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原理考试大纲
杨秀香
第一章 伦理学概述
伦理学: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作为研究客体,是关于道德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道德: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成分,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结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以“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道德具有多重的内部结构成分,是由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活动现象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道德内部结构的三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相互制约。
西方规范伦理学中义务论与目的论的区别:规范伦理学;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善恶标准理解上的不同:义务论主张善恶的标准是人内在理性或“善良意志”,具有动机论的特征,代表人物是康德;目的论认为善恶根源于人的感官需要和肉体满足,具有效果论的特征,功利主义是其典型代表。
元伦理学:又叫分析伦理学,是一种运用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分析道德概念、道德判断的性质和意义的道德理论体系。元伦理学的产生以英国伦理学家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为标志。其兴起的理论意义在于改变了伦理学的研究方向。
现代应用伦理学:广义的应用伦理学是指伦理学的原理、原则规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和实践研究。狭义的应用伦理学产生20世纪中期,是为了解决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而在伦理学上提出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经济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和计算机网络伦理学。
伦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伦理学的特殊方法。
第二章 道德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道德社会本质论:
人为什么需要道德决定于人的生存状态。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人是个体和社会的二重存在。人的二重存在决定了道德调节的必要。人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道德这一特殊的规范调节形式。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经济关系对道德具有决定作用: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
利益直接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不同利益,决定着各自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人们在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决定了道德领域里的对立和斗争;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有两种情形:其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改变,迟早会导致社会或阶级的道德体系的新旧更替;其二,同一经济结构内部的某些重大变化,也会引起相应道德体系的变化。
如何理解道德的意识形态特征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现象;一定的道德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关系、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同时又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服务,维护一定阶级的利益。
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与道德发展的辨证关系: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道德进步的最根本的原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形成了新的道德观念;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的道德思考,开拓了道德研究的新领域,导致了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直接催生了新的道德理论。社会主导的道德价值取向会决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的方向;对科学技术的道德评价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应用。
试结合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双重效应,分析道德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既可以造福于人类又可以给人类带来危害;
需要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指导。社会主导的道德价值取向会决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方向。对科学技术发现的道德评价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应用。
道德的相对独立性:道德具有对决定它的经济关系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缘自道德的理想性。道德具有对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滞后性。道德的发展具有自身的传承性。
道德的社会作用:一定的道德服务于产生它的经济基础;道德可以推动或阻碍社会的发展;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不同阶级之间进行斗争的工具;道德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运用道德社会作用的观点说明在道德多元化的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一定的道德服务于产生它的经济基础。道德可以推动或阻碍社会的发展。当前,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道德,也有剥削阶级腐朽落后的道德,剥削阶级腐朽落后的道德会阻碍和破坏社会发展,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抵制剥削阶级腐朽落后的道德的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说明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最基本的功能是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有两种调节形式:激励:对人的正当行为的道德上的肯定性评价,激发鼓励人们的历史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人为人的发
展完善而不断地努力。分为社会激励和自我激励;规约:通过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的方式使人抑制和克服不正当的行为,以使人的行为不违背人的利益并进而使行为有利于人的需要。分为社会规约和自我规约。
第三章 道德和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关系
道德和政治的相互区别和联系:区别:道德和政治在认识功能上的区别;道德和政治在调节功能上的区别。联系:政治变革和道德发展相互促进;道德观念影响政治制度的构建,政治制度强化或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政治制度和道德体系相互影响; 政治决策对社会道德风尚有很大影响;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对于政治决策及其贯彻实施也有一定影响。
道德与法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在内容上相互吸收;在社会功能上相互补充;在实施过程中相互凭借。
道德和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节有什么不同道德和法律调节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所凭借的力量和范围不同;道德和法律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的方向不同;道德和法律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的标准不同。
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道德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产生的基础,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的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的道德:维护氏族部落的整体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平等、互助是原始道德的重要的规范;勤劳、正直、勇敢是原始社会受尊敬的道德品质。原始社会道德特征。
奴隶社会的道德:维护人身依附和等级制度是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鄙视劳动和劳动者是奴隶主阶级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忠诚奴隶主国家是奴隶社会道德的重要规范;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是奴隶主阶级的重要的道德规范。
封建社会的道德: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忠孝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男尊女卑是封建道德的重要规范。封建社会道德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最重要的规范;拜金主义、金钱万能
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又一重要规范。
道德的发展是曲折的前进过程: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不是径直地对道德发生影响的;道德是在善恶的矛盾斗争中迂回发展的;道德的相对稳定性和理想性会导致道德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评价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第五章 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
道德遗产批判继承的依据。道德遗产批判继承的原则。道德遗产批判继承的标准和方法。
第六章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的提出和发展。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的依据: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合理秩序的需要;是形成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需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集体利益:指反映并代表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社会整体利益。
个人利益:一个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精神诸方面需求的总和。正当的个人利益是与社会整体利益相一致的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科学内涵:要求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和谐共生;强调集体对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提倡个人必要的牺牲。
试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必要性:集体主义原则的总目标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能够实现辩证的、有机的统一。集体主义原则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集体主义原则强调这种统一的辨证性: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的基础是集体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有实行集体主义的客观基础。克服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价值多元化需要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否定个人利益,而推动市场经济的运行的是个人利益机制,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讲集体主义。对此你的观点如何集体主义原则的总目标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能够实现辩证的、有机的统一。集体主义原则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集体主义原则强调这种统一的辨证性: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的基础是集体利益。它反对的只是个人主义。在市场活动中只要是正当的个人利益是集体主义原则所维护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要坚持集体主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集体主义原则的客观基础: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整体利益实现对个人利益实现的保证及个人利益实现为整体利益实现提供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体现的整体利益追求都为集体主义原则的实行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集体主义原则的必要性:克服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价值多元化需要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第七章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道德规范产生的途径。
道德规范的特征: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在阶级社会中道德规范是阶级性和共同性的辨证统一;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辨证统一;是一种非制度化、非强制性和内化的规则。
道德价值在本质上是道德的自律:道德具有他律性,是一定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同时道德又是自律的,是人的内在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良心,是人的自我道德要求。但道德具有非国家力量强制的特点,只有在
主体认同社会的道德的要求、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形成内在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良心时,社会的道德要求才能成为人的自觉,道德也才能真正起到对人的行为的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规范:
爱国主义。
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的历史形成和道德内涵。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形成及其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平等公正:平等、公正的内涵;社会主义平等公正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结合中国的实际谈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诚实信用:诚实信用的道德内涵;社会主义诚实信用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八章 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要求
职业道德的概念;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
社会公德的基本内涵:由国家提倡的适合于同一社会条件下各个阶层和全体公民的道德;日常公共生活中人们所认可并遵守的公共生活规则。
第九章 人生观与人生价值
人生观的内涵: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生问题的反思。
人生观产生的条件: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自己实际社会过程的经验总结和理性反思;是人们最高社会需要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是个人人生追求的集中反映。
人的价值是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具有目的性价值也具有工具性价值,是二者的统一;从类的角度说,这种统一在于人的价值是一种自我主客体的关系,人以自己为目的,为自己创造价值;从人类个体的角度说,人的价值是是一种互为主客体关系,人的价值是人的社会价值,每个人既是他人价值创造活动的目的又是为满足自己、他人、社会需要而进行价值创造活动的工具。
确立人生价值目标应遵循的原则: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把个人意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把精神追求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正确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树立事业第一的观念和意识。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是什么客观标准即一定的利益关系;具体标准,社会的、阶级的标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根本的标准是对社会的贡献。
第十章 道德行为与道德选择
道德行为及其特征:道德行为即伦理行为,是人的各种社会活动中具有道德意义能够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也就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集体或杜会的行为。
非道德行为即非伦理行为指的是不受道德意识支配,也不涉及他人、集体或社会利害关系的没有道德意义,不能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的行为(即善行)和不道德的行为(即恶行)两大类。凡是有利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行为,凡是有害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行为。道德行为从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群体道德行为和个体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的特征:
一、必须是有利或有害于他人、集体或社会的行为。
二、是行为主体对行为动机、目的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效果有明确认识或应该预知的行为。
三、是行为主体在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支配下,自觉选择的行为。
道德行为的心理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三者的统一。道德行为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道德的心理机制:
道德义务:是道德主体自觉使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服从于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在心理机制。
道德义务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道德义务是道德主体自觉使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服从于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在心理机制。人的道德义务虽然是社会的要求,但义务感对人的行为的调节一方面往往要通过自我牺牲来实现,不以获取权利为目的;另一方面,是主体的行为自觉,因此既是自律的,也是他律的。
道德良心是人们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社会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形式,是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心理因素通过整合而形成的道德心理机制。良心在行为中的作用。
荣誉是指人们因履行义务而得到的社会或自己给予的褒奖和赞许。
耻辱是指社会或自己对未履行义务或背离社会道德要求行为的贬斥
和否定。
幸福是人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由于满足了一定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实现了一定目标和理想,从而达到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如意状态。
道德行为选择;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做的自觉自愿的选择。
道德行为选择的内容:行为目的的选择、行为手段的选择、行为价值标准的选择。行为选择的条件。道德行为选择的方式:习俗型、情感型、理性型、直觉型。
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与责任。道德行为选择上的两种错误观点:机械决定论和绝对自由论。马克思主义在道德行为选择中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观点。道德责任及其限度:
道德冲突与自由选择:
道德冲突的具体表现:
同一社会道德体系中不同领域的道德要求引起的冲突;
同一道德主体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的道德要求引起的冲突;
同一道德主体所追求的不同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
道德冲突集中地通过道德主体的自我冲突表现出来,就是道德的现有水平和道德理想要求的冲突、道德义务和个性发展要求的冲突、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的冲突。
道德冲突是人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不可避免的境遇,个人如何解决道德冲突道德冲突是指道德主体在多种选择可能性中,必须做出某种选择,而无论怎样选择都会处于两难境遇:符合了某种要求就会违背另外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实现了某种道德价值,就会牺牲其他的道德价值。是在善与善、之间的选择。(1)同一社会道德体系中不同领域的道德要求引起的冲突。(2)同一道德主体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的道德要求引起的冲突。(3)同一道德主体所追求的不同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如何走出道德选择困境必须发展道德行为主体的内在自由能力。发展内在的自由能力实际上就是提高道德主体的认识水平和选择能力。
第十一章 道德价值与道德评价
道德价值的特点。
道德价值具有利他性的特点:道德价值是指一定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实践活动现象对于个人、群体和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由于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调节是道德行为主体的行为自觉具有非强制性,在存在利益矛盾的情况下,道德主体往往要作出必要的自我节制和牺牲,
矛盾才能够解决,因而行为才有意义和价值。行为越有利于他人利益和社会进步,道德价值就越大。
道德评价:人们对一定的道德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特殊评价活动。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和根据:
道德评价的特征: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功利性与理想性的统一、评价标准具有历史性、层次性。评价善恶的直接标准是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阶级利益是评价善恶的基本标准;社会利益是评价善恶的根本标准。
道德评价的根据:动机和效果的统一。道德评价中的目的和手段。
在道德行为评价中,要坚持目的与手段的结合:一方面,道德目的决定道德手段,道德目的的性质决定道德手段的性质;另一方面,道德手段也影响道德目的,道德手段的性质影响道德目的的性质。唯目的论以目的证明手段,会使人们缺乏道德责任感,草率行事,会导致以良好的目的为借口,为所欲为。唯手段论往往无法辨别伪善背后的卑鄙目的,把恶行当善行,也容易把因手段方法的不当而影响了高尚目的的实现的行为当成恶行。
道德评价的方法:社会评价:他人或社会对个人行为或品质所进行的道德评价,方式是社会舆论或传统习俗;自我评价是指行为者本人依
据内心信念对自己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道德行为和自己的道德品质状况所做出的评价,基本方式是内心信念。
说明道德评价的社会作用。
第十二章 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道德品质: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体长期的道德实践中,通过不断追求而形成的表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中的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构成。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的关系: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道德品质是自觉自主的行为过程;道德品质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道德人格:人们在道德生活中,对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追求,是道德品质、做人范式的选择,是人之为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道德理想: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完善的社会道德制度、道德关系和美好的道德风尚以及完美的道德人格。道德理想具有时代性。
道德境界: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在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在追求实现道德理想的过程中,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水平。现阶段四种道德境界。
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了使人们接受和遵循其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并按其价值标准处世做人,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
道德教育的作用。
道德教育的一般过程: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
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
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修养:指在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
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道德修养可以形成或改变人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的根据:人的善
恶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的善恶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人的善恶具有可塑性。
道德修养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道德修养的途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