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判断题强化练习及答案
一、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国庆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______) 2.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对应的传说或来历。(______)
3.端午节人们举行赛龙舟的活动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 (______) 4.春联旧时叫桃符,贴春联象征着喜庆、吉利,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______)
二、 判断题,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一句是比喻句。 (_____)
2.北京人把尖头绿蚂蚱叫作“挂大扁儿”。(_____) 3.“匠”字是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笔是竖。(_____)
4.法布尔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_____) 5.《花钟》这篇课文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原因,是和温度、湿度、光照和昆虫的活动有关。(_____)
三、 我是小法官。(在正确说法的后面打“√”,错的打“×”)
1.诗中“长河”指的是很长的河流。(____) 2.《嫦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____)
3.《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____) 4.“乞巧”是指每年的阳历七月七日,又叫“七夕”。(____) 5.“乞巧”是少女们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____)
四、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宇宙的另一边》中“我”想象宇宙另一边的事物与现实有许多不同之
(_____)
2.《宇宙的另一边》中“我”之所以“发现”宇宙另一边的秘密,是因为
1 / 5
“我”知识渊博。 (_____)
3.《我变成了一棵树》的作者是日本的高楼方子。 (_____) 4.《我变成了一棵树》中英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鸟窝。(_____)
五、 明辨是非。(是比喻句的打对号,不是的打错号)
1.太阳出来了,放射出千万缕想离间一样的金花。( ) 2.他长得很像他爸爸。( )
3.今天好像是要下雨了。( ) 4.小兴安岭像个美丽的大花园。( )
5.那些被闷久了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
六、 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望洞庭》一诗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 (________) 2.“帆”字的倒数第二笔是横斜钩。 (________) 3.西沙群岛只是风景优美,并不富饶。 (________)
4.“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这句话说明树太少了。 (________)
5.《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作者主要是写四季的树木。 (________)
七、 修辞手法在线(判断下面句子,是比喻句的打“√”,不是比喻句的打“×”)。
1.因为谁给他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还用看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_____)
2.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_____) 3.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 (_____) 4.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____)
2 / 5
八、 我当“小法官”(正确打“√”错误打“×”)
1.“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加横线的字读 qiè。(________) 2.小鸟和大树是一对好朋友。(________)
3.小鸟每年都要到南方过冬是因为南方的冬天好玩。(________) 4.“落”有三个音“ luò ”“ là ”“ lào ”。(_______)
5.“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这是一个拟人句。(_______)
九、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剃头大师”指“我”,突出了“我”的技艺高超,手艺胜过老剃头师傅。(________)
2.《肥皂泡》一文中,作者冰心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把轻清脆丽的肥皂泡的美丽去处写得很丰富。(________)
3.《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现代诗,用溪边、江上、林中三个画面写出了孩子们童年的快乐。(________)
4.《我不能失信》中宋庆龄为了去伯伯家玩,没有去教小珍叠花篮,体现了她是一个守信用的好孩子。(________)
十、 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去年的树》一课中,小鸟最后找到了树。 (_________) 2.《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都是写秋天的景物。 (_________)
3.预测就是胡乱猜测。 (_________) 4.童话故事充满了丰富的想象。 (_________)
十一、 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游园不值》的“值”是“遇到”的意思。(______) 2.《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著名作品。(______)
3.“刨根问底”“饶有兴趣”“不耻下问”“苦思冥想”都是关于勤学好问的
3 / 5
词语。(______)
4.“春来鹅毛起”是民间相传的一个“试春”的办法。(______)
十二、 判断题。我能在下列语句说法正确的括号里打“√”,错误的括号里打“×”。
1.“敬”和“静”这两个字读音相同。(______) 2.“口干舌躁”这个词当中没有错别字。(______) 3.《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孙中山。(______)
4.“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这句话中作者把花当作了人来写。(______)
5.《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遇到难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应该主动提问,才能解决问题。(______)
十三、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是比喻句的在后面的括号里画“√”,不是的后面打“×”。
1.李小龙好像在做梦。(_______)
2.昙花白得像玉,像通草,像天上的云。(_______) 3.浪花不时地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_______) 4.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_______)
十四、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阅读童话时,我们只有发挥想象才能真正领略童话的魅力。(____) 2.“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要用害怕慌乱的语气读。(____)
3.《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共擦燃了五次火柴。(____)
4.《那一定会很好》中的种子的经历是:种子→大树→椅子→手推车→木地板。(____)
5.《一块奶酪》中的蚂蚁队长吃掉了奶酪,值得我们尊敬。(____)
4 / 5
十五、 判断题,对的画“√”,错的打“×”。
1.“乘坐”的“乘”读“chéng”。(______) 2.“目不转睛”的近义词是“聚精会神”。(______)
3.“奇迹,真是奇迹!”这句话既赞扬了小象,又赞美了小象的主人阿玲。(______)
4.“翻”的部首是“羽”。(______)
答案
一、 × √ × √
二、 × × × √ √ 三、 × × √ × √ 四、 √ × × √ 五、 √ × × √ × 六、 × √ × × × 七、 × √ × √ 八、 × √ × × √ 九、 × √ √ × 十、 × √ × √ 十一、 √ √ × √ 十二、 √ × × √ √ 十三、 × √ × √ 十四、 √ √ √ × × 十五、 √ √ √ √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