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金色花》通过神奇的想象,“我”竟成了一朵金色花,以儿童的心理特征表达对母亲真挚深厚的情感。《荷叶 母亲》以物喻人,以荷叶保护红莲喻母亲呵护孩子,歌颂母爱。学生由小学跨入初中时间还很短,充满童稚,两篇散文诗从内容上很适合孩子学习,他们分析能力还较弱,我们可通过多朗读,教师指导、点拨的方法,让孩子感受母爱,感受人性美好。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解两首诗末尾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理解两首诗末尾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课件,熟读课文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查找作者莫怀戚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散文诗小常识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歌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 “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5•12特大地震中,发生了众多感人的一幕,其中有一条感动全中国的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毫发未伤。这说明什么呢?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一种爱。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和《荷叶 母亲》。
【设计意图】了解散文诗的基本知识,通过用诗意的语言来介亲情和加,创设温馨诗意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金色花》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2.生字生词
匿( )笑 花瓣( ) 沐( )浴 ...膝( )上 祷( )告 嗅( )到 ...罗摩( )衍( )那 ..
3.美读课文:要注意语气语调,并结合内容读出情感来。
如: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读出调皮、想象、快乐的感觉)
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读出了母亲的焦急的心情,可带着急促的读法。我调皮,读出轻快的感觉。)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了爱怜、责怪。有一点娇嗔,但是悬着的心终于落下,可以前面读得急促,后面落下时变成厚重慢慢的读法。)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读出了调皮、撒娇,可以轻快点读。)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同时感知文本,体会作者饱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为品读文本作好铺垫。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物?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写了“我”(一个孩子)突发奇想,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 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事?
①妈妈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②妈妈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③妈妈拿灯去牛棚时,我落到地上,恢复原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理清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四、内容理解
1. 这些看似是孩子与母亲嬉戏的诗歌,其实表达的是孩子对母亲的
喜爱、依恋
2.你认为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诗中的妈妈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我:快乐、活泼、可爱、调皮、善良。 妈妈:沉静、善良、慈爱。
3.泰戈尔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呢?(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不是别的?)
泰戈尔把孩子想象成一朵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的可爱。金黄的色彩正是反映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朵,而花朵也惠及人们,正象征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
4.“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为什么“我”变成金色花为妈妈所做的事要“暗暗地”、“悄悄地”呢?)
因为“我”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我”不图妈妈夸奖,只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不让妈妈知道,只是撒娇。
【设计意图】通过赏评人物,揣摩人物心理,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理解这一家四口人身上洋溢的浓浓的亲情。最终让学生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 五、语言赏析
1.文章第8自然段。“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是妈妈在骂孩子吗?为什么?
不是在骂孩子。因为母亲一天没看见孩子非常着急,突然见到孩子,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起来(或这是嗔怪的语气)。这是似怪实爱的表现。 2.课堂小结
这首诗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发生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母亲“捉迷藏”,构成了一幅幅耐心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设计意图】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感受亲情的温馨,从而
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荷叶﹒母亲》
一、新课导入。
20世纪,中国文坛翩然走过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清新隽永,如文学夜空颗颗璀璨的繁星,至今仍熠熠生辉;她文字里流淌的情感,如文苑里的一池春水,微风过后,荡起阵阵爱的涟漪。她就是著名作家冰心女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散文诗代表作《荷叶母亲》。
【设计意图】通过用诗意的语言来介亲情和加,创设温馨诗意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她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 2.生字生词
徘徊( ) 遮拦( ) ...菡萏( ) 攲斜( ) ...荫蔽( ) 花瑞( ) ...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同时感知文本,体会作者饱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为品读文本作好铺垫。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文章,勾画出具体描写红莲和荷叶的句子,并用一两个词语点评:这是一朵 的红莲;这是一张 的荷叶。
示例:美丽的红莲——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痛苦的红莲——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起斜。
幸福的红莲——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慈怜的荷叶——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勇敢的荷叶——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2.文中写到作者三次看红莲,红莲的样子、当时的环境、作者的心情各怎样?③妈妈拿灯去牛棚时,我落到地上,恢复原形。
一看红莲 红莲 开满 亭亭 环境 繁杂的雨,阴沉的天 雷声作了,雨越来越二看红莲 左右攲斜,无依无靠 大 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三看红莲 动摇 与肆意的下着 动 不宁的心绪散尽,感不适意,徘徊 心情 烦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理清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四、内容理解
1.为什么作者要写九年前与祖父一起赏莲的事?
通过三蒂莲的花瑞与三姊妹的出生,将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2.“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因为令“我”担心的红莲有了荷叶的荫蔽,同时“我”也回到了母亲身边,由此联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呵护和关爱 。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文中的段落,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最终让学生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抒发的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五、语言赏析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
1.“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暗指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和坎坷磨难
2.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时得到安慰,在孤独时得到快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中得到幸福
3.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4.课堂小结
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大雨中荷叶倾侧下来覆盖红莲,无畏的为红莲遮蔽,正如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作者内心的温柔被深深触动,感受到母亲为自己的付出,意思是自己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无私地帮助自己。从而歌颂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5.拓展延伸
母亲啊,你是____,我是____。比比看谁想像最丰富,写的最好最美。 1.母亲啊!你是阳光,我是大地上绽放的花朵。
2.母亲啊!你是春雨,我是幼苗,你滋润着我,让我茁壮成长。
【设计意图】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感受亲情的温馨,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