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片)重要水源地达标建设对策措施研究
2022-12-05
来源:爱问旅游网
水利发展研究201 7・2 摘 要: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 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的重要任务。通过对黄河流域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基本情况及安全保障迭 标建设情况的分析,针对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对于健全饮 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工作机制、推动水源地保护工作、保障饮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源地保护;达标建设;水资源管理;饮水安全 doi:10.13928/j.cnki.wrdr.2017.02.009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408(2017)02—0034—04 2011年水利部专门发文《关于开展全国重要饮 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的通知》(水资源 [2011]329号)要求启动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 全保障达标建设工作 ,力争用5年的时间,要求 列入名录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到“水量保 证、水质合格、监控完备、制度健全”,初步建成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体系。黄河流域是我国 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重要的粮食生产区,是我 国西北、华北地区的生态防线,作为我国西北、华 北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在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 水水源地安全,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 1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情况 1.1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概况 自2006年以来,水利部实行全国重要饮用水 水源地名录核准公布制度,并对列入名录的水源地 提出了管理要求和目标,黄河流域(片)列入名录 的水源地共27处,其中武威市西郊水源地已转变 为备用水源地,目前正在办理审批手续,因此 2014年评估水源地总数为26处,拆分成单个水源 地后共30个水源地,其中河道型水源地5个,供 水人口1 102.9万人,分别占全部水源地个数和供 水人口的19.2%、28.5%;水库型水源地9个, 全、社会安全、人居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战 略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截至目前,流域已 连续对黄河流域(片)27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 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开展5年评估工作,本次对5年 开展情况进行简要总结,主要采用2014年评估数 据,分析当前水源地保护及达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 收稿日期:2016,11—03 作者简介:杨玉霞(1981一),女,河南禹州人,高级工程师。 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持续有效保障流域饮用 供水人口1 700万人,分别占全部水源地个数和供 水人口的34.6%、43.9%;地下水水源地12个, 供水人口1 066.33万人,分别占全部水源地个数 和供水人口的46.2%、27.6%。 1.2达标评估-I-作小结 根据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评估指南对重要饮 用水水源地进行安全状况评估,黄河流域(片)开 展评估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1)达标建设有序推 进。流域(片)各省(区)高度重视国家重要饮用水 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工作,流域及省(区)联合 成立了流域达标建设评估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 实责任。连续开展达标建设工作以来,一贯按照水 源地达标建设“水量保证,水质合格,监控完备, 制度健全”的总体目标要求,及时发现水源地达标 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水质水量为重点,不断加强监 测监控能力和综合管理体系建设,注重年度计划制 定和经验总结,有序推进达标建设评估工作。(2) 水质水量持续稳定。2014年评估的重要饮用水水 源地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的水源地个数占评 4-di总数的96.7%;供水设施运行稳定的水源地个 数占评估总数的86.7%。水质达标准Ⅲ类及以上 的水源地个数占评估总数的93.3%,持续稳定。 (3)监测监控逐步提高。实现24 h视频监控的水 源地占评4-di水源地总数的63.3%。较2013年增 加8个水源地;实现水质在线监测的水源地占总 数的60.0%,与2013年水源地个数基本持平。 信息监控系统建设达标的水源地个数占总数的 63.3%,总体监测监控能力呈提高趋势。(4)保 障投入有待加大。2014年流域重要饮用水水源地 均已完成保护区划分并通过批复。多数水源地制 定了特殊条件下应急预案并开展了演练,具备专 门的管理队伍,但普遍法律法规和资金保障机制 尚不完善,部分水源地未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 制。 1.3 2014年达标评估情况 1.3.1 水量保障情况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共涉及供水城市l6个,2014 年黄河流域(片)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的水源 地占总数的96.7%,仅个别水源地地下水位下降、 采补不平衡。已有73.3%的水源地建立了应急备 用水源地,格尔木市、兰州市、宝鸡市未建立应急 备用水源地。供水设施运行安全的水源地共26个, 深度分析 占总数的90.0%,仅北川地下水水源地、霸王河 地下水水源地和龙子祠水源地供水设施偶尔出现事 故,抢修后正常供水。 1.3.2 水质达标情况 根据2014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满足llI类 标准及以上的水源地个数占评估总数的93.3%, 仅2个水源地水质不达标,主要超标因子为高锰酸 盐指数、氨氮等,原因为受地表水上游来水及污染 补给影响。除个别水源地保护区内由于历史原因仍 存在人河排污口外,96.7%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 均无入河排污口。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边界基本已 设立了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河流型 水源地取水设施周边基本设有明显具有保护性功能 的隔离防护设施。 1.3.3 监控设施建设情况 63.3%的水源地已建立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对 取水口及重要设施实现了24 h视频监控,60.O%的 水源地实现了水质在线监测,63.3%的水源地建立 了水质水量安全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具备水源地水 量、水质、水位、流速等水文水资源监测信息采 集、传输和分析处理能力;80.0%的水源地具备突 发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 1.3.4 监督管理情况 流域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均已划分并批 复。管理保障齐备的水源地个数占总数的40.O%, 不达标水源地大多存在法规体系缺失、资金得不到 保障、没有形成联动机制等问题。制定法规体系的 水源地占总数的80.0%,资金得到保障的水源地 个数占总数的66.7%,青海、内蒙、陕西和河南 还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2 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多头管理。有待完善体制机制 根据《水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国务院关于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 号)等有关要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责任主体是地 方人民政府。目前,黄河流域(片)27个全国重要 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涉及水利、环保及城建等多个部 门,各部门之间管理工作普遍缺乏协调性,水源地 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水源地相关信息不能共享。由 于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到位,检查评估无法进驻现场 的情况时有发生,给科学、公正、客观地评估达标 水利发展研究201 7・2 情况造成了极大困难。 2.2水源地监测监控能力薄弱,突发水污染事件 应对能力不足 流域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监控能力相对薄 弱,部分水源地未实现在线监测和24 h视频监控, 信息监控系统尚不完善,个别水源地应急监测能力 有待提高,一旦发生水污染事件,难以建立处理突 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个别供水城市缺 乏应急备用水源地,突发水污染事故期间居民正常 生活用水难以保障。 2.3水源地法规体系不健全,执法力度不足 尽管现行《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 法》《城市供水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都有关于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规定,但是这些法规起草和 颁布的机构不同、效力不同,对水源地违法行为 的界定过于宽泛、模糊,不能满足现行饮用水水 源地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另外,由于历史原因, 部分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划分较晚,保护区内建筑 建设在先,存在居民、农牧业等排污问题,虽然 已多次采取相关清理措施,但由于执法力度不 足,部门间协调不够,导致治理难度大,保护区 内依然存在污染隐患。 2.4应急水源地供水能力不足,资金投入机制尚 不稳定 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部分城市水源单一,对 特殊干旱、突发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十分薄 弱,应急备用供水能力不足,应急预案尚不完善。 稳定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资金投入渠道和投入机制 还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开展水源地保护工作的 资金来源不明确,一定程度影响了该项工作的正常 开展。 3对策措施 3.1 统一水源地管理部门。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 2012年初,《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 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明确要求“加强 饮用水水源保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要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重要饮用水水 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建议建立流域饮用水水 源保护区制度,尽快将此项工作上升到省级人民政 府层面,实行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 以省级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 全保障达标建设领导小组,水利牵头,环保、城建 等多部门配合参与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部门联 动机制,统一思想,沟通协调,有力推进水源地达 标建设工作。 3.2 加强污染源综合治理及地表水水源地入湖库 前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依法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整治,禁 止设置排污口、禁止从事网箱养殖或者其他可能污 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地方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 体,联合环保、城建、国土等部门对水源地保护区 及准保护区内开展点源、面源及内源综合治理工 程。针对入湖库支流、湖库周边、湖库内及与地下 水水源地有水力联系的河道及湖库型饮用水水源 地,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改善饮用水水源地 水质。 3.3提高监测监控能力。建立流域重要水源地数 据信息管理系统 建议多渠道争取资金,提高水源地监测监控 能力,水利、环保等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构建完 善的监测监控体系,全部水源地实现24 h视频监 控和水质水量在线监测,具备完善的信息监控系 统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实现各部门监测数据共 享,建立流域重要水源地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使 得水源地基本信息数字化,基层水源地管理部门 及时更新数据,使得流域水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 握水源地基本信息。加强水源地应急处置能力和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增强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 处置能力。 3.4健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规体系及保护制 度。完善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目前,国家层面尚缺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法 规。造成水源地保护执法依据不系统、不充分。 应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水源地保护法规体系和保 护制度,进一步明确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部 门职责和责任,切实发挥人民政府责任主体地 位,多部门联动出击,严格按照水源地保护法规 进行执法,逐步消除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污染源 及建筑等污染隐患,做到有法可依。各省级行政 区要建立健全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针对人口20 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单一的城市,拟定城市应 急和备用饮用水源方案,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 年的供水安全储备,制订特殊情况下的区域水资 深度分析 源配置和供水联合调度方案,提高应急供水能 力。 3.5 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 源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应 增加饮用水水源保护资金的投入,从国家层面出台 相关政策,设立水源地达标建设专项经费,形成稳 《水污染防治法》中明确提出“国家通过财政 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 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 定的资金保障机制,对机构建设、队伍建设、信息 系统建设、科研培训、综合治理等方面给予经费保 障。落实各项保护措施,保障达标建设工作持续顺 利开展,及时应对水源地监测、管理中出现的特殊 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确保水源地安 全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依据法律建立完善饮用水 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明确生态补偿主体、对 象、标准、方式、资金筹措机制 ,水源地受 益者对水源地所在地保护者进行生态补偿,促 进区域协调发展,环境不同地区之间由于环境 资源禀赋、生态系统功能定位导致发展不平衡 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孟,吴国平,邱凉.长江流域(片)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保障达标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水利,2014(3):43-45. [2] 田甜.水源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2009. 3.6加大水源地保护投入力度。形成稳定的资金 保障机制 水源地保护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安全,饮用水水 (责任编辑尹美娥) (上接第27页) 终决策提供可选择方案或结果研判,并对已经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吉玉,朱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 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1):160—168. [2] 董青岭.大数据外交:一场即将到来的外交革命?[J].欧洲 研究,2015(2):130—145. 的决策行为进行效果评估,即构成一个完整的基于 大数据思维的水#1-交决策辅助机制。辅助机制作用 下的每个决策过程所产生的数据,也将收入特定的 数据库当中,配合算法优化和新的关联性挖掘使整 个决策体系实现进化。美政府内网运行的“外交百 [3] 陆钢.大数据时代下的外交决策研究[J].社会科学,2014 (7):3—15. 科” ,尽管与大数据决策体系尚有区别,但可视 作是一个雏形。 [4] 沈本秋.大数据与公共外交变革[J].国际问题研究,2015 (1):29—42. 4 结语 [5] 贺玉奇.中国外交战略新因素:数据主权[D].北京:外交 学院,2015. 大数据信息已成为战略资源领域的新矿藏和 世界各国争夺国际秩序主导权的新增长点。一国 拥有数据的规模、获取数据的速度、以及分析海 量数据的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实力强弱的重要 [6] 刘予伟,刘东润,陈献耘.大数据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展 望[J].水资源研究,2015,4(5):470—476. [7] 王存刚,赵阳.大数据与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创新:基于组织 决策理论的视角[J].外交评论,2015(4):1-18. [8] 何亚非.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外交[J].领导文萃,2015(23): 29.32. 指标 。确立“数据治国”观念,有助于“逐步形 成用数据挖掘、用数据分析和用数据治理的习 惯,真正实现大数据在决策中的常规运用,最终 实现基于数据挖掘基础上的科学决策、理性决策与 精细决策” 。水外交作为资源外交的新兴领域, 在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的背景下开展数据库建设 [9] 陆钢.外交决策如何运用大数据?[J].社会观察,2015 (2):60—63. [1O]周庆安,张珂.情景规划:大数据在公共外交中的应用研究 [J].对外传播,2015(8):59.61. 和数据挖掘分析工作可谓恰逢其时,有待外交、 水利、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开展更 多有益探索。 [11]陆钢.大数据时代下“一带一路”决策系统的构建[J].当代 世界,2015(7):26-29. (责任编辑 张闻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