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物电系(1)班 学号:08020146 姓名:张彩红
由于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极其残暴,隋朝在只历经了两朝37年之
后,便被蜂拥的起义浪潮所推翻。李唐王朝经过南征北讨之后,建立起来。唐王朝建立之初,为了吸收中小地主阶层中的知识人才,曾经一度沿用隋朝科举制度:“武德四年,复置秀才、进士两科”。又“高祖武德四年四月十一日,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入贡。至五年十月,诸州共贡明经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进士三十人。”由此可知,唐高祖武德四年决定恢复隋朝设置的明经、秀才、进士等科,并于武德五年即正式开科取士。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渊次子李世民发动兵变,杀其兄、弟建成、元吉,挟持李渊,迫其立已为太子,史称“玄武门之变”。不久,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唐太宗励精图志,不断对唐朝的各项政策、制度进行改革,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也逐渐成熟完善起来。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在这里讨论的仅是最重要的常举。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举人,并曾命令把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后世“殿试”和
“糊名”的先河。武则天的重视科举,促成唐朝科举文章考试的进一步发展。史称“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遐久,寝以成风”(《通典·选举》)。武则天称帝后,还破例开了武科,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马枪、负重等内容,考中的可以任用为武官。唐朝名将郭子仪即由武举进入仕途。
说到科举制度对唐初政治生活影响的相对有限,所谓“相对”的概念是基于现实性和长远性两种不同的评价标准而言的。从现实性的角度论证,科举制从推行到达到实际社会效果需要时间的冷处理。在关陇士族集团掌权的唐初,科举制还不足以改变士庶地主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不平等性,不足以抵消崇尚门第阀阅的普遍化的社会风气。士庶分野依然是当时社会客观存在的事实。从长远性来看,科举制的推行,确实从法令条文上剥夺了高门旧族依靠门第“平流进取,坐至公卿”的政治特权,使门阀政治赖以继续延续的根基彻底动摇,从而为士庶地主由分野走向合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和必然性。落实到隋末唐初士庶地主势力消长的客观现实,科举制颁行于唐后,不仅庶族寒门驱驰于科场,以才艺为求仕之正途,而且高门旧族子弟也感受到一种政治上的危机感,由科举而入仕的趋向日益加强。与此同时,推崇进士、文章的社会风气至贞观中叶后也已渐显端倪,如来济、上官仪、李义府由进士及第,以“文翰见知”,位至清望即为明证。总之,科举制在唐初的推行,为最终撼动门阀政治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其后高宗、武则天到玄宗在位的百余年间,大力推行的科举制度终于引发了唐代政治乃至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而初唐科举对这种社会大变革作了必要的酝酿和准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