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沧州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沧州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2020-07-30 来源:爱问旅游网
沧州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沧州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12-02-02 11:08:00] 点击次数:[39

]

“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市工业更加突出科学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速,增长方式显著转变,发展质量全面跃上新台阶的五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市、打造冀中南区域经济增长极和隆起带”宏伟目标,从全市工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立足工业总体规模、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企业管理、整体竞争实力、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制定全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紧抓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沧州要成为环渤海主要经济增长极和隆起带”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坚持以总量扩张与质量改善并举为原则,以提高工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克难攻坚,锐意创新,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发展目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质量效益持续改善。从总量扩张看,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5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02倍;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60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5倍。从效益质量看,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31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1倍;实现利润20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04倍。工业对地方财政入的贡献份额达到6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0%,比“十五”期末提高80个百分点。

二是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工业投资逐年加大。“十一五”以来,通过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和投产见效,结构趋于优化,初步实现了由小规模向大规模、由传统式向现代化、由分散式向集群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由资源型向技术型“五个转变”。五年间,全市共实施工业项目1450项,完成投资1700多亿元。工业结构逐步由单一的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导形成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冶金机械制造、轻纺等五大产业共同发展的工业格局。

三是规模企业不断增多,大型企业作用突出。积极实施“三五八十”工程,至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822个,比2005年的913个增加909个,主营业务收入超3亿元的企业120个。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4个,80亿元的2个,50亿元的2个。“三五八十”企业完成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总量的70%以上。

四是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产业集群作用明显。按照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原则和行业集聚、产业对接、资源共享、循环经济的要求,初步形成了沧东工业园区等 64个工业园区。由于工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我市已形成一批初具规模的的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产业集群,如盐山管道装备产业集群等,使我市工业整体规模、产业集中度、配套能力、技术水平等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建设沿海工业强市为目标,坚持以产业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聚集区、沿海经济带、新兴工业化体系建设平台,提升壮大传统优势和培育新兴产业并举,全力推进“三五八十”、“两升一换代”工程,有力支撑重要临港经济“增长极”、传统能源清洁加工“示范区”建设,巩固提高沧州在建设沿海经济强省和环渤海开发经济带中的“隆起带”作用。 (二)基本原则

——市场引导与行政推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

调节作用,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强化政府的政策、规划、服务推动,塑造有利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环境,建

立起促进工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重点突破与全面协调发展相结合。根据现实竞争力优势和市场前景,确定产业、行业、产品发展重点,适时采取相关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工作,拉动工业整体水平提高。 ——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在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树立低碳经济观念,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努力提高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共同提高。

——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境内境外资源统筹配置,做大产业做强企业,高水平自主创新,高起点引进承接京津等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通过深化个层面的合作,壮大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 (三)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00 亿元,五年实现翻一番,年均递增15%。

——主导产业形成新优势。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冶金、机械加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在规模、产品、布局、工艺装备结构水平等方面显著提高,传统优势得以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依托主导产业建成国家现代工业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产业集群20个,重点行业在国内市场的基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积极培育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建成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5个。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家,其中国家级5家。工业发展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五年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25件。 ——工业聚集呈现新亮点。力争建成省级以上工业聚集区11个,进一步提高工业聚集效应,提升产业发展档次,壮大特色优势,优势产业资源配置达到新水平。到“十二五”末,省级以上工业聚集区工业增加值超过1300亿元,达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 70%以上。

——节能减排获得新进展。与“十一五”末相比,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

降10%以上,工业污染物排放降低10%,循环经济和绿色清洁生产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四)产业发展重点

石油化工产业:重点打造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合成化工、精细化工五大产业板块,建设重点工业聚集区,积累管理经验,建设健全的生态产业体系。石油化工以临港化工园区、任丘炼化一体化基地为平台,以中石油华北石油分公司、中石化沧州分公司、中海油中捷石化公司为龙头,形成3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充分利用炼油装置提供的裂解原料,启动百万吨乙烯项目的建设。重点发展产品链长、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石化中下游产品,优先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单体、功能性专用化学品、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等。煤化工业加快建设现代煤化工基地步伐,建设大型煤制气中心、IGCC,以合成气、氢气、一氧化碳、氮气等工业气体为纽带,向外延伸合成氨、尿素、甲醇、二甲醚、醋酸等产品,构建煤气化及相关产业集聚区,形成煤电化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打造化肥生产、储备基地、碳一化工基地,形成千万吨级煤化工产业集群,提高化肥及相关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结合沧州市钢铁行业的发展,适度发展煤焦化产业,大力支持焦炉气综合利用、煤焦油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尽可能提高焦化行业的盈利能力。化工新材料全力建设国家级合成材料基地。大力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及工程塑料,优先发展环氧乙烷、氯乙烯、苯乙烯、苯酚丙酮、双酚A、环氧丙烷、丙烯腈、苯胺、己内酰胺、PTA、TDI、MDI等合成材料原料,进一步延伸发展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尼龙树脂、聚氨酯树脂、ABS、环氧树脂、聚醚、聚酯、乙丙橡胶、丁腈橡胶、热塑性弹性体、改性塑料等化工新材料项目。加速产品规模化,为全市合成材料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盐化工业着力打造百万吨级氯碱生产基地,拉动TDI、PVC、三聚氯氰的产业发展。加快电厂浓盐水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与石油化工、煤化工结合,优先发展光气化产品,建设大型TDI、MDI及聚碳酸酯装置,实现氯气资源的多次利用,推动沧州聚氨酯、工程塑料产业的发展。精细化工拓展现有特色产品,积极发展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体份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等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及建筑、汽车、船舶、防腐等领域专用的产品。

同时大力发展光刻胶、超净高纯试剂、基板材料、封装材料、平板显示用材料等电子化学品。

到“十二五”末,石化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其中炼油产值1500亿元,化工产品产值1500亿元,较2010年增长2倍。建成一批500亿、300亿、100亿、50亿项目群,形成年3000万吨炼油,500万吨尿素、100万吨离子膜烧碱、100万吨PVC、120万吨甲醇、120万吨醋酸、100万吨聚丙烯和聚苯乙烯、120万吨碳四深加工、60万吨TDI和MDI、20万吨己内酰胺、20万吨专用化学品的生产能力。华北石化、沧州炼油厂、中捷石化等2-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沧州大化、金牛化工、东光化工、建新化工、华戈化学、旭阳化学、正元化工等8-1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或50亿元。

管道装备制造业: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三高”产品为重点,以加速产业聚集为动力,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好开泰特钢新型管件、宏润重工风力发电筒和核电管道制造、中孟管业高压大口径弯头、巨龙钢管大直缝埋弧焊管生产扩能技改、渤海能克钻杆扩建等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打造盐山管道输送设备制造、孟村弯头管件、青县石油装备制造、渤海新区特钢、中心城区钻采设备及塑料管材等五大基地。全市管道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规模结构、布局结构、产品市场占有率更具比较优势。

到 “十二五”末,全市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个数达到3650家,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年加工能力达到3000万吨;规模以上企业完成营业收入950亿元;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达到15—20个,营业收入超3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8—10个,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3—5个。 机械制造业:按四个层次确定重点产品,明确发展方向。一是具有相对优势的改装汽车、导热油炉、除尘设备、包装机械等成套设备,积极参与国家、省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配套。二是铸造、扣件铸造、摩托车、汽车零部件、汽车磨具、、车床、电线电缆、电子机箱等特色优势产品,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占有份额。三是高效节能、新能源、环保设备、核电等领域的设备及关键部件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品,要积极开发拓展,培育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新优势。四是我市机械制造业中汽车零部件、摩托车配件、

精密模具、电工机械设备等的成套产品,通过提高基础材质和工艺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水平,从而带动我市成套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 到“十二五”末,机械制造工业企业发展到12000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00个,从业人员50万人;机械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实现利税1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以上。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15—20个,营业收入超3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8—10个,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3—5个。

冶金(装备新材料)产业:实施大项目支撑,园区建设带动,一是在渤海新区建设占地20平方公里的钢铁产业园区,承担国内大型钢企向沿海地区转移的重任,积极引进大公司、进行大投入,迅速壮大我市冶金工业规模。到2015年,在渤海新区要形成钢1000万吨、镍铁40万吨、不锈钢180万吨的产能。二是实施好重点项目开发。中铁装备制造材料有限公司600万吨钢达产后,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重点开发汽车大梁钢、弹簧钢、铁路火车合金耐候钢、集装箱耐候钢、桥梁钢、船舶用钢、压力容器用钢、高档合金管线钢等特钢产品。中钢集团滨海公司一期8万吨镍铁投产达效并加紧谋划实施32万吨/年镍铁项目,逐步形成40万吨镍铁生产能力。渤海新区与北京太行国苑矿产资源有限公司合作生产100万吨不锈钢项目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形成年销售收入400亿元的能力。

到“十二五”末,冶金产业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以上。

食品工业:延伸乳品加工业,实施好小洋人工业园、乡谣集团奶源基地、乌兰布和乳业新建20条生产线等重点项目。乳品饮料、纯奶、奶茶、高档冷食、无菌液体奶等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加大。创新果蔬加工业,发挥枣、梨等果蔬资源优势,积极开发速冻、脱水、保鲜果蔬及果蔬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等新产品,推进果蔬加工产业化。提升畜禽加工业,产品向高档冷鲜、速冻、小包装系列、方便食品、全营养方向发展,重点开发低温制造先进技术和设备。重点建设好孟村大成肉鸡加工、肃宁东风养殖有限公司肉鸭加工、安格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百万优质肉牛肉羊生产、伊杰清真肉类食品有限公司10万头牛羊机械化屠宰等重点项目建设。壮大水产品加工业,提高水产品加工

产品比重,综合运用冷制、干制、腌制、熏制、罐制、鱼糜加工、调味等技术,加工手段加速向现代化工业加工方式转变,重点发展速冻、调理、即食等深加工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好黄骅鑫海公司3000吨水产品加工、任丘市龙涛公司1000吨水产品加工等一批重点项目。改造粮油加工业,以小麦、玉米、油料深加工为重点,着力培育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淘汰落后技术和产能,积极采用自动控制及信息化新技术,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开发一批方便、专用、特性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建设任丘市正大大发饲料、献县10万吨啤酒二期扩建、沧县植物油加工技改等重点项目。 到“十二五”末,入统食品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8亿元,销售收入21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7%以上;投资13亿元完成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5个;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

信息产业:加快产业聚集、技术升级、产品配套、企业规模扩张的步伐。线路板产业以沧县线路板工业区扩建、航凌等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为龙头,提升技术研发、信息交流、公共设施配套等社会化综合服务水平。电子五金产业加快产品由零配件向部件、整机的转变,进一步加大国际市场开发步伐。机电机箱产业加大技改投入,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争创自主品牌,扩大机芯产品比重。通讯器材产业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通讯铁塔、光电缆、基站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实施好华兴公司通讯数据五类缆、鸿宇公司景观通讯塔等重点项目建设。石英晶体产业积极扩大生产能力,水晶生产有600吨提高到1100吨,晶片产量达到3亿片。积极实施高压电晶体的技术升级,实施好SC切石英晶体频率片技改项目。

到“十二五”末,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60亿元。

纺织服装业:打造一批产业龙头,加速产品创新,强化产业链条建设。纺织业重点培育肃宁天虹、东光力科、南皮华远、吴桥越隽、泊头经伦纺织等优势企业。重点开发多纤维混纺交织面料、高支高密度纯棉织物、高档缝纫线、高档布料、特宽幅家纺和装饰用布等中高档纺织品,培育一批拳头产品。形成扎花—纺纱—织布—高支纱纺织的完整产业链。服装业重点扶持献县泛美、青县华大针织、泊头天骄服饰、肃宁小喜蝶针织服装等企业,提升服装

产品档次,完善“纺纱→织造→染整→外贸服装加工→外贸”产业链。皮毛业重点培植肃宁华斯、肃昂、博丹、天虹、鹏宇、天龙等优势企业。推广先进鞣制、硝染、设计和加工技术,开发生产高中档时装化、多功能化裘皮服装及裘皮饰品。完善养殖→市场(生皮、熟皮、半成品交易)→初加工(鞣制、硝染等)→裘皮制品深加工(裘皮服装、饰品等)→市场(裘皮制品交易与流通)”产业链。

到“十二五”末,纺织服装业实现增加值90亿元,实现利税56亿元, 纺织规模达到 252万锭,年产纱27万吨,织布13726万米,服装13200万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加大对工业的发展的领导和协调力度。市委、市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全市工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工业发展联系会议制度,协调全市工业发展,监督检查工业规划目标的实施情况,研究提出并督导落实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小企业发展和配套产业发展等,实行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套政策个工作机制,及时解决重点企业发展和大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加强督查和考核。建立工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将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明确目标任务。及时跟踪、监测、分析工业规划的执行情况,把工业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对做处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二)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1、营造优质高效服务环境。深化转变干部作风和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不断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大政策兑现力度,落实好各项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用足用活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和正当利益,规范行政秩序,严格依法行政,营造优质高效服务环境。

2、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行业

自律、协调、监督等作用。鼓励发展为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为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服务。积极鼓励民营资本组建行业担保公司,为行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3、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加快建立全市企业信用建设考核体系,以工信、金融、工商等部门和行业协会联合组织开展以金融信用为主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推动全市企业信用建设,积极倡导诚信经营,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营造有利于工业经济良性发展的市场经济秩序。

4、坚持依法行政。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必须坚决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为我市工业经济提供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良性发展环境。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1、优先保障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要素需求。对重点企业及对全市经发展有影响的项目从项目用地、生产用电以及煤运气等方面优先安排。 2、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设立沧州市工业企业发展基金,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等形式扶持工业企业。如扶持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鼓励企业争创品牌,鼓励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鼓励项目开发和扩大投资,扶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潜力大、前景好、后劲强的龙头企业等。

3、加大金融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改进融资服务、完善性用评估体系、开辟融资绿色通道等做法,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成立重点企业融资服务小组,负责协调重点企业的融资需求。建立政府、银行、企业联系会议制度,组织经常性的银企合作及项目推介活动,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整合信用担保资源,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争取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1、扎实推进品牌工程建设。以培育品牌为载体。发展品牌经济为目标,积极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工程,带动全市工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全面提高。在工业企业中开展评选沧州市优质品牌活动,通过对企业经济指标、技术创新能力、标准水平、质量体系、用户满意度、品牌影响力等评定,建立沧州

市优质品牌目录。对进入品牌目录的产品可优先由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国家和升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出口名牌等。

2、加大品牌建设扶持力度。集中力量保护、扶持、培育一批名牌商标,名牌产品和地方品牌,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建立品牌培育、宣传、维护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建立发展品牌经济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大对品牌产品的奖励力度,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向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倾斜,加大奖励力度。加强品牌保护,各有关执法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应加强对名牌产品法律保护。

(五)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一是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二是加速企业管理信息化。推进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管理信息化,为全市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示范。鼓励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实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促进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三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动企业上网工程,通过互联网展示企业形象、推销产品、招商引资、搜集市场信息和技术情报,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四是大力建设企业信息化的支撑服务体系。组织共性信息技术集中攻关,推广成熟的软件,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推广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示范企业信息化先进经验,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 来源:规划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