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混凝土二次再生利用研究
2020-10-29
来源:爱问旅游网
表3再生混凝土的ASTMC1 202导电量 (4)定量评价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时,氯离子自然 扩散试验法强于氯离子渗透快速试验法(ASTM C1202 o 参考文献: [1]冯乃谦,牛全林,封孝信.矿物质粉体对砂浆及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 的影响[Jj.中国工程科学,2002,4(2):69—73. [2]胡红梅,马保国.矿物功能材料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JJ.武 异,主要体现在粉煤灰掺量大于20%的情况。前者试验结果是 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26(3):19—22. [3】谢友均,马昆林,龙厂成,等.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中氯离子渗透性 的影响【Jll硅酸盐学报,2006,34(11):1345—1350. [4】YURY A V,CLAUDIO J Z,et a1.Chloride penetration and binding in recycled concrete[J].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2008,20 掺20%粉煤灰的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强于掺30%粉 煤灰的再生}昆凝土,而后者则相反。这是冈为导电量的测定实质 上测的是混凝土的电导(或电阻),影响混凝土电导的因素有孑L 隙率、孑L隙连通情况、孑L溶液电导等,而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与 孔溶液电导没有任何联系,只与孔隙率、孔隙连通情况以及孔 径级配等有关,两者的影响因素不同。定性评价再生混凝土氯离 子渗透性能时,采用氯离子渗透快速试验法(ASTM C1202)具 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是定量评价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 时,建议采用氯离子自然扩散试验法。 3结论 (1)掺粉煤灰能有效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密实度,改善再生 混凝土的孔结构。 (2)粉煤灰对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有一定影响,随着 粉煤灰掺量的增加,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是先增强后 减弱,粉煤灰的最佳掺量为20%。 (3)粉煤灰对再生混凝土的导电量有显著影响,随着粉煤 灰掺量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导电量逐渐减小,减小幅度是先 增大后减小。 ・上接第71页 (1)掺加了50%天然集料的二7欠再生混凝土中,源于原混 凝土的再生集料占集料总量的14.5%,源于一次再生混凝土的再 生集料占集料总量的35.5%。后者的数量和所起的作用明显大于 前者。 (2)再生集料的高吸水性、多孑L性、自身存在的微裂纹以及 薄弱的界面结合力是限制再生混凝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二次 再生集料同样存在着上述问题。 (3)二次再生集料其本质构成和一次再生集料基本相同。 只要二次再生集料的性能满足相关的材料检验标准,就可以用 于相应的工程。 (4)通过改善生产工艺可以提高二次再生集料的性质,通 过改善界面结构可以提高二次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从 而拓宽二次再生混凝土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POON C S,KOU S C,LAM L.Influence of recycled aggregate on slump and bleeding of fresh concrete[J]Materials and Structures.2007(40): 99-1O6. 【2】POON C S,SHUI Z H,LAM L.Effect of nlierostructure of ITZ on toni— 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prepared with recycled aggregates[J].Con— strue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2004(18):461—468. [3】孙跃东,肖建庄.再生骨料混凝土I Jll混凝土,2004(6):33—36. 【4j季天剑,王辉,陈荣生.再生水泥混凝土疲劳性能lJ】_交通运输工程学 报,2002,2(2):16—18. 15I余斌,熊进刚,扶名福,等.再生粗集料混凝土基本性能的试验研究【Jj. ・74・ (6):449—455. [5]YANG W W,QIAN J S,et a1.Effect of fly ash on frost—resistance and chloride ions diffusion properties of marine conerete[ ̄.China ocean engi- neering,2009,23(2):367—377. [6胡波,柳炳康,6]张李黎.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测试与分析[JJ_合 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32(8):1 240—1 243. [7]陈爱玖,潘丽云,王静,等.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试验研究硼.新 型建筑材料,2009(9):5-7. [8]张健,李秋义,杜俊,等.矿物掺合料和再生骨料对高性能再生混凝 土渗透性的影响IJ1.混凝土,2009(2):94—97. 作者简介 吴相豪(1965一),男,博士,教授,从事水泥混凝土和港工结 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单位地址 上海市临港新城海港大道1550号(201306) 联系电话 l391817247l 四J I{建筑科学研究,2009,35(5):200—204. [6】刘昕,张雄,李雯霞,等.国内外再生粗骨料研究新进展『J1.建筑技术, 2010,41(1):63—66. 【7】顾荣军,袁江,耿欧,等.再生骨料的基本性能研究[Jl_混凝土,2009 (9):85—86. [8]高启聚,丛林,郭忠印.废弃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在路面基层中的再生 利用『J1_公路交通科技,2009,25(2):20—23. [9】KOU S C,POON C S.Properties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prepared with coarse and fine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slJ1.Cement&Concrete Composites,2009(31):622—627. 【10]TAM VW Y,TAM C M.Assessment of durability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produced by two-stage mixing approach[J].J Mater Sei,2007 (42):3592—3602. [1 1】冯忠绪,姚录廷.水泥混凝土路面循环再生技术及装备[Jl_筑路机械 与施工机械化,2007,24(10):1—7. [12】陈云钢,孙振平,肖建庄.再生混凝土界面结构特点及其改善措施fJ】. 混凝土,2004(2):10一I3. [131陈云钢.再生混凝土界面强化试验的微观机理研究【J Jl混凝土,2007 (11):53—57. [14]魏鸿,凌天清,卿明建,等.再生水泥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结构特性 分析l Jll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5):709—711. 作者简介 梁济丰(1979一),男,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 单位地址 江苏省徐州市西阁街85号徐州空军学院机场工程系 (22 lOOO) 联系电话 130l396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