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3课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3课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2024-07-16 来源:爱问旅游网


3课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学习重点

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西游记》中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练:简述《西游记》中浪漫主义特点的具体体现。

4.写:写一段侧重环境描写的表现某种氛围的文字。

一、诵记名言警句

《西游记》中的名言警句

1.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3.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4.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

5.福无双降,祸不单行。

第 1

6.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7.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8.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9.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2.相关链接

《西游记》通过幻想的形式,成功地塑造了神话英雄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歌颂了人民群众对一切邪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封建制度下人民的追求和向往。而且通过对神魔世界的描写,曲折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实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及罪恶。还有,《西游记》虽然是一部以佛教徒取经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但整部作品却不是弘扬佛法,宣扬宗教;相反,通过一些具体

2

描写和形象的塑造,揭露了佛教的虚伪本质,明显地表现出对宗教的批判。

牛魔王和孙悟空可以说是渊源颇深,早在孙悟空在花果山做美猴王的时候,两人就已经结成了兄弟。当孙悟空皈依佛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之后,牛魔王及其“家属”却给他造成了无穷的麻烦,八十一难中,和牛魔王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就有四难,课文节选部分叙述了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给唐僧师徒制造磨难,而孙悟空最终凭借观音的力量收服了红孩儿,这也成为后文火焰山借芭蕉扇、破儿洞取落胎泉颇费周折的起因。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正音准

(1)单音字

①燧石(suì) .②搠(shuò) .

③悚惧(sǒnɡ) .

④掣钉钯(chè) .⑤逊让(xùn) .

⑥傅粉(fù) .

⑦金箍棒(ɡū) .⑧捽下(zuó) .

⑨皈依(ɡuī) .

⑩剿除(jiǎo) .⑪枯松涧(jiàn) .

⑫掼杀(ɡuàn) .

⑬镌刻(juān) .

(2)多音字

3

提防①提

提纯

dītí

钉子dīnɡ②钉

钉扣子dìnɡ

③扛

扛着kánɡ力能扛鼎ɡānɡ

④诘

诘责jié诘屈聱牙

⑤刹

罗刹女chà刹车 ⑥澄chénɡshā

澄澈澄沙

dènɡ

⑦绰

绰去chāo ⑧禅绰号

chuò

禅机chán禅让

shàn

(3)辨形组词

①摩摩天碍日

盘诘魔

②魔鬼

诘拮

拮据

③噙噙泪擒

擒拿

④磕磕头嗑

唠嗑

4

摄⑤慑

摄取慑服

碣⑥竭

石碣竭力

2.涵咏词义

(1)词义理解

①悚惧:恐惧,戒惧。 ②凶多吉少:凶险兆头多,吉利兆头少。用来指根据某种迹象估计到事态的发展趋势极为不妙。

③明火执仗: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公开活动(多指抢劫)。

④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⑤有始无终:有开头却没有结尾。多用来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常常半途而废。

⑥进退两难:进退都不好,形容处境困难。

⑦三头六臂:三个脑袋,六条胳臂。原为佛家语,指佛的法相。后比喻了不起的本领。 ⑧神通广大: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神通,神奇的法术。

⑨将功折罪:用建立的功绩来抵偿以前的罪过。

5

⑩意懒心灰: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也写作“心灰意冷”“心灰意懒”。

(2)近义词辨析

①皈依·归顺

辨析 皈依: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后泛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归顺:归附顺从;向敌对势力屈服。

例句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打家劫舍,劫富济贫,后来归顺朝廷,在平定方腊的战役中,损耗殆尽。死的死,活着的,归隐的归隐,也有的皈依佛门,结局很悲惨。

②矗立·耸立·屹立

辨析 三者是一组近义词。它们都是动词,表示高高地立起,但也有一定的区别。“矗立”着眼于直,是直而高地立着。一般用于物,不用于人。例如:烟雨楼矗立在青翠的大树丛中。“耸立”着眼于高,高而突出地立着。例如:在海平线上……像是有一座城堡耸立在海天之间。“屹立”着眼于稳固。原指山稳固而高高地独立着,后来指人或物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例如: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例句 a.那矗立的山峰一座座拔地而起。

b.那苍翠的劲松耸立在险峰上。

c.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天安门广场。

6

四、速读感知课文

1.简析本文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没有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就没有红孩儿被收为善财童子;没有红孩儿的被擒,就没有后来调扇取水的战斗;没有罗刹被弃、牛魔赴宴,就演不出孙悟空变化成牛魔王,骗取神扇的情节。

其次,情节安排并非平铺直叙,而是跌宕起伏。文段中有一细节描写,写红孩儿挑三拣四要孙悟空背他行路,红孩儿使个神通,便有千斤重压在孙悟空背上,孙悟空猴性大发,再加上他对妖魔的痛恨,就将解尸掼在石头上,扯下四肢,丢在路两边,俱粉碎了。这一情节既反映了孙悟空对恶势力的痛恨,又表现了他猴性的急躁,同时又加快了红孩儿纵风摄走唐僧的速度,这样,就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2.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阴谋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之一:红孩儿的精明与其能审时度势。

原因之二:红孩儿能抓住唐僧的心理。唐僧是一个一心向善的人,平日连蝼蚁都不敢踩死一个。红孩儿变成一个七岁小孩,高呼救命,就是希望以此激起唐僧的同情心和善心,使他能够接近,伺机下手。结果也正如他所预料的,唐僧听到“救命”的声音,确实动了慈悲之心,以至于麻痹了自己的神经,失去了清醒的判断。

7

原因之三:红孩儿抓住了取经队伍中的矛盾,尤其是孙悟空和师傅唐僧之间的矛盾。孙悟空对红孩儿的伎俩有着清醒的判断,所以三番五次催促唐僧快走,不要管闲事。但红孩儿三番五次故弄玄虚,使得唐僧对于孙悟空的警觉失去了耐心,认为孙悟空是在捉弄自己,便以念紧箍咒相威胁,使得孙悟空“再也不敢回言”。等到红孩儿以小孩子的涕泪涟涟的面貌出现在唐僧面前,更使得唐僧善心大发,失去了警惕,再也不信孙悟空的话,再加上猪八戒在中间怂恿,最终让孙悟空驮起了妖怪。这样,孙悟空虽然是取经队伍中的最强者,却没有发言权,而最弱的唐僧,却有着支配的权力,正是这种错位,这种师徒之间的矛盾,给了许多妖怪可乘之机。

一、重点突破

1.文中的红孩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红孩儿喷火法术高强。他在火焰山修炼300年,练成了三昧真火,手段非凡。

他不仅法术高强,更精于智谋。他为了吃到唐僧肉,变化成一个破落户家庭的孩子,骗过唐僧;知道孙悟空手段高强,更变本加厉地装可怜,最终达到了虏获唐僧的目的。后来他得知孙悟空等要去请观音菩萨,就变做个假观音将猪八戒掳了去。其后,孙悟空变做牛魔王混进洞里去,只因为假牛魔王说了一句“吃斋”就立即警惕起来,后来还以“生辰八字”试探,最终识破了孙悟空,真可谓智谋过人。

他狂妄自大,心狠手辣,野性难驯。他依仗自己拥有三昧真火,胡作非为,把山神、土地拿了去“烧火顶门,黑夜与他提铃喝号”。他为了吃到唐僧肉,更是心狠手辣。后来他被

8

观音的莲花坐刀扎降伏,观音一收刀,他就野性难驯,举枪要刺观音,直到观音与他摩顶受戒,套了五个箍儿念起“紧箍儿咒”,他才服。

总之,红孩儿是《西游记》中一个颇难对付和降伏的妖怪。

2.从大战红孩儿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孙悟空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人物,在他的身上,猴性、人性和神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首先具有猴的特点,“毛脸雷公嘴”,一副猴子相,喜欢吃桃子,做事总是毛毛糙糙,还有红红的屁股,永远变不去的尾巴等,都体现了猴子的特点。在课文中,他“将身一纵,跳上那巅险峰头”,则表现了猴子的机灵敏捷。其次,他是一个神,有着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无穷的神通,能够呼风唤雨,随意召唤天神地仙。再次,他具有一个凡人的性格特征。他很自信,当三藏在马上心惊时,他一再表示“只管走路,莫再多心。老孙自有防护”。他时时细心警惕,才使得红孩儿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他还幽默诙谐,当唐僧问道是什么人在叫时,他偷换概念回答说:“师父只管走路,莫缠甚么‘人轿’……也没个人抬你。”既化解了唐僧的紧张,又转移了唐僧的注意力。

他也有凡人的一些缺点。容易急躁、冲动,当师父被掳走后,心急之后,也赌气说过散伙的话。私下寻找师父,却“没个音信”时,也会通过舞动棍棒,随处乱打发泄一通。

3.文章用了哪些方法凸显孙悟空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答案 (1)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幻想塑造出孙悟空三位一体的形象。他既有着雷公嘴、毛脸、火眼金睛、罗圈腿、拐子步及急躁敏捷等猴子的特征和性格,又有人的机智、乐观和敢于斗争的性格,还有神的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等奇特的本领。

(2)巧妙对比突出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忠心耿耿、勤劳。文段中猪八戒解救红孩儿的目的仅是“吃食”,与猪八戒的馋嘴对比,突出了孙悟空保护师父的良苦用心,唐僧不辨人妖滥发慈悲之心,对孙悟空稍不满意就要念“紧箍儿咒”,与唐僧的迂腐无能、小肚鸡肠对比,突出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大度和忠心耿耿。

二、疑点探究

4.《西游记》写的是神幻世界,但目的是讽刺现实,你认为课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孙悟空偕猪八戒与沙悟净保护唐三藏前往西天取经,一路跋山涉水,饱受风霜之苦。但唐僧肉眼凡胎,不识妖神,又给取经增添了难度,讽刺了某些上级官员不学无术、瞎指挥、外行领导内行、颠倒是非的丑恶现实,如本文孙悟空再三劝阻唐僧不要解救红孩儿,唐僧不但不听,反而用师道逼迫孙悟空背起红孩儿,最终自己被红孩儿掳去。再者,红孩儿的父母分别是牛魔王、罗刹女,有着强大的背景和后盾,《西游记》中其他一些妖精魔怪亦属此类,背后都与天上神仙有瓜葛和牵连,致使孙悟空最后只能放过他们,讽刺了封建社会中官官相护、以权谋私的黑暗现实。

三、美点赏析——浪漫主义的艺术幻想

10

5.《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请简析其浪漫主义特点体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幻想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奇幻莫测的神话世界。其次,浪漫主义的艺术幻想也反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的人物形象,既有某些动物的特征,又有社会化的人物个性,还有超自然的神性,而且三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如孙悟空,既有着雷公嘴、毛脸、火眼金睛、罗圈腿、拐子步及急躁敏捷等猴子的特征和性格,又有人的机智、乐观和敢于斗争的性格,还有神的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等奇特本领。这使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又具有生动的现实内容,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四、随堂写练

6.《西游记》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境、险山恶水,展现了一种奇幻之境。在这奇境里,奇人、奇事融于一体,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请写一段文字,侧重描写环境,以突出某种氛围。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乡村的夜,轻柔得像湖水,隐约得像烟雾。月光像水一样从天空中泻下来,静静地泻在农舍上。屋外,田里的蛙声、地里的虫鸣如潮,“呱呱”声、“嗡嗡”声此起彼

11

伏,一浪高过一浪;从屋角的柴堆里,隐隐传来狗吠,“汪汪”两声,仿佛一个粗鲁的莽汉突然插进来了一句话似的,让人感到惊奇和意外;栏里,牛正在吃草,一股浓烈的混合了草料味的牛粪的气息满溢乡村,脖子下的牛铃发出“丁零当啷”的声音;白天吸足了阳光的庄稼,此时也在使劲地拔节疯长,发出“嘎巴嘎巴”的响声。

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

我只是一介书生,所以难免卖点书呆子气。每每看《西游记》,总觉得既然孙大圣可以日行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还有这妖那精的惦记着唐僧肉。

如果一步西天,倒也爽快,只是师徒几人的关系恐怕也只能停留在“酒肉朋友”的层次上了。所谓“患难见真情”:八戒虽色,却处处念叨着师傅,偷了个西瓜还不忘分给师傅半个;沙僧虽傻,却任劳任怨,甘心做大伙儿的下手;悟空虽狂,可师傅有难,不也是不顾生死,降妖除魔吗?战场上结下的友情才是钢铁铸成的啊!倘若一切都太容易,那悟空充其量只是个开路的,沙僧充其量只是个脚夫,八戒逗逗大家开心而已,便是一个太无趣的故事了。

如果一步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担惊受怕的搅扰,安心地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可所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敝人不才,未曾念过佛经,可也听说佛从人间来,人间酸甜苦辣尝尽,才换来“佛”超脱尘世的感悟,写入佛经,贻养后人。不经历千难万险,唐僧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蕴意?阳光总在风雨后啊!

真的可以一步西天,佛经取回,又怎么样呢?抑或,难道西天之行仅仅为了取回几本经书吗?

12

没有遇上白骨精,没有进过盘丝洞,又怎知世间的险恶?没有住过高老庄,没有下过龙王庙,又怎知世间的冷暖?人性中的怯懦如何除去,人性中的恶性如何摆脱?至性如何养成?高僧如何修炼?倘没有这一路历尽艰难的感悟,又怎可获得?

我们活在世上,总希望找这样的捷径,那样的捷径,叹为“一步登天”才是最大的财富。我们厌恶过程而只求所谓的结果,我们不管它是“猪肚”还是“蛇肚”,除了“豹尾”,我们什么也不要。所以今天我们还要防什么作弊,防什么替考,防什么徇私舞弊,防什么假冒伪劣。

倘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取经之路,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磨难,迎接考验;倘若每个人看到的不仅是鲜花掌声围绕的“豹尾”,更祈求一个丰富多彩的“猪肚”,那我们得到的又岂止是那几句赞美之词呢?

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

点评 这是一篇有着杂文“由头”的规范的议论文。三个分论点,层层递进:①患难见真情;②出门长见识;③征程即真经。很有见解,很有力度。结尾处,笔锋一转,针砭时弊,痛快而淋漓。作者构思机智,文笔洒脱,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时大词小用,有时举轻若重,有时粗俗,有时典雅,相互回落,和谐交融。什么是上好的议论文?此文可为榜样——有识,有色;有情,有趣;有板,有眼;有开,有合。后来者不妨也试一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13

A.那借金银人,身贫无计,结成凶党,明火执仗,白日杀上我门,将我财帛尽情劫掳,....把我父亲杀了。

B.因此上怪他每每不听我说,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既是贤弟有此诚意,教老孙无所适从。 ....

C.这山中有一条涧,叫做枯松涧。涧边有一座洞,叫做火云洞。那洞里有一个魔王,神通广大。 ....

D.沙和尚笑道:“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甚么亲耶?”

答案 B

解析 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按哪个办法做才好。应用“进退两难”。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果因为别人的过错而使自己陷入无尽的烦闷悲伤之中,你就成了唯一一个受到伤害的人,而且,是你自己在强化这种伤害的深度和长度。

B.公共资源既包括土地、水、矿产等有形的自然资源,也包括文化、教育、科技等无形的社会资源,它的开放,不仅关乎社会公平,而且关乎资源配置、社会效率。

C.创作个性通过作家的主观努力付诸于作品之中,以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作家对

14

生活的独特感受,它更加注重创作者对现实的审美体验和对作品的审美要求。

D.尽管他对古代中国的“哲学突破”没有进行任何具体而确定的解说,但他所提供的比较观点却有助于我们对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答案 D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强化”与“深度和长度”不搭配。B项递进倒置,“关乎资源配置、社会效率”与“关乎社会公平”应互换位置。C项成分赘余,“诸”是“之于”的意思,“于”字多余,应删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英雄性格与悲剧性格往往有深层的一致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孙悟空的形象也正是因此超越了他所依据的生活基础而获得了永恒的精神魅力

②与市民喜剧的肤浅的乐观主义不同,孙悟空又是一个真正的乐观主义者

③孙悟空却是喜剧性的,他的诙谐调笑,几乎无往而不达

④这告诉我们《西游记》与市民喜剧有因缘

⑤讲史类英雄传奇中历来多有悲剧色彩,人物多为庄重严肃

15

A.③④①②⑤ B.⑤③①②④

C.③⑤④②① D.⑤③④②①

答案 D

4.“神魔皆有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语)《西游记》中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参照例句,另举一例,具体说明这一特点。

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意借宝扇,还想加害孙悟空,可以看出她重亲情,同时也显出她心胸狭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石猴因为为众猴觅得水帘洞,被众猴拥戴为“千岁大王”,从中可以看出众猴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5.某校高二(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会。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答案 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为妖魔鬼怪所迷惑。他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

二、阅读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闹天宫

好大圣,捻着诀,念声咒语,对众仙女道:“住,住,住!”这原来是个定身法,把那七衣仙女,一个个睖睖睁睁,白着眼,都站在桃树之下。大圣纵朵祥云,跳出园内,竟奔瑶池路上而去。正行时……

那赤脚大仙觌面撞见大圣,大圣低头定计,赚哄真仙,他要暗去赴会,却问:“老道何往?”大仙道:“蒙王母见招,去赴蟠桃嘉会。”大圣道:“老道不知。玉帝因老孙筋斗云疾,着老孙五路邀请列位,先至通明殿下演礼,后方去赴宴。”大仙是个光明正大之人,就以他的诳语作真,道:“常年就在瑶池演礼谢恩,如何先去通明殿演礼,方去瑶池赴会?”无奈,只得拨转祥云,径往通明殿去了。

大圣驾着云,念声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赤脚大仙模样,前奔瑶池。不多时,直至宝阁,按住云头,轻轻移步,走入里面。……

那里铺设得齐齐整整,却还未有仙来。这大圣点看不尽,忽闻得一阵酒香扑鼻,忽转头见右壁厢长廊之下,有几个造酒的仙官,盘糟的力士,领几个运水的道人,烧火的童子,在

17

那里洗缸刷瓮,已造成了玉液琼浆,香醪佳酿。大圣止不住口角流涎,就要去吃,奈何那些人都在这里。他就弄个神通,把毫毛拔下几根,丢入口中嚼碎,喷将出去,念声咒语,叫:“变!”即变做几个瞌睡虫,奔在众人脸上。你看那伙人,手软头低,闭眉合眼,丢了执事,都去盹睡。大圣却拿了些百味八珍,佳肴异品,走入长廊里面,就着缸,挨着瓮,放开量,痛饮一番。吃够了多时,酕醄醉了,自揣自摸道:“不好,不好!再过会,请的客来,却不怪我?一时拿住,怎生是好?不如早回府中睡去也。”

好大圣,摇摇摆摆,仗着酒,任情乱撞,一会把路差了,不是齐天府,却是兜率天宫。一见了,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如何错到此间?也罢,也罢!一向要来望此老,不曾得来,今趁此残步,就望他一望也好。”即整衣撞进去。那里不见老君,四无人迹。原来那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这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寻访不遇,但见丹灶之旁,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大圣喜道:“此物乃仙家之至宝。老孙自了道以来,识破了内外相同之理,也要炼些金丹济人,不期到家无暇。今日有缘,却又撞着此物,趁老子不在,等我吃他几丸尝新。”他就把那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

一时间丹满酒醒,又自己揣度道:“不好,不好!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走,走,走!不如下界为王去也!”他就跑出兜率宫,不行旧路,从西天门,使个隐身法逃去。即按云头,回至花果山界。(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回)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悟空得知王母娘娘不请他参加“蟠桃嘉会”后,激起了他强烈的反抗,这表现了他不安分的性格特点。

18

B.文章借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事件影射现实,暗示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统治者过着养尊处优、作威作福的生活。

C.对以没有权势的“弼马温”为代表的下层百姓镇压和欺骗,暴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及势力的强大。

D.《西游记》中所塑造的奇幻美景,看来是“极幻”的,因为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答案 B

解析 A项“表现了他不安分的性格特点”错。C项应为“暴露了统治者的色厉内荏”。D项虽然看来是“极幻”的,却又令人感到非常真实,因为它是现实的反映,也含有生活的真理。

7.孙悟空得知王母娘娘不请他参加“蟠桃嘉会”后,激起了他强烈的反抗,有哪些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孙悟空定住了七衣仙女,调弄了赤脚大仙,喝尽了“玉液琼浆”,吃完了“百味八珍”,嚼尽了太上老君的“九转金丹”。

8.选文最后一段提到孙悟空“使个隐身法逃去”。如此行为,你认为有损孙悟空的形象吗?

19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没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既有人的思想性格,又有动物的外形和属性,还有神怪的神通,是集“人性”“猴性”“神性”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他隐身逃去,体现了他的人性和猴性,写出了他知道自己惹祸之后的调皮可爱的形象特点,使其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示例二)有损。孙悟空这个形象一直是追求自由、敢作敢为的象征。他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桀骜不驯的个性特点,他是一个大智大勇的英雄。如他想方设法打到阴司将生死簿上的猴属名字一概勾掉,向阎王宣告:“今番不伏你管了!”这种所作所为是多么的恣意。正因为如此,才更增添了他的魅力。而他逃去,有悖于整体形象特点,有损于他的形象。(言之成理即可)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