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 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 1 -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B )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 B ) A.费尔巴哈 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
- 2 -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D )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 A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D )
A. 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A )
A. 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 3 -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20.马克思主义是( A )
A.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2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C )
A.19世纪20年代 B.19世纪3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22.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2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24.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B ) A.辛亥革命 B.十月革命 C.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成立 2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C ) A.大同思想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 4 -
2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2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 )
A.理论联系实际 B.精读和泛读结合
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 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28.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9.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B )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激变论 D.庸俗进化论 30.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明是(C)
A.辩证法和唯物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剩余价值学说和暴力革命 31.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 D )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 32.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 ( C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 D.威廉 ·配第 33.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提出了 ( B ) A.剩余价值论 B.劳动价值论
C.再生产理论
D.流通理论
34.《共产党宣言》发表于( C )
- 5 -
A.1841年 B.1844年 C.1848年 D.1867年 二、多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 ABC )
A. 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D.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BCD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BCD )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BC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 6 -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 BC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B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BC )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CD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 ABCD ) 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0.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 ABC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 AB )
- 7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BCD )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八荣八耻”的“八荣”是 ( ABCD )
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B.崇尚科学、辛勤劳动 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4.“八荣八耻”的“八耻”是 ( ABCD )
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 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 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D.违法乱纪、骄奢淫逸 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 ABCD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16.马克思主义是( ABCDE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E.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1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 ABCDE )
- 8 -
A.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理基础 B.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C.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E.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1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ABCD ) A、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B、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本性决定的 C、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D、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E、这是领袖的选择
1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ABCDE )
A.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C.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D.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E.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20.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 AC ) A.创立唯物史观 B.创立阶级斗争学说 C.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D.创立社会主义学说
- 9 -
E.创立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说
21.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
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C.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E.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方式
2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B ) A.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 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E.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2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ADE ) A.生物进化论 B.相对论 C.量子力学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E.细胞学说
24.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 ABCD) A. 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 B. 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 C. 防止和反对实用主义 D. 防止和反对经验主义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工业革命。F
2.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劳动价值论。T
3.剩余价值学说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F
- 10 -
4.科学严谨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F
5.《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F。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T 7.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辩证唯物主义。 F 8.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马克思。T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F 10.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T 11.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体系。T
1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F 13.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F 14.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T
15.马克思主义是它的三个主要思想来源的“简单相加”是“理论拼盘F 16.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F
四、回答题答案: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
- 11 -
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一、单选
1.以下对哲学概念作出科学解释的是( B) A.哲学就是人人都有的世界观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 D.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
- 12 -
2.决定这种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回答是( A) A.物质和精神,哪个是世界的本源 B.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 C.世界是不是0可以认识的 D.意识精神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3.唯物主义主张(D ) A.意识第一性 B.物质第二性 4.唯心主义主张( A) A.意识第一性 B.意识第二性
C.物质第一性 D.精神第二性 C.精神第一性 D.物质第一性
5.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观点的回答是( C ) A.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B.世界是不是可以认识的 6.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是( A ) A.联系和发展 B.变化和发展
C.运动和静止 D.主观和客观 C.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D.世界是不是物质的
7.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B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 13 -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A.客观实在性 B.世界的统一性
C.主观能动性 D.内在统一性
9.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C ) A.意识 B.思维
C.物质 D.精神和物质
10.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处于基础地位并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B ) A.科学文化实践 B.物质生产实践
11.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D) A.主观性 B.偶然性
C.必然性 D.客观性 C.社会政治实践
12.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引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常”就是指( A) A.规律 B.运动
C.变化 D.原因
13.“花开花落各有时”这句诗揭示了(C ) A.事物的变化是正常的 B.事物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
C.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D.事物的变化是由意识决定的
14.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哲学观点是( A ) A.唯心主义观点
14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5.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全部哲学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心外无物”这种哲学思想属于( B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辨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6.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用这句话说明( C ) A.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时绝对的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一切皆变,无物常住
D.运动是指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
17.“唇亡齿寒”这一成语主要揭示了事物之间存在(D ) A.变化 B.矛盾
C.排斥 D.联系
18.体现唯物辨证法实质和核心的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物质运动规律
19.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C ) A.规律 B.联系
C.矛盾 D.意识
20.宋朝的诗人有一首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观察分析问题要用(A )
15
A.全面地观点 B.矛盾的观点
C.运动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21.雷锋说:“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人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种说法是( D)
A.唯物的 B.唯心的
C.形而上学的 D.辩证
22.中国古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四方上下曰宇,往故来今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哲学观点是( B)
A.唯物论 B.唯心论
C.形而上学的 D.辨证的
23.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这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4“物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这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5.人的意识是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这是( D) 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26.电脑出现后,电脑就可以代替人脑,甚至超过人脑,控制人脑,这总说法是( D)
A.科学的
16
B.正确的
C.唯物的 D.唯心的
27.老子的“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中包含的哲理是( C ) A.事物是相互对立的 B.矛盾具有普遍性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D.矛盾具有斗争性
2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揭示的事物发展规律是( C)
A.对立统一的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矛盾运动规律
29.“野花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A ) A.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B.新事物与旧事物是有联系的 C.春风与野火势相互排斥的 D.东风与野火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30.“画龙点睛”,这句成语告诉我们,解决问题要善于抓住(C ) A.内部矛盾 B.外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31.“红花还得绿叶扶”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观察分析问题( A) A.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B.只看主要矛盾 C.只看次要矛盾
17
D.既要看到内部矛盾又要看到外部矛盾
32.1958年“大跃进”,粮食生产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 A)
A.唯物主义思想 B.唯心主义思想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说法是( ABCD)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C.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意识与物质的问题
2.以下属于唯物辩证的观点有(BCD ) A.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B.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 3.以下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有( ABD ) A.主张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B.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C.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和作用 D.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 ABC)
18
C.形而上学思想 D.辩证法思想
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D.世界的本原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 ACD ) A.物质决定意识 B.物质依赖于意识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ACD ) A.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B.世界本质上是意识的
C.自然界是物质的 D.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C.意识依赖于物质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7.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唯物辩证主义认为 ( ABCD ) 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 C.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D.世界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8.以下体现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观点有( CD) A.物质处于永恒运动之中,没有静止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9.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 ( ABD)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C.存在着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
19
D.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实在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 ABCD ) A.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B.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C.物质运动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 D.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就是宇宙 11.唯物辩证法认为,静止是 (BCD ) A.物质存在绝对不运动的状态 B.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D.相对的
12.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 ABCD) A.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性 D.历史性 13.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 ABC) A.物质生产实践 B.科学文化实践 C.社会政治实践 D.阶级斗争实践
14.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 ( ABCD ) A.本质的联系 B.固有的联系 C.必然的联系 D.稳定的联系
15.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万物之间 ( ABC ) A.相互影响的关系 B相互制约的关系
20
C.相互作用的关系 D.相互孤立的关系
16.中国古代寓言“揠苗助长”,揭示的哲理是 ( ABC ) A.事物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 B.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17.联系的特点有 ( ABD)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统一性 D.多样性
18.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己。”这里的“不为尧存,不为桀己”,就是说自然界运动 (AB )
A.规律是客观的
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规律是因为尧的圣明而存在的 D.规律是因为桀的暴虐而消失的
19.发明永动机的人都失败了,说明人们不能 ( ABCD ) A.藐视规律 B.消灭规律 C.违背规律 D.创造规律 20.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C ) A.统一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斗争性 D.特殊性 21.“和谐”体现了矛盾双方的 ( BCD ) A.相互对立 B.相互依存 C.相互促进 D.共同发展
21
C.规律是不能创造的 D.规律是可以创造的
22.矛盾的普遍性讲的是 ( ABCD)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矛盾不是不有,无处不在 D.事事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23.“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不相同的两片树叶。”包含的哲理是(ABCD )
A.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B.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C.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D.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2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ABCD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2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ABCD ) A.否定是万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万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万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6.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里面包含的哲理是 ( ABCD)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22
B.要重视事物的量变 C.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D.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27.教学要“因材施教”,其哲学依据是 (ABD ) A.矛盾具有特殊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事物具有共性 D.事物具有个性
28.“扬弃”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万物对旧万物的 ( CD) A.全部否定 B.全部肯定 C.既肯定有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29.《三国演义》中,刘备告诫刘祥说:“勿以小恶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BCD)
A.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 D.量变到一定程度会转化为质变
3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有 ( ABCD)
A.新万物是不可战胜的
B.发展的实质是新万物的产生,旧万物的消己 C.新万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 D.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
32.“天下没有两片完全不相同的树叶。”这句话揭示了 ( BD)
23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的共性 D.事物的个性 33.以下对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有 ( AC) A.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B.它揭示了客观世界的联系
C.它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D.它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中思维发展的规律 34.辩证思维的方法有 ( ABCD)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35.以下属于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有 ( ABCD) A.控制方法 B.信息方法 C.系统方法 D.模型化方法 36.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以下思维方法的相结合 ( ABCD ) A.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B.唯心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C.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D.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37.下面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有 ( AC) A.原因与结果 B.现象与本质 C.必然性与偶然性 D.内容与形式
24
三、判断: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向。因此,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F)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T)
3.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可能离开人的思维而存在( F ) 4.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无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有限的(F )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T )
6.哲学的重要使命不在于知道实践区改造世界,而在于指导实践去认识世界( F)
7.修建房子首先要设计图纸,所以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意识活动( F )
8.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 T )
8.一切皆变,无物常往( T ) 1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T )
11.电脑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的思维,它将超过它的主人而统治人类(f )
12.“胸有成竹”这句成语说明了思维决定存在( F ) 13.老子在《道法篇》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说的是万物开头难的道理( F )
25
1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t )
15.常言道:“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这里说的是青山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T)
16.俗话说:“有一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说明我们周围的一切是依赖于人的思维而存在,又离开人的意识而改变的( F )
17.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一种事先存在着的一种客观精神“理”产生和演变而来的( F)
18.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T ) 19.近代一些自然科学家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整个物质世界大厦的宇宙之砖( F)
20.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物质是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 ( T)
21.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T ) 22.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在马克思写出《资本论》之前还不存在( F)
23.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T)
2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包含着唯心辩证法的思想( F)
25.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或固态,这是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谁的物理性质发生由量变引起的质变(T )
26
26.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T )
四、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观点及其对中国
的现实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元的那个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当代中国,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现阶段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出发关。
27
2.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说明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如何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人们在时间活动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在追求和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又要充分发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前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第二:坚持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基本途径的观点。当前,要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的“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运动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去规范和治理我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改革开放的其他领域和方面,调动全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投身于追求中国梦的实践。 第三:坚持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的观点。当前,要大力坚决拥护,大力支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继续进行“拍蝇”,“打虎”的反腐败斗争和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措施,为突破改革开放的瓶颈,趟过改革开放浑水去创造有利条件
28
3.联系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激励而深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斯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制度、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把握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兴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和总个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辨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的时代发展进步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之路。在追求中国梦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第二章
29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 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 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 A )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 D )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30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 C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 B )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 D )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B )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 D )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
31
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 B )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D )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C )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
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 )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
32
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 B )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 20.假象是( C )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 D )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
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 C )
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
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C )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33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 D )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 C)
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 )
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B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 C )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34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C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3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C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3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 D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二、多项选择
1.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是( ACD )
A.实用主义的观点 B.旧唯物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2.感性认识是( AB )
35
A.认识的初级阶段 B.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C.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3.理性认识是( ABD )
A.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 B.认识的高级阶段 C.生动形象的认识 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4.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ACD ) 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B.要有鲜明的效果 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CD )
A.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前提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ACD )
A.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B.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
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BD )
A.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B.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
36
8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 ABCD )
A.把感觉看作是隔绝主观与客观的屏障 B.把现象与本质割裂开来
C.怀疑客观事物存在的真实性 D.怀疑人类认识能力的至上性
9.属于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有( ABCD )
A.学生读书 B.农民起义 B.运动员训练 D.宇航员探究火星的奥秘
10.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BC )
A.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的形式也是客观的
11.实践具有理论无法比拟的优点,就是( AB )
A.普遍性品格 B.直接现实性品格 C.主观能动性 D.历史继承性
12.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 AB )
A.人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 B.人的认识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C.人的认识有预见性 D.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因人而异
13.真理都是具体的,因为( ABC )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绝对与
37
相对的统一
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 D.真理是包含谬误的
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 ABCD ) A.实践具有普遍性品格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
C.由真理的本性决定 D.由实践的品格决定
15.“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为真理”就是说( AC ) A.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C.有用就是真理 D.真理与谬误有确定界限
16.有些科学家在哲学上信奉唯心主义,科学研究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因为( ABCD )
A.世界观与方法论并不完全一致 B.科学研究中有意无意贯彻了唯物主义
C.思想信仰与研究问题的方法不直接等同 D.唯心主义哲学中也有合理成分
17.“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 ABCD ) A.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B.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38
C.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18.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的前提是( ABD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能够反映客观
C.真理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客观的 D.真理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19.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 BC )
A.带着问题在书上找答案 B.反对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C.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D.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用什么
20.造成主体主观因素差异的是( ABD )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 B.人所处的环境的差异 C.认识对象的差异 D.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 21.相对真理是指( AB )
A.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
C.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包含谬误 2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 ABC )
A.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 B.人类的能动性的活动
39
C.人类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D.人类的精神活动
23.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在画家眼中是色彩与风韵,在植物学家眼中是形态特征,这是因为( ABC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支配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认知结构影响感觉活动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24.科学家对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准确的预报,说明( ACD )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经可以预测一切天文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2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说明(CD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革命运动就不能成功
26.有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说明了( CD )
40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自在自然的世界正日益转化为人化的自然 D.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2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ABCD )
A.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认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C.认识是思维对存在无止境的接近 D.人的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
28.“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明精神力量( ACD ) A.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 B.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源泉
C.精神力量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 D.为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29.“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说明( CD )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3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 CD )
A.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 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C.认识要受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D.客观事物不能
41
自然而然被意识正确反映
3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是( BC )
A.审美关系 B.实践关系 C.认识关系 D.主从关系
32.旧唯物论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 BC )
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C.否认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 D.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3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 BCD )
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 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 D.实践锻炼主体的思维能力
34.割裂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ABCD )
A.唯心主义 B.教条主义 C.经验主义 D.或“左”或“右”的错误
35.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 CD ) A.真理被推翻,为谬误取代 B.谬误本身变成了真理
C.真理超出适用范围 D.谬误是真理的
42
先导
36.发现科学问题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BC )
A.掌握和通晓现行的“背景知识” B.有怀疑精神和敢于探索的勇气
C.善于把握科学发展出现的“新势头”抓住机遇 D.听从感觉的召唤
37.科学研究要经过( ABCD )
A.孕育阶段 B.准备阶段 C.明朗阶段 D.验证阶段 38.属于认识客体的有( ACDE )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 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E.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
39.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说”,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囚禁伽里略,但这并不能改变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 说明( ADE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发挥作用不受条件限制 D.真理包含不依赖人的客观内容 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4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 BCD ) A.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为“主观真理”
43
B.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为“客观真理” C.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为“绝对真理” D.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为“相对真理” E.具有终极性,因而称为“终极真理”
三、判断
1.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F 2.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F 3.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F
4.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F 5.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真理包含谬误。F 6.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F 7.有用就是真理。 F
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没必要学习书本知识。F
9.“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F
10.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F
11.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T
44
12.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T 13.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T 14. 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F 15. 假象就是一种错觉F
16.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T 17. 客体就是自然物,自然物就是客体F 18.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客体F 19.被社会公认的思想就是真理F
20.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应T 21.意识是人类的产物F
22.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T 四、问答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2、 3、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答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
45
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都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 3. 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
答1、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2、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4、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为什么说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答;反映具有摹写性,是指认识必然以所反映的事物为原型,无论认识的表现形式多复杂,归根到底来源于客观事物。反映具有创造性,是指认识不仅反映对象的感性形象,而且通过概念、判断等抽象形式反映对象的本质。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创造是摹写为基础的创造。只讲创造,不讲摹写,是先验论;只讲摹写,不讲创造,是旧唯物主
46
义反映论。
5. 根据“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原理,简要论述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
47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6.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社会存在的不包括 B A.物质生活自理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B.社会形态
48
C.人口因素 D.地理环境
3.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是 C A.哲学 B.艺术 C.逻辑 D.宗教
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D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 D.劳动发展史 5.首要的生产力是 C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劳动者 D.生产管理
6.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7.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49
D.文化范畴
8.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 D A. 地理条件 B. 人口条件
C. 资源条件 D.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9.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D 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它是否能有效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0.“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表 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1.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说明 B A. 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
50
B. 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 D. 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12.一切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 A A.经济利益 B.指导思想 C.政治地位 D.阶级地位
13.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核心是 C A.指导思想 B.统治阶级 C.国家政权 D.人 们群众
14.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 A
A.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个组成部分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 D.私有制国家和公有制国家两类 15.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A A.哲学 B.逻辑
51
C.数学 D.语言学
1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7.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B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18.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D
A.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
B.劳动者占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C.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D.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19.生产力要素中不能直接发挥作用,只能通过渗透其他要素来发挥作用的要素是 D A.劳动资料
52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20.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A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21.道德 C
A.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是永恒不变的 C.具有历史性
D.是靠国家强制力潜在保证其实施 22.社会意识 D
A.在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发展水平都很高 B.在经济越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发展水平都很低 C.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D.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的反作用 23.关于生产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B.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
53
C.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D.生产力具有抽象性的特点 24.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 B A.道德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25.“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经典论断的含义是 C A.科技革命对统治阶级有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可以直接变革社会制度 C.科技革命可以促进社会政治革命 D.滥用科技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2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是 D A.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 B.看它是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C.看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D.看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7.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54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28.社会形态是 A
A.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 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2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D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3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D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31.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B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55
32.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B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33.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交换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的不包括 ACD A.物质生活自理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B.社会形态 C.人口因素 D.地理环境
2.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BCD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 C.艺术
56
D.宗教和哲学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BCD A.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的著名论断表明 ABCD 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5.“全球问题”深刻反映了 AC A.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B.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 C.科学与价值之间的矛盾 D.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6.社会革命的本义指政治革命,它 ABCD
A.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B.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C.是阶级社会发展和社会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D.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57
7.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 ABC
A.他们是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指挥者 B.他们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完成历史任务的组织者
C.他们是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 D.他们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 8.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ABCD
A.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B.相信群众的观点 C.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 D.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9.群众路线的内容包括ABCD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10.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是 CD
A.发动群众的方法 B.辩证否定的方法 C.历史分析方法 D.阶级分析方法
11.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 ABC
A. 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B. 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C. 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D. 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 12.社会基本矛盾是 BC
58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13.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有 BCD A.改变了阶级地位
B.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D.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14.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深刻变化有 ABCD A.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B.对资本组织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C.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D.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5.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ABCD A.国家政治制度 B.国家政权机构 C.政党
D.军队、警察、监狱、法庭 16.上层建筑包括 AB A.政治法律思想 B.国家政权机构
59
C.逻辑学 D.自然科学
17.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不同之处在于 AB A.按照地域划分国民
B.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C.有指导思想 D.有剥削阶级存在
18.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ACD A.劳动资料 B.科学技术 C.劳动资料 D.劳动工具
20.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 ABC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 D.人与市场的关系
21.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 ABCD A.生产关系 B.分配关系 C.交换关系 D.消费关系
60
22.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ABCD A.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B.政治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C.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会影响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D.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会制约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23.阶级实质是一个 BD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历史范畴 24.生产工具 ABC A.是最重要的劳动资料
B.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C.其数量和质量反应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 D.是第一生产力
25.社会形态更替表现为 ACD A.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B.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顺序性和跨越性的统一
26.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包括 ABCD A.社会基本矛盾
61
B.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C.改革 D.科学技术
27.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ABCD A.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B.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C.无产阶级革命能消除阶级对抗
D.无产阶级革命能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8.科学技术 ABCD
A.可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 B.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C.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D.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29.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正确的有 ABD A.人的现实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 C.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然属性 D.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30.人民群众 ABCD A.是历史的创造者 B.是一个历史范畴 C.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62
D.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31.下列观点错误的有 ABCD
A.“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B.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C.“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D.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
3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有 ABCD
A.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B.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
D.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们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3.从产生的根源看,宗教是 AB A.自然压迫的产物 B.社会压迫的产物 C.历史发展的产物 D.生产力发展的产
34从历史和现实看,宗教 ABCD A.将会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 B.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63
C.常常与现实的国家斗争和冲突相交织 D.是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判断题
1.改革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 F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F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要素。 T
4.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T
5.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F 6.只要生产力变化了,生产关系就会自发变革。 F 7.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T 8.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T
9.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T 10.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T 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T。
1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受任何制约。 F 13.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T 14.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阶级斗争。 T 15.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的最高形式。 T 16.阶级斗争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T
64
1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T
18.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退变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倒退,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F
19.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领袖人物的选择性。F 20.国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F 21.一切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展开的。T 22.阶级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T
2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T 2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T
25.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T
26.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在于社会革命F。
27.“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蕴含的哲理是社会左右社会发展方向。F
2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F
29.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F 30.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F
31.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生产关系。T 四、问答题
1.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65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它已逐步变得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我国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的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分析说明“生产力标准”的哲学依据及其意义。
(1)生产力标准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提出来的。
(2)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主导的方面,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 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6
(3)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4)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 、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5)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有的人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而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以及你的理解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
( 1)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所以,应该说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 2)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但并不否认英雄人物的作用。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实践中造就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也就是说,英雄人物也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脱离了人民群众,英雄人物则发挥不了作用。( 3)题目当中的观点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67
马原四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D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2. 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3.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是( C) A.货币量有了巨大增长 B.货币增值
C.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D.世界货币的出现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 )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8
5.商品经济是以(C )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A. 生产 B. 分配 C. 交换 D. 消费
6.价值规律是在( C )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A. 货币流通 B. 调节商品价格 C. 市场配置资源 D. 商品流通
7.商品经济生产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D ) A. 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B.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劳动力成为商品
D.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8.在社会生产方式中,( A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经济基础 D. 上层建筑
9.利润本质上是( D) A.成本价格的产物
69
B.所用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10.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的两个方面是( B)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D.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11.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2.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是( C) A. 18世纪末期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C. 19世纪70年代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3. 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70
14.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D)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二、多选题:
1.货币的职能有( ABCD) A. 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世界货币 E.世界银行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CDE )
A.商品经济是从来就有的,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B.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C.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D.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71
E.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途径是( AD ) A.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B. 通过海外贸易创造财富
C. 通过劳动创造财富 D.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E. 通过商业途径创造财富
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AB)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阶级的形成 E.国家的形成
5.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BCD ) A.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 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E.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6.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不同阶段采取的相应职能形式是( ADE ) A. 货币资本 B. 固定资本
72
C. 流动资本 D. 生产资本 E. 商品资本
7. 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8.使用价值是商品的( ACE ) 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 C. 有用性 D. 交换属性 E. 永恒属性
9.抽象劳动是(ABCE ) A.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 形成商品的价值
C. 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D. 劳动的自然属性 E. 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73
10.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生产要素(ABD ) A. 人的劳动 B. 劳动资料 C. 自然条件 D. 劳动对象 E. 生产关系
11.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ABCD)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12.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CD)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13.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 AB) 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C.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D.垄断剩余价值的生产 E.使用价值的生产
三、判断题
1.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F ) 2.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74
( F )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相对规律。 (F ) 4. 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F ) 5. 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 T)
6.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T)
7.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T)
8.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T)
9.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费的劳动时间成反比,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F)
10.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T )
1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个人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F ) 1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T)
13.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T)
14.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F) 15.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是生产阶段,第二是购买阶段,第三是销售、售卖阶段。( F)
75
四、问答题
1.试论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衡量的,因而商品价值的大小也就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 所以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价值量和市场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生产率高了,产品多了,这样商品供大于求,导致商品价格降低;生产率低了,产品少了,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升。
商品价值量和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当个人的生产率大于市
76
场的生产率时,你所供应的商品多了,但商品价格没变,所以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了。
马原五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2. 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3. 金融资本是由(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4.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A)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77
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6. 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C)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C)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C) 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D)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78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0.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D)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11.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B )实现的 A. 个人联合 B. 参与制 C. 垄断竞争 D. 资本输出
12.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是( C ) A. 18世纪末期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C. 19世纪70年代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3.垄断利润的实质是( C ) A.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B.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C.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79
D.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
14.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C) A.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 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
C.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D.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二、多选题:
1.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BC)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BD) A.国营企业 B.国私合营企业
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D.国家调节经济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AD) 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80
4. 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ABCD) A.垄断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B.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C.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D.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5. 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ABCD)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6. 垄断价格是(ABD)
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 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7.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ACDE ) A.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B. 资金全球化 C. 贸易全球化 D. 金融全球化 E.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8. 垄断利润是(ABD)
81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9. 垄断形成的原因(ABCD) 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 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C.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
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10.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ABD)
A.可能相互交往 B.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
C.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D.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11.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ACD ) A. 借贷资本输出 B. 私人资本输出 C. 生产资本输出 D. 商品资本的输出 E. 国家资本输出
12.下列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说法正确的是(ABDE ) A.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B. 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82
C. 借贷生产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E.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13.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ACD) A.长期的历史过程 B.隐蔽的历史过程 C.曲折的历史过程 D.复杂的历史过程
三、判断题
1.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T )
2.垄断价格等于垄断利润和成本价格之和。 ( T) 3.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T ) 4. 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T )
5.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F )
6.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T )
7. 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变化。 (F)
8.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T)
83
9. 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 (F)
10. 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F ) 1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替代,这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规律。( T )
1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T )
13.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T)
14.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 T )
15. 社会福利计划力图纠正市场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 T ) 四、问答题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等。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
84
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等。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2. 有人说,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适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马原六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85
C.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文艺复兴运动
2.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著作是( C )
A.《反杜林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资本论》
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A ) A.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B.民主集中制
C.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D.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C)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5.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6. 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86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7.( C)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A.推翻资本主义. B.消灭剥削和压迫.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社会主义
8.( A)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A.实现共产主义. B.生产力的提高.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解放战争的胜利
9.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 A.民主集中制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集体领导 10.下列提法正确的是(D)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C )。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87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12.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说法错误的是( D )
A.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B.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C.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D.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国家谋利益的党
13.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观点的依据是(B)
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14. 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D)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二、多选题:
88
1. 空想社会主义者(ACE)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客观必然性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发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E.要求埋葬资本主义
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ABD)
A.消灭了剥削制度并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系 B.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C.大力发展计划经济 D.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E.实行改革开改的政策
3. 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因为(ABD)
A.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E.无产阶级革命是为所有人谋福利的运动 4.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CD ) 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89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 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 ABD )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6.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 ( ABC )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集体领导 7. 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 ( BCD ) 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8. 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BC) 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 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9.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 ( AD)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90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10.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是 BC
A.发展 B.暴力 C.和平 D.合作 E.争论
1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DE)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科学社会主义
1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包括以下哪几个选项( ABCD ) A.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B.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C.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D.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E.社会主义从个体到整体的发展
91
13. 下面选项中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说法是正确的有:( ABCD )
A.是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 B.反映、代表了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 C.是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 D.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E.只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三、判断题
1. 资本主义国家可以战胜社会主义。( F )
2. 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 ( T )
3.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它们的社会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 F)
4. 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完全失败。( T)
5.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T )
6.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真正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T )
92
7.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T) 8. 资本主义社会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 (F) 9.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T)
10. 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 T )
11.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T ) 1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F )
13.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T )
14. 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 F)
15.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F ) 四、问答题
1.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什么会有多样性?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
同的特点。实践证明,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生产力状况虽然比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93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民族的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事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永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简述以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践证明,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生产力状况虽然比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民族的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事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永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94
2. 简述以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参考答案: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与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无产阶级专政要求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的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的社会。
马原七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B)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2.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著作是( C) A.《反杜林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95
D.《资本论》
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段话出现在(D)
A.《资本论》中 B.《共产主义原理》中 C.《哥达纲领批判》中 D.《共产党宣言》中 4.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B ) A.按需分配,各尽所能 B.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按劳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
5.在共产主义社会,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是( A) A.劳动 B.生产 C.物质资料 D.商品
6.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第一阶段是( B)
A、 共产主义社会
96
B、 社会主义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工业社会
7. 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分配方式是(D) A.原始社会 B.阶级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8.( A)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A.实现共产主义. B.生产力的提高.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解放战争的胜利
9.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B )为依据 A.对社会结构的认识
B.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C.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 D.革命胜利
10.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C) A.比资本主义社会高的社会生产力 B.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社会生产力 C.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97
D.高新技术发达的生产力
11.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B ) 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
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C.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12.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实现是在( D ) A.社会主义革命中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D.共产主义社会
13. 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它是( C ) A.具有客观可能性 B.人类向往的美好境界 C.具有客观必然性 D.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
14.共产主义远大的理想是( A )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社会理想 B.是人类一个中级阶级的社会理想 C.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愿景,难以实现 D.共产主义只有高级阶段没有初级阶段
98
二、多选题:
1. 下列哪些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ABC )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D.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E.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意义有( ABCD)
A.有利于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 B.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 C.有利于充分尊重客观规律
D.有利于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E.不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3. 如何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ABD ) A.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C.关键在于“两个必然”
D.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E.实现社会再分配
4. 共产主义为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BCD )
99
A.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B.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C.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D.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终极目标 E.共产主义理想是不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BCE)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E.前者站在科学的立场,后者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6.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ACE )。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 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D.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E. 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7. 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其理论根据是(ABCD)
100
A.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B.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C.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D.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E.无产阶级的反抗剥削的正义要求
8.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是( BCD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C.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E.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差别
9. 关于共产主义理想,正确的观点有( ADE ) A.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论 B.共产主义的实现是极其渺茫的
C.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E.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经阶段
10. 下列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BCD )
A.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远大理想 B.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
101
C.实现远大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D.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 1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ABCD ) A.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 B.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C.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D.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12. 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二者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BCD )
A.二者具有内在联系,但本质不同 B.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C.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D.二者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有重大区别
13. 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 ABCD )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三、判断题
1.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
102
前,不一定会灭亡。( F )
2. 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 ( T )
3.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 T )
4.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T)
5.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T)
6.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T )
7.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F) 8. 资本主义社会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 (F) 9. 实现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T)
10. 既然一国或少数国家可以实现社会主义,那么,一国或少数国家也可以实现共产主义。( F)
11.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T ) 12. 共产主义的实现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T ) 13.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极其渺茫的。( F )
14.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 F )
103
15. 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F) 四、问答题
1. 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总之,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它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2.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社会的基本前提,是马克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示来新世界的特点,是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述。
1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