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困窘--从晚清宋诗运动探寻古典诗歌复古与开新的矛盾
2021-03-15
来源:爱问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 感人至深。像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诸葛 王维的《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范仲淹的《岳阳 楼记》等;还有像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 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女作家刘令 娴的《祭夫徐敬业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王守仁的《瘗旅文》、归有光的《寒花葬志》、袁 枚的《祭妹文》等,称之为千古奇文,亦当之无 愧。这些文章在文学史的巨大影响,怕是无 人能够否定的。 第三,在各种应用文体中,皆有不少以言 事说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写得理直辞切,逻 辑严密,风格或明快畅达,或气势恢宏,或娓 《石湖三录》和《徐宏客游记》,在文学史上更 占有重要地位。 仅就上面略论的四个方面,我们就不难 看出古代应用文与文学散文的密切关系。所 以如此,除了前面提到的我国古代一向有重 视应用文写作的传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 原因,那就是在毫无言论自由的黑暗社会里, 一些私人应用文如哀祭、书信、铭箴、札记之 娓动听,或激昂慷慨,能够熔说服与感染为一 炉,力量极强,其文学价值亦不容置疑。如晁 错的《论贵粟疏》、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曹 植的《求白试表》、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 下文》、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王 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海瑞的判词《邵守愚 杀人案参语》等等,不胜枚举。 第四,有些以写景纪行为主的应用文,以 类,便成了作家可以任意驰骋的小天地,成了 他们可以摆脱政治压迫而宣泄自己真实感情 的自由园地,因而也就成了可以发挥他们创 作才能的广阔领域。这大概也是我国古代应 用文体特别发达、名目众多的重要原因,同时 也是我国古代应用文章具有真正的文学价值 的重要原因。 当然,以上所讲的是古代应用文中的优 秀作品。如同其他文学遗产一样,古代应用 文中也有许多是为当时统治阶级歌功颂德、 景寄情,以情人景,情景交融,意境高妙,或表 现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水的热爱,或寄托作者 对社会人生的感慨,或探寻事物发展的道理, 或表现朋友之间的真情,都能做到文情并茂, 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或引起感情 的共鸣,理性的认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粉饰太平的虚假文章,以及受人之托写下的 谀墓之作,等等,这是不容讳言的,我们应当 在学习中批判地继承。 责任编辑:秋磊 量。像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上接第83页)精神的不一致,他们的文艺思想在致 思路径、理论形态等诸多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第247页。⑤⑦⑧⑨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7页,第62页,第84页, 第56页,第88页,第30页,第309页。③④⑥柏拉图:《理 ①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4页。②范明生:《西方美学通史》(蒋孔阳、朱立元主 编)第一卷,《古希腊罗马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92页、 107页、393页、401页、406页。 责任编辑:秋磊 9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7月 第4期(总第130期) July,2002 NO.4 文章编号:1【)(】3—0751(2002)04一【)(】91—03 中国古典诗歌的困窘 ——从晚清宋诗运动探寻古典诗歌复古与开新的矛盾 李红波 (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晚清宋诗运动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复兴是尽了全力的,它继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提出了众 多有益的主张。其中何绍基的“真我自立”(简言之“有我”)无疑是其中影响较大的诗论。本文从 这一主张出发,试论中国古典诗歌复古与开新的矛盾。 关键词:何绍基;晚清宋诗运动;“有我”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古典诗歌有着自己复杂、多变的形态,优 基、魏源、曾国藩、郑珍、莫友芝以及近代的沈曾植、 秀悠远的传统,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但近百年来发 陈三立、陈衍等。陈衍接着谈到了沈曾植的学与诗, 生在诗歌领域的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无论从何 说:“余谓君博探群书,治史学,洎西北舆地,余亦喜 种角度来看,中国古典诗歌都已失去了自己作为正 治考据之学,其实皆为人作计,无与己事。作诗尚是 宗文学形态的地位,这种变化除了外部对其冲击之 自家意思,自家言说,子培意不能无动,间一为 外,内部的矛盾也应是其式微的决定性因素。本文 之 ”④这里看似在谈学与诗的关系,其实,道出了晚 试图从晚清宋诗运动的“有我”主张,来看中国古典 清宋诗运动诗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诗要是自家 诗歌的困境。 言说。何绍基谓之“真我自立”④,简言之“有我”。 《石遗室诗话》卷一有两段话可以为我们厘清晚 这一重要理念当然并不始于陈衍,道光时期的 清宋诗运动的时段和代表人物:“道、咸以来,何子贞 魏源主张诗要有“三要”:那就是“厚、重、真”,其中谈 (绍基)、祁春圃(离藻)、魏墨深(源)、曾涤生(国藩)、 到“真”时这样说:“一日真,凡诗之作,必其情迫于不 欧阳硐东(辂)、郑子尹(珍)、莫子偬(友芝)诸老,始 得已,景触于无心,而诗乃随之,则其机皆天也.非人 喜言宋诗。”①“丙戌在都门,始知有嘉兴沈子培者, 也。”⑤就是说作诗必是物触心动,妙手偶得。郑珍 能为同光体。同光体者,余戏目同、光以来诗人不专 也说:“我诚不能诗,但颇知诗意。言必是我言,字是 宗盛唐者也。”②陈衍这里至少包含两个意思:一是 古人字。”⑥很明显就是诗中要有“我”存在,方为好 晚清宋诗运动包含了道、咸以来的宋诗派和近代的 诗。对这个问题,谈的最多,最精辟的还是何绍基. 同光体;二是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道、咸以来的何绍 他说:“诗为心声,偶遇佳句,不是余心所欲出,或从 收稿日期:2002—02—20 作者简介:李红波(1971一),男,河南平顶山人,南京大学中文系2000年硕士生。 9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 它人处听来看来的,便于我无涉。或其意致议论可 喜,而我平日持议不是如此,即不可阑人。若道得融 会时,头头都是我的,更不消问人借贷了。……”④ “诗为心声”是我国诗歌的优秀传统,说着易,但真要 心手一致,表达起来畅通无碍,恐怕少有人能做到。 他还说:“诗是自家做的,便要说自家的话,反可彼此 公共通融的话头,都与自己无涉。”⑧《石遗室诗话》 也不止一次谈到此问题:“作诗文要有真实怀抱,真 实道理,真实本领,非靠一二灵活虚实字可此可彼 者,斡旋其间,便自诧能事也。”⑨总之,诗中要有我, 要写出自己之真性情,已成晚清宋诗运动的一个共 识。 何谓“有我”,有人说就是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又 有人说其实它跟五四思潮中的个性解放的“自我”属 于同一系统。显然前者低估了真性情在古典诗学中 之作用,后者则是脱离实际的拔高。笔者认为所谓 “有我”,就是一个诗人的真面目,是一个艺术家创作 时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既然是独特,就不能够 与人相同,所以何绍基说:“日去其与人共者,渐扩其 己所独得者”。⑩郑珍也说:“从来立言人,绝非随俗 士。”⑩既然如此,诗中平常人所能言之景,能道之 情,都是要摒弃的,所以“恶俗恶熟”成为晚清宋诗运 动诸人追求的又一目标。“所谓俗者,非必庸恶陋劣 之甚也。同流合污,胸无是非,或逐时好,或傍古人, 是之谓俗。”⑩“俗不是坏字眼,流俗污世,到处相习 成风,谓之俗。”⑩俗并不坏,关键是不能大家作起诗 来一个腔调。陈衍也说:“诗最患浅俗。何谓浅?人 人能道语也。何谓俗?人人所喜语也。”@陈衍评陈 三立诗论时说:“伯严(陈三立)论诗,最恶俗恶熟,尝 评某也纱帽气,某也馆阁气。”@总之,性情中立了真 我,文字上去掉浅俗。应该说在各种艺术门类中,独 创性在诗中尤其可贵。 在一个多元的社会,民主的时代,一个人保有真 我,不获世之滓垢,或许可能实现。但在道成以来的 清末世,社会激变,异质文化突入,诸公又都身在庙 堂,想做到这一点恐非易事。所以何绍基认为工夫 当下在平时:“凡学诗者,无不知要有真性情,却不知 真性情者,非到做诗时方去打算也。平日明理养气, 于孝第忠信大节,从日用起居及外间应务,平平实 实,自家体贴得真性情,时时培护,字字持守,不为外 物摇夺,久之,则真性情方才固结到身心上,即一言 语,一文字,这个真性情时刻流露出来。”⑩真性情并 92 非灵感,忽来忽去,而是一个人格的历练过程,平时 待人接物,亦可见出。因此,何绍基又说:“我常教子 弟以不诚无物,若不是自家实心做出来的,即人孝出 第,止算应酬;若是实心出来,即作揖问候,亦是自家 的实事。试看诚心恭敬的君子,其作揖问候,气象亦 与人不同,况语言文字乎!……”⑩但仅是“规行矩 步,儒言儒服。”@并不一定历练出真的性情,因为晚 清宋诗运动诸公,曾国藩贵为人臣,其余大小皆为朝 廷命官,所以案牍公文之繁,名缰利索之缚,很易使 其迷情乱性,对此陈衍深有体会,所以他说:“寂者之 事,一人而可为,为之而可常,喧者反是。故吾尝谓: 诗者,荒寒之路,无当乎利禄,肯与周旋,必其人之贤 者也。既而知其不尽然。犹是诗也,一人而不为,虽 为而不常,其为之也惟恐不悦于人,其悦之惟恐不竞 于人,其需人也众也。内摇心气,外集诟病,此何为 者!一景一情也,人不及觉者,己独觉之;人如是观, 彼不如是观也;人犹是言,彼不犹是言也,则喧寂之 故也。……余奔走四方,三十余年,日与人接,而不 能与己离。不能与己离,虽接于人,犹未接也,焉往 而不困?若是者,无所遁于其诗也。”@性情独得,方 做好诗,而想独得性情,只有耐得住寂寞。因此必 要:“立诚不欺,虽世故周旋,何非笃行。至于刚柔阴 阳,禀赋各殊,或狂或狷,就吾性情,充以古籍,阅历 事物,真我自立,绝去摹拟,大小偏正,不枉厥材,人 可成矣。”④就是说要想“人成”,阅读古籍是不能少 的。郑珍有同感曰:“固宜多读书,尤贵多养气。气 正斯有我,学赡乃相济。”④ 读书是要有选择的。莫友芝说:“圣门以诗教, 而后儒多不言。”@何绍基也在文中多次提到“温柔 敦厚,诗教也。”看来儒家典籍是必读之书。在谈到 郑珍之学时,莫友芝还说:“……(郑珍)乃复遍综洛、 闽遗言,精研身考,以求此心之安,静涵以天地时物 变化之妙,切证诸世态古近升降之故,久之涣然于 中,乃有确乎不可拔者。”@从郑珍的“气正斯有我”, 我们可以知道这种说法来源于亚圣孟子的“养气” 说。同时从郑珍“乃复遍综洛、闽遗言”更看得出,他 们深受宋理学的影响。总之,他们试图去构建一种 以儒家温柔敦厚为标准人格的人文合一的诗教,就 是何绍基所说的“人成”即“人与文一。是为人成,是 为诗文之家成。”@由此再一次印证了晚清宋诗运动 中倡导的“有我”与后来新文化运动中个性解放乃至 诗界革命中的“有人”(黄遵宪语)是有本质区别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古典诗歌的困窘 它仍在古典文化的范围之内,晚清诸公想挽救清王 朝的没落,以图恢复“康乾盛世”的辉煌,晚清宋诗运 动正是这种思潮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同时亦说明 中国古典诗歌面对异质文化的冲击,遇到前所未有 的困境,于是努力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寻找资源,如沈 曾植之“三关”说(元韦占,元和,元嘉)已越过中国古典 诗歌的颠峰——唐,来开拓诗之“新世界”,可以说是 极尽调整之能事,寻找生存机会,但已是不可能了。 清宋诗运动如此,自从宋人接过唐人的接力棒,又把 诗的领域拓展了一步之后。中国古典诗歌便走入了 宗唐祧宋或唐宋调和的怪圈,便再也难以有大的作 为。无论是明朝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还是晚清 宋诗运动,一定程度上也只是唐诗、宋诗在不同时代 的翻版,拟古多,开新少。面对近代不断改变的现 实,中国古典诗人再也无力去维持古典诗歌作为“文 之正宗”的地位。陈衍无奈地说:“诗眼日以高,诗笔 日以低。诗料日以贫,诗力日以微。惟有作诗肠,日 枉千百回。”@晚清宋诗运动为中国古典诗作出了一 个颇有韵味的结束。 但古典诗的日益衰落,并不意味着新诗歌的自 动产生,反而复古与开新的矛盾在近代诗坛越来越 激化,这一千年之结越结越死。这表明,打开这一 “千千结”,开创我国近代诗坛的新局面,已成为近代 诗歌变革的枢纽。 ①②③⑩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商务印书馆,中华民 国十八年(1929)五月初版。④⑩⑩⑩④@何绍基:《使黔 草自序》,见《东洲草堂文钞》(卷三)。⑤魏源:《简学斋手 书稿题辞》,见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上),江苏 总之,“人成”一靠人格的历练,二靠才学的滋 养。但是要把真性情物化成情文并茂之诗,还是一 个困难的过程,何绍基说:“然(真性情)虽时刻流露, 以之作诗作文,尚不能就算成家者,以此真性情虽偶 然流露,而不能处处发现,因作诗文自有多少法度, 多少工夫,方能将真性情搬运到笔墨上。”④这里所 说法度和工夫又从何而来呢?何绍基回答说:“圣人 且说‘好古,敏以求之’,后人敢说不师古。然试看圣 人学古是怎样学的,学一个人罢了,乃合尧、舜、禹、 文、周公、老彭、左丘明、郯子、师襄而无不学之,可见 圣人学古,直以自己本事贯道三古,看是因,全是创 也。”@一言以蔽之,就是跟从前人学诗艺。这里何 绍基谈到了因袭与创新的问题,就是说要看似学古, 实为开新。中国文学史上的复古思潮确实都有此倾 向。钱钟书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夫以故为新,即 使熟者生也;而使文者野,亦可谓使野者文,驱使野 言,俾入文语,纳俗于雅尔。抑不独修词为然,选材 取境,亦复如是。歌德、诺瓦利斯、华滋华斯、柯尔律 治、雪莱、狄更斯、福楼拜。尼采、巴斯可里等皆言观 事体物,当以古为新,即熟见生。”@既要学古,又要 与古人面目不同,做到“以故为新”,“使熟者生也”, 只靠黄山谷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实难以作 到。那就只好靠自己苦练“内功”,保持真性情,使诗 中“有我”而“无他”,如何保持真我自立,就又回到了 上文所谈到历练人格与阅读古籍的问题。就这样, 晚清宋诗运动在复古与开新中徘徊,走进了一个难 以自拔的怪圈,陷入了空前的困窘。其实何止是晚 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19页。⑥⑩⑨郑珍:《论诗 示诸生时代者将至》,见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 (上),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210页。⑦何绍 基:《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见《东洲草堂文钞》(卷五)。⑧ ⑩⑩⑩@④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见《东洲草堂文钞》 (卷五)。⑨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八),商务印书馆,中华 民国十八年(1929)五月初版。⑩陈衍:《石遗室诗话》(卷 二十三),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五月初版。 ⑩陈衍:《何心与诗序》,见舒芜等编选《近代文论选》(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9月版,第387页。④④莫友芝: 《巢经巢诗钞序》,见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 (上),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255页。⑤钱钟 书:《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9月版,第321 页。@转引于钱竞、王飚:《中国2O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 一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321页。 责任编辑:秋磊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