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
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第22~25页。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等活动中,了解三角形的各组成局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在探索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边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三角形。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认识三角形的各局部名称
(1)回忆: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2)补充:顶点
3、揭题: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研究三角形。
二、探索三边关系。 1、理解“围成”的`含义。
(1)提问:围一个三角形就要用到几根小棒? (2)生围
(3)小结:相邻两根小棒的头和头相连了,就说是围成了三角形。
(4)质疑: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够围成三角形呢? (5)小组合作研究
(6)交流:有时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2、探究第一个条件:
(1)质疑:为什么有时能够围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2)讨论:红、黄两边的长度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干和蓝边围成三角形?
(3)交流并检验
(2)小结:要围成一个三角形,红边和黄边的长度和就必需要大于蓝边。
3、探究第2个条件。 (1)固化条件1:4组判断
(2)质疑:蓝边10厘米,红边3厘米、黄边15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 (3)操作并得第2个条件:要围成三角形,红和黄的长度和要比黄边长。
4、探究得第3个条件:
(1)设疑:会不会有了这两个条件还不够?还要满足其他的条件? (2)讨论并验证
(3)小结:还要符合第3个条件,黄边和蓝边的和要大于红边。 5、形成结论。
(1)问题:要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边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 (2)小结: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都大于了第三边。 6、优化判断
(1)固化结论:要围成三角形3边要符合什么条件?(2题) (2)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长边+中边>短边短边+中边>长边 a。问题:哪一个条件符合了? b。判断说理
c。方法: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只要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个条件符合了,就能围成三角形。
(3)巩固 三、全课总结。 四、解决实际问题。 路线判断。 五、拓展提高。
固定边7厘米、3厘米,配一条活动边。活动边可以是几厘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