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金融
数字技术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杨兆廷1谭颖2
(1.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071051; 2.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00)
革创新是推动普惠金融保持良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进程中,依托于大数据、通信 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
摘要:改
业态得以产生,其已成为新金融领域各方关注的焦点。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助力普惠金融在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服务成 本、扩大资金来源上的优势作用,同时将数字技术助力普惠金融所带来的问题和风险进行审视,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 议,以期能够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数字技术;普惠金融;风险及对策中图分类号:830.22
F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6373(2020)09-0028-04
2016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上首次正 式提出“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概念,并受到了社会各 界的广泛关注;2018年10月,中国银保监会在《中 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中指出,普惠金融的可持 续发展需要以数字普惠金融来引领。数字技术利用 移动终端和大数据分析,促进了普惠金融业发展的 全新变革,有效降低了传统普惠金融在过去所面临 的诸多风险,让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享受到更多的 金融实惠[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现代化趋势 是推动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普惠金融发 展进程中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重要途径'可 见,数字技术的助力应用对于普惠金融的深度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数字技术助力普惠金融发展是 实现普惠金融发展新突破的有效路径。
一、文献综述
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 成果。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对普惠金融的发展具 有重要推动作用。王姣等(2019 )[3]认为应用数字技 术有利于使金融资源更好的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从而激发市场金融活力以促 进城乡普惠金融的发展。数字技术让更多偏远地区、 不发达地区都能尝到普惠金融的果实,以至于有机 会出现偏远省份的数字金融发展进行弯道超车的情 况(邵钰莹,2019 )[4]。王瑛(2016 )[5]认为利用移动技 术可以使普惠金融服务中的边际成本呈递减趋势, 且利于在金融服务安全性与便捷性之间找到平衡 点。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以非银 行支付机构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机构对普惠金融的支 持也将逐步增强(余文建和焦瑾璞,2016)[6]。另一方 面,数字普惠金融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减贫 层面上,何庆红(2019
为数字技术在金融行业的
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自提出以来,虽然其发展 时间相对较短,但数字普惠金融凭借自身的优越性
运用非常广泛,其在支付领域、贷款领域、投资领域
作者简介:杨兆廷(1964-),男,河北沧县人,博士,教授,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金融学院党委书记。
谭颖(1997-),女,河北迁安人,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顼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28
,
I
河北金融
2020/09 ♦本期聚焦:金融科技与数字货币
和保险领域都有所覆盖。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发挥减 贫的作用,通过增加所提供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进而促进贫困减缓(Munyegera和
Matsumoto,2015)®。
从缩小收人差距层面看,宋晓玲(2017 )[9]利用2011- 2015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 明,数字普惠金融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有显著 的促进作用[9]。在产业结构层面上,唐文进(2019 )™ 实证分析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对产业结构升 级具有长期且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包容性增长方面, 任碧云和李柳颍(2019沪队为数字支付服务使用情 况和数字借贷服务使用情况对农村包容性增长有着 直接的推动作用。此外,数字金融为低收入者和弱 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降低了成本,有助于实现低成 本、覆盖面更广和更具可持续性的普惠金融目标 (Xie,2016 )™。但由于金融素养水平较低和对数字 技术金融服务渠道认识不足等原因,可能会使客户 对数字金融的参与和使用减少(Malady,2016 ,从而导致一些金融排斥现象产生。张号栋和尹志超 (2016)M实证分析指出,増加金融知识是减少金融 排斥的重要途径。
二、普惠金融的特征及发展现状
普遍性、惠及性、便捷性和包容性是普惠金融 的四个主要特征,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有效供给, 特别是解决好对农户、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信贷服 务供给的问题,是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目标实现的关 键。由于金融市场上常常存在信贷配给不合理的情 况,信贷供给远大于信贷需求,这种情况下普惠金 融的推进之路也会受到严重阻碍。对此可以从两个 角度思考,一是增加信贷供给,二是完善信贷供需 双方交易对接方式和途径,激发潜在信贷参与者, 创造更多的交易机会。这就需要普惠金融在增加资 金供给、健全信息、降成本、增强可持续等方面进行 努力。我国在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普惠性小微企业贷 款余额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速为25.93% ,创历 史新高;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6.74万亿元,普惠型涉 农贷款余额占6.75万亿,増速高于其他各项贷款平 均增速;各类型银行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 4.83%,全国扶贫小额信贷余额近2000亿元。但目 前普惠金融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顺应新时代的 发展步伐,尽力让所有市场需求者都能更好地享受 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是我国乃至全球致力达成的
美好心愿。
三、数字技术助力普惠金融的优势分析
(一) 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满足资金需求
数字技术的应用挖掘了大量普惠金融服务潜在 客户的同时,使普惠金融提供者的资金来源渠道有 效拓宽,为满足各方的资金需求创造出更有利的条 件。对于那些有盈利项目又有资金需求的群体来说, 若在传统金融模式上无法获取所需资金,可以利用 数字技术寻求更多的渠道进行申请求助,数字技术 通过制定特殊算法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更好 地増加客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粘着性,进一步增进 彼此之间的互惠合作和信任。此外,由于借助数字技 术的普惠金融服务成本相对较低,这使金融机构提 供短期、小额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这对于金融机构 和客户增强其调整财务策略的灵活性具有重要作 用,可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另外,数字技术让普惠 金融提供者的资金来源也有所增加,比如余额宝等 理财产品使互联网机构获取了大量资金可以投资分 配,可能使大量用户间接参与到普惠金融活动中,从 而増强数字普惠金融的内生发展动力。
(二) 缓解信息不对称,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数字技术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个人或机构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合,可以让信息不对称问题得 到有效缓解。真实、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是金融机构进 行信用评估的基础,数据的缺乏很容易产生信息阻 隔,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导致金融资源的扭曲性错配, 造成真正获得普惠政策的对象并非弱势群体等不良 后果。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金融机构更加精准地 掌握基础化信息数据,比如对金融需求者的人格化 软信息进行有效搜集、识别和量化,有利于有效打通 金融需求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打破传统 金融帮扶实践中面临的信息壁垒,在实现对金融服 务精准定位的同时,不断增强金融服务的公平性和 可靠性,让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也为金融机构创造 出更大的盈利增长空间。
(三) 降低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传统普惠金融的成本,使金融需求者的可获得性提高。一方面,数字 普惠金融有利于降低金融服务的供给成本,使金融 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拓宽,从而增加了金融需求者 顺利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互联网的广泛性特征可 以充分发挥其网络零边际成本效应,实现时间和空
29
本期聚焦:金融科技与数字货币♦ 2020/09
河北金融
间双重维度的可接触性,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檻,使金 融服务更加公平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大众群体。例如 只要一部手机连接上网络通过移动终端就能实现远 程开户、资金发放和回款等金融服务,这会大大降低 软硬件设施的运作成本,从而为扩大金融服务覆盖 范围和提高包容性创造条件,推动金融服务公平性 的有效实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普惠金融中 的应用也使得金融机构能更加准确全面地分析评价 用户,通过获取其资信特质和风险偏好等信息更好 的降低了风控成本。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有利 于降低金融服务的使用成本,从而增强服务对象的 深度和广度。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数字普惠金融的 应用创造了有利的推广环境,金融需求者可以非常 便捷地获取各类金融产品的信息,简化的交易流程 和操作程序使金融服务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大大 降低,増强了需求者的金融服务使用意愿;金融机构 间的合理竞争也会推动市场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和 服务质量的逐步提升,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满足不同 类型金融需求者的差异化需求。
(四)增强商业可持续性,以实现未来发展目标
数字普惠金融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商业可持续性 的创新发展模式,与政策性金融或援助性金融有实 质区别。数字技术的应用通过对数据信息流的分析 和运用,可以提供标准化程度更高的综合性金融服 务,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和授信审批效率, 从而逐步实现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商业可 持续。
四、数字技术助力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一)数字技术自身的局限性问题
数字平台的构建往往依赖于一些新兴技术的应 用,如云计算,大数据,生物技术等,但这些技术由于 发展不够成熟也会伴随产生诸多的新风险。一是数 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问题。如果云平台不能提供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安全边界,信息数据很容易出现 数据丢失、信息泄露等问题。互联网下搜集到的用 户信息范围超广且极其详细,如果不能对这些信息 的安全状况进行有效监管,数字技术则会使普惠金 融的信息风险加剧。二是数字技术的系统性风险问 题。现实中存在很多金融机构在运用新兴技术过程 中,并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 比如一些机构的交易系统缺少防火墙隔离,或者网 络服务器系统存在安全漏洞,这些故障很可能会导
致金融服务的停用。对此数字普惠金融机构一定要 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足够重视。
(二) 数字普惠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问题
数字普惠金融机构在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的同时,其在经营推广过程中也带来了一 些问题和风险。一是数字普惠金融机构组织存在缺 陷风险。部分金融服务提供者存在员工素质水平低、 业务能力弱,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这无疑会使数字 普惠金融服务的风险增加。此外,由于没有准确可靠 的行业操作规范,相关的监管措施也不够完善,很多 规则标准的制定需要普惠金融提供者在服务过程中 慢慢摸索总结,这样往往也会增加金融业务的风险。 二是数字普惠金融机构存在垄断性风险。数字金融 服务机构对用户的金融数据可能会产生独占行为, 这样的数据垄断会使其他缺少数据资源金融机构无 法参与竞争,慢慢地很可能出现大用户平台吞噬小 平台的现象,市场效率会大大降低。
(三) 数字普惠金融需求者的使用风险问题
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农民,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这些人中不乏 会有些人对数字金融服务的接受性较差,这可能会 导致无法及时完成金融服务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 有效对接。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对物理网点的依赖程 度相对更高,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物理网点被数 字技术服务模式所替代,这部分金融需求者们可能 会从心理上产生技术性的金融排斥。同时,有些数字 普惠金融的用户还可能存在安全意识相对薄弱,风 险防范能力较低,操作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这都会大 大增加金融服务需求者的使用风险,进而阻碍整个 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政策的深入推进。
五、数字技术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和 监管体系
建立起完善的数字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 对于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是要制定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以有效 约束市场行为。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服务方 式,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相关立法部门应 给予高度重视,对于那些违法违规者要加大惩罚力 度,提高违法乱纪成本,严格规范数字金融行为。二 是要及时优化和改进现有的监管流程和监管系统。 在数字普惠金融模式不断创新的情况下,对监管人
,
I
河北金融
2020/09 ♦本期聚焦:金融科技与数字货币
员和监管工具的要求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为有效应 对数字普惠金融所具有的跨界性特征,要不断提高 各部门的综合监管和穿透性监管能力,加强部门之 间的监管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三是要制定明确的 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市场机构主体资质进行严 格的审核把控。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评估的方式来及 时掌握市场主体状况,切实保障良好的市场环境,避 免市场垄断的形成。四是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和信 息披露机制,以保证服务项目的公开透明,切实保障 每个市场参与者的合理合法权益。五是要不断提高 数字技术管理水平。构建覆盖大数据风控领域的全 方位、立体化的智能数字风控体系,加强对金融提供 者经营行为和操作行为的监督,使行业内可能发生 的信息安全风险事件机率得到有效降低,同时还要 时刻做好针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工作及应对措施。
(二) 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支付清算、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布局与完善是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重要保 障。在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深 入推进信用信息的征集、整合和共享,逐步完善社会 诚信体系,尤其要重点进行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 建设与生态体系建设。数字普惠金融交易顺利进行 还需要拥有完善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要不断扩大 贫困地区电信基站覆盖率,以保证网络的快速和稳 定,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大财政补贴以切实减轻使用 者的网络费用负担,加速普惠金融服务的推广。此 外,还要顺应5G时代的来临,加快我国新型基础设 施建设,稳步推进长远的战略布局,加紧时间补齐短 板,尽快突破发展瓶颈,推动我国数字金融服务迈上 新台阶。
(三) 提高公众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知水平
公众对数字金融知识的认知程度与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效率是存在正相关的,所以要 加大对数字金融知识的宣传与推广力度,致力于数 字金融教育的城乡地区全覆盖。要把城乡低收人人 群、农村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作为重点宣传对象, 向其细致讲解数字普惠金融的新技术和新政策,还 可以通过现场操作演示、现场教学指导等方式,让其 亲身体验线上金融服务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切实 提高生活中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公众参与度。同时 要切实加强对金融参与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适时推 进公众的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公众信息保护意识,为
其更好的参与金融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另外,还可以采取激励金、支付优惠等补贴措施促进人们形成数字金融消费习惯,以逐渐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1] 卫晓锋.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与监管[J].金融理论与实 践. 2019 (6): 49-54.
[2] 李海峰,彭家生,何微.数字金融服务对普惠金融发展的 影响研究:理论基础与经验证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9 (6): 139-145.
[3] 王姣,王文荣,马国温,王梓豫.应用数字技术推动城乡普 惠金融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9 (11): 126-127.[4] 邵钰萤.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 大学.2019.
[5] 王瑛.移动支付:数字普惠金融的有力支撑[J].中国信用 卡. 2016 (10): 90-92.
[6] 余文建,焦瑾璞.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M].清 华金融评论.2016 (12).
[7] 何宏庆.数字金融的发展困境与创新进路[J].甘肃社会 科学.2019 (1): 166-171.[8] Munyegera G
K, Matsumoto T. Mobile Money, Remit
tances, and Household Welfare: Panel Evidence from Rural Uganda [J]. World Development. 2015 (3).
[9] 宋晓玲.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J].
财经科学.2017 (6): 14-25.
[10] 唐文进,李爽,陶云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
级——来自283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广东财经大学 学报. 2019 (6): 35-49.
[11] 任碧云,李柳颍.数字普惠金融是否促进农村包容性增
长——基于京津冀2114位农村居民调查数据的研究 [J].金融研究.2019(4):3-14.
[12] Xie, P. , C. Zou and H. Liu. wThe Fundamentals of In
ternet Finance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in China” [J]. 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6 (3):
240-252.
[13] Malady L. Consumer protection issues for digital
financial services in .
Financeemerging markets[J]Banking & Law Review. 2016 (2): 389-401.
[14] 张号栋,尹志超.金融知识和中国家庭的金融排斥——
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6 (7): 80-95.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