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十、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十、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2021-01-27 来源:爱问旅游网
十、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31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首先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书本,要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科学知识,应向人类的命运、人类的道德层面以及人的价值领域开放,向学科前沿开放。其次,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的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传统的学科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缺陷。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十一、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52 文章录入:coolmoon ] 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学生又是一个发展还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这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极大的责任。

2、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入来对待,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要承认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坚持“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要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外部的影响与支持。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十二、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50 文章录入:coolmoon ]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而且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更复杂化了。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检查、激发、指导方面,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的研究成果、经验或理论送上门来,然后不加思索地加以应用,而应该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活动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在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应当从专业型、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 师。

十三、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94 文章录入:coolmoon ]

1、服务。教育服务是时代发展带给我们的新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满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要服务得好,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服务对象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而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要尊重那些发展迟缓的学生,真心真意地看待他们,了解他们,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得到更多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调控。新的教学改革实施以后,师生关系更亲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但也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难以集中,教学任务完不成;新的学习方式与掌握基础知识之间难以兼顾,等等。这种开放的教学对教师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适当地加以调控。主要是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而帮助则更为具体一些,如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等等。

3、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4、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面对学生外,还需与周围其它教师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教师之间要有合作意识,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成材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尊重并倾听家长的意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协调一致。

十四、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有哪些差异?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64 文章录入:coolmoon ]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与传统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有着以下明显的差异。

1、单向性与综合性。传统教学观下,教师的教学信息交流为教师讲,学生听,是一种单向的传输方式。现代教学观下,信息交流为人与人、人与教材、人与网络、人与环境的综合传输,是一种多向性、多层面的相互传输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传输、综合、处理信息的过程。

2、专制性与民主性。传统教学观中,教师单向拥有权力,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学生的任务和责任是“应试”和接受评定。现代教学观下教师视自己为班集体中的一员,并在必要时提供建议以供学生参考,师生之间情感融洽,团结合作,具有民主性,更具有人文性。

3、统一性和差异性。传统意义下教学行为具有很强的统一性,讲究统一规格的教育模式。班级组合、课程开设、教学模式、

评定途径、人才标准都具有较强的硬性规定,教师以纯知识传输为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现代教学观中,教师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班级设置,可以有固定班级,也可以有按兴趣选修的临时班级;课程开设更具有开放性,结合了地方教材,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更紧密;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评定,人才标准,更为强调人才的个性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差异性,更适应“因材施教”的古训,更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4、承袭性与时态性。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多年来,教师一直沿袭陈旧的教学行为,代代传承延用,不敢创新,唯恐造成重大的教学失误,具有很强的承袭性。新课程理念倡导创新,要求广大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反思,研究改进,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用时代要求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创新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时态性”。

这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行为过程。

十五、教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任务观”?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22 文章录入:coolmoon ]

教师上课要完成哪些任务,应该有一个计划,但教学任务和一般的生产任务有着很大差异,它永远不可能像生产任务那样明确、具体。而且,课堂教学的进程是不宜也近乎不可能精确地以多少分钟来划分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依据实际情况、反馈的信息对教学任务加以数量上或难度上的调节。确实,教师要研究学生,要对课堂教学的情形作出某种预测,但是,又必须明确:不要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假如是经常地完全吻合,反而是一种缺乏创造性的表现。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感受不同,只要他们的大脑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不确定”因素。所以,一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具体任务,不值得大惊小怪。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在课结束时画上一个“句号”。但是,当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为某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时,下课铃声响了……。这就使课在结束时多了一些“问号”、“省略号”、“感叹号”。

其实,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是能够觉察到的,是显性的,还有一种隐性的教学任务是我们万万不可忽视的。在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中,在愉快的合作和交流中,在自主的体验和探究中,学生同样也在完成着某种隐性的教学任务。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探究中增强探究的能力,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着经验。这种隐性任务,多是课前没有也无法预料到的,它是一种“生成性”的任务。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隐性任务要比显性的既定的任务更有意义和价值。这就是在大力推进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确立的“教学任务观”。

十六、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18 文章录入:coolmoon ]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首要的任务。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尊重教材,超越教材”是新的理念。

学科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从理论上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现代教学主张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要问的得法,问到关键,问的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问题应由学生自己生成,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上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遵循教学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巧妙的安排。

十七、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用好课本中的问题?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02 文章录入:coolmoon ]

1、注重对新课程中课本问题编排意图的理解。

课程改革后,教材变化了,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学习问题中攫取营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到审视问题的高度,思考教材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知识间是怎样有机联系的,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关联,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这样,教者处理问题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 2、注重问题的挖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课程改革后,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得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恰当,可激发他们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分解问题,理清思路。让学生在问题的分解中,掌握到编题的意图,这样,学生便能灵活地学会自我提问,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问题,比较异同。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问题与前面有关联的问题联系,并比较,这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就更能透彻,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举一反三”,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课本中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探索才能解答,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问题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素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发挥问题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有机地渗透问题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 观。

新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课程改革后,教材中问题很多都联系到生产生活实际,我们应抓住它对学生有机地渗透人文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应强化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复杂艰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练。

十八、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提问要注意些什么?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30 文章录入:coolmoon ]

1、注意提问的目的。在新的课堂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本质有了重大的改变,即要转变成“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学习不单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把他见变成“主见”,把别人的结论变成自己的“思想”。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2、注意提问的功能。传统的课堂提问是一种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手段,一种学生掌握双基、形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工具”,它关注的是怎样通过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更多关注的是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呈现,形成问题情境,以加深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再通过信息的提取、加工产生新的问题意识。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发现、理解、研究、创造,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意提问的内容。传统的课堂提问内容,缺少高水平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尤其是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领域和其他非认知领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提问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突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4、注意提问的方式。传统的课堂提问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于知识的了解和理解,注重问题的答案,因而过多地采用封闭式的提问。新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提问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因此我们的课堂提问必须具有足够的牵引力,使学生动起来;必须具有足够的激发力,使学生产生多方探索的欲望;必须具有足够的推动力,使学生的思维爆发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争辩性、想象性、发散性、批判性和兴奋性。

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因此,为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一要构造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二要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三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

十九、为什么说转变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22 文章录入:coolmoon ]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传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

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因此,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次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十、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50 文章录入:coolmoon ]

1、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互动。

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只有坚持交往互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 (1)赋予学生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3)学会交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4)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完善教育内涵·。 ·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过去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所以很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影响了自主能力的发展。而新课程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提出了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要求教师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1)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2)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

(3)通过师生、生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应答,达到共创共生、批判反思、求异创新的目的。 (4)“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强调学习活动以探究为主,学生为主,交互为主。 (5)教师对学生要“导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 3、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不再是过分追求结果,而是重视了过程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再是停留在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而是讲究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对教师来说,要明确以下几方面: (1)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2)只有赋予学生的权力,才能让他们发展起自主的能力,教师不适宜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会严重妨碍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3)教师要警惕自己心中“糊涂的爱”,不要以“爱”的名义实施对学生的控制。

(4)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都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关系着课堂权力的分配与教育资源(时间、资料、场地等)的再分配,关系着教师价值的体现,需要教师进行自我更新。

二十一、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83 文章录入:coolmoon ]

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譬如,偏爱独立思考的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高。如果与他人一起学习,却有可能因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又如,喜欢小组学习的学生,在与他人一起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高,再加上他们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往往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比如说,学生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文章有一部分描写了鸟儿的动态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1)读了这一部分,你的眼前浮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想画的就画一画。(2)小画眉在干什么,会想些什么呢?你愿做一只小画眉吗?(3)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一下。(4)用一段文字写出你读了这段话以后的感受。(5)如果你是当地的农民,你会怎样向游客进行介绍呢?孩子们选择了一个方式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他们自动组建合作小组,善画的作画,能写的就写,会说的扮演“小导游”……十分钟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从他们不时呈现的有创意的图画中,从他们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中,从他们娴熟而又得体的导游词中,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了。

二十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99 文章录入:coolmoon ]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比如说,执教《上将与下士》一文时,学生在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要求他们再读上将与下士之间发生的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可以在文章的写作方法、人物的特点、词语的运用等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感悟能力,领悟文章的妙处,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特别强调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发现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这样的做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没有心理负担,而且给他们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求

知识的积极性。这时,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凝聚到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这一教学重点上来了。思考时,同学们神情专注,或在字里行间圈圈画画,或在文中作旁注;交流时,各讨论小组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的说:“我从‘疾步’和‘顶住’这两个词中,发现华盛顿是一个非常乐于助人的人。他帮助士兵完全是真心的,而不像有的官员一样,只是做做样子”。有的说:“华盛顿是一个上将,但他出门时穿着很普通,而且没有带一个士兵,可见他不摆官架子。”有的说:“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在写上将与下士时,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更衬托了华盛顿的伟大和下士的渺小。”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十三、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动和静的关系?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86 文章录入:coolmoon ]

1、“课堂吵闹”的背后隐含着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拥有自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动作和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动作和语言是学生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沮丧等情感。课堂纪律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十分宽松和谐的氛围。:‘课堂吵闹”也正是宽松和谐的氛围所产生的表象,也正是勇于课堂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 2、教师要管理课堂、驾驭课堂。

(1)要改革课堂的主体定位,建立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即由教师作为权威主体转向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要视自己为学生团体中的一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同行人。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学习中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体验,共同成长。 (3)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目标、内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张弛有度,整个课堂浑然一体,不必苛求课堂的绝对安静,确保课堂吵而不乱,闹而不散,收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动和静的关系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教师“管理课堂,驾驭课堂”能力的突出表现。

二十四、如何在师生教学互动中捕捉与利用生活素材?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95 文章录入:coolmoon ]

新课程理念倡导传授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与利用生活素材,实现文本与生活的相似律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生命的活力和色彩。教师要确立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的广阔泉源,远离就书讲书的教书匠习气。

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指向课文找生活,紧密联系课文,尽可能地搜索与课文相对应的生活主体或替代对象,建立起对应的关系。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可和学生一起去看看校园中、庭内院外的爬山虎,看看什么是“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阳光变成了绿色,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学生对课文中多次描写的爬山虎便有了更直接、更深切的感受。在课堂中允许学生把自己折来的爬山虎尽量按它本来的面貌粘贴到黑板上、墙上,让学生就坐在爬山虎旁学习课文。

再比如数学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的,而事实上,许多数学知识都有其生活中的原型,它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中,教者要根据课本学习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学习内容。概念的学习可以从生活素材中来,数量关系的得出可以从生活中来,可以演绎课本中的数学场景,如购物、做小小设计师、我是一个精明的农场主等等。学习数学知识之后,可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去获得深刻的体验。

二十五、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台作学习?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06 文章录入:coolmoon ]

1、明确分组、分工。实践证明,异质分组法是比较科学的一种分组方法,即依据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能力,以及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搭配。合作小组的人数,可以从2人配对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之后再逐步发展到6—8人。恰当分工是进行合作学习的首要任务。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要担任一个角色,如在学习《蜜蜂》一课时,由四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他们是:小组长、检查员、发言人、噪音监督员,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都有不同的职责。小组成员各负其职,职责分明,全面互助,因此每位学生都主动投入。在合作小组成员关系比较融洽的基础上,还可以实行角色轮换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任务,都能在自己充当的角色之中得到锻炼,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选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不是大事小事必合作,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团体性任务,而不是个体性任务。例如,学习《露珠》一课时,先让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画画、朗读、讲故事、做实验、表演等),然后每组任意点其他小组的一名成员汇报学习成果,被点到的同学就代表这个小组,集体荣誉感特强的孩子们群策群力,互相帮助。这种由小组之间的竞争所形成的合作学习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能够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真正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3、指导倾听与互助。因为年龄特点,学生常常急于表达而顾不上倾听,针对这一现象,除指导好孩子们有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听其他合作者发表意见时,不打岔,不插嘴,听清别人说了什么,哪里说得好,还有哪些不足,再想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帮助、收获;想我该怎么说。这一做法使孩子们的说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使说的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

4、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两三分钟的讨论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生刚读完课文,最多自学了几个生字、生词,想都来不及想,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学习情况了,学生无法触及较

深刻的内容,因而提出和回答的都只能是些肤浅的,甚至是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根本提不出或回答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合作学习了。因此,要真正落实小组学习的目标,课堂上就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

二十六、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43 文章录入:coolmoon ]

以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为学生的学习和主动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同时也要防止陷入技术至上的泥坑,切实倡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

如指导学生学习《威尼斯小艇》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上网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有的同学下载了介绍威尼斯位置的地图,有的同学下载了不同的威尼斯小艇的照片,有的同学下载了有关威尼斯旅游景点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有的同学下载了威尼斯城市的建筑特征的录像展示……这些资料与教材发生碰撞、摩擦和融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一般性学习上升为探究性学习,一般性获取上升为个性化获取。并且,学生参与网络资源搜集的过程,也是语文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且增强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学生速读和浏览的能力,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等也得到了提高。

又如,在网络资源下学完了《鲸》、《地球就诊记》等文章后,学生又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写成了《我是鲸》、《地球给人类的一封信》等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内容活泼,生动有趣。可见,学生积极利用计算机环境进行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二十七、如何处理好小组讨论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95 文章录入:coolmoon ]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还可能造成好学生的“垄断”,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教学中,在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十八、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20 文章录入:coolmoon ]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 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二十九、课程评价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14 文章录入:coolmoon ]

课程评价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的特点呈现出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即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发挥评价的教育作用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即认过分关注学生成绩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高。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即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如“学生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等。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整合应用,能使评价更清晰,更准确。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内在发展的动力。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利于相互沟通,增进理解,形成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即从过分关注结果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不但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更要关注学生获得答案的思维过程,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三十、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95 文章录入:coolmoon ]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发展性教师评价。 在评价内容和标准上,不再侧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1、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公正、诚恳,具有奉献精神、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精神。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关注

个体差异;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3、教学设计与实施。确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方案,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在评价方法上,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在评价方向上,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重在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评价手段上,注重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证据。通过分析,找出教师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在评价结果运用上,不只为考核、奖惩、评优,更是让教师明确促进自身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三十一、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53 文章录入:coolmoon ]

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科教学目标不但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学业内容,后者一方面是学科培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业好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中,必须对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给予关注。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自我评价,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自我反思能力。教师的一般做法是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时,让其他同学或小组给予评价。此外,有时教师也定期让同学和家长在成长记录上对学生进行评价。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通过多种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如有的学校在期末数学考试中出了“三张卷子”——基础卷、反馈卷和提高卷。基础卷着重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该卷做得不理想,可以通过反馈卷对没有掌握的部分进行弥补和强化,而那些程度比较好的同学在完成基础卷后可以做提高卷。这样给每一个学生成

功的机会,在评价与考试中注重学生差异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此外,很多学校给予学生多次的考试机会,只要学生觉得考试结果不理想,就可以申请重考,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其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如在物理、生物等科目中增加对实际操作的考核。在数学考试中要求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车棚,这样的题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索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决策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在英语和语文考试中施行口试,不但考察学生的语言应用的能力,还考察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表达和交际能力等。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采用即时的口头评价、谈心式的评语等都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要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十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34 文章录入:coolmoon ]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八个“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潜能。通过积极评价,让每个人深信自己具有一定的潜能,只要积极努力就能挖掘出自己的潜能。

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证实,人有七种以上的智能。要关注并鼓励学生发展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智能。

3、关注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包括学习上的落伍者、智能上的滞后者、家庭条件困难者,一般表现为自信心较弱甚至缺乏自信心。评价不能忽略他们,更不能伤害他们。

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5、关注“违规事件”。对学生偶发的“违规事件”,要移情、换位,问明情况,跳出框框,贴近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内心,疏导消极情绪,赞赏美好情感。

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教师的“无意伤害”常常会推倒学生心灵中的全部美丽,抵消学生所受教育的总和。

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多用“大拇指”赞许,不用“食指”指责;多用肯定的目光,不用无所谓的眼神;多与学生打成一片,不和学生“楚河汉界”……

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比如,要开展评比了,就让学生突击准备,言过饰非;要上公开课了,就让学生反复训练、精心表演……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诚信,另一方面我们却实施着这样不诚信的“隐性课程”。当我们以诚信为标准评价学生时,他们早已产生一种反作用力,并在内心发出强烈的抵触。如何使积极的评价因素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构筑真善美的“精神大厦”,学校和教师要做出榜样,摒弃弄虚作假反评价。

三十三、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75 文章录入:coolmoon ]

激励性评价就是使被评价者产生向上的欲望和动力,并获

得成功的一种评价手段,是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强它的实效,应该注意四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评价的前提,若违背这一原则,即使评价方法再先进、形式再新颖,也不会产生什么激励功能。因此,我们在进行评价之前,必须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对象,增强评价的实效。

2、指导性原则。评价应该体现引领、导向作用,使被评价者能明确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找出今后的努力方向,也从中受到应有的启发,因此,指导性原则是增强评价实效的关键因素。

3、探究性原则。评价应该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双方对自身的知识、能力重新建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评价中,教师应该始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最优的评价方案,最佳的评价效果,最适宜的评价时机等。这是增强评价效果的重要内容。

4、情感性原则。评价不能是冷冰冰的裁定或表扬、批评,必须情真意切,使被评价者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教师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亲切的握手,一个竖起的大拇指等等,都会让学生久久难忘。在评价操作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取得学生对评价的认同感。诚挚的情感是增强评价实效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十四、如何写好学生评语?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54 文章录入:coolmoon ]

一则好的学生评语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时,老师给他的评语是:“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老师以平静的语气,真实客观地刻划出了黑格尔“这个人”的个性、能力、取向、弱点和不足。今天看来,这份评语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一份评语只是针对“这一个”孩子而写的,那些与众不同、充满个性化的描述,那些丰富多彩、色彩斑澜的语言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注重学生评语的质量应做到:内容三评结合(自评、生评、师评),结构三层明确(亮点明确,特点突出,希望殷切),修订三步到位(班主任主笔撰写,科任教师联合修改,学校集中审订),让每则评语整体达到:个性鲜明,内容严谨,行文流畅,语言亲切,书写规范。激励式评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挖掘他们的长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十五、如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06 文章录入:coolmoon ]

成长记录袋的封面上应有一个目录,标明其中收集的项目,可以包括一些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测验,可以包括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的作业或作品、团体计划、日记、体现个性的个人作品(如拼图、绘画、数学小报等),还可以包括教师的表扬或建议、学生的感想(包括个人努力、在小组中的贡献及学习中的体验和收获)、成绩单、喜报、获奖证书、奖状等。对于像立体作品或过大的作品等不能放入成长记录袋的东西,学校或家长可帮助学生通过拍照收存,特别是一些值得记录的团体活动和作品。

成长记录袋应由师生共同建立和维护。教师必须提供保存成长记录袋的场所,并对如何评价记录袋作出评价的细则。学生则应负责完成、增加或撤销作品。教师应提醒学生选择作品

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要知道用它来说明什么,最好是根据某一个题目或者是某一项活动标准来选择。学生自己应有选择作品、评价作品的自主权。比如,有一群学生在讨论把什么放入成长记录袋时,有些学生要把一份全部答对的卷子放进去,表明自己这一部分掌握得很好。其中一个学生却有自己的看法,他放进去的是一张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2十3=6的卷子。他说:“虽然我这一部分也学得不错,但是我老粗心大意,这张卷子可以提醒我克服这个毛病。”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成长记录袋的激励机制并不意味着它只记录下学生成绩优秀的一面,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实质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让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努力的目的和方向,放入袋中的作品要避免形式和内容的单一,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反映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此,成长记录袋应是各类作品的汇集。

三十六、如何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13 文章录入:coolmoon ]

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主要指根据一定目的收集、记录多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学生全面活动的材料、教师或同伴评价及学生自我反思等相关材料,以展示某一时期学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和进步历程。如何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呢?

1、将学生成长记录袋灵活地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各个领域。如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与特殊学生的教育培训结合、与班级管理结合等。

2、要创造性地使用成长记录袋,如将成长记录袋集中应用于某一学习阶段、专题或具体技能,而不必贯穿于一学期或一学年,起到既达到目的,又减轻学生负担的效果。

3、要重视成长记录袋使用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和反馈功能。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意义主要在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目标,同时,也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和结果,更有利于将评价和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评价的效度。 4、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是由师生公论,还是学生自评或他评;选择是把成长记录袋作为整体评分,还是各项目单独评分;选择评分结果的报告与交流方式,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见。

三十七、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09 文章录入:coolmoon ]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是单向的。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

教师要用好教材,但不是只教教材,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与教材中的问题相联系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小组中交流的时间,交流后整合的时间,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主动学习,师生的互动常常会流于形式。 4、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②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②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化了的问题;④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⑤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

5、应该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 6、应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惜打乱、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形成良

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三十八、考试改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81 文章录入:coolmoon ]

1、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多考查实践动手能力和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联的、能体现综合应用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内容,少考一些记忆性、技巧性或速度性的内容。这一变革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打破靠题海战术、大量练习来增强技巧熟练性、速度和记忆准确性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策略,调整教育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2、在考试方式方面,打破惟笔试的传统做法,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见分不见人”的教育教学观念,关注“人”的发展。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重在给学生提供建设性改进意见,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成绩排

名,不应把考试成绩作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反馈方法应尊重学生的权利,以激励为主,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高。

三十九、考试办法不改。课程改革就寸步难行吗?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79 文章录入:coolmoon ]

考试作为教育测量的工具之一,它的存在有合理性和客观公正性。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也相应进行,涉及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结果处理及升学考试制度等方面。但考试改革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新课改以人的发展为本,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这不是靠改革考试办法所能达成的。真正影响和解决本次课程改革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观念,是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发展观等等。只有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正确观念,课程改革才能实施推进,否则是寸步难行。

四十、综台实践活动包括哪些方面?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76 文章录入:coolmoon ]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他是独立的、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五个特点:即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它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环节,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目标,以体验为根本

四十一、在实施综台实践活动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86 文章录入:coolmoon ]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遵循六个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探究,主要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集体合作探究的方式、还有跨地区合作探究的方式等。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的指导。在内容上要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指导好学生选题,在方式上,要善于协调好团体的力量。集中群体的智慧,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每所学校最好有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 的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应当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富有成效。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每周三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休息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各学校可以根据考察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要把信息技术有机融入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和实施过程之中。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四十二、综台实践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01 文章录入:coolmoon ]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大致有以下几步:自主选题、制定方案、探索实践、交流汇报。选择一个好主题就是拜了一个好老师。一个富有创意的选题凝聚着学生的体验和教师的智慧,传达着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利用问卷。教师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确立课题。如:你对什么感兴趣?想了解它哪些方面的知识?

2、社会调查。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手段。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发现一些自己不清楚或认为不好的社会现象及问题,从这些现象或问题中可以弓I发出活动主题。如:参观完造纸厂后,学生有了一些问题:造纸有哪几道程序?造纸与环保有什么关系?等等。

3、创设情境。有时,教师需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受到点拨,随之促使他们提出问题。譬如,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当地环境状况录像,激发学生产生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等,萌发探究的兴趣。

4、捕捉时机。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有时是一瞬间的事。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瞬间,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对学生由常见问题生成的其他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要帮助挖掘、升华。

四十三、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应遵循哪些原则?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06 文章录入:coolmoon ]

1、立足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和关注的生活世界中选择主题。

生活的世界包罗万象,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自我发展,只要是学生熟悉和关注的,都是选择的范围。因此,学生既可以围绕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选择活动主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增长、全球化趋势、战争与和平等;也可以选择发生在身边的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点滴小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如自己的成长历程、吃早饭的学问、邻里关系的处理、门前马路的交通、街头小贩的嘻杂、当家理财的经验、学校环境的保护等。

2、尊重学生兴趣(从学生的兴趣、特长出发,选择主题)

在主题选择时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选择主题,如临近春节,学生对过春节时剪窗花、贴对联、挂中国结、祭祖先等习俗产生了好奇,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确定“春节探源”的主题活动。其次,要认同学生的发现、思考,自觉遵循“学生为本”的原则。如学生在开展“社区的交通”活动时,发现社区的环境堪忧,于是在活动中可能生成“我给社区环境当医生”的新主题。另外,选择的主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水平相适应,并且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要特别注意的是,有的主题虽有一定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如果学生不感兴趣,也不能强加于学生。

3、注重本土性(根据学校、社区实际选择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应注重本土性,立足于每一所学校的特色,而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是学校特色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深入了解社区的资源环境,充分挖掘社区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关注社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焦点问题、围绕社区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选择活动主题,如农业耕地减少、城郊城镇化趋势、用水紧张、交通堵塞、建筑违章、社区绿化等。

四十四、设计综台实践活动方案应注意什么?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27 文章录入:coolmoon ]

1、应注意筛选课程资源

在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实施中,凡是有助于学生实现课程目标与价值取向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共性情况,还要考虑特定学生的个性情况,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素质背景,以及教师群体的情况,只有这样,课程资源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如扬州瘦西湖风景区是很著名的,扬州市内有不少学校与之毗邻,很多学生的家长就是景区的工作人员,有的还是导游,孩子们在耳漏目染中就受到启迪。如果确立“我是小导游”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学生就很容易地收集到景点内的美丽风光,了解当导游的基本素养和技能,从而活动也会开展得丰富多彩。再如宝应县曹甸镇是扬州市著名的幼儿园大型玩具之乡,该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若以“玩具企业的发展”为主题,开展实践探究与体验性综合活动,在校内外条件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注意方案设计的几个基本环节

活动方案是开展活动的必要前提,是为活动顺利完成而详

纫编制的施工蓝图。从活动主题确定到活动方案制定,需要经历前期准备活动、小组讨论策划、全班论证完善几个环节。 (1)前期准备活动

确定活动主题后,要围绕主题充分开展前期准备活动,大量搜集一切与主题有关的信息,为活动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如在“我为城市添光彩”的主题活动策划前,学生通过读报剪报、上网查阅、上街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为方案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2)小组讨论策划

在搜集了大量与活动主题有关的信息后,小组成员要进行活动情况的汇报交流,进行活动计划的策划,初步制定活动方案。活动策划过程,也就是一个培养规划能力的过程。 (3)全班论证完善

正如活动主题确定阶段,当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明确活动方向后,需进行课题论证和活动方案论证。论证的优点在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活动方案会更完善;观点交流,思维碰撞,可产生更多的思维火花;回答问题,阐述观点,可展示表达能力,培养科学思辨方式;集体研讨,平等交流,又是一个弘扬团队精神的机会。

活动方案的论证步骤可以这样进行:各课题小组在一个相对较集中的地方坐好,当由教师、社会相关人士组成的评审小组出场后,课题小组负责人开始介绍本组活动方案。方案阐述完后,评审小组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自由提问,小组成员回答(可抢答,也可讨论后回答)。在答辩过程中,小组成员可适当做些记录。为了保证活动有序进行,整个过程中可安排一名主持。另外,对时间也应有所规定。

四十五、如何评价综台实践活动课的过程?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41 文章录入:coolmoon ]

1、看展示的活动成果

在综合实践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展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方法和形式有多种。只要学生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有进步的喜悦、有“我能行”的自信,只要这样的展示活动能持续学生实践的热情;能培养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能给他们正确的人生体验,我们说都行。展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内容有:手抄小报或剪贴报、实践过程中的相关照片、小调查报告、体验日记或体验习作,倡议书、建议书、文娱节目表演、学生口语交流或师生问的口语交际、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当然,教师也可制作相关表格,让学生记录下实践中的成功体验,以方便学生进行成果展示。 2、掌握评价原则

评价是导向,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能持续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评价时应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坚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评价时他们最有发言权。让学生自评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树立。在自评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评,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真实性。

(2)坚持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是综合实

践活动6t策划者和组织者,对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有一个长期的、宏观的把握。学校能为学生的发展提出一个较为客观的建议,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家庭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和间接参与者,他们对学生在校外的情况最为了解。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大都需、要家庭的支持,只有坚持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相结合才能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十六、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92 文章录入:coolmoon ]

1、引导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如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访问、实验、分析、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这样既可以避免活动的枯燥单调,也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让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充分锻炼与发展多种能力。 2、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由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调查、采访、参观、实验、信息收集与整理、统计、分析等学习活动,就涉及到一些实践的方法与技能的问题。因此在活动开展阶段,教师要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与技术的培训,如:如何掌握利用工具书(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如何使用视听媒体?如何进行访谈?一个完整的调查步骤应该怎样设计?一个规范的调查报告基本格式是怎样的?如何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以帮助学生做好在不确定环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教师有所指导,就会大大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与规范性,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实践能力。因为有了一次这样的经历,以后参加类似的活动,学生就会做得更好。在方法指导上,要正确处理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着重在重点、难点的指导。

3、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 ‘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经验、物质条件等限制,在这方面可能会遇到些困难(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起步阶段尤为明显),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如提供一些图书的分类情况,或向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网址、书目,划定查找范围,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活动效率。 4、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条件、因素比较复杂,因此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协调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有关部门、机构与学生活动的关系,为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课程资源。

5、指导小组合作,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

首先,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明确分工,鼓励各成员积极承担责任。大家任务明确,各行其责,可以防止互相推诿,彼此依赖的问题出现。

其次,要弓[导学生相互支持、配合。在一个小组内,学生学习能力有强弱,家庭背景、学习条件也有所不同。在完成任务时,则特别需要培养学生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的精神。大家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彼此鼓励,共同完成任务。

要引导小组内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要给每个成员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发表观点的时间与机会,以防止组长独裁、好学生“一言堂”、困难学生成听众的现象。 6、指导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可能的手段,如写日记、录音、绘画、摄影等,及时记载活动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在诸多记录活动情况的手段中,活动日记既能全面具体地记录活动过程,又容易操作。活动日记需要记录的内容一般包括活动时间、地点、活动经过、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收获体验等。活动日记的记录形式,可以是纯文本性的,也可以是表格式的。表格式有两个优点:一目了然,便于查阅;记录信息较全面。至于表格的形式,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自主设计出各种形式活泼的表格。 7、指导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原始资料,有文本材料(各种读书笔记、调查问卷、实验数据、活动日记等),有音像制品(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软盘等),有实物(标本、模型等)。这些原始资料,是活动过程的真实记录,也为活动总结阶段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撰写各种报告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些资料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种对活动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积累保存工作。活动主题一旦确立,就要指导学生制作档案袋,在档案袋的封面填写:课题名称、研究人员、合作伙伴、分工情况、指导教师等。在活动展开阶段的各种资料及时放进档案袋,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8、拓宽思维,将活动弓I向深入

在活动开始实施阶段,学生兴趣较高,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碰到的困难也可能越来越多,这时,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为了保证活动顺利开展,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围难所在,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及时督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不断深化、思路不断开阔,这样就能保证研究向更深入的水平发展,让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深化下去。当然,不可急于求成,包办代替。

四十七;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98 文章录入:coolmoon ]

尽管各个学校的资源和课程创新的基础不同,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也不一样,但是,一般说来,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1、环境分析和整合。由于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而且不同区域的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时学校必须对自身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分析学生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和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等。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必须要整合为一个整体。宝应县水泅中学社区特点是著名的全国荷藕之乡,大多数教师和全体学生生长在荷乡,都与荷有着抽之不断、挥之不去的藕丝情结,这一独特的荷就成了“环境”整合的突破口和平衡点,据此开发出“荷之韵”校本课程。

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指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校本课程确定的目标,必须以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

开发活动的准则与导向,以防止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偏离国家的教育方针。而共性中也必须强调个性,学

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并以此规范和引导整个开发活动,以减少随意性,增加科学性,易于教师准确掌握。

3、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指学校为实现上述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措施。首先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组织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其次,让教师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自主申报课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进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最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学生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教师必须撰写相关课程的《课程纲要》及教学文本。

44评价与管理。评价与管理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保障和改进措施。它涉及制定校内评价制度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校内评价制度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和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应向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阶段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前一轮校本课程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后一轮校本课程的依据。在必要的时候,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可以从任何一个阶段开始。例如,在课程组织阶段或课程实施阶段,也可以进行环境分析或对课程目标进行修改。

四十八、校本课程开发中,怎样挖掘社区和学校资源?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85 文章录入:coolmoon ]

校本课程开发在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特定地域和社区发展的现实,那么,怎样挖掘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资源,开发出具有浓厚社区特色的校本课程呢?目前常见的思路有:

1、从课外活动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开发。在课改中,不少校本课程是在学校课外活动、活动课、选修课中生长起来的。因此许多学校以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技术为指导,将原来做得比较好的课外活动和活动课引导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上来。

2、发挥传统优势开发校本课程。有一些学校本来就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和传统的优势项目,如宝应城镇中学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发校本课程,将传统的足球运动进行分解,分别开设了“足球文化简史”、“足球运动”、“足球体验与欣赏”、“足球产业化“等校本课程。

3、充分利用学校及其所在社区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宝应水泅中学充分利用社区荷藕之乡的资源,开发出校本课程《荷之韵》,使学生不但秉承家乡传统产业,掌握劳动技能,而且通过荷文学、荷艺术、荷风情、荷精神的学习,厚实了文化底蕴,提高了人文素养,培养了开创精神。

4、从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对学校生命意义的认识高度上开发校本课程。一些没有上述条件的学校,可以从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如宝应城乡结合部的白田中学,从校门口的马路想到学生的生命安全,从社会上的不良因素想到学生的身心安全。学校以此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新课程实施后,他们认识到,学校应该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

及幸福成长的生命园地。他们开设了“呵护生命,健康成长”的校本课程。

四十九、开发校本课程的常见方法有哪些?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04 文章录入:coolmoon ]

1、合作开发法。第一,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第二,教师间的合作。第三,校际间的合作。如宝应县的荷藕之乡有几十所学校,面对共同的资源,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然后,由个别学校的独立活动再扩展到地区网络,从而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最后实现校际间的良性互动。

2、课题研究与实验法。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目前还处于有方向而无具体操作的“边缘状态”,而且这种状况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那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借助课题研究与实验方法,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带动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校本课程的探索性研究。如宝应水泅中学《挖掘生态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就是作为市级课题进行研究与实验,以积累经验,然后,再逐步改进并进行更大范围的开发。

3、对口支援法。对那些师资水平较低、办学条件较差、周边可凭借的课程资源较少的学校来说,可以采用对口支援方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一是实验学校对口支援非实验学校,二是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三是乡镇中心学校对口支援村办学校。

4、过渡法。过渡法是指规范学校原有的选修课和活动课,逐步过渡到校本课程,使这些课程真正地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真正地切合学校的实际特点,真正地实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宗旨的终极目标。以此将活动课和选修课逐步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运行轨道。

五十、校本课程开发中,怎样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

[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67 文章录入:coolmoon ]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社区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要求将国家课程标准与社区课程资源结合与融合。因此,我们要明确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和均衡发展,其内容无论从难度上,还是从选择与组织上,都应该相互协调、互相平衡,整合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

1、课程内容、方法和学生生活经验整合。国家课程关注学生共性的基本要求,作为弥补国家课程缺陷的校本课程,应着力于区域性和个性的基本要求,把课程与学生身处的环境和个人经验联系起来。如宝应水泅中学语文老师对第七册“荷”单元进行环境分析时,改变常规的课程组织方式,让学生走进社区,深入荷园去体验,泡进图书室去感悟,寻阅名家“荷”题诗文,结合自身经验与课文作者去交流,在碰撞中深刻领悟荷之美、荷之善、荷之情、荷之神。这样的校本课程将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所学的课程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身心结构中,成为他自身的一部分,同时又使国家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2、学科之间的整合。课程整合强调的是课程的横向联系,其目的是让特定的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相联系,使学生能够把

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以提高综合知识的能力,获得综合经验。为此,校本课程的编制应致力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提倡按需要把跨学科的内容组织成教学主题。如蒲松龄在宝应做了一年的幕僚,而且创作《聊斋志异》。由此我们结合语文学科开设了“蒲氏文化”的校本课程,要研究蒲氏文化,就必须要了解蒲氏的生活朝代及社会现状、创作素材及情感状态等,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这其中就包含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民俗学、地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开发出这些相关的学科内容,还可以开发出与此内容有关的网络资源、社区资源,同时也可以开发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馆等课程资源来加强学生对“蒲氏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获得全面的认识。

学校的生命意义

[ 作者:郭长庆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75 文章录入:醉里挑灯看剑 ]

学校是什么?面对这个貌似简单却十分深刻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有人说:\"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又有人说:\"学校是读书的地方\"。居于这种认识,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书本与课堂置于学校的核心地位,而把学生视为被规制、管理的对象、附庸,学校教育变得越来越强制而专横,以人为对象的教育被扭曲为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而从前的我,也与其他人一样,在实践中,有意无意地重复着教育的悲剧。

现在,如果再问学校是什么,我说:学校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机器,而是一个生命联合体。在这里,学生、教师、校长、家长追求和实现其生命意义,教育的本质是促进生命逐渐觉醒和显现。学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学校应当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应当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帮助的地方,应当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乐园。当学生从各级学校走出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带着信心和理想。只有这样,学校的生命力才会永不枯竭,永远显示出它的生命意义。

关注学校的生命意义,是我的办学理念。 一、自我教育--教育的人性化回归

当校长把学校的生命意义视为自己最重要的办学理念时,他首先要关注学校的生活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上学期,我校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全校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找出不足之处,建立\"成长日记\",每天检查自我克服情况,集体中没有指责批评,只有互相鼓励,靠的是自我约定,自我教育。仅仅一个学期,每位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三年级有位小同学这样写道:\"以前我这个毛病,家长教育,老师教育总也改不了,现在这个毛病不见了,真奇怪。\"对学生自我教育焕发出的热情,取得的进步,教师不胜感慨地说:\"教育竟是如此简单。\"

触及心灵的教育的确很简单,简单到只需要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抚摩,一句话语。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师生只有在共同的交流中,方能感到生命的充实和意义。我校\"自我教育\"之所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并取得一定的成绩,首要的一条是尊重学生,实质是尊重生命。成长中的学生个体,都有一种向上的、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每一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情感体验,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一无是处的生命是不存在的。我们的责任是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感受到自我生命成长的意义。学校的传统活动那么多,教育资源那么丰富,只需要我们转换视角,赋予生命的意义,学校能不是乐园吗?

关注学生成长的自我教育,是教育的人性化回归,这种回归必然表现为德育生活化。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从人生历程角度看,生活德育不但贯穿学校生活的所有时段,而且超出这一时段向前向后延伸,是终身德育。

以往学校德育一直存在着大量的投入而实效甚微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德育的主体缺乏了解和尊重。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成长着的个体对道德有着不同的需求,而我们却无视这一切,习惯用成人的意志,社会的意志去教育,甚至去改造他们。而我们提出的道德要求,远离了他们的生活。

德育的起点应该是人的生活,日常生活世界是鲜活的人文世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校德育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提出的道德问题,如吃零食、乱花钱、不尊重长辈、不爱做家务、作业马虎、上课随便讲话、说脏话、不团结、斜穿马路等等,都是以学校生活、校外生活为依托,都是以他们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问题为切入点,因此阻抗小,收效大。

二、关注课程资源的生命力

课程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生命意义需要通过课程改革去体现,当校长关注学校生命意义时,他的视野必然要触及教学,触及课程,触及课程资源。

以前,我们总是把学生学得不好归结为教师的责任,其实是课程的设计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不仅要学习还需要运动,休闲、睡眠,甚至还需要有发呆的时间。课程不是要求学得越多越好,教得越多越好,而是回答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整体性的结构框架,校长应该有课程意识,站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视野上,去策划联结学校的教学行为、管理行为。

我并不反对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的诠释。从实践中,我感到课程应与文化相联结,这样会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从课程的生命力上去把握、去开发。

从文化哲学上看,课程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是文化得以传递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它揭示人的存在是一种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生活。课程改革要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整体课程超越。\"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多元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仅靠一本教材进行教学显然不行了,它只能是一个范例,需要引入相应的课程资源。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同样,在特定的学科领域里,课程资源也是丰富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开发课程资源意识。

比如语文学科,它的课程资源应该包括: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讲演会,辩论会,研讨会,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同行,共同去创造,去建构新的学习生活,新的教学生活,师生在互动中追求心灵上的沟通。

以往的教学改革,首先着眼的是教师,很少让学生参与,教师是改革者,学生是受益者。我校在实施体育与健康、品德与生活、英语、艺术、数学等新课程实践中感到仅靠一周几节课,几位任课教师是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课程标准应该同学生见面,让学生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把学生看成是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我们把课程标准打印出来,发给每位学生,让他们知道学习领域及目标描述,根据自身的情况去接近目标、达到目标甚至超越目标。实践让我们真切地感到: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只是被压抑着,只是没有施展的机会。倘若把课程注入生命的活力,就会点燃师生智慧之火,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作用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人类的文明滋润着成长的生命,谁能不爱学习,谁能不把学习视为终生的需要?

三、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同荣共进

在讨论学校生命意义这一重大命题时,不能不关注教师的发展。因为学生鲜活的生命是靠教师的成长所给予的。传统学校在教师中心、师德尊严背后,掩盖着对教师发展的漠视和遗忘。我们过多地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师的发展,使教师的职业带有了少许的悲怆。

纵观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参与程度和态度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应当清醒地看到,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面对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更多的是无动于衷,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校有一名教师,曾经在双聘中下过岗,现在,他带领科技小组代表大连市,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三届、第四届全?quot;头脑奥林匹克\"电视擂台赛上,连续获得\"特别创造力奖\"。赛后,中央电视台记者专程来校采访并报道。这位教师信心百倍地要带领学生进军美国,参加世界级\"头奥\"比赛。追寻原因,是教师个人成材动机的驱使,是教师一种个人的主动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的追求。只有教师具有了强烈的专业发展成就动机,才能不懈地追求自身专业技能和水平的提高。当然,作为学校必须是充满生命力的,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以学校为依托。在当前,应当建立教师与学校发展的\"共同体\",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而教师的发展需要学校创设发挥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舞台。只有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专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建立双赢的发展机制,才能成就新课程。具有促进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

总之,学校作为诸多生命体的集合,它也要具有生命力,在发展周期中,显示出它的个性、特色。作为校长必须清醒地看到,支撑着和保障着\"应试教育\"运转的学校管理制度,教师、学生的评价制度,教学研究及管理制度,有些内容已成为实施新课程的羁绊。课程开发、科研管理、教师培训等等制度与机构的建立正向我们呼唤。我们的时代是需要思想的时代,是呼唤民主的时代。教育改革最大的动力不仅需要制度、关爱、奖惩,更需要民主。民主意味着挣脱陈腐镣铐后的自由与解放。一个充满民主氛围的学校,每一个生命体都会澎湃着成长的激情。

让师生拥有智慧

[ 作者:陶继新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63 文章录入:david ]

富有思辨性的核心理念

朱教授说,新教育实验初始阶段的理念尚未形成,但他相信实践出真知,也出理论。事实上,他一刻也没有放松过新教育实验的理论构建。现在,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已经形成。这些理论不但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而且呈示出思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核心理念之一: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这里不是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突出“一切人”。朱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没有学生的发展。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无论他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让他们快速地发展。

新教育实验的目标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朱教授说,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成长并快乐着。

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行动”。朱教授认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不要坐而论道。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犹豫彷徨。从加入实验这一天开始,就要真正地动起来。

核心理念之二: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让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教授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我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老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核心理念之三: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朱教授对精神的作用高度重视,甚至有点儿夸大。他说,好多人都问他:你的身体怎么这样好呢?他说不是身体好,是精神好。自己也有高血压、高血脂。但有了好的精神,就有了一切。他认为,死人与活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死人的精神不再存在了。他说,有的人虽然活着,但精神不行,生不如死,与死人没有什么两样。这正应了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活者,他已经死了。”诗人虽然另有寓意,但朱先生却借此说明精神的重要性。重视精神,就要让人们不断地感受成功,从而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核心理念之四: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去年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了世界上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惟一入选的亚洲城市。那么,能说苏州就是亚洲最好的城市吗?当然不能。但苏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城市,它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两千五百多年的文化底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学校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对个体生命来说也是如此。朱教授荣登2003年度《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人物榜,就是因为他是一位最具人文气质的市长。他透过历史的眼光,长久以来一直探问社会人心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演进,深切感到在万众一心发展经济,人文精神的教育严重缺失、人文关怀异常匮乏的当下,人心的异化、社会的失衡以及城市的病态繁荣已是愈演愈烈。正是源自于这种“社会良心”深处的忧虑,朱永新一直在大力倡导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倡导民族精神的变革。这就是个性,就是特色。

核心理念之五: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朱教授认为,如果说当今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注意的话,那么,真正对于人类的问题,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文明的进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文明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或者说在我们这一代教育的手里走向衰落。我们经常说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要想让我们的孩子、老师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真正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他认为,阅读中外名著是对话的最好途径之一。

在潜能开发中获取“高峰体验”

如今,人们已能用“无土栽培法”让一棵普通的西红柿苗结出13000个果实,能让肉眼看不见的原子核释放出威力无比的能量。然而,作为万灵之长,我们能否开发出自身的“心理原子能”,使普通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呢?

人的大脑是一个动态的“创造物”,只要善于开发,就能够启动“心理原子弹”的按钮,使智慧迸射出绚丽的光彩;相反,人的大脑又呈示出天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伤其神经,抑其中枢,潜能就会沉而不流,甚至成为一潭死水。朱教授说,长久的社会暗示,自然形成一种评价定势。你想激励一个学生,就不断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这样,再差的学生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行;你想毁灭一个学生,就不断地说他“不行不行你真笨”,这样,再行的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笨。可见,只有自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取“高峰体验”。所以,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启动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让学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一个停止撞击成功的学生,就意味着对自己失去了自信。

教师一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朱教授的及门弟子苏静教学不足一年,她的一群十几岁的学生就能背诵100-300首诗词,并能在两分钟内任你命题,写出诗意沛然的佳作来。但苏静却说这本是自然之举,孩子们背诗、赏诗、作诗,正像花丛中的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转,树林间的小鸟婉转地歌唱一样,是一种生命的快乐。是的,潜能在有效开发并结出硕果之时,孩子们所感受到的绝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

朱永新先生非常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认为这是学生生命价值的体认。但有的并不是都如苏静老师一样是在师生共同发展,而是以牺牲教师的生命价值为代价。所以他反对所谓的蜡烛精神,不是将教师的精神与身体透支殆尽,而是应当与学生一样得到呵护。甚至,教师的发展比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没有教师的快乐,哪来的学生的快乐?没有教师潜力的开发,哪来的学生的潜力的开发?所以,要对老师说:“说你行你就行”,而且不是一次两次地说,而是千万遍地说;不是一天两天地说,而是天天讲。

让这一信息根植于教师的心里。而教师一旦拥有了这份自信,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为了激发教师内在的潜力,朱永新教授于2002年6月26日“教育在线”网站发表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明确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也写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

这是我所看到的最具特色的一个“保险公司”,它在相信人的巨大潜力的同时,又内含了一个“持之以恒,十年不止”这样一个必备的条件。两者的结合,才能到达真正成功的彼岸。

江苏盐城数学老师张向阳是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最早投保者。心存困惑的他,于2002年8月份向朱教授求教。朱教授送给他六个字:“读书,看网,写作。”张向阳老师心领神会,每天笔耕不辍。此前从未发表过作品的他,仅在6个月的时间内,就在“教育在线”上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作品,并在《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50多篇文章。在过去的十个月间,他用200多个夜晚写出了近30万字的教育日记。他在“教育在线”论坛上的签名是:“用我的生命,擦亮新教育之梦的火花。”他找到了自我成长的途径,具备了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江苏吴江市第一小学费建妹老师曾因打朴克而在当地小有名气。2003年参加新教育实验后,投保于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始尝试写点东西。渐渐地,对写作发生了兴趣,与朴克牌进行了永久式的告别。四个月的时间里,发表了十多篇文章。因其文富有激情,所以被人称之为“激情费小妹”。这激情是潜能开发之后的自然迸射,是获取自信之后的精神收获。

读书与写作应该是人的一种根本性的精神享受,在这种精神享受中获得全面的发展。热爱学习应该是人的生命本性,个体通过学习掌握人类的本质力量,由此体验人生的自由境界。所以一切教育大家在强调读书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写作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写教育随笔,叶圣陶力倡教师写“下水文”,朱永新教授让教师写教育日记。这其间似乎有一种本质的联系。因为没有读书与实践,就不可能产生好的作品。教师自己写不出好的作品,要求学生写作就失却了说服力量。没有教师的潜能开发这一生动的“教材”,也很难激发起学生内蕴的潜能。师生同写日记,无疑创造了一个共同发展的文化环境。只有为个体发展创建一个完美的、高质量的发展环境,并确保这种环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才能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理想发展。这种“环境商数”一旦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商数,就会产生一种始料不及的飞跃。

启动“营造书香校园”读书工程

新教育实验有一个“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日记、聆听窗外声音、熟练应用外语、建设数码社区、创建特色学校。每一个“行动”都有着独具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由于篇幅受限,记者只就“营造书香校园”略作铺陈,但愿读者能够从中窥一斑而见全豹,并进而领略这六大行动的无限风光。

朱永新先生相信“名师出高徒”这一古已有之的名言,但屈指可数的名师,往往令你投师无门。但他说并非无路可走,人们可以借助一个中介,去聆听名师的教诲。这中介,便是富有文化品位的中外名著。通过这些作品,穿越时空,去索取其思想文化的智慧。从这个角度讲,名师就在你的身边,就教于名师的机会俯拾即是。他说,在读这些作品时,他往往为先贤哲人出奇制胜的警策之语惊叹不已,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感。也有这样一种情况,哲人之言,恰与自己所思所想不谋而合,这会令你激

动不已,有一种与伟人心灵对话的美感体验,以及生命价值体认的特殊感受。

所以,几乎是每天雷打不动的两个小时读书,成了令朱教授心迷神痴的精神之旅。他说这是父亲送给他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在他年仅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让他每天书写两个小时的毛笔字。这种持之以恒的练习虽未成就一个书法大家,但每天5时起床的习惯却沿袭至今。这比他人早起的时间,就全给了读书。他说,捧读一本好书,很快便将自己带到一个宁静的港湾,不知时间流逝,不知烦琐纷争,惟有将自己融入宇宙自然的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悦。

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可谓一语中的,读书是一道教师必须跨越的坎。所以,朱教授在新教育实验区启动了“营造书香校园”读书工程。要求在小学六年中,师生共读100本课外书;小学生背诵一本中华经典,中学生背诵一本属于美文的英文书。他说,如果背诵了这些书,就会将其精华内化在学生的头脑里,后劲无穷,受益终生。他认为,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他提议设立“读书节”的提案虽然在2003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未能通过,但其志未泯。他说,在以后的政协会上还要继续提交这一提案。

2003年11月于苏州举行的第三届世纪教育沙龙的主题就是“营造书香校园”,与会人员专门就“读书”这一民族发展大计进行了交流讨论。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发表了题为《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的“阅读宣言”,倡导在校园营造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并以此为突破口,建设书香社会,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沙龙组织还审订了《新世纪教育文库》,2004年版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教师阅读推荐书目,讨论了《“营造书香校园”行动计划》(草案)。《计划》祈望看到:“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能捧起一套经典,拒绝粗制,拒绝盗版,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用最精心的阅读,来填实比天空还广阔的心灵;”“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能坐拥一壁藏书,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雨,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物理,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其中;”“每一所中国学校都能开设一门课程,阅读精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便是“营造书香校园”读书工程受惠的学校之一。他们于2003年夏季举办的为期一个多月的第二届读书节,让“书香”成了校园失传已久的一道最美的风景。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生向图书馆推荐一本最受感动的书。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是一张统一格式的“捐书者赠言”与签名,以示对捐赠者的尊重,并希望以此来提示本书新的读者:这是一本某一个高尚者的一次高尚行动,请你尊重并保护这一份高尚。学校还刻制了一枚“万里国际学校中学开架图书专用章”,表明这是一场爱心与文明的传递,请您把它平安地传递给下一个万里人。读书节过后,读书的余香依然不绝如缕。高二“读书节”“书香系列”之“青春吟”诗集已经“出版”,学生的《读书随笔》编辑工作也已准备就绪,可望2004年开学之际问世于校园和展示于“教育在线”。

读书需要良好的环境,也需要条件的便利,因为便利会使读书变得轻松愉快。朱教授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考察中就充分感受到了这种便利所带来的愉悦。比如在美国,你只要持当地人写给你的信,就可以到图书馆借书。还书也无需办理什么手续,尤其是社区图书馆,门口都有一个还书的箱子,顺手将书往里一扔即可。所以,他很希望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供学生随时阅读。这样,既省却了烦琐的借阅手续,又没有了开放时间的限制。有人担心如此状态有可能造成图书的丢失。但朱教授却说:“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即使有的孩子真的把书拿回自己的家里,说明他非常喜欢这本书。孔乙己还说窃书不算偷呢,孩子爱书就更不是什么坏事情了。”

朱教授的意见得到了回应,江苏一些学校开始对此发生兴趣。常州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在教学楼的每一层都设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图书大角”。放学之后,孩子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这里阅读;有的孩子回家后写完作业想看书了,也会跑回学校阅读。结果,非但学校的书没有少,有的学生还将自己家里的书拿到了“图书大角”里。这种没有围墙的“图书大角”让学生在心灵放飞中享受读书的快乐,在心理自然状态中尽情地汲取与古今中外“名师”对话的精神营养。

朱永新教授说,新教育实验的目的不单单让人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智慧。他说,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让师生拥有智慧是智者之言,也是新教育实验走向真正成功的内在归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