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究以浮针疗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9月入住我院的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浮针疗法。观察并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0%(36/40)优于对照组的75.0%(30/40),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浮针疗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标签:浮针疗法;中风;偏身感觉;障碍;临床观察
脑中风后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如感觉缺失、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感觉异常等,尤其是在发病的急性期。据报道[1]约有65%的脑中风患者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感觉障碍,约有50%的偏瘫患者有某种程度的感觉障碍,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从临床情况来看,患者肢体感觉障碍对肢体运动功能有明显的影响,相当多的患者运动及平衡障碍多因感觉障碍所致,感觉功能的恢复可促使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因而重视感觉障碍的康复治疗对中风患者整体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极其重要意义,明显缩短康复进程。
浮针疗法是一种从传统针灸学中新发展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浮针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9月入住我院的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80例,男43例,女27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61.2±2.3)岁。纳入标准:①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②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③病程在14d之内;④伴有不同程度偏身肢体感觉障碍(发病前均无肢体感觉障碍),肢体感觉评测积分≤35分,患肢肌力≥3级;⑤患者意识清楚、精神正常,能配合针灸疗法,对检查有表达能力。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疗法,取穴:风池,患侧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四强
(大腿伸侧正中线,髌骨中线上4.5寸)、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太冲,施常规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 min,针刺1次/d,28次为1疗程。
观察组:在常规针刺疗法的基础上,行浮针治疗。方法[2]:根据病情选择
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对针灸针、穴位周围皮肤、术者双手严格按消毒标准消毒,采用浮针套筒,医者一手固定进针部位,另一手拇、示、中指持针,针刺方向朝向近心端,针身与皮肤呈15°~30°角快速刺入真皮下(平均深度为2 mm),然后压平针身,使针身循肢体纵轴沿真皮下缓慢刺入,以针下松软、无针感为宜,刺入长度以露出针身2 mm为宜,不提插捻转,而进行扫刺,进针处用消毒干棉球加胶布固定,留针5~6 h,上午针刺,下午起针,隔日1次,5次1疗程,五疗程为1周期。
1.3疗效标准 显效[3]: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提高≥15分,但总积分不足40分;若为单项感觉障碍,要求治疗后积分达到其最高积分70%以上(含70%);有效:治疗后总积分较治疗前提高≥5分;若为单项感觉障碍,要求治疗后其积分达到最高积分50%以上(含50%)。无效:治疗后总积分较治疗前提高<5分;若为单项感觉障碍,治疗后其积分不足最高积分5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当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0%(36/40)优于对照组的75.0%(30/40),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脑中风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其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相当高。但目前对该病的研究多侧重于语言、吞咽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而对感觉障碍这一常见症状的研究则重视不够,治疗手段较少。脑中风患者偏身感觉障碍,包括一般的感觉(浅感觉的痛、温、触觉和深感觉的关节位置觉等)障碍以及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复合感觉(如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等)的障碍,其原因多为脑缺血坏死或血肿压迫,造成感觉神经中枢及传导通路的损伤,从而出现各种各样感觉缺失、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疼痛或感觉异常等。
感觉障碍在中医医籍中被描述为麻木、不仁等。《黄帝内经》多处提及”麻木”和”不仁”,认为卫气、荣气运行涩滞为病机的关键。如《素问·风论》曰:”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素问·逆调论》说:”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等[4]。
在临床实践中笔者体会到,通过常规针刺方法治疗中风,常常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收到很好的疗效,但在偏身感觉障碍方面,尤其是麻木和疼痛症浮针却有奇效。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0.0%(36/40)优于对照组的75.0%(30/40),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以浮针疗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覺障碍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5]。
参考文献:
[1]陈彦柳,周开斌.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脑中风后偏侧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25):123-124,129.
[2]崔景军,李晶.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7):64-66.
[3]周开斌,庞勇.穴位注射弥可保配合刺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23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0):30-31.
[4]孙阁,周智梁,毛蕾,等.腕踝针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J].中国针灸,2011,31(1):35-39.
[5]金泽,刘承薇.针刺结合刺络疗法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7):25-26.编辑/申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