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因为有相同的文化因子,所以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一样的热血一样的种”;因为有相同的文化传承,所以我们说我们是同胞骨肉,“四海之内皆兄弟”。
文化传承着一个民族生存奋斗,世代沿袭下来的不朽精神。对于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文化宝藏,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珍惜、爱护,以一己绵薄之力去传承、发扬、光大。我们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不仅要保护中华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保护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
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及面临的困境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作为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民间传说、传统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祖国医药等。中华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有待我们继承发扬光大。 有人曾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誉为历史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的确,非物质文化是“活”的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不少民间绝技往往“人死艺亡”。因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如果没有获得“真传”并肆意发扬广大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复存在。所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随着老一代传承者的逐渐故去,这些文化精髓能否薪火相传的问题。
历史已进入到现代,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文明的进程越来越快,然而,在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人类面临着被物化、数字化、工具化的危险。人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幌子下,由于没有很好地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结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现代”没了。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一个乡镇居然找不到一家书店,没有一处文化场所;各文化站的任务除了写标语之外,几乎很难再有“文化活动”。乡镇文化部门职能作用得不到应有发挥的现象较为普遍,各地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只能被保存在老一代的口头回忆中,如缺乏传承,只会慢慢地消失。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当工业文化挤压了农业文化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危险;到了后工业时代,人们重新又发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于是,有识之士发出了“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号。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文化与经济密切联系,相互渗透,文化的发展虽然需要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却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保护中心,中国舞蹈家协会、安徽省文化厅、中共蚌埠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花鼓灯歌舞节暨蚌埠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蚌埠成功举行。以舞为媒,情牵四海宾朋;借会招商,共
谋合作发展。八方来客,云集蚌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据悉,蚌埠市还编印了各行业招商项目汇编128个项目,总投资达100亿元。这一活动既有利于促进蚌埠市经济的发展,又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真是一石二鸟。还有一年一度的淮南市豆腐文化节,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全球经济危机使许多行业黯淡无光,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发布的文化蓝皮书却显示,文化消费和核心文化产业在过去的一年里递势增长,不少部门创历史新高。业内人士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越是在经济衰退时期,人们越需要精神文化产品。在精神文化产品中找什么?事业受挫折,心理有创伤,需要渲泄,娱乐;事业怎么做,要在各种文化产品中找灵感,同时从文化作品中表现的经历和磨难,最后重新崛起的豪杰事例中增强自己的信心。这此观点都证明了文化对人,对经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我们终于懂得:未来的陷阱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就是说,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的未来大厦才是牢不可破的。如果眼高于顶,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坚守民族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应该是一个民族保持自身独特魅力以及竞争力的根基。
3.积极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近年来,我国各地展开了不少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调查与研究,如关于饮食文化,衣饰民俗的调查研究,关于节日文化,
民间信仰风俗的调查研究,关于婚俗和生育民俗的调查研究等,我国还公布了一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先后公布了一些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发展势头是可喜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成为政府的文化职能之一,所在地政府必须负主要责任,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一股风,要列入当地文化建设规划和工作目标,将保护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保护工作重点应放在基层。县乡镇政府应保证日常工作的开展,要关注相关场馆的建设,队伍的培养,活动的组织等具体工作。 乡镇文化站是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精神生活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应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健康文明的活动中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加强交流、增强团结、加深友谊并在活动中树立集体观念。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它是人们用以表达喜怒哀乐的重要手段,它产生并贯穿于劳动生产过程,因而才使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成为现实。
农村乡镇文化站应将农村文化阵地变成宣传政策,学习法律的阵地,让广大群众在活动中宣传政策、法律,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受到启发和教育,让它们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支生力军。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对农村文化的创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十分重要。当代农民不应该是目光短浅的实用主义者。狭隘的功利主义者甚至拜金主义者,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立足于现实社会的经济发展态势,汲取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养料,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为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具备相当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味,就是在扎实地铸造着我们国家文明而伟大的未来。 让更浓烈的文化之风吹遍祖国大地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