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儿童学校教育之爱心培养及其方法研究》
课 题 方 案
一、 课题的提出
(一)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还是应试教育,由于我们每个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意识,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关注比较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及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健全人格、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也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交流,一堂课自始至终教师与学生的表情毫无变化可言。岂不知,一个人的知识固然是很重要,但一个人的健全人格、道德品质的完善更重要。
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爱心和集体意识上。一个冷酷无情,对别人没有爱心的人,别人也不会给予他爱心的。一个没有集体意识,自私自利的人,当他踏入社会后,他的协调能力,人际关系也一定很糟糕。即使他有再多的知识,即使他有再大的本事,也会因为处理不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到处碰壁的。
2、如今,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然而,当众多农民怀揣创业致富的梦想远走四方的时候,家中子女的教育问题就凸现出来。
父母皆外出,子女基本上由祖辈代养。祖辈们年老体弱,往往只负责孩子吃饱穿暖,不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思想状况,而且由于隔代抚养,祖辈们往往对留守孩子放任自流甚至娇纵溺爱,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督促,严重影响了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 农村小学教师,他们对农村这些留守孩子的现状表现出普遍的忧虑。试想,过分溺爱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怎样就怎样,这样千依
1
北碚区施家梁小学课题组
2
百顺,会养成一种自傲心理而忽视他人,将来踏上社会后,没有人顺从他的意志,就会大发脾气,就会和人发生争吵,这都是从小溺爱的害处。 年少的孩子正处在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很多孩子心目中,父母已经蜕变成逢年过节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缺乏亲情滋养的幼小心灵,要么走向消极、孤僻,要么表现为任性、暴躁,让孩子何来爱心可言?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就是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角色和社会化学习作准备的。
3、培养孩子的爱心,就是要让孩子懂得,这个社会不只父母亲人疼爱他,还有许多人关心他,要使别人关心自己,首先自己要关心别人,给人以爱心。
我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搞野炊活动,在十几年前那可是农村孩子特别向往的活动,可如今可不是那么受孩子欢迎了。大多数孩子都不愿意带炊具,家长也认为锅、盆等太重不让孩子拿。还有些孩子甚至说:我出的钱物这么多,但是别人比我吃得多,太不划算了„„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为自己着想,何曾想过与人分享?要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就是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生活在社会的大集体中,自己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同时又有服从集体的义务。此外还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是相联系的,损害集体的利益也就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可以把这些道理和孩子的生活结合起来,让他们从生活中,从一件件小事中领悟这些道理。同时,作为施行教育者的父母和老师,也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孩子耳濡目染,从教育者身上真切感受到什么是爱心,什么是集体意识,怎样做爱心事,怎样体现集体意识。比如我们在与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中,我们就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凡事不能斤斤计较,计得计失,这样就会使孩子懂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再比如,节假日我们可以提议买上点东西去看望老人或亲朋,我们的行动也会感染孩子,激发孩子的爱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身不正,焉能服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些古人的话语,对于我们今后培养孩子,教育自己,都是
2
3
有很大用处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和培养孩子的爱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大海由一滴滴水汇集而成,爱的殿堂靠一沙一石来构建。但愿我们的家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心,让爱在孩子的心灵生根发芽,让爱充满这个美丽的世界。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提出: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平等待人。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和残疾人。要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特别关注、关心特殊家庭未成年人教育。对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学校、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要给予特殊关怀,注意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多组织他们参加健康有益的课外、校外活动。对困难家庭未成年子女,要通过“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助学工程”等形式,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在就学上给予资助。对进城务工家庭未成年子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高中阶段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落实“春雨行动”,资助贫困残疾儿童特别是盲、聋、哑、弱智儿童入学接受特殊教育。重视和做好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有条件的设区市要建立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从中养成团结友爱、扶危助困、自立自强的品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的教育应是整个教育的主旋律。”一个根本不知道关心人、同情人的人必定会生出阴暗的心理,冷酷无情的躯壳内必定包裹着一颗残缺的心灵。因此,要想让孩子成人成才,健康成长,就必须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心,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灵中撒下爱的种子,让他们具有爱人之心。只有童年时代有一颗善良的同情心,长大之后,才有仁慈的品质,才能成为富有道德情感的正直的公民,才能做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热爱人生„„ (三)、国内外小学生的教育现状
3
4
1.爱心教育:在美国,“服务精神”如同一棵棵小苗
在美国听不到孩子们“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口号,也看不到“向某某人学习” 的运动,但是,美国人也提倡公民的“服务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如同一棵棵小苗,深深地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扎根成长。 那么,美国人是怎样对孩子进行这种爱心教育的呢?
在幼儿园里,阿姨会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保持周围的环境干净整洁,会教育他们:在地上看到一片糖纸、一个果皮,拣起来,扔到垃圾箱;或者引导他们去做一件什么事情,然后告诉他们,这样做了,可以为其他小朋友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上了小学后,孩子们就开始接受公民教育。 这时,孩子们除了课堂听讲外,还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老师引导他们在参加社区活动中,帮助别人,做有益的事情。在实践中,学生们体会到做为一个美国公民应该有哪些义务和权利,应该怎么样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2、据《今晚报》报道,英国有一所学校专门开设了爱心增长课,要求全校学生在一个学期当中,都要过一个盲日、一个病日、一个聋日和一个哑日。例如在盲日这天,他们的眼睛就要被包起来,什么都不能看,然后学校再分派其他孩子去帮助他们,这样使“盲者”和帮助他们的人都从中受到教益。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普遍反映,自从过了盲日、病日、哑日和残疾日之后,这些学生的爱心增长了许多倍,知道关心和爱护其他人了。因为他们亲身体验到了作为一个残疾人的痛苦和不便,也在给需要帮助者献上爱心时,真正体会到了帮助别人,同样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人的仁爱之心,在三种情况下最容易激发和培养:一是对别人的艰难和困苦,能够充分理解和同情的时候;二是个人的关爱和救助活动,能够得到他人乃至社会肯定的时候;三是把自己帮助他人,真正当成是一种快乐的时候。该校开设的“爱心增长课”,恰恰起到了这样三方面的作用。感受痛苦才能理解痛苦,需要帮助才能愿意帮助,让别人快乐才能自己快乐。爱心增长课的开设,对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深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3、当今社会,我们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享受着家长、亲友和老师无私关爱的同时,自私、娇气、缺乏爱心、只顾自己,也成为他们的通病。在
4
5
家里,家长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独生子女,但孩子却很自私:好饭菜要独吃、先吃,衣服鞋帽要买高档的,要家长帮穿、洗,只知道伸手向家长要这要那,对家长却从不关心;在学校,有的学生只知道要荣誉、要表扬,挑同桌、找好的座次,只顾自己学习成绩,从不为班级做好事、尽义务。网上曾报道过这样一个真实的事情:有一位学生,家长靠打工辛辛苦苦帮孩子读了博士,成了材,在北京参加了工作,但她的爸爸多日卧床不起、想念女儿时,她回家只待了3天,期间忙的是会同学、找朋友,只为自己的爸爸擦了一次脸,还嫌脏,找借口匆忙离开了家,全然忘记了家长培育她时的艰辛„„成材要先成人,做事要先做人,一个对自己的家长都十分漠然,没有爱心的人,谈何关爱他人,报效祖国?这种现象,十分值得我们深思。
据说,一家长竟投书南京某大学,责问为何不开一门“良心课”。儿子上了大学,这个家已经负债累累,可儿子在学校却大肆挥霍,还屡屡写信骗钱,稍不如意就大骂大闹,父母为此伤心至极。还有一例,深圳著名歌手丛飞曾耗资300万元资助178名贫困生;当他重病住院经费困难之际,竟然没有一个受助者前来看望,更不用说慷慨解囊了。更离奇的是,一个受助的大学毕业生竟然说:“他救助我是为自己出名,与我有什么关系?”种种迹象表明,爱心的培养教育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已显得滞后、已是刻不容缓,所以,广大教师与德育专家才极力呼吁。
二 、 研究的目标及具体内容 (一)、总体目标
我们在极力开发孩子们智力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孩子们的爱心,教他们善待周围的一切生命,善待身边的每个人,这是对孩子们的未来负责,更是对我们未来的世界负责。培养爱心,要从小孩抓起。让爱心充满世界,这也是当今和谐社会的最高精神追求。
(二)、具体内容
1、开展“关注特殊孩子,共铸爱心校园”活动
5
6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人格,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但是,学校教育始终起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行为习惯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健康的人格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教书育人,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这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树立的最基本的观念。
据初步调查,我们学校存在家庭问题的孩子占8.8%,加上一些特别贫困家庭的孩子有近20多位。可以说这些孩子,由于存在家庭问题,与其他的孩子相比多少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在学习上,在学校生活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老师“更应该像园丁呵护问题蓓蕾一样,精心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而尽量避免这些花朵受到病虫的侵害。”为更好地做好我们的工作,对他们不仅在课堂学习上予以特别的关注,而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身心、遵守纪律、校外学习、生活等)予以特别的关注,帮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党支部和工会决定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关注特殊孩子,共铸爱心校园”活动,由每位党员教师与一位学生结成对子,进行心灵和学习上的帮扶活动。
2、课堂教学,是品行训练之爱心培养的主阵地。
课堂活动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一门课程,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活动,为课堂中播下的爱心种子松土、浇水、施肥,使之开出艳丽夺目的花朵。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将开展多次活动。所开展的活动,都紧紧围绕儿童特征,有目的性、针对性。以实践体验为途径,在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为教育孩子们孝敬父母,召开《热爱父母,从小事做起》的班队会,教会学生如何从点滴小事来体现对父母的爱,纠正学生在家庭中“小皇帝”“小公主”的思想。
在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在其余学科等课程中挖掘孝敬训练点,充分把握每一个教育时机。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树立德育为先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播撒下良好品行的种子,让爱在每一位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3、建立“爱心联系卡”,推行“爱心评语”。
6
7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重要而长远的。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互相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家校合作方面,我们课题组将采取加强家校联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进步。
孩子每天有2/3的时间是在家长的监护下度过的。因此,孩子的品行如何,家长比教师了解得更全面。为了能够避免学校严、家里松的现象,我们将家长也纳入到课题活动中,配合我们完成各项工作。要求家长在平时以自己的行动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转变家长和学生的行为。如每学期对学生的评语,我们会参考家长的评语来完成,对学生有一个比较全面地分析,此外,我们课题组要求教师经常与家长交换意见,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转变学生行为上的偏差。
在家庭、学校之间建立“爱心联系卡”,利用重阳节等中国富有特色的节日,让学生为家里(或邻里)的长辈做一件家务事,写在联系卡上,让其成为家、校联系的桥梁。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立足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实践,进行学生的爱心培养的研究。以自然实验法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四、 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9月-10月)
1、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 2、向北碚区教委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9年6月)
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6月)进一步学习理论,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活动。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组织各层面研讨与交流活动,撰写研究阶段性报告和中期报告。
7
8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09年5月)在总结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 进一步修订完善研究目标和操作步骤,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实施途径和方法策略。加强专家指导,积累过程性资料,为结题作好准备。
(三)总结阶段(2009年6月—2009年7月)
整理物化成果,对预期目标进行评估,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结题报告,归纳总结研究成果,准备结题。 五、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爱心培养过程教育案例集 3、学校爱心教育论文集
4、爱心评语集与爱心联系卡综合版 六、课题管理
(一)、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领导。 (二)、保障措施
加强对整个课题研究的调控与管理,使整个课题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监督,保证课题组成员的长久参与性及课题进行
的实效性; 2、 3、 4、
对每一阶段的课题工作进程进行检查,保证课题达到预期的目标; 对课题报告的撰写及各种课题材料进行指导审查;
对课题得以顺利进行的各种需要给予充分的财力和物力保障;
8
9
5、 定期举行课题组成员的研讨与培训,不断加强课题组成员自身的学习和提高。
年9月9
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