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C ) A.求闻之若此 B.不若无闻也 C.若屈伸呼吸 D.未若柳絮因风起 【解析】A像,如。B如。C你。D如。
2、下列句中“闻”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C )
A.不若无闻也 B.有闻而传之者 C.闻之于宋君 D.闻之,欣然规往 【解析】A听说。B听说。C使知道,使动用法。D听说。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 A.宋之丁氏 B.国人道之
C.闻之于宋君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助词,的。B代词,这件事。C代词,这件事。D代词,这件事。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D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闻之于宋君
【解析】A倒装句。B倒装句,状语后置。C倒装句。D被动句,“于”表被动。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尊君在不 B.身亡所寄 C.其人舍然大喜 D.因往晓之。
【解析】A“不”同“否”。B“亡”同“无”。C“舍”同“释”。D没有。 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宋之丁氏 B.又数刀毙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得一人之使
【解析】A助词,的。B代词,指狼。C助词,的。D助词,的。
7、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C ) A.可以为师矣 B. 与儿女讲论文义 ....C.其人舍然大喜 D.亦不能有所中伤 ....
【解析】A古今异义,可以凭借。B古今异义,子侄辈的人。C古今同义,很高兴。D古今异义,古义:击中甚至打伤人;今义:攻击和陷害别人。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亡:同“无”,没有) .B.奈何忧崩坠乎?(奈何:为何,为什么) ..C.若屈伸呼吸(若:假如) .
D.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中伤:伤害) ..【解析】C若:你,人称代词。
9、下列加点词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其人舍然大喜 太丘舍去 ..B.日月星宿 吾日三省吾身 ..C.终日在天中行止 止增笑耳 ..D.因往晓之 求闻之若此 ..
【解析】A “舍”同“释”,消除,解除;舍:放弃。B 太阳;每天。C 停留;只;D 都是代词,这件事。
10、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D ) A.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地,积块耳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判断句。B判断句。C判断句。D倒装句。 11、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解析】D是错误的。 二、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通假字,通“无”,无,没有。 ...②其人舍然大喜:通假字,舍通“释”,解除、消除。 .
③及其家穿井:古今异义,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 .④丁氏对曰:古今异义,古义:应答,回答;义:正确。 .⑤穿井得一人:古今异义,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⑥国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⑦得一人之使:古今异义,古义:劳动力;今义:用。 .⑧因往晓之:古今异义,古义:告知,开导;今义:天明。 .⑨国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
⑩闻之于宋君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这里使知道。 .⑪奈何忧崩坠乎?奈何忧其坏?:固定用法,为何,为什么。 ....
⑫奈地坏何?:固定用法,奈……何:固定用法,对……怎么样,怎么办。 ..2、一词多义: 之:
①有闻而传之曰:代词,代这件事。 ②国人道之:代词,代这件事。 ③闻之于宋君:代词,代这件事。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代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⑧因往晓之:代词,代杞国人。
⑨晓之者:代词,代杞国人。
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的。 舍:
①太丘舍去:舍弃。
②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 若:
①若屈伸呼吸:你。 ②未若柳絮闲风起:像,如。 其:
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何忧其坏:代词,它。 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闻
①有闻而传之者:知道、听说。 ②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③求闻之若此 :消息。 ④不若无闻也:知道、听说。 3、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①闻之于宋君:被动句,“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判断句+倒装句(状语后置),翻译: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告人曰:省略句,省略主语。(丁氏)告人曰。
三、课内简答题: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答: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穿井得一人》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3、《穿井得一人》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答:总结全文,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不可以讹传讹。 4、《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答:(1)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发生变化;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2)面对道听途说的信息,我们不能盲目轻信,随便传播,更不能以讹传讹。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5、《穿井得一人》中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穿井得一人》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答: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①、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②、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杞人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 9、《杞人忧天》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什么?“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什么?
答:杞人明白道理、解除了忧虑后的喜悦之情;晓之者为能成功说服杞人,解除他的忧虑而高兴。 10、《杞人忧天》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答: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告诉我们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11、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答:(1)我认为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的人,与“庸人自扰”同义。我们不应该为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而忧虑。应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2)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其实都是“杞人忧天”,在今天也十分必要,如果每个人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多一点替别人着想的意识,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 12、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①、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②、废寝忘食 。③、在“晓之者”的开导下“舍然大喜。 1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四、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①夔②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② 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 .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推荐,荐举)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从井里取水) .【解析】A确实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 C.有闻而传之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代词,这件事。B助词,的。C代词,这件事。D代词,这件事。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翻译:所以说“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
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你能
分别说出产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 答:“穿井得一人”错在“得一人”的解释,应是“得到一个人的使唤”,而非“挖到一个人”;“夔一足”错在“足”的解释,应是“足够”,而非“脚”之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