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什么是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以材料为支撑,在活动室里划分不同的区域,并吸引幼儿自主地选择。(一)什么是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幼儿最快乐的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中,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得以全面发展。
这里的关键词是“材料、不同的区域、自主”。所以材料准备是基础,在组织时教师要开放所有的区域并让幼儿自主选择,而不是老师按组分发玩具,只开一两个区域。打个比方,就好像是超市一样,开放所有的货架让大家自主选择。是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积极探索、互相交流的活动,它是实现个别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由于区域活动具有注重个别操作,鼓励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特点,同时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能力需要的差异设计不同的引导策略,提供难度不同的活动材料,安排长短不同的时间的教育活动,因而有利于实现个别化教育。 一、区域活动总目标:
幼儿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指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体育活动,智力操作活动、生活活动、社会活动等)积累有关活动情况的经验和感受(如成功、失败),从而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评价。发展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
进活泼、开朗、自主、自信等良好个性的发展。
学习性区域活动目标:
形成一种对未知事物的积极的探索态度,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发展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性区域活动目标:
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积累社会经验,发展社会性能力,促进活泼、开朗、自主、自信等良好个性的发展。
运动性区域活动目标:
激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身体发育,增强身体素质,使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自选游戏的一般常规: 小班:
1、能自选个人喜欢的活动,积极游戏。 2、玩什么取什么,不玩时把材料放回原处。 3、学习使用玩具材料的基本技能,认真操作。
4、爱护玩具,不丢扔毁坏,不敲打玩具,不拿玩具到处走动,玩具掉落随时拾起。
5、能与伙伴友好地玩,学习表达个人愿望,能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
6、不干扰别人,不大声喊叫,不在室内跑动、打闹。 7、注意卫生安全,如知道用眼卫生,坐姿正确和使用剪刀的安
全等。
8、能听信号结束游戏。
9、游戏结束,能将玩具材料收放整齐。 中班:
1、自选游戏活动,自选玩具和伙伴。
2、掌握玩具材料的基本玩法并能变换创新玩法。
3、玩具材料随用随取,不用放回原处,随时保持现场整洁有序。 4、爱护玩具,使用小心,随时拾起地上散落的玩具材料。 5、能与伙伴友好交往,共同游戏,积极进行言语交流,能协调相互行为。
6、专心游戏,一件事做完再做一件事。
7、不大声喧哗、乱跑动,不影响别人,行为文明礼貌。 8、注意游戏中的卫生安全。
9、及时结束游戏,并将玩具按类收放整齐。 大班
1、自创活动条件,安排空间场地。自选游戏,自定主题,积极参加各类游戏。
2、根据需要选用玩具材料,能利用替代物和自制部分材料。 3、熟练掌握各类活动的基本技能,能综合运用材料和探索材料的各种玩法。
4、爱护玩具,使用小心并能及时整理,学习修补玩具材料,注意游戏的卫生和安全。
5、各组幼儿能自动调整人数,共同商议主题和玩法。 6、游戏中友好交往并能协调相互关系,自己想办法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7、每一次玩一种游戏,学习做事有始有终,坚持活动主题,努力克服困难,达到活动目的。
8、不大声喧哗跑动,不随便串组,行为文明有礼貌。 9、及时结束游戏,迅速将玩具材料按一定规律摆放整齐。 结构区目标:
1、对结构活动感兴趣。
2、了解结构材料的性质、大小、颜色、形状等。 3、形成基本的一些空间方位概念和数概念。
4、运用各种建构技法,动手动脑,自由地表现主题物,发展想象力与创造性,体验创造与成功的喜悦。
5、尝试运用对称、平衡、协调等艺术要素,发展审美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6、形成目的性、坚持性和互相合作的良好品德。 各年龄段结构区规则: 小班 中班 大班
1、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调节人数。 2、在一定范围内搭建,不随意占地。
3、用小筐取放玩具材料,用多少取多少,不用放回原处。 4、使用材料先来后到,不争抢。
5、 轻拿、轻放,不扔丢材料; 6、不干扰别人,注意不碰坏别人的作品。 7、 及时结束游戏,能按标记收放材料,放整齐。 1、学习根据预定的计划调节人数。
2、建构活动中用什么取什么,不用放回筐内,以便得到更大的空间。
3、能友好地同伙伴一起搭建,使用材料先来后到,不争抢。 4、建构中尽量小心,不撞倒搭好的物体。 5、能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交往中的问题。 6、不随便串组活动,学会认真做好一件事。
7、收放玩具材料方法正确,从上向下随取随放,不得推倒再收。 1、能主动协商、调节人数;
2、用什么材料取什么材料,随时整理,场地上不得有散乱材料; 4、出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不告状,不依靠教师; 6、收放玩具方法正确,能协作收放,动作迅速并收放整齐,材料和各种辅助材料按标记分类摆放;
积木、积塑区目标:
1、喜欢摆弄各类积木,体验创造与成功的喜悦。
2、学习各种建构技法,发展建构能力及手眼协调、手脑并用的能力。
3、认识基本形状,发展空间知觉、理解数量关系。
4、学习尝试不同的建构设计,养成自行解决问题的习惯,激发
创造力、想象力。
5、发展社会性,幼儿之间能分享、分工合作,共同建构设计,并共同进行角色游戏。
6、发展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小班 中班 大班
小班:
1、喜欢玩积木、积塑
2、知道分类材料的具体名称,认识其形状、大小、颜色 3、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材料,搭建简单的物品,表现出其主要特征
4、在搭建过程中学会简单的铺平、横排、顺接、垒高、加宽、延长接插、围合、盖顶等基本搭建技能
5、围绕建构作品,借助玩具材料开展想像游戏
6、在不断操作感知中逐渐理解大小、多少、长短、形状等数概念,辨别上下、中间、旁边等方位
7、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及小肌肉群动作的灵活性。 8、不干扰别人,注意不破坏别人的作品,不敲打等
9、愿意在游戏中与同伴交流,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与需要 中班:
1、对积木、积塑搭建感兴趣
2、在搭建过程中学会桥式、塔式、围拢和覆盖等基本搭建技能。 3运用围拢、延长、增宽、盖顶等基本技能,较正确地建构物体
4、能采用平式、转向和斜式等联结方式和同伴合作搭建一组主题物
5、学习使用辅助材料和替代物
6、能辨别高低、宽窄、厚薄、轻重、远近、前后等空间方位 7、建构中尽量小心、不撞倒搭好的物体 8、保留建构作品,能讲述建构主题与过程 大班:
1、能较专注持续地进行积木、积塑的主题搭建活动 2、能主动协商,推选组长、明确分工、协作建构
3、能先构思主题,再操作,在坚持主题搭建过程中不断丰富情节,能综合运用多种技能建造更为精细、整齐、匀称、结构更复杂和富有创造性的物体
4、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所需搭建材料,并能充分运用辅助或自制的一些物品进行创造性地综合搭建
5、获得平衡、对称、重心等概念,会区分左右,培养空间方位知觉和思维能力
6、能反映个人生活经验,大胆与组内成员交流,使个人和小组的愿望得到充分满足
7、能从保留的有价值的搭建成果中获得有价值的搭建方法 8、会交往合作,用语言等方式交流,协调行为,从而发展多方面的交往技巧
9、能完整地讲述搭建的内容和过程
沙土游戏各年龄段发展目标
发展总目标:
1、在与沙土的接触中,了解沙土的特征,促进感知觉的发展; 2、能用沙土表征一定物体或主题,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3、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 发展手眼协调和手脑并用的能力;
4、运用对称、均衡等艺术要素堆积主题物,发展空间知觉。 5、促进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小班中班大班 小班:
1、认识材料和常用的玩沙、玩土工具; 2、练习使用工具;
3、感知沙土的主要特征,初步体验干湿沙土的不同特征。
4、学习用铲、耙、挖、堆等方法表现简单物体,能表现出物体的主要特征;
5、能尝试小范围的合作活动。 中班:
1、会正确使用工具;
2、尝试运用提供的辅助材料进行装饰; 3、能感知沙土较为细微的特征;
4、能用掏、筑、灌等方法有目的地表现一定物体或主题;
5、能与同伴合作,尝试围绕同一主题共同游戏; 6、能保留作品,并讲述活动主题与过程。 大班:
1、能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和工具; 2、能充分运用辅助材料进行装饰; 3、能合作使用筛网进行拉、筛等活动;
4、能与同伴共同商量主题,分工协作,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表现一定主题;
5、能始终坚持主题,并不断丰富情节; 6、能完整地讲述活动内容与过程。 角色游戏目标:
1、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2、学习人际交往的规则和技能,增进同伴关系,发展社会能力。 3、学习理解她人的情感和需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通过换位思维发展支配自己,协调与他人关系的能力。
4、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活动,激发创造潜能,发展想象、表征能力;
5、发展语言,增进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 娃娃家目标:
1、发展社会性,了解人际关系及不同的角色身份,学习角色扮演及相应的行为。
2、学习友好交往技能,如轮流、分享、协商、互助、合作等。
3、学习表达个人意愿、情感、见解,能相互沟通,发展语言交流能力;能自我控制和调整与伙伴之间的相互行为和关系,尝试自己解决社交问题。
4、发展表征能力(如能以物代物使用材料),激发想象力及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
小班 中班 大班 小班:
1、乐意参加娃娃家,活动中情绪稳定、愉快。 2、乐意和小朋友一起玩。
3、形成初步的角色意识,能用语言进行简单的角色交流。 4、会有礼貌地与他人交往。
5、在游戏过程中能模仿成人的语言、行为、动作。 中班:
1、在娃娃家活动中情绪入、积极愉快。
2、能用协商的方法开展游戏,如分配角色、确定情节等游戏中促进语言交流。
3、能根据需要对游戏的空间、材料等进行调整,不断地拓展游戏情节。
4、在游戏过程中能进行角色之间的积极互动,习得友好的交往技能。
5、愿意主动表达个人意愿,初步尝试自己解决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大班:
1、能主动地表现所扮演的人物角色,感知多种社会人物角色。
2、能在游戏中主动友好地与小朋友进行角色交往、角色合作或角色转换。
3、学习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会用多种形式加以表达,能自我控制和调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行为和关系。
4、能大胆表达所扮演角色的想法并与扮演的其他角色积极交流,相互沟通,实践和尝试自己解决社交问题的办法。
5、用以物代物的方法设计、制作简单的场景或道具,分工布置、整理场景。
表演区总目标:
1、激发对表演游戏的兴趣、愿望和自信心; 2、有良好的欣赏习惯;
3、发展表现力、想象力、评价能力;
4、学习运用与开展表演游戏有关的语言表现手段及非言语表现手段,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小班 中班 大班 小班: 1、喜欢表演;
2、能按自己的意愿确定角色;
3、在模仿的基础上能与同伴一起用普通话进行表演; 4、观看教师做道具布置场景,并适当地参与。
中班:
1、能安静地观看表演;
2、能初步表演文学作品,并能创造性地表演生活中事情的简单情节,让别人看得懂;
3、协商分配角色、情节,尝试互相化妆;
4、能初步用音色、语调的变化表现出有突出特征的角色,如爷爷,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5、制作简单的道具,和教师一起布置、整理道具。 大班:
1、会商量情节,根据情节协商有什么角色,并协商分配角色,有问题不争吵;
2、在熟练掌握故事内容、情节的基础上,能初步用表演游戏的形式较协调一致地表现出来,如自编对话、表情、动作等,发展创编动作、表情的能力;
3、能初步用音乐、语调的变化和不同的表情、动作表现出角色的不同形象;
4、能创造性地改编表演游戏的部分情节,表演别人能看懂; 5、根据内容选择、使用创造简单的道具、场景。 美工区目标:
1、有尝试探究的欲望。
2、学习观察感受周围事物,并用美工材料方法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3、学习运用工具,进行色、形等平面、立体造型活动,发展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体验成功,培养自信。
4、训练小肌肉动作灵巧,手眼协调,发展操作能力。 小班 中班 大班
小班:
1、愿意进入美工区活动,喜欢操作、摆弄相关材料,体验其中的乐趣。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材料和工具进行美工活动,学习用画、折、搭、贴、撕、揉捏等技能,自由大胆地表现所熟悉物体的特征。
中班:
1、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较有目的地进行美工创作活动。
2、能发现和感受区域环境中的美及它们明显的特征,并用一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3、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工具、通过画、剪、拼装等方法制作表现平面造型物体,学习表现出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
大班:
1、积极参与美工区,能根据问题情境有目的地活动。
2、能大胆地用绘画、泥塑、手工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现出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体验成功的快乐。
3、喜欢使用各种材料、工具,通过拆卸等方法表现,制作立体造型的物体,有独立的创造、制作的能力。
4、协助教师收集投放材料,共同商讨材料的分类。 生活区目标:
1、喜欢进生活区活动,体验照顾自己、他人或环境所带来的快乐,感受合作成功后的乐趣;
2、发展小肌肉动作及手眼的协调性,培养专注力;
3、初步了解常用的日常用具的使用方法,学习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 小班 中班 大班 小班:
1、愿意进生活区活动,乐意参加生活游戏活动。
2、会用双手协调地进行抓、捏、舀、夹、穿、剪等工作,并尝试简单的折叠,有序地“擦”等工作。
3、会制作简单的食物,如捣饼干、小馒头等,体验其中的乐趣,尝试初步照顾自己的工作。
中班:
1、喜欢进生活区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
2、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一些基本的自理方法,如穿脱衣裤、袜子等。
3、会在工具的帮助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劳作,如切香蕉、削瓜皮等,体验其中的乐趣。
大班;
1、乐意进生活区游戏,会将游戏内容延到生活中。
2、会手眼协调地专注地进行编织、缝、绣,发展做事的持续性和专注力。
3、会在电气化工具的帮助下制作食物,如榨果汁、烤面包,体验成功的乐趣。
4、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整理物品的习惯. 益智操作区目标:
1、有探究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学习做事专心细致,能坚持克服困难。
2、能综合运用感官进行观察比较,掌握发展感知觉、手眼协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训练小肌肉操作的技能,学习有关数的概念,训练思维能力,如分类、空间、时间、数形等,了解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 小班 中班 大班 小班:
1、喜欢摆弄材料。
2、在操作中促进各项小肌肉动作的发展。
3、能运用感官(视觉、触摸觉等)感知物体颜色、大小、形状、数量,尝试根据形或色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中班:
1、能主动地、专心地进行操作活动。
2、学习运用简单的数、形、时空等概念进行操作。 3、学习使用比较、分类、排序、测量等方法。
4、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类推新的经验,初步发展推理和迁移能力。
大班:
1、能较持续、专注地进行操作活动。
2、加深对数量、形体、时空等实际意义的理解,学习简单运用。 3、能综合运用简单的比较、测量、排序、分类、推理等方法解决新问题。
4、能有目的地使用材料进行观察和操作探究, 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
5、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自制拼图、自创棋牌玩法等 自然科学区目标:
1、对自然和科学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现象,发展观察力; 3、活跃思维,发展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4、提供尝试、探究、实验的机会,通过实地操作,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班 中班 大班 小班:
1、喜欢操作、摆弄材料。
2、乐意用多种感官感知预设环境中的物品,了解物体明显特征。 中班:
1、喜欢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探索环境中的事物或现象,有好奇心。
2、能主动、专心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3、尝试用适当的方式记录或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4、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类推新的经验,初步发展推理和迁移能力。
5、愿意收集感兴趣的信息。 大班;
1、能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周围环境。
2、乐于动手动脑,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分析、思考问题或现象。
3、愿意和同伴共同探索,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通过观察、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科学问题。 5、能多途径收集有效信息。 二、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来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的支持为辅的活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自主地操作、自由地交往、自由地发挥想象,激发创造潜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是通过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发展,因此,区域活动材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媒介。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是活动材料的投放,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可是目前,我们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材料投放流于形式,固定的多,变化
的少,有的甚至一成不变,不能让幼儿感到新鲜、有趣;投放的材料只求多,而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够,缺乏层次性和动态性;对部分材料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等等。那么,应该怎样科学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激发幼儿创造潜能呢?因此我们必
须做到以下9点
(1) 应提供多层次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
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体现多样性与层次性。一方面从班级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探索。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认识树”,提供树叶粘贴、叶脉标本、树叶变色等;另外,材料的层次性也相当重要,要求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水平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如:美工区中,有意投入两类不同的范例供幼儿选择,一类是画好树叶的轮廓,让幼儿涂色;另一类是画好不同种类的树,让幼儿自己画出树干和树叶;不同层次的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
能力和需要去选择。
(2) 同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班要有不同要求。区域活动一般时间为30分钟左右,如何在这个时间让幼儿保持积极专注的态度,取决于区域活动材料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除投放平时所学的知识的有关图片、桌面玩具等,还要根据幼儿的年龄
对不同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同是“玩串珠”,小班学习用细绳按两种颜色或形状串项链,还可用汤勺学习吃饭;中班则可学习用筷子夹串珠,或按三或四种颜色和形状串项链;到了大班,则要增加难度,让幼儿在水中夹串珠,或按更多的颜色形状来串项链。又如“益智手套”:小班提供写着数字和画有相同数量的物体的指环让幼儿套到相应的手指上;中班多提供空白指环让幼儿自己写上数字或画出物体后再套到手指上;大班则提供加减算式指环,或在手指上吊上几个小杯,让幼儿夹进与手指
上的数字一样数量的黄豆等等。
(3) 要选择在活动时间内易观察到变化的材料。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在考虑与主题活动《树》相结合的同时,我在科学区中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树叶变色”的小实验。活动开始,5个小朋友兴冲冲地到科学区中,将各种树枝、树叶插进红黑蓝墨水中,然后很认真地观察,可是等呀等,仍不见树叶变色。我在指导树叶粘贴时发现科学区相当安静,就忙走过去询问,发现树叶变色需要一段时间,就及时引导这5个幼儿先到其它区域活动,请小朋友活动快结束时再来观察。活动后,我做了自我反思:象“树叶变色”这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变化的小实验应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而不应该放在区域活动中。其它老师也一致认为,并讨论出“特别在科学区中,要选择和
投放易发现结果的活动材料。”
(4) 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
于大自然和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多的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
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5)材料投放应具有动态性
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能力的不断提高及时地进行调整和补充。无论多么有趣的材料,如果总是一成不变,也会失去其原有的魅力。当幼儿对原先投放的材料兴趣减弱时,应该及时进行补充、调整,根据幼儿新的兴趣和需要,改进和摒弃不适合的材料,开发挖掘新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如:幼儿喜欢剪贴,教师就在美工区投放彩色手工纸和剪贴工具,随着幼儿兴趣的减弱和转移,增加一次性的纸杯、盒子、彩色条、粘纸等材料,以提高幼儿兴趣。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为依据,不断提供适应教育内容和目标的可操作材料,使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循序渐进的得到发展。材料的动态性还体现在各平行班之间的互动上,各班教师应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的互补,资源共享,让材
料真正地为幼儿的活动服务。
(6)材料投放应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一)材料的目标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的,是和我们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材料投放应有目标性,教师在投放操作材料时,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材料是否符合本年龄段的幼儿,同时,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在材料投放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
作材料。
(二)材料的针对性
活动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具有针对性。同样是结构区,结合小班幼儿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群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可为他们提供体积适中、重量轻、便于搭盖、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而大班幼儿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在提供建构材料时,可以为他们提供需要更多拼插技能的建构材料,同时也要注重材料的多样性,
以满足他们的探究和自主发展的需求。 (7)材料投放应具有可探究性
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探究是幼儿在动脑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是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所以,投放材料时应考虑到材料能否支持幼儿动手动脑,积极探索。而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
这是因为,相对于“成品”来说,“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而相对于“原材料”来说,“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它适应对客观世界缺乏经验的幼儿的水平。例如,有的教师给幼儿投放一个用硬卡纸做成的时钟,让幼儿依要求拨出不同的时间,就仅仅是一个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不具有探究性。而给幼儿提供钟面、时针、分针、数字等材料,让幼儿自己拼装出时钟,这就提供了充分具有可探究性的材料,因为在组装时钟时,幼儿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拼装各个部件,数字怎么安排,时针与分针如何协调,如何让各个部件活动起来等问题,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就不断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因此,我们在材料的提供上,应密切注意材料的探究性。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活动材料才能真正的引起幼儿的兴趣,使活动具有持久性,也才能起到发展幼儿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的作
用。
(8)材料投放应具有生活性
很多教师为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挖空心思,其实,不是没有材料,而是我们不善于发现,周围有很多我们可以拿来做材料的东西。可以有师生变废为宝的作品,有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的小飞机,有巧手父母制作的电动玩具和印刷用的丝网,还有大家一起搜罗的各种纸张等等,甚至日常最普通的衣架都可以用来探索平衡的原理,幼儿在玩衣架平衡时可以清楚的比较水果的轻重,
并可以自己动手用积木使左右平衡。生活即教育,区域活动的材料要打破局限,发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真正做到生活化。这样的教育不仅能使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还能让孩子学会勤俭,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还能让幼儿学会创造,
体验到创
造能使简单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从而真正地乐于探究、乐
于学习、乐于创造。
(9)应投放合适数量的材料
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材料自身应富含着多种教育因素,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玩,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如系鞋带,鞋带的颜色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穿插图片的数量应充足,以保证幼儿通过对材料的充分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方面
的发展。
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有的教师为了丰富活动区材料,倾其所能,聚齐所有,投放的材料可谓五花八门,由于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容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花眼,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弄片刻--丢弃--另换一物,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反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善于观察在与幼儿共同的活动中注意观察了
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不断丰富、调整材料,才有利于幼儿在
活动中不断发展。
对于区域活动材料的科学投放,随着区域活动的开展,我们还应边尝试边摸索,边进行边不断地改进,让幼儿在玩中学到知识,并养成开动脑筋、不断探索的精神,不断地做出总
结和修改,使之日趋完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活动区活动中教师操作的基本思路
活动区活动就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设置各种区域,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的游戏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选择游戏。对于教师而言,活动区中材料的投放、教师的观察指导、以及活动后的讲评是三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它们围绕着幼儿这个中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材料的投放是活动开展的基础;孩子与材料之间发生的操作与被操作的关系,其过程就是老师所要观察的内容;而活动后的讲评是活动的升华,它是观察中经典一刻的再现。可见,在这三个阶段中观察指导在其中起了重要的衔接作用,所谓承上而启下。主要表现在:(1)通过观察教师可以适当地调整活动材料,为幼儿在活动中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2)通过观察、记录了解幼儿从开始操作——操作结束过程中的行为、情绪等表现,进一步体察孩子的个性品质。(3)通过观察还可以捕捉最后讲评、分享活动的素材,让大家共享成功的快乐、深思失败的原因。 区域活动的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1. 开始部分——教师可以介绍新的材料的玩法,让幼儿知道该怎么
玩,也可以介绍被冷落的材料,以激发幼儿进一步的兴趣,亦可以谈谈活动中的注意点,如区域的选择是人数的控制问题、材料的取放问题以及一些区域常规的培养等。时间不宜太多,控制在5分钟以内。 2. 中间部分——组织幼儿进入各区活动,这是区域活动的核心部分。这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分析,看看幼儿对材料是否感兴趣,是否会玩?哪些材料适合怎样能力的孩子?反思我可以提供哪些不同层次的材料?幼儿游戏时是否需要帮助,并思考我以哪种形式帮助等等。
3. 结束部分——主要是评价活动情况,一般小班幼儿以教师评价为主,中大班的可以教师评价,也可以幼儿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说说今天我玩了什么?我有什么收获?在活动中我碰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等等。
活动的结束可以设置一定的信号,如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孩子听到音乐时要收拾玩具并放到原来的地方。
四、区角活动的交流互动
区角活动结束时,我们惯常的会进行集体的一个交流互动,给孩子一个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新发现,提出问题寻求解答,和同伴分享成功的机会。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是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来把握好这个部分,发挥它的最大功效呢,通过学习借鉴和实践反思,我有了一点体会: 一、不同兴趣,彼此影响
幼儿在选择区角、材料时,有的受材料本身的吸引,比如说材料的外形、色彩等;有的喜欢操作的过程,比如说幼儿喜欢玩水、喜欢舀米、喜欢捏泥等,这容易使幼儿沉溺于某一个或几个活动中。如果要使幼儿兴趣广泛,关注所有的活动区,我们就可以在交流讨论中通过幼儿向大家展示自己在各个区角的探索成果来引起其它幼儿的兴趣,通俗地说就象电视里做广告一样。
例如:中班建构区用雪花片搭小动物,刚开始很少有孩子来搭,于是在活动时就启发一位幼儿搭了一只小兔,在交流讨论时,这只可爱的小兔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第二天起就不断有孩子来搭小兔了。同时在其中,老师又贴了一些小动物的建构图,或者是老师悄悄搭好的小鸭,孩子的兴趣在探索中愈加浓厚了。 二、多种学习方法,共同交流
幼儿之间存在着发展速度、认知风格、表征特点、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而区角活动是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去发现、思考,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我们要关注的不就是幼儿获得成功的方法和过程吗?那么,通过交流讨论这个环节,向幼儿展示各种成功的途径,是为幼儿的“学会学习”提供很好的交流机会。
例如:幼儿在建构区模仿建构 “汽车”,有的幼儿看了模拟图基本上就能理解其结构,并试着自己来建构;有的幼儿不能马上看懂,就把模拟物“房子”的屋顶拆下来再看看仔细;还有的幼儿边看同伴搭边跟着模仿,或者在最难的地方请同伴来帮忙等等。在交流讨论中,鼓
励幼儿把自己获得成功的方法介绍给大家,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有机会成功
三、把握“含”与“露”的分寸
随着幼儿探索能力的增强,在交流讲评时就要把握好“含”与“露”的分寸,如开始时的“全露”到“含多露少”到“含少露多”,最后可以是含而不露可以只展示结果,而把一些过程留给幼儿自己去尝试、探索。
例如:中班美工区“剪影”的内容。教师提供了很多塑封好的动物图片和黑色卡纸。孩子们在描画时,塑封好的动物图老是滑动,很不好描画,以至于剪出的影子很难辨认,有的孩子都快失去兴趣了。有一次,动手能力极强的嘉嘉在交流时,得意地拿出了她的孔雀剪影,十分形象逼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当老师问他:“你愿不愿意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剪出来的呢?”他摇了摇头,老师又追问:“那你能不能稍稍提醒大家一点什么呢?”他又神秘地说:“我让动物图片和卡纸一动不动在一起”有小朋友说:“我也是很用力地按住啦可是还是会动掉啊。”“是啊,这是怎么回事?”我也提出了疑问。嘉嘉想了想说,我请小工具帮忙的。“小工具?”一下子有十多位孩子都争着表示愿意尝试,因为那个孩子所“露”的这一点儿已经让大家觉得似乎有成功的希望了,就激起了去探索那个孩子所“含”的那部分的欲望。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孩子都去尝试过并获得成功,有的用折纸的办法,把卡纸包住图片;有的用到了浆糊固定一点;而且还不满足于此,不断会有更新的“发明”,如:有的从生活区借来了夹子,有
的从计算区借来了回形针„„每次交流时,都喜欢让同伴看看自己的成果,然后让大家自己去试试,最多“露”一点关键的小窍门。 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大年龄幼儿可以“含”多“露”少,而小年龄幼儿只能“含”少“露”多,甚至“全裸”,以吸引尝试的兴趣。 四、接收来自孩子的“信息”
所谓“信息”,指在交流讨论中孩子突然冒出来的新的想法。接收“信息”也就是要即时把握、关注幼儿的想法。通常教师怕幼儿突然冒出的怪想法,离开教师原先的思路,使得教师还要化力气“拨乱反正”。其实,幼儿的这些“信息”,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想法、幼儿的思路,有时顺着幼儿的思路下去,倒更适宜幼儿的发展。 五、多问少答、对事不对人
这里的“问”指疑问“是吗?”、“真的吗?”,反问“你说呢?”“你看呢?”等等。“答”是指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或者在大部分幼儿未理解的情况下,过早肯定了少数幼儿的正确答案,即“一锤定音”,阻碍了其他幼儿再思考,再发现的机会。
我认为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大,能力强的幼儿经常能获得成功,得到大家的肯定,教师通常会说:“你真聪明!”“你真能干!”等等诸如此类;而能力较差的幼儿如果有机会获得成功,教师也通常会说:“你现在进一步了!”等等。从另一角度来说有点“揭疮疤”的味道,似乎是“你以前不行”。
因此,我觉得交流讨论中老师对幼儿的肯定最好能“对事不对人”,也就是肯定具体的事、物、行为。例如:“你今天能坚持这么长的时
间,真让我感动。”“我很佩服你想到了我们大家都没想到的。”“你的××(作品)太棒了!”“让我们为你的与众不同的发明鼓鼓掌吧!”„„
这样的方式我也在尝试与摸索中,但我认为这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这是教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人格的尊重,能真正建立起每个孩子的自信!
五、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是一个隐性的教育过程,体现为创设游戏环境和提供游戏中的适宜指导两方面。
(一)活动前的指导。1.材料的投放。作为隐性课程的一部分,教玩具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游戏的内容和游戏进程。生活活动区源自幼儿生活,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满足幼儿尝试成人做事的愿望,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中班孩子好奇心强,可以多创设动手操作的环境及半成品。 2.确定游戏主题。
确定游戏主题即玩什么,是孩子自己商量的,也有时是孩子和老师一起讨论决定的。同时,主题还是不断变化的。 3.丰富幼儿相关的经验。
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当游戏主题确定后,就应充分利用各种几乎吩咐幼儿有关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能玩得起来。 (二)游戏中的指导
在生活活动区,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如何进行及时、必要的指导,对幼儿顺利开展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 1.重视观察
幼儿的发展特点及其需要是教育的一个基本依据,因此,要教育好幼儿,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知道首先是观察。我们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凭借观察来抓住反映幼儿某一活动发展水平的创造性表现,从而较准确把握幼儿活动的动态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灵活地投放或更换材料,并提供事实、适当的知道,提高区域活动的水平。
2.重视指导和研究相结合
教师在活动区域中的知道是为了帮助幼儿与环境、引导者及同伴发生积极有效的互动,这就需要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不同的发展规律。教师如仅靠书本上的一般规律,还远不能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即使实施了观察,仅根据幼儿在某个活动区一两次表现也可能判断有误,因此,教师需要对观察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然后再去实践,以验证前面的结论,并多次地反复,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如中一班在拼图区投入新的材料后,使幼儿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一时该区域内“人满为患”,如何解决活动区的拥挤现象呢?通过研究讨论,教师找到了答案:可在该区域边上贴上几个小标记,表示只能有那么多人在此活动。
(1)观察活动中的角色分工是否明确,形成一个有序、和谐的整体,给予幼儿适当的细节暗示。
区域活动并非是任意的行为,而是有其内部规则的,包含着积极的约束,规则是行为和活动的准则,要使区域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就需注意规则的建立。这里所说的规则,并不是为了制约幼儿由教师制定一条条让孩子遵守的规矩,而是为了创设更宽松的环境,强调教室要运作流畅,必须让老师和孩子都清楚区域的使用方式,不论是地垫或桌面的使用,轮流的方式或是材料的拿取和操作,甚至如何参与或观看别人操作,都是规则的一部分。教师应注意通过活动规则的建立,是幼儿的活动情况有规范有条理。这种活动规则既包括必要的一般性活动规则,如能自选区域活动,积极愉快活动;使用材料先来后到;用什么拿什么,不用放回原处;不把玩具拿走等等,亦包括各区角的活动规则,如美工区,要求美工活动时要专心、认真,保持安静;使用剪刀注意安全,注意坐姿和用眼卫生;做到会拿会放,并随时清理等。以上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讨论制订,并且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增强幼儿的自主性、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例如,班内新开张的“奶茶铺”,既满足了幼儿亲自制作珍珠奶茶的好奇心,有能体验到自由买卖带来的欣慰。“奶茶铺”设置了经理一人、服务员四人、点心师二人,共七位幼儿参加游戏。每次游戏时,幼儿根据意愿插牌进入活动区,并穿戴相应的衣帽,分工操作。如果门牌上的牌子已经插满,其他幼儿便会自动离开,等待下次参加游戏,或作为顾客购买珍珠奶茶,而不破坏区域的秩序。
(2)重视差异,观察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提供适合、适时的帮助和指导。
例1,一次,幼儿在进行制作珍珠时,大颗大颗的珍珠塞满了杯子,倒也倒不出来,因此,没有几位幼儿前去购买。观察到这一点,我没有直接让幼儿把大颗改搓成小颗。第二天自己买了一杯珍珠奶茶,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并展开讨论:如何让客人喜欢吃珍珠奶茶。从而进一步明确要做出有创意地奶茶才能吸引顾客光临。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增加了积极性,又能提高幼儿之间的买卖等交往能力。
例:区角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投入到了自己的角色里,有的扮医生,有的扮护士,有的在演病人。这时豪豪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块积木,一直凑到了我的嘴边,想送给我:“姚老师,给你吃,我们刚刚做的面包。”这时,小医院的医生、护士就跑过来跟我嚷开了:“这是假的,有细菌的,不能吃。”“吃了会肚子疼的。”“要看医生,还要开刀了。”„„听到孩子们的议论,我想,何不借此机会看看小医院的医生、护士本事如何。于是,我假装把那块“面包”吃了下去,孩子们看到我真的吃了,就叫开了,“不好了”,于是,我又假装捂着肚子说“哎哟,疼死我了!”有躺在床上不动了,孩子们急了,都围过来喊我:“姚老师,姚老师,你怎么啦?”“姚老师是不是中毒了?”有几个孩子就去叫保育员华老师过来,华老师就问他们:“如果姚老师中毒了,该怎么办呢?”“对啊,我是医生。”一个小朋友喊起来了,“我来给姚老师打针。”一个“小护士”也喊起来了。于是,一些救助活动就开始了,有的听我的心跳,有的摸摸我的胸口,有的拿出针管,认认真真地给我看病了。
上述案例中,起初在该活动中互动的只是教师与个别幼儿,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更多的幼儿饶有兴趣的参与到了活动中。它不仅影响了其他在场的幼儿和教师,产生了现场效应,从而形成了一种整体的互动氛围。教师在与幼儿一同游戏的过程中,不是流于表面层次的互动,而是深入有效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主动学习,在幼儿寻求知道时给予引导、帮助,鼓励幼儿以自身主动的学习来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程度。
这些都是从幼儿自身的经验出发而引发的创造活动,从活动中,教师只有更细致地观察,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掌握帮助的时机、方法,为每一位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造游戏。
六、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里不同于集体教学活动的一种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活动的教学形式。但这种鲜活的教育形式在很多幼儿园里开展起来时存在着很多不同的问题,致使区域活动虽然开展却只是留于形式而无效。结合《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园指导纲要》区域活动的相关理论,并联系区域活动的实际案例进行有效开展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一种把幼儿的学习融入到游戏中的 学习模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运用自己的经验去操作、解决问题。如何使幼儿喜欢区域活动并区域活动有效开战呢?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定位、教师的适当介入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区域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而实际上,整个活动渗透着教育目标,
这样的要求对教师来说又有新的挑战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活、活动的过程。”这要求我们要关注幼儿活动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教师的正确指导。
给予幼儿适时的指导可促进幼儿的创造性。在幼儿活动的时候,走进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更好的开展游戏。我在开展中班区域活动《我是小小售货员》中,指导以为幼儿当售货员,其余孩子当顾客,售货员要为顾客介绍产品,病史超市里的物品分类叠放整齐,以付钱来交换物品,是活动更加有序进行。
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地去帮有幼儿解决困难。孩子正在专注地进行活动的时候,老师最好不要去打扰他,这样会中断孩子的思维活动。如果老师发现幼儿的游戏出现问题的话,需要介入游戏,但要把握机会。老师有时做旁观者、有时做参与者、有时做指导者、有时做调解员,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游戏进程,关怀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获得充分的发展,发挥他们的才能,最终达到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师如何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由的学习活动,让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区域活动可以满足孩子个体之间的不同需要,区域活动中不同的材料、教师不同方式的指导等,使孩子之间存在的诸如发展速度、认知风格、表征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尊重,因此区域活动必然是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的师幼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隐性的和灵活机动的指导方式。这种指导方式对我们老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来势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灵活处理能力及自我反思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为这种指导方式是一种开放的指导方式,所以他没有固定的模式来供参考,而是要凭老师长期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分析并断定来处理事情,所以很难,因此有时也难免会出现像文中出现的不适宜的行为方式来。
另外,更重要的是老师要学习新的观念。有时老师凭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做,却做得不对,变成好心办坏事,比如老师在区域活动中充当“救火员”、老师贸然进入区域成为活动区不受欢迎的人、老师成为活区成果的“权威评判官”等等。这些都说明我们在做的时候凭的是自己以往的经验,我们的观念还没有真正从孩子出发,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老师对孩子了解不够,老师有时还是会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老师对孩子尊重不够;老师对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学习能力信任不够;诸如此类的错误我们也是会经常犯的,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反思。
看了这本书,我也知道了,作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应该做到一个字——那就是“适度”。何为“适度”?
首先,教师不要急于去干预孩子的行为,而是要积极地观察、发现。观察孩子在这一实验中的兴趣点、关注点是什么,会出现怎么样的问题。在观察的过程中捕捉教育的契机,在观察中开发教育目标和内容。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老师要不断地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是我们作出决策的前提。
其次,是老师要多支持孩子,引导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自己探索、发现的空间与机会。区域活动作为孩子的一种自主的学习活动,就要充分地让他们自己学习。他们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孩子正是在发现错误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因此作为老师要允许孩子犯错,又要鼓励孩子自己去纠正错误。老师要鼓励孩子大胆地提出疑问,启发孩子在实验中不断地自发调整材料与方法,为幼儿的问题解决提供线索与思维的步骤。我们最忌讳的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那样等于孩子没有学习,是没有效果的。孩子在区域活动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对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调整,进而提升为新的经验,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孩子在获得知识与行为方式的同时,发展探究的精神、训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培养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幼儿会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进而增强自信心。
最后,区域活动中,教师还需要注意积极的评价。那种评价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对结果的优与劣的区分。评价同时也要让幼儿获得继续学
习的动力。我们说了区域活动是孩子的自主学习活动,所以老师的每一项决策都应该要促进孩子继续去学习,继续去探究。所以老师的评价应该为达到这一目的而进行。评价随时可以进行,那要看当时情况而定。评价还可以让幼儿之间互相来评,那是一个相互幼儿学习的过程。评价还可以让孩子自己来评,老师可以事先给予操作的流程,孩子会根据流程自己去判断是否完成,也就是说在学习以前就有一个目标,让他向着这个目标去做,很容易让他达到成功。
总之,区域活动中并不是不要老师的指导,老师的的指导也不是一种直接的指导,而是一种见间接的指导,是一种有策略的指导。老师要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要适宜地投放材料、老师要学会耐心地等待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时间、顺应孩子的发现及时调整目标。区域活动的指导一文让我学到了很多,我相信文章中说的,在区域活动的师幼互动中,老师同时也和孩子一起在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