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2023-12-05 来源:爱问旅游网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内容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教师,就要在科学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和认真倾听积极发言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以及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科学教学 培养 良好习惯

成功的教育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也是一位学生良好素质的体现。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观察和实验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和认真倾听积极发言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以及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养成认真观察习惯和记录习惯。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无数的科学发现,都源于观察和试验,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在教师耐心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的观察习惯和记录习惯。一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要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二要培养学生观察的持久性。重复和长期地观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如:在进行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时,发给学生蚕卵,观察记录蚕的一生,让学生从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开始观察,进一步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观察蚕的成长过程中的外形和行为的变化,

即蚕的体长(毫米)、吃食情况 、排便情况、活动情况等方面的变化,……一直记录着,让学上观察到一个月、二个月,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

二、养成认真倾听和积极发言的习惯。

倾听是学生获取信息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和一种能力,“不会倾听就是不会学习”。讨论发言,就是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相互之间描述自己的观察方法、观察结果,就可以变为大家共有的财富,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总有一些自己观察中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在交流发言中可以受到启发,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捕捉感性材料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一些途径有效提高学生认真倾听和积极发言能力,使学生养成积极发言和认真倾听的习惯。一要培养倾听的心态,引导学生有目标的倾听。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生活实际和名人故事等,强调指出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引导学生认识到“倾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性,提高“倾听”的自觉性。二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倾听。新教材中引入了许多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能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三要创设和谐的氛围 ,调动学生发言兴趣。 课堂上,有的学生思维敏捷,发言胆大,老师一提问题总是抢先一步,其他学生没有机会,久而久之发言积极性也消失了,课堂上中出现极少数人发言,大多数冷场。因此教师要民主、宽容、随和,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要让他们知道,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正确,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好样的,应为自己敢于发言而自豪,同时要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不能在别人发言时随意起哄或打断,更

不能讥笑和嘲讽,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会没有什么顾忌,积极大胆发言,课堂氛围也活跃了,课堂效果会提高。

三、养成积极动手又动脑实验的习惯。

实验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缺的环节,一个良好的实验习惯会决定科学探究活动的成效性,实验课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首先在实验动手之前要先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先制定实验方案,这样长期培养,学生就能学会怎样着手解决问题,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在干中注意什么,要采用什方法、途径,只有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才能随之提高;其次,培养学生有秩序地领取实验器材和物品的习惯。有时候学生会因为对实验器材过于好奇而忽略了老师的实验指导,如果完全依靠孩子的自制力不去接触实验器材,的确有一定的困难,在这方面,要求教师对实验器材提供的时间要动一动脑筋;再次,培养学生踏实完成实验设计的习惯。在实际的动手实验中,有些同学看到别人怎么做就跟着做,把自己的实验设计早就抛在了一边;还有一些同学在实验中遇到好玩的就玩个没完没了,时间花去了很多,实验只进行了一半;再有就是有的同学,在实验的时候根本就不按照实验设计进行,随心所欲,结果什么也没有学到,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养成踏实完成实验设计的习惯。最后,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养成自觉整理实验器材的好习惯。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南北极性与什么有关?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总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要求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从点滴做起,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步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