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的仁义
在西方的历史文化中,“所多玛”常被视为罪恶之地。其缘由来自于《圣经》的描述。根据《圣经·创世纪》记载,所多玛是一座远古时期的城市,这个城市与另外一座城市“蛾摩拉”一样,以罪恶、堕落而闻名于世。
有一天,所多玛的罪恶声闻于上帝,于是上帝派使者要毁灭这座城市。上帝没有向亚伯拉罕隐瞒此事,而是告诉他,上帝的使者即将毁灭这座城市。
亚伯拉罕闻听后,心生怜悯,并对上帝说:“无论善恶,你都要剿灭吗?假若那城里有五十个义人,你还剿灭那地方吗?不为城里这五十个义人饶恕其中的人吗?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不是你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创 18:23-25)
亚伯拉罕对上帝的计划提出了他的疑问:毁灭全城,那城市中的好人岂不是也要被毁灭吗?于是他开始与上帝进入了一个拉锯式的谈话之中。上帝回答他说,如果有五十个义人,就因为这五十人的缘故而不毁灭全城;亚伯拉罕又说,四十五个呢?四十个呢?三十个呢?......最后上帝承诺亚伯拉罕,如果有十个义人,也不会毁灭全城。但最后的结果是,亚伯拉罕连十个义人也找不到......《圣经》记载,除了罗得一家得到拯救外,全城的人都被上帝毁灭了。
尽管亚伯拉罕并没有改变上帝的计划。但是,从亚伯拉罕与上帝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他的仁义之心。亚伯拉罕的仁义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他的仁爱与体恤之心
亚伯拉罕的仁爱之心在与他的侄子罗得交往中,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尽管罗得与亚伯拉罕因为牧羊之地而相争,并且罗得得到了最好的平原之地。亚伯拉罕并没有因此而记恨罗得。当罗得全家被敌人掳走时,亚伯拉罕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营救了他们全家。
此时,亚伯拉罕的仁爱与体恤之心再次萌发,即便所多玛人与他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仍然表现出极大的爱心。他担心那些生活在所多玛的义人会遭受连累,所以他向上帝祈求,因义人的缘故而赦免他们。
亚伯拉罕与旧约《圣经》中另一个人物约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帝差遣约拿去拯救败坏的尼尼微城,因为尼尼微全城人悔改,上帝就不降灾给他们。然而,约拿却大为不悦,甚至发怒。最后,上帝责备了约拿,连一颗蓖麻树都爱惜,却不爱惜这城市中的十多万人。与约拿相比,亚伯拉罕在所多玛问题上,显出了极大的爱心。这也是上帝拣选、悦纳亚伯拉罕的原因之一。
第二,他对公义的执着追求
从亚伯拉罕与上帝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一个极力追求公义的人。他不理解上帝为什么要毁灭一个城市。“无论善恶,你都要剿灭吗?......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不是你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创 18:23-25)
亚伯拉罕在上帝面前是坦诚的,他没有因为惧怕上帝而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他知道上帝是公义的,但他不明白公义的上帝为什么要毁灭一个城市。这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好人岂不是不公平吗?亚伯拉罕透过执着的追问,终于明白了上帝的心意,也对何为公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亚伯拉罕被上帝称为他的朋友,可见亚伯拉罕与上帝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的。这与他的执着有着密切的关系。亚伯拉罕的后裔雅各,有着与他一样的性情,尽管时常犯错,但是总能“抓住”上帝,并因此而蒙受祝福;而雅各的哥哥以扫,虽同为亚伯拉罕的后裔,却对上帝缺少这样的执着性情,而逐渐疏远上帝,淹没在世俗之中,无人记念。
【领导者启示】
亚伯拉罕与上帝的对话,给我们如下的启示:首先,我们要审视自己的仁爱与体恤之心。即使与我们无直接关系的人落入困境之中时,我们是否也有亚伯拉罕一样的仁爱和体恤之心呢?我们是否会躲在一边幸灾乐祸看热闹?其次,我们也当学习亚伯拉罕对公平与正义的执着追求,这样做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上帝,明白上帝的心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