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白杨礼赞1

白杨礼赞1

2021-04-16 来源:爱问旅游网
课型:__新授课_编写时间:_2015_年_2_月27日 执行时间:_____年___月___日 第_1_课时 备课人: 审核人: 课题: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3、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复备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紧扣目标,对重难点的突破及点拨,习题讲解及思路方法)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树?谈谈喜欢的理由。教师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作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沈德 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是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茅盾同志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著名的短篇小说有《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认定目标 同上

三、合作探究

1.先请大家把课文默读一遍,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本课小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