一、诊断学基础 1.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2.磁共振成像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四、外科疾病 烧伤(伤情判断、急救、烧伤分期、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病理及分类、临床表现、检查方法、预防及治疗) 疟疾(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 七、传染病 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防治) 选 学 内 容 实 践 内 容 参观或观看录像 四、说 明
1.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采用模块结构表述,其中:
(1) 选学模块的学习可使用机动学时、第二课堂,也可不选学。
(2) 机动学时可用于学习选学模块中的内容,也可结合本地情况另选其他内容,或根据学生情况组织其他有益于完成、拓展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包括诊断学基础、外科总论、临床常见疾病及传染病等四个部分。其中,临床常见疾病的内容是根据助产专业的性质,选择介绍孕产妇和儿童有关的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
3.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有比较熟练的基本技能。
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具有熟练的基本技能,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4.教学过程应多采用挂图、教具、模型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关注遗传与优生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5.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讨论、平时测验、实验及考试等情况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态度进行综合考核。并建议以临床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主,其他方面(如提问、平时测验等)考核为辅。
6.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
学时分配建议(133学时)
序号 1 2 3 4 5 6 7 诊断学基础 外科学总论 内科疾病 外科疾病 妇科疾病 儿科疾病 传染病 机 动 总 计 教 学 内 容 学 时 数 理论 15 20 20 12 12 6 9 7 101 实践 8 6 3 6 2 2 4 1 32 合计 23 26 23 18 14 8 13 8 133
产科学教学基本要求
(133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助产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它主要包括妇女妊娠、分娩、产褥期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胎儿、新生儿的生理和病理情况。其任务是使学生能具有产科学基本知识,进行妊娠诊断、平产接生、难产初步处理,并了解孕产妇、胎儿、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要求而具备初步地开展妇女保健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各期妊娠诊断的基本知识。
2.理解分娩过程、正常产程和异常产程。
3.掌握分娩三个产程的处理、护理及接生技术知识。 4.了解异常分娩、分娩期并发症的原因。
5.了解产科常见病、高危妊娠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掌握相应的护理知识。 6.掌握胎儿监护基本知识。 7.了解异常新生儿的临床表现。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能规范地进行孕期检查、健康指导。 2.能熟练地进行平产接生。
3.通过病例分析及临床实习,对常见产科病能做出初步诊断,并提出产科处理要点。 4.能对产科手术病人进行术前准备,术后护理。 5.能配合医生进行产科常用手术。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踏实勤奋、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素质。 2.通过关心爱护妇婴的行为养成,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选学模块。基础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是
本专业的必学内容。选学模块供各校选择使用。
基 础 模 块
教 学 内 容 (一) 绪论 1.简介产科学发展史 2.了解产科学的研究内容 (二)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及生理 1.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1) 骨盆的结构及骨性标志 (2) 骨盆各平面的形态及其径线 (3) 女性骨盆的特点 (4) 骨盆底组织 (5) 内生殖器 2.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1) 性周期调节 (2)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三) 生理产科 1.妊娠生理 (1) 受精、受精卵的植入和发育 (2)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 (3) 胎儿 (各阶段表现;胎头、径线、特点) (4) 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2.妊娠诊断 (1) 早期妊娠的诊断 (2) 中、晚期妊娠的诊断 (3) 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3.孕期保健 (1) 孕期检查 (2) 孕期卫生指导 4.正常分娩 (1) 决定分娩的因素 (2) 分娩机制 (3) 分娩先兆 (4) 分娩各期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5) 家庭接生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理解 √ √ √ √ √ √ √ √ 掌握 √ √ √ √ √ √ √ 续表 教 学 内 容 (6) 计划分娩 5.正常产褥 (1) 产褥期生理及表现 (2) 产褥期的处理及护理 6.足月新生儿及早产儿 (1) 生理要点 (2) 护理特点 (四) 异常妊娠 1.妊娠剧吐 2.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病理、分类、临床表现、预防、治疗、护理) 3.流产与早产 (1) 流产 (原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处理原则) (2) 早产 4.异位妊娠 (1) 输卵管妊娠 (2) 其他异位妊娠 5.妊娠晚期出血 (1) 前置胎盘 1) 病因分类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处理 (2) 胎盘早剥 1) 病因 2) 病理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处理 6.多胎妊娠与羊水过多 (1) 多胎妊娠 1) 分类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处理 √ √ √ √ √ √ √ √ √ √ √ √ √ √ √ √ √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理解 √ √ √ 掌握 √ √ 续表 教 学 内 容 (2) 羊水过多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处理 7.死胎 8.过期妊娠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1) 过期妊娠 1) 病因 2) 对母儿影响 3) 诊断 4) 处理 (2)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1) 病因 2) 病理 3) 对胎儿影响 4) 诊断 5) 处理原则 9.妊娠合并症 (1) 心脏病 1) 妊娠、分娩、产褥各期对心脏病的影响 2) 诊断 3) 处理 (2) 急性病毒性肝炎 (3) 糖尿病 10.高危妊娠 (1) 范畴 (2) 临床表现 (3) 特殊检查 (4) 处理 (五) 异常分娩 1.产力异常 (1) 子宫收缩乏力 1) 协调性宫缩乏力 2) 不协调性宫缩乏力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 理解 √ √ √ √ √ √ √ √ √ √ √ 掌握 √ √ √ √ 续表 教 学 内 容 (2) 子宫收缩过强 1) 协调性宫缩过强 2) 不协调性宫缩过强 2.产道异常 (1) 骨产道异常 1) 分类 2) 对母儿影响 3) 诊断 4) 处理 (2) 软产道异常 3.胎儿异常 (1) 胎位异常 1) 臀位 ① 分类 ② 诊断 ③ 分娩机制 ④ 处理 2) 横位 ① 诊断 ② 临床经过 ③ 处理 3) 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 ① 临床表现、诊断 ② 临床经过、处理 (2) 胎儿发育异常 1) 巨大胎儿 2) 脑积水 3) 无脑儿 (六) 分娩并发症 1.胎膜早破、脐带脱垂 (1) 胎膜早破 1) 病因 2) 表现 3) 诊断 4) 处理与护理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 理解 √ √ √ √ √ √ √ √ 掌握 √ √ √ √ √ 续表 教 学 内 容 (2) 脐带脱垂 1) 病因 2) 表现 3) 诊断 4) 治疗要点 2.产道损伤 (1) 子宫破裂 1) 分类 2) 病因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处理 (2) 外阴、会阴、阴道裂伤 3.产后出血 (1) 病因、临床表现 (2) 诊断 (3) 预防、处理 4.胎盘滞留 (1) 病因、临床表现 (2) 预防、处理 (七) 围产儿缺氧性疾病及产伤 1.概述 2.胎儿窘迫 (1) 原因 (2) 临床表现 (3) 预防 (4) 处理 3.新生儿窒息 (1) 原因 (2) 分类及临床表现 (3) 预防 (4) 处理 (八) 异常产褥 1.概述 2.产褥感染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理解 √ √ √ √ √ √ √ √ 掌握 √ √ √ √ √ √ √ √ √ √ √ 续表 教 学 内 容 (1) 病因 (2) 病理 (3) 临床表现 (4) 处理 (九) 产科手术 1.晚期妊娠引产 (1) 适应证 (2) 禁忌证 (3) 方法 (4) 注意事项 2.会阴切开缝合术 (1) 适应证 (2) 手术步骤 3.胎头吸引术 (1) 适应证 (2) 手术步骤 4.产钳术 5.臀牵引术 6.人工剥离胎盘术 (1) 适应证 (2) 手术步骤及注意事项 7.剖宫产术 (1) 适应证 (2) 手术前准备 (3) 手术后观察及护理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理解 √ √ √ √ √ 掌握 √ √ √ √ √ √ √ √ 实践教学模块
序号、单元题目 (对应基础模块单元序号) (二)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及生理 教 学 内 容 骨性标志;骨盆各平面形态径线 绘制性周期调节图 教 学 要 求 会 √ 掌握 熟练掌握 √ 续表 序号、单元题目 (对应基础模块单元序号) 教 学 内 容 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产前检查(产科腹部四步触诊:(三) 生理产科 骨盆外测量) 平产接生 绘制产程图 新生儿沐浴 (四) 异常妊娠 (五) 异常分娩 (七) 围产儿缺氧性疾病及产伤 妊娠病理病历采集与分析 演示臀位机转过程 新生儿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 会阴切开缝合术 (九) 产科手术 胎头吸引术 人工剥离胎盘术 教 学 要 求 会 √ √ √ √ 掌握 √ √ √ √ 熟练掌握 √ √ √ 选 学 模 块
题 目 母儿血型不合 选 学 内 容 知 识 内 容 理解母儿血型不合的病因与分类 了解母儿血型不合的检测方法与治疗进展 胎儿电子监护 了解胎儿电子监护的基本理论、应用 理解胎儿电子监护的临床意义 产科急症 了解产科休克、羊水栓塞、产科凝血功能障碍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处理 观看录像 会胎儿电子监护的基本应用 实 践 内 容 会母儿血型不合的检测方法 四、说 明
1.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采用模块结构表述,其中:
(1) 选学模块的学习可使用机动学时、第二课堂,也可不选学。
(2) 机动学时可用于学习选学模块中的内容,也可结合本地情况另选其他内容,或根据学生情况组织其他有益于完成、拓展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有比较熟练的基本技能。
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具有熟练的基本技能,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教学过程应多采用挂图、教具、模型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关注遗传与优生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4.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讨论、平时测验、实验及考试等情况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态度进行综合考核。并建议以临床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主,其他方面(如提问、平时测验等)考核为辅。
5.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
学时分配建议(133学时)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绪论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及生理 生理产科 异常妊娠 异常分娩 分娩并发症 围产儿缺氧性疾病及产伤 异常产褥 产科手术 机 动 总 计 教 学 内 容 学 时 数 理论 1 4 18 16 12 8 5 3 6 10 83 实践 2 14 8 8 6 3 1 4 4 50 合计 1 6 32 24 20 14 8 4 10 14 133
妇婴保健教学基本要求
(60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助产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及从事妇婴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妇婴保健工作,并具有继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妇女五期保健、妇科常见病防治、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基本知识。 2.掌握婴儿喂养,儿童保健宣教的知识,理解新生儿常见病防治。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能应用基本知识指导妇女五期保健、妇科常见病、新生儿常见病防治。 2.应用相关知识,指导计划生育、优生优育。
3.应用相关知识指导小儿生长发育监测,指导婴儿的合理喂养,并能从事儿童的保健宣教工作。
(三) 思想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养成热情服务的态度及行为习惯,树立关爱妇女、婴儿的概念。 2.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加强职业道德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基础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是本专业的必学内容。
基 础 模 块
教 学 内 容 (一) 绪论 1.妇婴保健的意义 2.妇婴保健的范围及任务 3.妇婴保健的工作方法 (二) 月经期保健 1.月经生理 (1) 卵巢的周期变化与卵巢激素 (2)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2.经期卫生保健 (1) 建立月经卡 (2) 注意卫生,预防感染 (3) 经期劳动保护 (三) 孕期保健 1.妊娠期生理特点 (1) 生殖系统的变化 (2) 全身其他系统的变化 (3) 新陈代谢的变化 2.孕期卫生保健 (1) 妊娠各期生理特点及注意问题 (2) 饮食和营养指导 (四) 产期保健 1.分娩过程对母婴的影响 (1) 分娩对母体的主要影响 (2) 分娩期胎儿方面的变化 2.正常产程的观察和处理 (1) 第一产程观察和处理 (2) 第二产程观察和处理 (3) 第三产程观察和处理 3.家庭接生和生产的处理 (1) 家庭接生准备 (2) 接生用品准备 (3) 生产的处理 4.产后访视 (1) 防视产妇情况 (2) 查看新生儿情况 (3) 宣传计划生育和卫生知识 √ √ √ √ √ √ √ √ √ √ √ √ √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理解 √ √ √ √ √ √ √ √ √ 掌握 续表 教 学 内 容 (五) 产褥期哺乳期保健 1.产褥期生理 (1) 生殖系统的变化 (2) 乳房的变化 (3) 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 (4) 消化系统的变化 (5) 泌尿系统的变化 (6) 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7) 腹壁的变化 2.产后随访和产后检查 (1) 产后随访 (2) 产后检查 (3) 泌乳生理 3.乳房护理 (1) 乳房胀痛 (2) 乳汁不足 (3) 乳头皲裂 (4) 乳头凹陷 (5) 退乳 4.围生期保健 (1) 围生医学概况 (2) 围生期孕妇、胎儿、新生儿保健 (六) 围绝经期保健 1.围绝经期的生理特点 (1) 围绝经期分段 (2) 内分泌的改变 (3) 月经的改变 (4) 生殖器萎缩 (5) 第二性征的变化 (6) 精神状态的改变 (7) 代谢变化 2.围绝经期卫生 (1) 正确认识围绝经期 (2) 定期妇检 (七) 常见妇女病普查普治 1.普查的意义及方式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 √ √ √ √ √ √ √ 理解 √ √ 掌握 √ √ √ √ √ √ √ 续表 教 学 内 容 (1) 意义 (2) 方式 2.普查的内容及方法 (1) 内容 (2) 方法 (3) 随访 (八) 计划生育 1.宫内节育器 (1) 避孕机制 (2) 节育器种类 (3) 放置时间 (4) 注意事项 (5) 并发症及其防治 2.药物避孕 (1) 作用机制 (2) 适应证 (3) 禁忌证 (4) 常用药物 (5) 副反应及其处理 3.腹式输卵管结扎术 (1) 适应证 (2) 禁忌证 (3) 时间选择 (4) 术前准备 (5) 手术方法 (6) 注意事项 4.负压吸宫术 (1) 适应证 (2) 禁忌证 (3) 术前准备 (4) 手术步骤 (5) 术后处理 (九) 优生优育 1.影响人口素质的不良因素 (1) 遗传性疾病 了解 √ 教 学 要 求 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掌握 √ √ 续表 教 学 内 容 (2) 环境污染 (3) 孕期感染 (4) 孕期营养不良 (5) 精神刺激 (6) 吸烟与酗酒 (7) 产科因素 2.优生咨询与优生措施 (1) 遗传咨询 1) 明确诊断 2) 确定遗传方式,推算疾病再发风险 3) 问题解答及处理对策 (2) 婚前咨询 1) 疾病调查 2) 婚前体检 3) 婚前保健指导及宣教 (3) 孕期咨询 (4) 产前诊断 (十) 婴儿喂养 1.母乳喂养 (1) 母乳成分 (2) 母乳喂养优点 (3) 母乳喂养的方法 (4) 母乳喂养注意事项 (5) 断奶 2.混合喂养 (1) 补授法 (2) 代授法 3.人工喂养 (1) 牛奶的优、缺点 (2) 牛奶量的计算 (3) 羊奶 (4) 乳制品 1) 全脂奶粉 2) 婴儿配方奶粉 (5) 人工喂养注意事项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 √ √ √ √ √ 理解 √ √ √ 掌握 √ √ √ √ √ √ √ √ √ √ √ √ √ 续表 教 学 内 容 4.辅食添加 (1) 辅食添加原则 (2) 添加辅食的顺序 (十一) 儿童保健 1.各年龄小儿保健原则 (1) 新生儿管理 (2) 婴儿管理 (3) 体弱儿管理 2.儿童保健具体措施 (1) 护理 (2) 饮食营养 (3) 教养 (4) 体格锻炼 3.小儿心理发展 4.计划免疫 (1) 计划免疫程序 (2) 预防接种的记录 5.婴幼儿生长发育监测 (1) 生长发育监测的意义 (2) 生长发育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3) 智能发育检查 (十二) 新生儿常见疾病 1.正常新生儿、早产儿特点 (1) 概念 (2) 特点 (3) 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防治 3.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防治 4.新生儿硬肿症 了解 √ √ √ √ √ √ √ √ √ √ √ √ √ √ 教 学 要 求 理解 √ √ √ √ 掌握 √ √ √ √ √ √ 续表 教 学 内 容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防治 5.新生儿败血症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检查 (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 防治 6.新生儿肺炎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防治 7.新生儿黄疸 (1) 胆红素代谢特点 (2) 分类 (3) 常见疾病 8.新生儿破伤风 (1) 病因及机制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教 学 要 求 了解 √ √ √ √ √ 理解 √ √ √ √ √ √ √ √ √ √ 掌握 √ √ √ √ 实践教学模块
序号、单元题目 (对应基础模块单元序号) (七) 常见妇女病普查普治 (八) 计划生育 社区实践 录像或见习:腹式输卵管结扎术;负压吸宫术 (十) 婴儿喂养 (十一)儿童保健 见习:配奶 录像或托幼机构见习: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 √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要 求 会 √ √ 掌握 熟练掌握 四、说 明
1.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采用模块结构表述,其中机动学时可用于学习本地实际需要的内容,或根据学生情况组织其他有益于完成、拓展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知道“是什么”,能够记住学习过的知识要点。 理解:懂得“为什么”,能够领会概念、原理的基本涵义,解释一些现象。 掌握:能够“应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知识指导妇婴保健及妇婴常见病的防治。
3.教学过程应多采用挂图、教具、模型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并适时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4.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讨论、平时测验、见习及考试等情况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态度进行综合考核。并建议以临床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主,其他方面(如提问、平时测验等)考核为辅。
5.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
学时分配建议 (60学时)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绪论 月经期保健 孕期保健 产期保健 产褥期哺乳期保健 围绝经期保健 常见妇女病普查普治 计划生育 优生优育 婴儿喂养 儿童保健 新生儿常见疾病 机 动 总 计 教 学 内 容 学 时 数 理论 1 1 4 8 4 2 4 4 2 6 8 10 6 60 实验 2 4 2 4 4 16 合计 1 1 4 8 4 2 6 8 2 8 12 10 10 76
中等职业学校 助产专业设置标准
(供参考)
一、专业设置基本依据
1.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需求。 2.专业设置符合规模效益和布局合理的原则。
3.办学指导思想明确,有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办法。
4.有省级以上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教学计划,有健全的专业组织和业务管理制度。
二、专业教学组织
1.设置助产专业学科,下设妇产科、儿科及基础护理等教研组,相近课程可以合并建组。 2.专业学科主任应具有高级职称和较高教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管理水平。 3.教研组组长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一定教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管理水平。
三、专业师资配备
1.专业教师应具有中等职业学校以上教师任职资格。 2.专业课教师中,本校专、兼职教师不少于80%。
3.外聘专业教师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有正式聘任手续,并相对稳定。 4.专业教师数应保证平均每个教学班2名(含)以上。
5.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者不低于50%,高级职称者不低于10%。 6.专业课教师每3年应有6个月(可累计)的临床或专业实践时间。
四、专 业 设 施
1.设置妇产科实验室、护理学实验室、模拟产房、新生儿护理室等,各实验室的使用面积不少于60 m2,并有相应的准备室。功能相近的实验室可综合使用。 2.专业课主要实验设备见附表。
3.专业课的实验开出率,应达到教学计划和大纲规定的90%以上。
4.有含核心期刊的三种以上专业杂志及专业课教学所需的挂图、视听教材等。
五、毕 业 实 习
1.有相对固定的社区实习基地及县级以上实习单位。
2.有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实习大纲规定项目的完成率应达90%以上,并有出科考核。
3.实习单位有专人负责实习工作,各实习科室均有带教老师。带教老师应具有5年以上的实践经验和医(护)师以上技术职称。
4.学校有实习管理组织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六、说 明
本专业设置标准为参考性标准。学校应在教学组织、专业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关注专业发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电子阅览室以及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技术,在管理上使校内教学资源为多专业共享,提高其利用率和更新率,同时积极利用校外的各种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效能和效率,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教学成本,适应社会、学习者和教育改革的需求。
助产专业课主要实验设备
名 称 女性骨盆模型 骨盆盆底模型 女性内生殖器解剖模型 女性外生殖器解剖模型 胎儿各期发育模型 新生儿模型 脐带胎盘模型 分娩机转模型 孕妇模型 接生模型 避孕指导模型 护理人模型 胎头吸引器 胎心电子监护仪 新生儿窒息复苏设备 婴儿磅 单位 个 个 个 个 套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台 套 台 数量 16 8 4 4 2 8 8 4 4 4 4 4 4 1 4 2 续表 名 称 接生包 会阴切开缝合包 刮宫包 放取环包 输卵管结扎包 骨盆测量器 电动吸引器 低位产钳 中位产钳 后出胎头产钳 妇科检查床 内、外科检查床 产床 新生儿床 新生儿沐浴设施 普通护理床及床上用品 可调护理床及床上用品 外科手术床 无影灯及普通外科手术器械 婴儿喂养配餐用具 心肺急救复苏训练模型人 多功能心肺触诊、听诊模型 心电图机 氧气吸入器 各型气管导管 人工吸引麻醉机 气压止血带 氧气包 人工呼吸器 注明:本表所示的实验室设备数量为以2个教学班为基数计算所确定。
单位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台 付 付 付 张 张 张 张 套 套 套 张 套 套 个 个 台 套 套 台 个 个 台 数量 4 4 4 4 4 16 1 3 3 2 5 各9 2 4 1 9 2 1 1 1 2 5 5 1 1 1 2 2 1 附录
中等职业学校
助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一、对助产专业的调查
中等卫校助产专业是解放前沿袭到现在的老专业,自1954年卫生部颁发助产专业教学计划以来,经历了多次修订,现行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是卫生部于1994年3月颁发的。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与医学模式的转变,该计划已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民卫生服务的需求。本课题是在教育部、卫生部有关教育改革和卫生发展战略规划精神指导下,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预测未来卫生发展趋势,结合目前基层卫生机构现状和民众对助产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的实际要求进行了研究。在调查设计及制定的教学指导方案中,着重面向今后5~10年的发展需要,既参考现行计划的观点和方法,同时又注意相关新学科、新方法的应用,既注意专业知识的需求,又重视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 调查范围
河南省内14个市(地)的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医院、中等卫校,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进行。
(二) 对象及人数
1.助产人员:每市(地)调查2所市级医院各5名、2所县级医院各4名、2所区级医院各2名,5所乡级医院各2名。共调查各级医疗机构154个单位的近10年来中等卫校助产专业毕业生448名。
2.医教科长、产科及儿科医师:调查市(地)医疗机构中每所医院的医教科长、妇科医师、产科医师、儿科医师各1名,共348名。
3.教务科长、妇科、产科及儿科教师:调查15所中等卫校的教务科长、妇科教师、产科教师、儿科教师各1名,共60名。
4.教学专家:调查15个普通中等卫校从事多年助产专业教学的高级讲师或副主任医师,共90名。
5.助产专业在校生:调查4所中等卫校现有助产专业学生200名。 (三) 调查方法
使用分层抽样、当面调查的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设置调查内容,拟订并印制助产专业整体教学改革问卷的调查表。由卫生厅
召开全省中等卫校项目调查会议,讲明调查工作的意义与要求,并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要求以当面调查的形式完成任务。
(四) 调查内容
1.学制与学生入学程度 2.必修课程设置的评价 3.建议开设的选修课的评价 4.助产人员知识结构要求 5.助产人员能力结构要求
6.目前在岗助产人员最缺乏的必备知识 7.目前在岗助产人员最缺乏的必备能力
8.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分配、毕业考核 9.办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10.专业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的建议 11.专业选择方式 12.课余时间安排 13.毕业去向意向
(五) 调查结果及初步分析
此次调查发出问卷1 146份,回收有效问卷1 034份。具体情况如下:
表1 被调查者学历、职称结构(%)
调查对象 助产人员 妇儿医师 专业教师 教学专家 中专 专科 本科 初级 中级 高级 收回助产人员有效卷371份,占近10年来全省中等卫校助产专业毕业生总数的%;收回妇儿医师有效卷344份,收回专业教师有效卷58份;收回教学专家有效卷61份,收回在校生有效问卷200份。统计1 034份问卷结果并初步分析如下。 1.学制与入学程度
表2 学制与入学程度(%) 学制及入学程度 高中3年 初中3年 高中2年 初中4年 合计 助产人员 专业教师 教学专家 妇儿医师 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助产人员和妇、儿科医师中,主张招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的居多,这
既反映了用人单位对专业人员素质要求的增高,同时不排除助产人员由于学历低致使待遇偏低而产生的高学历要求。
在被调查的专业教师和教学专家中,选择招初中生、学制3年者居多,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近年来高等院校连年扩招,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学府的机会增多,很少去问津中等职业学校,有的省大中专的停办就是佐证;另一方面是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使他们认为初中毕业后学习该专业较为合适;三是从我国经济水平和卫生需求实际情况出发,初中毕业生学习3年完全可以胜任临床助产工作的要求。
2.现行教学计划必修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评价
表3 必修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课 程 名 称 医学伦理学 体育 语文 英语 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学 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生理学 生物化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理学 药物学 医学心理学 中医基础与针灸 基础护理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妇科学 产科学 儿科学 传染病学 五官科学 预防医学 必 设 可 开 设 没 必 要 上表显示,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现行计划所设置的课程大部分为必设或可设课程,对培养助产人员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多数被调查者还认为中医基础与针灸、五官科学可不作为必设课程,与这些课程对本专业的岗位工作内容相关性差有关。而与专业无直接联系的普通文化课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被忽视,与我国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重专业知识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有关。
3.现行助产专业教学计划建议开设的选修课
表4 选修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课 程 名 称 英语口语 美育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 资料检索与科研方法 公共关系常识 社会学常识 营养学常识 康复医学与老年医学 急救医学 心电监护 拉丁文 医学遗传学 三防与战伤救护 卫生法规 整体护理 医疗保险 健康教育 人口学 必 要 没 必 要 可 有 可 无 上表可见,6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开设的选修课有整体护理、卫生法规、医学遗传学、计算机应用、心电监护、急救医学、营养学常识、健康教育等,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医学模式、护理观念的更新,专业人员对现代医学技术知识的需求增长,助产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作相应调整,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员知识结构的需求。 4.助产人员知识结构要求
表5 助产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知 识 项 目 高中普通文化知识 基础医学知识 临床医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心理学知识 伦理学知识 卫生法律法规知识 公共关系学知识 美学美育知识 基础护理知识 预防保健知识 急救知识 外语知识 计算机应用知识 管理学知识 统计学知识 必 备 可 有 可 无 不 需 要 上表显示,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助产人员必备知识有:高中文化知识、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基础护理知识、预防保健知识、急救医学知识等,这些知识结构,体现了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和医学模式,说明社会对助产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卫生法规知识、公共关系学知识、美学美育知识、管理学知识等也是现代医疗卫生人员应具备的,应在课程结构调整时予以考虑。除了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外,还应重视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以补充现代医学知识的不足,胜任现任岗位。 5.关于助产人员能力结构要求
表6 助产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能力项目 规范进行产前检查的能力 正常接生能力 产后处理能力 新生儿处理及健康指导能力 常见、多发病观察,预防、处理能力 产科危急病人监护和初步处理能力 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能力 开展围产期保健的能力 必备 可有可无 不需要 能力项目 开展营养与膳食指导能力 开展心理护理能力 指导计划生育能力 产房管理能力 母婴管理能力 自学能力 写作能力 观察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管理能力 协作能力 沟通能力 自我约束能力 外语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 必备 可有可无 续表 不需要 上表显示,6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调查表中所列能力项目都是助产人员应具备的必备能力。其中认同率在90%以上的有规范地进行产前检查、正常接生、产后处理、产科危重症病人的监护与初步处理、新生儿处理及健康指导、规范地进行护理操作、开展围产期保健、产房与母婴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自学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写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也被被调查者认为是助产人员应具备的必备能力,说明社会对助产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6.目前在岗助产人员最缺乏的必备知识
表7 在岗助产人员最缺乏的必备知识(%) 知识与能力项目 心理学知识 急救医学知识 卫生法规知识 计算机知识 外语知识与应用能力 基础医学知识 临床医学知识 预防保健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统计学知识 教学专家 妇儿医师 上表显示,在岗助产人员最缺乏的必备知识是:心理学知识、卫生法规知识、急救医学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预防保健知识等,这些知识都是现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中缺少的和薄弱的,应根据需求补充和加强。
7.目前在岗助产人员最缺乏的必备能力
表8 在岗助产人员最缺乏的必备能力(%)
能力项目 心理护理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 产科危急重症处理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外语应用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自学能力 沟通能力 教学专家 妇儿医师 上表显示,在岗助产人员最缺乏的必备能力是:对产科危、急、重症病监护与应急处理能力、心理护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其中教学专家认为缺乏自学和沟通能力者也占一定比例。这些能力,有些是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些则是教育过程中被忽视的问题。
8.关于助产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时间比、毕业考核
对助产人员和教学专家问卷调查结果为:理论学习与毕业实习时间比以2∶1为宜。理论课与实践课时间以∶1为宜。毕业考核应进行全面素质评价,包括在校学习期间基本素质测评情况和专业基本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考核。 9.办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选择
表9 办学形式选择
办学形式 学校与医疗机构合作 学校独立办学 医疗机构办学形式 % 表10 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式 目标——导控式 问题——探究式 师生互动式 传统教学式 % 表9中显示,多数人认为助产专业办学形式以学校与医疗机构合作办学为好,这与多年来卫校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困难重重,难以完成临床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对此感触深刻有关。
表10中显示,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多数选择师生互动式和目标—导控式,与我省近年来广泛开展目标教学,对这两种教学方法熟悉并经实践证明效果较好有关。 10.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的建议
表11 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的建议
项 目 加强普通文化课 开设基础医学综合课程并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重点学习妇、产、儿科和基护并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继续使用现行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和教材 %
表11中显示出对专业课程与教材改革的建议,有82%的人认为应重点学习妇科、产科、儿科和基础护理学知识并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对继续使用现行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和教材无人赞同,反映了助产专业整体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1.专业选择方式
表12 专业选择方式
项 目 入校前的专业选择是 自己情愿选择 家长、老师的建议 不得已选择 %
表12显示,多数学生入学前的专业选择是根据家长和老师的建议,其次才是自己的意愿,说明学生在入学前对专业的了解不够,专业选择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果入学后学习一段时间再确定专业方向,则更科学。 12.课余时间安排
表13 课余时间安排
项 目 课余时间应由哪些活动组成 课余时间安排 学生自由活动 学校组织集体娱乐活动 学校组织与专业相关的活动 选修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学习计算机等工具课程 学习对口升学的功课 % 表13看出,多数学生的课余时间是用来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并希望学校能够组织与专业相关的活动或开设选修课程。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尤其是双休日,课余时间较多,应适当安排学生需要和感兴趣的课程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13.毕业去向意向
表14 毕业去向意向
项 目 选择对口专业就业 升入对口高校学习 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就业 不管什么工作,只要能就业 %
表14显示,多数学生毕业后有升入对口高校学习的愿望,其次是选择对口专业就业。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为学生的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六) 结论
1.助产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普通文化课程薄弱:现行计划中普通文化课程仅732学时。被调查者也认为高中普通文化课是助产人员知识结构中必须的,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立交桥建立之后,将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愿意继续深造,因此,应加大普通文化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
(2) 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专业课程中有相当的课程是临床医疗的内容,与助产专业临床实际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密切,如内科学、五官科学、中医学基础等。而反应现代医学发展、与专业关系密切的急救医学、心理学、妇婴预防保健等知识在课程设置中未得到体现。
(3) 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不利于个性发展:教学管理严格统一,必修课程中考试和考查课统一设置,学生无选择余地,教学方法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2.启示
(1) 加强普通文化课程: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实施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培养职业能力的双重任务,课程设置应包括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普通文化课的比例应能保证基本完成高中阶段的文化教育,并为学生对口升学打基础。
(2) 重组课程结构:根据医学科技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岗位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助产专业业务工作范围比较明确,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观念的更新,课程应围绕业务范围适当扩展,从单纯的助产扩展到妇婴保健和健康教育,从医院的业务范围扩展到社区,以便学生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3) 增加选修课程比例:根据专业岗位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设置与医学相关的课程和内容以及文化课程,供学生在课外或课内选修,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宽口径就业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4) 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在课程结构改变的状况下,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进程和专业选择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学生在完成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应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爱好、条件和就业需要,在相近专业中调整。
(5) 与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接轨:助产专业是卫生工作中相对独立的岗位,但长期以来,助产专业人员职称晋升和近年的执业考试,一直是随护理人员,据悉以后仍然如此。鉴于助产与护理专业属于相近专业,且护理知识与临床助产工作也有相关性,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拓宽口径,在原计划开设基础护理学的基础上,适当安排临床护理课程。
二、助产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
(一)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为指导,以医学科技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卫生职业教育特色,积极探索助产专业人员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 基本原则
助产专业所从事的岗位是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保健中心,对本专业的理论、技术和能力要求是根据现在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需求而设立的。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教改方案的制定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在教学安排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力争使学生能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立业创业本领。
三、教学改革方案的特点
1.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基层、社区服务
助产工作是从事助产及母婴护理和保健,其工作岗位将逐步转向农村和社区。本方案充分考虑基层工作特点,立足于未来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3年的系统学习及临床实践,毕业生应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助产、母婴护理及相应保健工作。
2.课程设置模块化,宽口径,有利学生发展
必修课程结构分三大块设置,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文化课按教育部规定的学时要求开设,为学生奠定必要的文化基础和继续深造的基础,专业基础课进行必要的压缩和重组,使各学科间的重复减少到最低限度,专业课贴近助产专业需要,同时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宽口径就业。与现行的课程设置相比,有以下调整:
增加了普通文化课的学时,按照教育部2000年2号文件精神,普通课学时达到了国家教育部
的要求。
新增了“遗传与优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护理概论”、“妇婴保健”4门课程。“遗传与优生”与生殖保健、优生优育关系密切,是开展社区围产保健必不可少的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现代乃至以后医疗保健、社区服务不可少的必备工具,“护理概论”既为从事临床护理奠定基础,同时又为参加执业护士考试、职称晋升考试奠定基础,“妇婴保健”则是助产专业人员必备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删除了“物理学”、“生物学”、“中医学基础”、“五官科学”、“预防医学”、“传染病学”6门课程,删除的理由一是这些课程与助产专业岗位知识联系不密切,二是某些相关内容可以包含在相近课程中。
合并的2门课程有:“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合并为“正常人体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合并为“疾病概要”。这些处理减少了有关基础课程中与助产专业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临床课程中不同学科的不必要重复现象,改变了中职教材是本科教材缩影的状况。 建议开设的选修课程或内容有:“人际沟通”、“英语口语”、“计算机应用”、“急救医学”、“医学资料检索与科研方法”、“营养与膳食”、“心电监护”、“卫生法规”、“人口学”等,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3.为学生多向发展提供了条件
本方案提供11门选修课程,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设置其他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爱好选择。选修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方向,文化基础课程的增加,使学生具备了走向高等教育立交桥的条件。
后 记
中等职业学校助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规划”的一项重要成果。
助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开发工作,是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组织下,由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具体承担,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用人单位、有关学校参与了方案的开发和审订工作。王玉玲、刘桂萍、姜渭强同志担任本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项目组负责人,凌怀本、岳金志、梅国建、郭茂华、康晓慧、王玉升、闫立安、宋秀莲、杜翠琼、苏成安等同志参加了课程设置、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专业设置标准的调研和起草工作。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崔红珊、唐以志、李璞、刘启娴同志和北京护士学校的刘晨同志承担了本方案的整理加工工作。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专项经费中对本方案的开发提供了资助。
值此方案出版之际,我们对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各项目承担单位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本方案开发工作的单位、个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编 者
2001年8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