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略读
《井》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杜运燮(1915-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5年后历任重庆《大公报》编辑,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教师,香港《大公报》副刊编辑,《新晚报》电讯翻译,新华社国际部编辑、翻译,山西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华通讯社国际部编辑、翻译,译审。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杜运燮作品
诗集:《诗四十首》(1946)、《晚稻集》(1988)、《南音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1993)
《杜运燮诗精选一百首》、《海城路上的求索——杜运燮译文选》、《九叶集》
散文集:《热带风光》等
《井》选自诗集《诗四十首》,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3、九叶诗派
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上海以《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位诗人。因九位诗人的作品合集《九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而得名,也有人以其发表诗歌作品的刊物而把他们称为“中国新诗派”。
他们的理论观念“新诗现代化”的核心主张是“新诗戏剧化”和“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在这些观念指引下,九叶诗人写出了不少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刻画战争灾难后的社会现象、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表达个人心灵震颤和情感的诗篇。代表性作品有《风景》(辛笛)、《逻辑病者的春天》(陈敬容)、《滇缅公路》(杜运燮)、《复活的土地》(杭约赫)、《金黄的稻束》(郑敏)、《时间与旗》(唐祈)、《骚动的城》(唐湜)、《沉钟》(袁可嘉)、《赞美》(穆旦)等。
4、朗读诗歌(个人自由朗读 教师朗读 学生朗读)
二、把握形象
1、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我”或者答“井”)
诗歌中“井”的形象是怎样的?
(1)一个词语——“静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2)一个世界——“几片草叶”“小小的天空”“几片浮云”
(3)一句诗——“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绝不逃避,也不兴奋,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
2、与诗歌抒情主人公“井” “静默”的品性相宜,这首诗的语调和节奏应如何把握呢?
语调应平静,节奏应舒缓些。(全诗共七节,每节三句)
我们在对“井”的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后,来齐读诗歌。
3、在诗歌中除了抒情主人公“井”的形象,还塑造了什么形象?(在诗歌第二节引入的“你们”)
追问:“你们”是什么人? 明确:到井边来取水的人们。
诗歌的第二节到第六节便是“我”与“你们”的对话。
4、诗歌写到了到井边来取水的“你们”的哪些行动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诗歌的二至六节,其他同学将写 “你们”行动的诗句做上记号。
(“你们在饥渴的时候,离开了温暖,前来淘汲”“汲取我的表层”“扰乱我的表层”“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
5、面对“你们”的“破坏”,“井”如何应对呢?
“井”说:“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层”,我要“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即使“你们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我也会“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因为“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想是,学生在找出“井”应对“破坏”诗句后,以“井说:……”这样的句式将诗句串成一句话,可先给学生做一个示例。但是不知道有没有可行性。最稳妥的提问方式当然是:找出诗句回答。这一教学设想,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去整体和体会“井”的形象,为下面“井”的形象的升华作一铺垫。)
6、诗歌学习到这里。抒情主人公“井”除了“静默”还给同学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参考:无私、坚韧、高洁、自持……(言之成理即可)
7、你喜欢这样一口静默坚韧高洁的“井”,这样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吗?(板书:以“井”喻人)请同学们结合你的生活谈一谈?
(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环境、学习心态简单的谈谈)
三、我们在前面介绍过这首诗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诗歌中什么地方可作为这一年代的暗示呢?
明确:“黑暗的地层”。 “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对的险峻处境,又隐含着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社会地层的民众。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