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音乐教育思想体系,音乐常规的建立和促进对幼儿音乐元素的感知和理解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内容。教师在广泛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可找出规律性因素,不断思考、创新,逐渐形成本土的、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也正与奥尔夫所提倡的“奥尔夫教学法永远在不断发展中”和“奥尔夫音乐的本土化、民族化”的精神相符。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常规建立;音乐元素;有效技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最重要和流传最广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一,其教学法中强调“体系性、独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从教育理论过渡到教育实践,应该是经常反思的过程,更是吸收改造和开发创造的过程。如果把实践中所积累的素材、经验条理化,找出共性和规律性因素,才能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教育技巧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建立音乐常规的有效技法
良好的音乐常规是组织音乐活动的基础,倾听习惯的培养和乐器演奏的常规建立尤为重要。常规的养成不可刻板,教师应采用孩子喜欢、接受的方式,由易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1.倾听习惯的有效培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乐记》谈到了人的听觉感官与音乐的关系,指出:“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孟子则说:“至于声,天下
期于师旷。”这两句话正好道出了音乐之声的本质和本源。在倾听习惯的养成中,应引导孩子安静听、放松听、仔细听、边听边想、多角度听,从而使孩子爱上听音乐,养成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具体方法如下:
(1)情境导入法。在欣赏歌剧片段《我是快乐的捕鸟人》中,活动导入可通过模仿爬山、走石头小路、跨过小溪等动作营造一种孩子进入森林的情境,待孩子“长途跋涉”后来到“一片草地上”倒地放松休息时,播放音乐,使孩子在自然状态下,放松地、安静地倾听音乐,并自由想象。
(2)绘画法。通过绘画的方式让孩子直观地感受音乐形象、旋律、节奏等特质。如在欣赏音乐《狮王进行曲》时,教师可在孩子边听音乐时边画出狮王的形象。
(3)肢体表现法。当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的某处重点时,可用肢体法突出引导孩子注意倾听。如在倾听《快乐的捕鸟人》中的排笛声时,第一次引导时教师可在排笛声出现时吹排笛,第二次幼儿吹一吹排笛,第三次让幼儿快速拍一下旁边孩子的腿,第四次则可以两两幼儿对玩抓食指的游戏。
培养倾听习惯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不应是单一地倾听,而是应多方法、多角度地与音乐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幼儿真正有效的倾听。 2.乐器演奏常规建立的有效方法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活动中,为了表演打击乐成品,孩子在反复练
习中逐渐失去了演奏乐器的兴趣。奥尔夫强调音乐的“综合性”,每次活动都有可能用到乐器。因此,建立乐器演奏常规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乐器演奏常规包括认识乐器、取放乐器、乐器分类、乐器演奏等环节,教师可通过语言节奏、唱歌和游戏等方式逐渐让孩子掌握。
小班幼儿开始使用乐器时往往节奏不稳,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手,教师可让幼儿从模仿开始,从个体开始,从部分开始,节奏尽量放慢一些,动作尽量夸张一些。如小班的音乐活动《我和乐器做游戏》,教师手持小鼓走到小朋友身边,一边说出小朋友的名字一边按节奏敲鼓,小朋友听到自己的名字,按节奏一边敲鼓一边模仿说节奏。其次,小班幼儿拿到乐器,喜欢乱敲,教师应利用夸张的动作、手势,有趣的语言引导幼儿养成使用乐器的良好习惯。如当教师说“小小响棒出来玩”,幼儿就用十字敲奏的方法按任意节奏敲奏。当教师说“小小响棒休息了”,幼儿将响棒分别放在两个大腿上保持安静。敲手鼓时,教师唱“天线宝宝”,幼儿就模仿天线宝宝将鼓槌放在头顶上,鼓声便立即停止。演奏时乐器大小声的控制可用声势指挥,如:大象大、大象大、大象耳朵大又大(鼓声渐大),老鼠小、老鼠小、老鼠耳朵小又小(鼓声渐小)。在孩子渐渐掌握使用乐器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标识指挥幼儿进行乐器演奏使演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活动中,幼儿将自己手中的乐器与黑板上的乐器标识和节奏型相对应,结合音乐进行演奏活动。如大班幼儿演奏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就可利用简单的四个节奏型和四种
乐器标识在一次活动中完成演奏,孩子学得非常轻松。看标识进行演奏既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常规以及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转换能力,将幼儿被动模仿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帮助幼儿找到乐器合奏的规律,同时也使教师在进行乐器演奏教学中更加有效。 二、促进幼儿对音乐元素感知和理解的有效技法
音乐元素主要表现形式有:节奏和曲式,重力、和声、音效等伴随着乐曲的出现表现音乐的不同特质。促进幼儿对音乐元素的感知和理解,可提高幼儿对音乐特质的敏感度,激发幼儿对音乐元素的构成和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1.节奏训练的有效技法
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幼儿阶段应从节奏人手进行教育。”节奏训练可分为固定拍练习、变换节奏练习、多声部练习等,一般通过语言节奏、身体拍奏、实物乐器和自然乐器演奏的方式综合进行表现。固定拍就如人有规律的心脏跳动,对幼儿来说,首先应进行稳固节拍的练习。固定拍练习可蕴含在童谣和音乐中,通过图示法、格子游戏法和默念游戏等方法进行学习。如小班童谣《蝴蝶飞》,教师可边念童谣边在黑板上放蝴蝶(四句四只蝴蝶),根据图示再引导幼儿边念童谣边见到“蝴蝶”拍一次手,然后在身体拍奏的基础上再进行乐器演奏。格子游戏能很好地训练幼儿的节奏秩序感,培养幼儿的听觉、记忆、辨别能力。格子游戏可分为四方连格、九宫格、十六官格。在进行格子游戏时,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听排游戏,还可以将格子内的图卡由动物、食物换成
音符卡,再换成乐器图卡,通过语言、身体拍奏、乐器演奏等方式达到训练幼儿稳固节拍的目的。默念游戏也是帮助孩子在心中建立稳固节奏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歌曲《十个小矮人》,可引导幼儿将歌曲中的“小矮人”吞没,在幼儿渐渐掌握后还可以把更多的字吞没甚至整句吞没。变换节奏练习可运用古诗、童谣、故事,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节奏型,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创造力。多声部节奏训练可从语言节奏人手,从两声部轮说、说衬词开始,到大班提高难度,进行两声部卡农和多声部练习。节奏活动还应注重运用指挥的功效。从小班开始有计划地培养幼儿学看指挥的能力,培养幼儿在节奏活动中的专注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感知和理解曲式结构的有效技法
乐曲组成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乐句,多个乐句在一起构成乐段或乐曲。多个乐段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称为曲式。如何提高幼儿感知乐句和曲式结构的有效性呢? (1)图示法
将音乐转换为直观的视觉形象,与图片相结合,使幼儿能清晰地感知乐句和曲式。如,音乐《尝豆豆》是比较工整的四乐句,教师在每一乐句出现时放一粒豆豆图片,幼儿便可形象地感知有四个乐句。再如,一首乐曲是aba曲式,教师可利用两种图片或直接是两种形象或字母、数字卡等组成aba结构,与音乐相结合,幼儿便能较快地掌握乐曲的曲式。我们还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孩子。引导幼儿用形象的符号记录、表现音乐,通过图谱使幼儿更好地感知音乐的
旋律结构和节奏变化。 (2)手势法
即将音乐通过直观的手势动作去帮助孩子感知乐句和曲式,使幼儿看到教师手势的变化。 (3)游戏法
幼儿亲自参与游戏,通过亲身体验去感知乐句和曲式结构。如音乐《我的朋友在哪里》,教师可边唱歌边轮流摸孩子的头,在每句末请一名幼儿站起,歌曲唱完看站起的幼儿数目就知道是几个乐句;再如欣赏音乐《瑞典狂想曲》时,结合故事绘本《逃家小兔》的故事情节,幼儿扮演兔妈妈和兔宝宝,通过表演游戏达到幼儿感知音色、节奏和曲式结构的目的。
帮助幼儿有效感知和理解音乐元素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肢体表现法、语言节奏法等。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应根据音乐的特点互相融合、灵活使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启发我们打开音乐艺术教育的思路。利用“他山之石”达到“可以攻玉”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创新,从而形成最适合自己的音乐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婷婷,试论音乐元素的掌握,阿尔法互动教育网站,2011. (作者单位 珠海市工交幼儿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