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练习七 构造法之胡不归问题

练习七 构造法之胡不归问题

2021-05-08 来源:爱问旅游网
练习七 构造法之“胡不归”问题

有一则历史故事:说的是一个身在A地的小伙子得知在B地的父亲病危的消息后,便日夜赶路回家。由于思念心切,他选择了全是砂砾地带的直线路径AB,而放弃了走一段驿道的AC先走一段的想法,当他气喘吁吁地来到父亲的面前时,老人刚刚咽气了。邻居告诉他,在弥留之际,老人在不断喃喃叨念:“胡不归?胡不归?……”,并用很可惜的问道:“你为什么不先沿驿道走一段呢?”这就是“胡不归问题”。

由上述传说,引发了人们的思索,小伙子到底要怎么走,才能提前到家。在此,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不妨假设在驿道上行走的速度(V1)是砂砾地带行走速度(V2)的两倍,即,V1=2 V2。

如图,设直接从A到B的时间t1,

从A 走到 C然后走 B的时间为t2 ,则t1AB, V1t2ACV2BCV1AC2V1BCV11AC(BC) V12AC联想到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

22边是斜边的一半,于是作DAD'=30°,然后构造直角三角形△ACE。

ACBC最小时,t2最小。由

1ACACCE,∴BCCEBC ∴t2(CEBC), 22V1∴当E、B、C三点共线且BE垂直AD'时,显然t1t2,此时所用时间最少。 如果V1=

nn V2 ,则只须构造sin∠DAD/=,其它的就完全相同了。 mm“胡不归问题”模型归纳:如图,P是直线AD上的动点(点A是定点),点B是直线AD外的一个定点,求PBnnPA的形式(<1)的最小值。 mmnnPA(<1)形式; mm解题步骤:第一步,将所求的线段和改写成PBn; m第三步,过点B作第二步所构成的角一边的垂线,该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所求最小值;第四步,计算。 例1.如图,P为正方形ABCD对角线BD上一动点,若AB=2,求AP+BP+CP的最小值。

例2.已知A(0,3),C(3,0),D(2,0)。设E为线段AC上一点(不含端点),连接DE,一动点M从

第二步,在AD的一侧,与AB的异侧,构造一个角,使得sin=

点D出发,沿线段DE以每秒一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E点,再沿线段EA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点A后停止,当点E的坐标是多少时,点M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用时最少?

例3.已知A(-3,0)、B(1,0),两点,经过点A的直线AD:y3xb,点D的横坐标为2。(1)求b的值及点D的坐标;

(2)设点E是线段AD上一点(不含端点),连接BE,一动点Q从点B出发,沿线段BE以每秒

1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点E,再沿线段ED以每秒3个单3位运动到点D停止,问当点E的坐标为多少时,点Q运动的时间最少?

例4.(2017广州中考)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COD关于CD的对称图形为△CED. (1)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

(2)连接AE,若AB=6cm,BC5cm.

①求sin∠EAD的值; ②若点P为线段AE上一动点(不与点A重合),连接OP,一动点Q从点O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线段OP匀速运动到点P,再以1.5cm/s的速度沿线段PA匀速运动到点A,到达点A后停止运动,当点Q沿上述路线运动到点A所需要的时间最短时,求AP的长和点Q走完全程所需的时间。

练习1.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上有一动点P,BC=6,ABC=150°,则PA+PB+PD的最小值为 。

2.如图,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AC,A(0,22),C(1,0),D为射线AO上一点,一动点P从A出发,运动路径为A→D→C,点P在AD上的运动速度是在CD上的3倍,要使整个过程运动时间最少,求点D的坐标.

3.在ABC中,C90,A30,BC2,点P是ABC内的一点,求2PAPBPC的最小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