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就业观调查

大学生就业观调查

2020-06-24 来源:爱问旅游网
大学生就业观调查

一、 导言

为了创建一个和谐社会,一个富强的国家,唯有全民教育,其教育理念在于贡献社会,只有付出自己,才能为生活的环境留下属于自己的成绩,其贡献自己的最本质途径就是就业,这就牵扯到如何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就业岗位,如何确立自己的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问题 例年都是社会讨论的热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就在于就业环节,如何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众多考验中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就业才能使得经过高校系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更大的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为更好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我组对天津农学院进行深入调查,从中发现了一些值得讨论喝借鉴的问题和经验,希望本报告能为即将就业的同学和将来面临择业就业的同学带来帮助。

二、 研究方法

本报告以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对择业观的态度为对象,2011年11月1日至2011年12月10日对天津农学院在校生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包括三部分:一是性别,二是家庭住址为城市或农村,三是对择业时的态度、看法和对将来的打算。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0份,回馈率95%,其中有效问卷88份,占回收总数的97.7%。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资料统计与分析

1、大多数毕业生(接近四分之三)感到就业有点困难

统计结果表明,7.61%的人认为普通大学生就业比较容易。17.39的人认为普通

1

大学生就业一般,35.87%的人认为普通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关资料显示,2010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630万人,比上年增加近20万,创下历史新高。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甚少,这意味着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2、本科毕业后的打算

本科毕业意味着很多人要走向工作岗位或其他领域,大学本科生毕业后的打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她)的择业观,是大学生择业观的基础体现,通过我们的统计,(如图2-1-1)

虽然现在就业形势不太明朗,但还是有31%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但同时有些人还是有58%的学生选择考研、考公务员、创业等逃避就业。 3、择业选择

(1)择业看重的因素。反应劳动者最看重的职业要素,比如自身的发展空间、工作的稳定性、期望的就业单位、与专业对口个人因素、薪金福利等因素。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学生择业时首先主要关注的是未来发展,其次是工资福利等因素,(如图2-3)在工作稳定性上大家偏向有发展的工作,工作稳定性要求比较低,(如图2-4)其次在公司选择国企和外企占了半壁江山,学校和机关也占了很重的比例,(如图2-5)再次在专业对口上有43%的人认为工作要和自己专业相关,在此同时又有45%的人认为专业和工作对不对口没有什么关系,个人因素方面50%的人认为专业能力很重要,还有28%的人认为良好的情商很重要,而思想品德方面只占21%(如图2-6和2-7)

2

(2)期望的就业地点。期望的就业地点就是大学生将来想去工作的地域。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择业地区上有两大优势,家乡所在地和沿海城市。其中沿海城市占了41%。

(3)期望的收入。期望的收入及大学生将来就业后想得到的报酬,其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自我定位以及想达到的一种高度,其中51%的人期望工资是3000以上,大家都是希望高收入。如图(2-3-1)

(二)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就业基数大,就业形势仍很严峻

据教育部发布的有关信息,截至2009年7月1日,611万高校毕业生中,已有415万人落实了去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30余万人,比去年增加20万人,截至2010年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同比去年增长4.2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455.6万人,同比增长40余万人。中央、地方乃至整个社会都在齐心协力,想方设法挖掘大学生就业资源,出台了更多、涉及面更广的政策文件,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帮助。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

3

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由15个配套文件组成的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如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和科研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等,各省也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但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使高校毕业生有增无减,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加上历年积压的未就业的学生,以及社会上一部分下岗再就业人员、城镇新增的就业人员对岗位的竞争,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2、技能缺乏,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并非“人满为患”,近两年来,不少企业出现“用工荒”的现象,比较突出的是结构性矛盾问题。高校扩招以来,为争取更多的生源和提高经济效益,一些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上只重视眼前利益,纷纷开设热门专业,没有从长远考虑经济结构调整或生产技术转变带来的就业岗位要求变化,在大学课程体系中,专业知识划分过细且相互联系不紧密,内容上过于追求学科体系的严谨性、缺乏特色;有的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择业观念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毕业生被指责为“技能缺乏,企业知识淡薄、专业知识不扎实”。而供给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大学生就业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要求

关于择业标准和目的,多数大学生都注重“高收入”、“工作条件好且稳定”、“社会地位高”、“终身一次就业”的职业观点等。据有关资料统计,2010年国家公务员的报考人数历史性地达到146万,招录比例竟高达93∶1。而一些热门岗位,招录比例则不低于2200∶1。应聘者有本科生、硕士生,还有博士生,许多应届毕业生都将公务员作为工作的首选。从主观愿望来看,这样的想法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从客观现实来看,学生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接纳”往往出现不一致,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没有考虑到社会现实的需要,过于强调自我和个人利益,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而有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和勇气,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敢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面对就业与压力时,容易出现动摇、担心、自卑等情绪。消极等待父母、学校或朋友给自己找就业门路,造成择业困难的现象。

4、就业指导工作薄弱,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较窄

4

目前,众多的高校已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通过就业指导课、专家讲座、模拟实践等诸多方式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但是,讲解的内容缺乏统一的规范知识体系,就业指导教师多为就业办、学工处、系部等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人员,兼做就业指导工作,他们的指导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难以做到长期系统地对大学生就业思想进行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和创业观教育,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一临毕业就有就业恐慌的心理表现。此外,学生的就业信息渠道较窄,多数学生是通过学校、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等传统方式获得就业信息,校园网络就业的信息量不足,这些原因都将影响学生对就业信息资源的获取。

四、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 一)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16号文件指出,高校要“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加强大学生的立志教育,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爱国情操,宣传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艰苦行业就业的成功经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把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结合点,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就业问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完善自我,为适应多种岗位打下基础。同时,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更应当成为工作岗位的创业者,社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广阔舞台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可通过开展各类创业知识讲座,举办各种科技竞赛和创业大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勇气和能力,提升大学生承受创业挫折的心理素质。

(二)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前培训

目前,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大多希望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而大学生就

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入学时是热门专业和急需人才,三、四年毕业后却有可能成为滞销专业,因此,高校课程、专业和学科结构设置上,应做到高瞻远瞩,科学合理。一方面应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

5

预测和规划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科知识能力结构体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行合一并进,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前培训,它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解决毕业生供给和用人单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问题。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等文件都强调了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前培训的重要性,通过就业指导、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各种方面,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使大学生不再成为“高分低能”的代名词。

(三)就业指导,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

教育部2003年就曾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中要求:“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当前大部分高校都能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大纲,并加强课程建设,给予学分、学时。但就业指导的质量仍然还有待提高,“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尚未形成。大部分学生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时,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无信心、无目标,倍感无助。高校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指导学生在就业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过程中,如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获得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求职方向、避开择业误区,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还要采取跟踪服务、个性化指导、即时援助、专项服务等多种形式,把职业指导工作延伸到学生就业之后,帮助学生在就业之后能够更好的择业和发展。

大学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也是经济建设中的稀缺资源,他们不仅寄托了家庭的希望,同时也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高校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与否,事关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除了高校和大学生本人的努力外,还需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以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资源,想方设法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

6

五、参考文献

[1]刘学民.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行为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2]郑亚平、冯文全、郭卫玲.从高校就业危机透视当今大学生择业——基于自我效能的毕业生择业调查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9(9)

[3]王峰、任少红.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

[4]佟秋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10)

[5]李同卓、张洪良、邓珊.从实践能力培养谈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9(19)

六、附录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