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绿化环境改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日趋稠密,城市人均绿地占有面积将越来越少。特别是老城区,由于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严重匮乏,绿化面积和数量的增加尤为困难。本文国内外大中城市老城区为例,结合先进绿化理论和实践经验,重点研究了绿化环境改善相关内容,提出了转变绿化建设理念、方法和制度等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老城区;绿化;环境改善
Abstract:Along with ourcountry city changes a course accelerate,citypopulation is dense, citygreen space per capitaoccupancy areawill become less and less.Especially inthe old city,because of high population density,landresources are scarce, greenarea and the number ofparticularlydifficult.In this paper,domestic and foreignoldcityas an example,combining with the advancedgreentheor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focus ongreening the environment andimprovethe related content,proposed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green buildingconcept,method and system and a series of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old city;greening;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
1 引言
大中城市的老城区,人多、车多、建筑物多,地少、绿少的情况非常普遍。由于寸土寸金,老城区的绿化成本高,绿化难度大。如何搞好老城区绿化,已成为城市建设者们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城市人口尤其是老城区人口密度急剧增加,使得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相对平衡不断遭到冲击。实际上,城市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是一些不科学、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造成了目前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因此,各级城市管理者开始逐步转变城市发展思路,将城市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统筹协调,共同发展。在改善环境方面尤其注重发挥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努力为城市居民营造舒适的绿色空间,通过不断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来构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存环境。
2 老城区绿化建设面临问题
一是环境基础差。大城市的老城区一般也是城市的中心城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一地区既是城市文化特色和景观风貌的留存区,同时也存在着住房、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问题。而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各种城市功能又在不断地向这一地区叠加,导致这一地区一直都在超负荷运转。这种超负荷运转所取得的效益产出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其结果,住房危
旧、交通拥挤、设施不全、污染严重、绿地奇缺就成为大城市老城区所面对的共性问题。
二是人均指标低。大城市老城区往往是城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人口的高密度和设施的不配套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城市绿地人均指标的“走低”。这种状况即使在已被评选为国家“园林城市”的城市中也普遍存在。
三是土地资源紧。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现象在大城市的老城区尤为突出。土地资源紧缺、各种功能集中的老城区在土地有偿使用等一系列市场经济操作模式下,城市绿地遭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侵占,始终处于弱势状态。
四是建设投入大。要改变大城市老城区的整体环境,建设城市绿地,必须面对拆迁、安置、征地等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间接费用远远要比绿地的直接建设费用大得多,而城市绿地的产出又难于以直接的经济效益来衡量。
3 城市绿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3.1 城市绿化相关理论
目前国内外有关城市绿化方面的研究众多,本文认为以下三种理论更加值得关注:
3.1.1 爱米利奥•阿姆巴兹的“覆盖”理论
爱米利奥•阿姆巴兹(Emilio•Ambasz)针对人们常见的“绿质”包围“灰质”(green surround gray)的建筑、景观模式, 提出了“绿质”覆盖“灰质”(green over gray)的新型建筑、绿化复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城市绿化不再是游离于建筑环境之外的元素,而是与建筑紧密结合的“建筑材料”,是给建筑包裹上的一件“柔性”衣装,是城市绿化系统在三维向度上的延展。根据这一理论,爱米利奥•阿姆巴兹提出了对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的新思路:它创造了空间利用的两个最大化,既得到了可建范围内建筑覆盖率的最大化,也获得了与建筑覆盖同等面积的绿化最大值,消隐式的设计手法对于我们今天审视高密集的城市空间中建筑与绿化环境的复合化设计来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完善城市生态结构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1]。
3.1.2 俞孔坚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思想”
学者俞孔坚认为[2],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因而对绿地系统规划和景观营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绿地系统规划指的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本体的深入分析之后,对绿地系统的各个因子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法。具体操作从对基质的界定、对各类斑块、廊道的分析入手,提出能实现绿地系统自我生态发展并与人类
生命活动相契合的规划策略,从而赋予城市绿地系统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生态属性,实现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学化营造,城市资源、环境可持续化发展的目的。
3.2 城市绿化实践经验
在城市绿化的实践中,国内外已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和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3.2.1 上海市静安区案例
静安区是上海市的一个老城区,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城区。面对绿化空间匮乏的矛盾,静安区提出了一套先进的绿化理念。首先是特色绿化建设。先后建设了“三横三纵”花街景观,加强了立体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第五立面绿化覆盖量,增加了以世博吉祥物——海宝为主题的艺术景点的建设;其次是科技绿化建设。通过优化园林绿化手段实现城区科技建绿,使城市绿化精品化、多样化,提高了环境品质;再次是绿化机制创新。建立了“业主负责+专业指导+社会监督”的居住区绿化管理新模式,从管理、考核机制创新入手,细化绿地的养护管理要求,明确管理职责和操作规范。
3.2.2 日本案例
日本地少人多,可建平面绿地极为有限,因此在楼顶建起“空中绿地”是提高绿化覆盖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日本东京以占地1000平方米以上(公共设施25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为对象,规定新建、改建、增建的建筑物必须履行20%的“屋顶绿化”,并相应给予政策法规上的扶持,例如将屋顶绿化记入建筑绿化总面积以及贴补体积率、给予赞助金、低率融资等优惠政策。日本的城市立体绿化建设主要采取了三种关键技术:一是把握空间环境特征、选择适生植物。设计合理的绿化基盘,并且选择合适的植物可以降低立地环境对技术条件和后期养护的要求,大大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二是选择使用轻质高效的人工栽培基质;三是采用系统化配套技术。
综上所述,城市绿化生态景观的改善有利于人居环境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绿化生态景观改善也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支撑。
4 对老城区绿化环境改善的相关建议
为了使老城区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针对老城区绿化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面临的新背景和新需求,结合城市绿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本文认为老城区绿化环境改善需要创新和创意。
4.1转变绿化建设理念
首先,现代城市绿化已由平面走向立体三维空间,推广普及垂直绿化。要打破“平面垂直绿化”的单调感,变平面为造型面,可改平面为波浪曲线组成波浪曲
面墙,以多种植物组合,创造新颖的有构图的丰富多彩、多花、多姿的新的垂直绿化墙。
4.2 转变绿化建设方法
首先,在老城区内部应该通过“规划建绿”、“拆房增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绿化,改善居住环境。结合老城区道路改造、停车场建设等配套实施好绿化景观建设,并且在道路改造过程中,注意保护利用好现有绿化。对新建小区的绿化建设,采取方案审查等手段,切实提高绿化的质量和品位;对无物业管理的老居住小区,建议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结合道路、管线、绿化等方面进行改造。
4.3 转变绿化建设制度
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稳定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主要做到确保绿地建设资金的主渠道——政府投入。每年从城市建设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园林绿化建设费,专款专用;大城市老城区绿化环境建设既要面对用地、拆迁、资金等焦点问题,同时又要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寻求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如此之大的系统工程不同于局部地段的开发建设,没有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政策扶持以及资金投入是无法付诸实施的。
参考文献
[1]唐斌,韩冬青. 城市建筑复合绿化方法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5卷增刊(I),2005,7:196-200.
[2] 俞孔坚. 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 生态学报,1999,19(1):8-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