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阅读指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阅读时,可以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不求对这些词作过细过深的理解。 学习本文大体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辛弃疾由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了解他的词作及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性;
第二步,再读课文,体会联想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第三步,向课文外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注意抓住辛弃疾的\\'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抱负和这种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忧愁心情,以及这种抱负和心情在词作中的反映。 三、自读思考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2.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
4.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5。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6.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结合勾画关键语句进行。如果能画出以下关键语句,课文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2.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 4.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5。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6.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二、讲解提示: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志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
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三、小结课堂
总括起来看,辛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问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追求所决定的,也是他的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之处。
总括起来看,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特殊的人生历程,再加上才能和思想,成就了一个千古爱国词人--辛弃疾。 第三课时
一、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 联想和想象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
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联想的作用,可以结合练习二进行。因为文中联想和引用的史料、词作融合为一体,有时难以看出,教者可以适当作一些提示。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联想的作用上,而不要放在联想的分辨上。 在体会到联想的作用后,还可以结合练习四来训练自己在读书、表达中运用联想。 二、 练习讲解
1、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辛弃疾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参考答案:辛弃疾南归前,组织义军,追杀叛贼,押解叛将,满怀痛杀贼寇、
收复失地的壮志;南归后,当权者不让他有伸展抱负的机会,他被九蒸丸晒水煮油炸,干锤百炼。但仍不改对国家民族的一颗火热的心。于是,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历史把他逼上了词人之道。 2、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联想的作用。
参考答案:从辛弃疾南渡后被迫脱离战场的遭遇,联想到他的词《破阵子》《水龙吟》》,真实地揭示出辛弃疾胸怀壮志而无法实现的苦闷心情;从《摸鱼儿》联想到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不高兴的传说,又联想到朝廷闲置他二十年的做法;从《水调歌头》联想到词人闲居时的生活反应了出来。 三、小结课文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运用了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把栏杆拍遍
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因素: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狠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说铸,艺术的升华
运用联想和想象、展开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 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
变生肘腋:事变发生在切近之处。肘腋,比喻很近的地方。 笔走龙蛇:形容笔法笔势雄健活泼 整伤:形容内心极为焦虑。
二.讲述新课1. 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居的心情是怎样的
——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实“闲愁最苦”一脉脉此情谁诉。 2. 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 、烧烁,锤大时等,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 。 3. 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狠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如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大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家的心路两程,作者不仅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还运用了联想和想象。作者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次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
作者在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
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若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三.小结:
本堂课继续分析了辛弃疾成为政治词人的历程,并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政过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出来。 把栏杆拍遍
内容:全文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辛弃疾的心病:金区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一.复习提问:1. 过三峡的“第一人”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
主要是交通工具的原始和简陋,社会舆论的阻力,知识方面的局限。 2.“第一人”对人类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开拓向未知领域进军的道路,推动历史向前。 二.讲述新课:
朗读阅读提示,朗读课文,掌握文章的内容。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结实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的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初读课文,了解辛弃疾由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了解他的词作及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知识本文要告诉我们的主要问题。
在思考问题中理解文章: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酒宣纸,为历史流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南归之后,他才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2.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3.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熏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他本来是以身许过,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象屈原那样仰问苍天,象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腐烂远眺,望眼欲穷的形象。
4.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商贸心病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区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
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 2、是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在文中划出关键语句并归纳概括。 例:“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总括起来看,辛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追求所决定的,也是他的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之处。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特殊的人生历程,再加上才能和思想,成就了一个千古爱国词人——辛弃疾。 3、在散文创作中,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大事多指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性事物;大情一般指忧国忧民的情感;大理则多与民族气节、伦理道德等相关。本文正是实践这一精神的代表作。结合课文,谈谈本文所表现的“大事、大情、大理”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大事、大情、大理”的
——在文中,大事指南宋期间,光复故土的伟业。大情则指词人一腔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大理,则指词人一腔爱国正气和不屈不挠为民请命的精神。
结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在叙述辛弃疾如何浴血沙场,为国战斗的字里行间作者所说的大事。而辛弃疾被朝廷废弃不用,一腔忧愤在身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的大情大理。 4、“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词《水龙吟》的最后一句,它传神地表现了词人登高远眺时的动作,作者在这里把它用作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作品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并传达了他如今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而无处可使的悲愤之心。
5、本文是一篇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散文,作者以酣畅的笔墨为词人辛弃疾传形写神,将其豪迈绝伦的个性抒写得淋漓尽致。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通过生平事件与时间顺序一一写来。仔细阅读全文,思考作者这样构思有什么特点。作品从哪几个方面来突出人物最光彩的特点。 ——本文中,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将词人一一道来。而是抓住词人最为动人心魄的闪光点进行勾勒。并始终将词人的诗词创作的特色,形成过程与其生平交融起来叙写。作品分别从爱国、忧民、郁郁不得志以及在历史激荡、个体遭遇间所形成的词风等诸方面来突出词人的个性风采。 6、联想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7、对比手法的运用。
为了使辛弃疾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8、语言品析
仔细品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排比句和对偶句加以朗读并体会,并思考这样遣词造句在散文写作中的作用。 如:“南归之后。他手里……和无奈的自嘲。”“像屈原……只能热泪横流。”“词人本色是武人……大进大退。”……
——这些句子,简洁凝练,文采飞扬,不但读来朗朗上口,而且传神形象地表达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