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外核潜艇舱室空气组分特性研究综述

国外核潜艇舱室空气组分特性研究综述

2020-12-11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38卷第1期 2016年1月 舰船科学技术 Vol_38.NO.1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n.,2016 国外核潜艇舱室空气组分特性研究综述 余 涛 ,周家勇 ,徐德辉 ,施红旗 ,段 晨 (1.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05;2.中国人民解放军92337部队,辽宁大连116023) 摘 要: 核潜艇舱室空气组分特性是直接影响艇员健康和制约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改善舱室空气品 质,美国等核潜艇大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组分特性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本文以美国核潜艇舱室空气组分特性研 究为例,综述分析了其核潜艇舱室空气组分特性研究历程,并分别从常量组分、微量组分和气溶胶等3个方面归纳总 结其空气组分特性。分析表明,通过合理设计和控制,密闭人工环境中可以实现良好的空气品质,该研究成果对我国 开展潜艇等密闭人工环境空气品质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核动力潜艇;空气组分特性;室内空气品质 中图分类号: U674.761;X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7649(2016)1—0001—07 doi:10.3404/j.issn.1672—7649.2016.1.001 Researche on air component characteristics on nuclear submarine cabin YU Tao ,ZHOU Jia—yong ,XU De.hui ,SHI Hong—qi ,DUAN Chen (1.Wuhan Second Ship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430205,China; 2.No.92337 Unit of PLA,Dalian 116023,China) Abstract: Air component characteristic on nuclear submarin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n the submariner health and battle effectiveness,which influence them directl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ir quality on nuclear submarine,comprehensive studies have done on US nuclear submarine and made active progress.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f air component characteristic on US nuclear submarine,this article elaborate the research course 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ant components,trace components and aeroso1.The result shows that a favorable air quality can be achieved by the rational design and contro1.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significative in the researches of air component characteristics in hermetic area such as submarine. Key words: nuclear power submarine;air component characteristic;cabin air quality 0 引 言 核动力在潜艇上的应用,使得长期潜航成为可 能。此时,舱室空气组分(常量气体、微量气体和 气溶胶等)特性成为影响艇员健康和核潜艇任务成 败的关键因素¨ 。特别是弹道导弹核潜艇,作为 常重视舱室空气组分特性研究,经过近几十年的发 展改进,他们相继建立了一套目标一致、但实现途 径各有特色的大气环境控制体系 。我国在开展 潜艇或类似密闭环境空气组分分析研究时,也开展 了部分舱室空气组分特性研究工作,但研究基础相 对薄弱,组分控制效果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 。 大国战略核威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为任务需 要,单次巡航一般长达2~3个月,且期间基本无法 与外界进行通风换气。因此,美、英、法等国均非 收稿日期:2015—09—20;修回日期:2015—11—30 基金项目:海军装备预研资助项目 密闭人工环境的空气组分特性研究,有助于验 证大气控制系统效能和主被动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并为研究长期暴露对人员健康的影响提供输入。美 作者简介:余涛(1987一),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船舶大气环境综合控制。 ·2· 舰船科学技术 第38卷 国核潜艇的持有数量和任务频次均处于世界领先水 平,其对核潜艇舱室空气组分特性的研究具有显著 代表性。本文以美国核潜艇为例,对其相关研究进 行评述,以期达到以下目标:1)弄清核潜艇这一 典型密闭人工环境的空气组成特性;2)结合我国 2 研究历程 为创造良好的舱室空气品质,保证任务完成和 艇员健康,几十年来,美国针对核潜艇舱室空气组 分特性,开展了大量系列化研究工作。根据研究的 侧重点和方向差异,大致将其分为3个阶段。 特点,为我国开展潜艇等密闭人工环境空气组分特 性研究和大气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1 舱室特点 1.1 舱室组成及大气控制系统简介 美国核潜艇舱室一般由反应堆舱、首部舱室(作 战指挥和人员生活区)和尾部舱室(机舱)3部分组 成。根据首部舱室是否带有弹道导弹,又可分为攻击 型核潜艇(SSN)和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典型 SSN舱室布置如图1所示 。其中,用于舱室空气 品质控制的大气环境控制系统的关键设备,如全船通 风机室、中央大气监测系统(CAMS)等位于首部舱 室,并通过管路与各舱室连通。 图1典型攻击型核潜艇 Fig.1 Generalized schematic of a nuclear-powered attack submarine 美国核潜艇大气环境控制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提 供生命支持保障,确保90 d巡航周期内无需水面换 气,以及在丧失动力时的7 d呼吸需求 。为满足 上述要求,艇上装备了由制氧、CO:清除、CO—H: 燃烧、气溶胶去除和微量污染物控制等模块组成的 复杂系统来控制舱室大气组分 。 1.2舱室空气组分暴露限值 为保证航行安全和艇员健康,美国海军制定了 潜艇舱室90 d连续暴露限值(CEGL。。 )、24 h应急 暴露限值(EEGL )和1 h应急暴露限值 (EEGL ),并根据舱室空气组分特性和毒理学研究 最新成果进行修订更新,部分典型组分的最新容许 浓度限值见表1¨ 。 其中,根据艇员服役期间的暴露特点,CEGL 。 一般介于居住环境和工业场所环境标准限值之间。 2.1探索期 美国核潜艇舱室空气组成研究的探索期开始于 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8O年代,持续约30年,其 典型节点为首艘核潜艇服役(1954年)和美国国家 研究委员会(NRC)发布《潜艇空气品质》报告 (1988年) 。受限于认识水平和仪器检测精度,这 一阶段对舱室空气组分特性的研究主要针对常量气 体浓度控制、微量组分组成和典型微量组分浓度检 测,以及事故后的大气回顾分析研究。 通过本阶段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完善的舱室大 气环境控制和监测体系,保证了长期潜航时舱室空 气品质的控制和艇员健康,部分典型成果 ’” 包括: 1)明确了核潜艇舱室大气组成种类特性,为 大气质量主动、被动控制提供了设计输入; 2)配合大气控制系统设计与改进,实现了常 量气体的有效在线监测和控制; 3)通过多专业跨学科的调研分析,明确了导 致舱室空气品质恶化相关事故的污染物组成和事故 原因。 表1 美国核潜艇典型空气组分暴露限值 Tab.1 US nuclear submarine exposure guidelines 注: 不含苯; 不含甲烷。 第1期 2.2发展期 余 涛,等:国外核潜艇舱室空气组分特性研究综述 ·3· 次SSBN巡航期间舱室CO,浓度大于1%的时间比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01年是美国核潜艇舱 室空气组成研究的发展期,在常量组分研究的基础 上,美国海军对核潜艇舱室微量空气组分进行了系 统的测评研究。这一阶段,通过多种采样手段,如 采样罐、采样管等,对舱室微量组分进行了巡航全 周期回顾分析研究。 通过这一阶段近15年的研究,对舱室空气组分 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主要成果包括 : 1)明确了潜艇不同区域、不同航次,以及不 同艇之间的舱室空气微量组分浓度分布特性,初步 建立了核潜艇大气微量组分信息数据库; 2)明确了因蒙特利尔协定签订而导致的大气环境 控制系统状态变化对舱室空气微量组分浓度的影响; 3)对比分析了不同采样分析方法对微量组分测试 结果的影响。 2.3完善期 从2001年至今,是美国核潜艇舱室空气组成研 究的完善期。针对舱室空气组分特性,其开展了潜 艇大气健康评价计划(Submarine Atmosphere Health Assessment Program,SAHAP)研究,目的是建立评 估潜艇大气微量组分的方法,以反映艇员暴露于潜 艇大气中的真实状况。 截至目前,该阶段的主要成果包括 : 1)开发出部分重点关注组分的有效监测方法; 2)建立完善的核潜艇舱室空气质量实艇测试 体系,包括监测对象、监测部位和分析方法等; 3)结合新建和改换装后的航行试验,开展了 制度化的实艇测试研究。 3 空气组分特性 分别从常量组分、微量组分和气溶胶等3个方 面,总结归纳美国核潜艇舱室空气组分特性发展历 程和最新现状。 3.1常量组分 常量组分(O:、CO )浓度变化主要来自舱室人 员呼吸。对常量气体的有效控制是保证潜艇长期潜航 的基本前提。核潜艇诞生初期,受限于大气环境控制 系统水平,舱室CO 浓度长期维持在较高浓度。随着 对CO:毒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CO 吸收设备的改进, 舱室CO:浓度得到有效降低,图2为60—70年代546 例 。实测表明,通过大气环境综合控制系统改进, 美国核潜艇巡航期间舱室CO,平均浓度从60年代的大 于1%逐步降低到70年代初的0.85%左右。 20世纪70年代初,基于质谱原理的CAMS—I 装艇后,实现了舱室常量组分和典型微量组分的在 线巡检和自动存储… 。1994年,根据CAMS记录的 3.5万小时的水下航行期间舱室空气组分监测数据, 得到O 和CO:浓度出现频次如图3所示。从图中 可以看出,这一期间,舱室O,浓度稳定在20%左 右,CO,浓度稳定在0.4%左右。 图2舱室CO:浓度出现比例 Fig.2 Summa ̄of average CO2 levels on SSBN patrols 图3 O 和CO:浓度出现频次 Fig.3 Frequency of O2 and CO2 readings · · 舰船科学技术 第38卷 根据2003年报道,9艘SSBN和10艘SSN的相 的影响,开展了系列化专题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 海上短期航行测试和长航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改进 关数据表明,SSBN的舱室O:和C02平均浓度分别为 19.5%(148 mmHg)和0.35%,SSN的舱室O 和 前后舱室cO等空气组分浓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 1996—2001年期间,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增加 了核潜艇舱室空气回顾分析手段,如全空气采样和 C0,平均浓度为19.6%(149 mmHg)和0.41%”…。 3.2微量组分 3.2.1探索期 多种主动吸附采样管采样等¨ 。其中,针对同一艘 潜艇的多个航次不同采样方法的分析结果见表5和 表6;某艇巡航期间的污染物逐13浓度变化情况如 核潜艇诞生初期的随艇大气监测,即发现舱室 空气中存在很高浓度的总烃(即碳氢化合物),峰 值高达200 mg/m。左右¨, ,舱室总烃散发速率达 0.68 kg/d[ 。 文献[5]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给 出检出的125种微量组分清单及其主要散发来源。 这些组分中,主要为脂肪烃(60%~70%)和芳香 烃(25%~30%)。。 ,其中部分典型污染物浓度见 表2。相关研究报告表明,在这一阶段,由于舱室 空气品质不佳,美国核潜艇曾发生多起大气相关事 故,导致艇员健康受损或任务失败 。 简言之,受限于这一阶段的科技水平,舱室大 气微量组分浓度测试结果较为离散,多为定性分析, 且缺乏巡航周期内的浓度连续变化趋势研究。 表2美国早期核潜艇典型微量组分浓度 Tab.2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contaminants aboard early US submarines 3.2.2发展期 1987—1988年期间,美国针对3艘不同型号核 潜艇,开展了航行期间空气微量组分主动采样回顾 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 1)SSN上脂肪烃浓度相对较高,SSBN上卤代 烃和芳香烃浓度相对较高(见表3); 2)潜艇大气环境混合较为均匀,舱内各个区 域的各类污染物平均浓度基本一致,差异较小,如 某SSBN典型舱室部位浓度检测结果(见表4); 3)微量污染物浓度水平均在ppb级,但分析结 果均为短期采样样品,采样量远小于总周期的 10%,故不能确定艇员长期暴露量是否超过90 d连 续暴露限值。 90年代初,为了研究氟利昂替代对舱室空气组成 图4所示。结果表明,舱室微量空气组分实测浓度 均小于CEGL。。 。 表3 核潜艇舱室微量组分浓度(ppb) Tab.3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contaminants aboard submarines(ppb) 采样批次 1 2 3 表4 “阿拉巴马”号核潜艇不同区域微量组分浓度(ppb) Tab.4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organic constituents in selected areas of the USS Alabama(ppb) 机舱 辅机舱 住舱 餐厅 若 62 6l 88 78 甲苯 97 91 115 95 二甲苯 39 38 51 35 乙苯 7 7 1 7 辛烷 10 9 13 10 壬烷 7 5 7 6 癸烷 6 4 5 3 十二烷4 4 5 3 四氯化碳 3 6 4 2 三氯乙烷 151 148 234 153 三氯乙烯 28 26 32 29 四氯乙烯 2 2 3 2 氯苯 1 2 1 1 第1期 余 涛,等:国外核潜艇舱室空气组分特性研究综述 ·5· 表5 “阿拉巴马”号核潜艇不同区域微量组分浓度(ppb) Tab.5 Average results(±standard deviation)aboard different submarines(ppb)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基本明确了核潜艇舱室 空气组分时空分布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影响因素,建 立了舱室空气污染数据库,为后续开展艇员健康评 价打下了基础。 3.2.3 完善期 这一阶段,通过借鉴民用环境监测领域的最 新研究成果,结合SAHAP计划,开展了典型商业 电化学传感器的潜艇环境适用性研究 和典型微 量空气组分的被动采样技术研究¨ ,筛选和开发 出适用于艇上环境的典型污染物检测用电化学传 感器和被动采样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 完善了实艇测试方法,开展了制度化的大气质量 实艇测试研究,近年来开展的部分测试情况见 表7。上述大气质量实艇测试研究成果公开较少, 仅能通过第三方文献引用中获得部分典型空气组 分监测结果,如甲醛、乙醇胺等 。 表6 1996—2000年某核潜艇巡航期间微量组分浓度 (均值4-标准偏差)(ppb) Tab.6 Average results(4-standard deviation)for different sampling method aboard submarine(ppb) 全空气采样罐采样 Carbotrap主动采样管采样 巡航1 巡航2 巡航3 巡航4 巡航5 巡航6 巡航天数 12 12 15 41 27 34 1,1一二氯乙烯 32±31 29±21 12±13 15±24 10±6 8±9 二氯甲烷 11±9 10±6 12±4 6±17 5±6 3±2 三氯乙烷 56±61 51±29 12±13 39±41 55±34 43±35 三氯乙烯 未检测1±0.5未检测 1±9 1±1 1±1 苯 10±18 10±8 6±4 5±9 7±8 12±11 甲苯 18±14 22±10 9±9 19±21 18±8 28±15 乙苯4±6 6±5 2±2 7±12 9±17 7±4 临、间二甲苯 15±24 17±9 3±4 27±35 20±8 31±23 对二甲苯8±10 6±3 5±6 19±26 14±6 20±11 苯乙烯 2±2 2±1 1±2 6±11 7±3 6±3 1.3,5一三甲基苯12±13 10±5 7±8 84±105 47±28 96±63 1,2,4一三甲基苯29±30 31±21 19±22 276±275 176±106 433±265 表7 近年来的美国核潜艇大气质量实艇测试情况 Tab.7 Atmosphere trials on US submarines 图4某潜艇巡航期间舱室典型污染物浓度 Fig.4 Concentrations of 1,1,1一trichloroethane and formaldehyde aboard submarine 3.3 气溶胶 核潜艇诞生之初,美国即针对核潜艇舱室空气 中的气溶胶浓度进行了测试研究,典型测试结果如 图5所示 。其中,早期核潜艇舱室允许吸烟,为 了明确吸烟对舱室气溶胶浓度的影响,测试期间部 分时间禁止吸烟。结果表明:舱室气溶胶浓度在 0.35mg/m 左右波动,当舱室禁止吸烟时,气溶胶 浓度降低显著。 之后,随着静电除尘类设备的可靠性提高,舱 室气溶胶浓度显著降低,首部舱室气溶胶浓度稳定 在0.1 mg/m 左右,尾部舱室气溶胶浓度稳定在 0.2 mg/m 左右…。 ·6· 舰船科0.8 - 0.6 , 宣 · 善0.4 / . ^ 爱 0.2 /\ / 、,}\/_\ 一 , ·\ / ● .卜…… 叫禁止吸烟0 .. . 0 100 200 300 时间/h 图5 美国早期核潜艇潜航期间舱室气溶胶浓度 Fig.5 Aerosol concentration in early US nuclear submarine 表8 “怀俄明”号核潜艇舱室空气超细颗粒浓度 Tab.8 Uhrafine particle measurements recorded onboard USS Wyoming 2000年初,为了明确核潜艇舱室超细颗粒 (UFP,即直径≤0.1 m的颗粒)浓度分布,研究 了“怀俄明”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码头停靠和航行期 间舱室典型部位(机舱、控制室、厨房、住舱、辅 机舱以及休息室)的超细颗粒浓度情况 。结果表 明:核潜艇舱室环境中的UFP浓度水平不会对艇员 健康造成危害。首部舱室UFP浓度与一般建筑室内 浓度处于同一水平。尾部舱室UFP浓度相对较高, 但也低于大部分室外环境。 4 结 语 为了创造良好的核潜艇舱室空气品质,美国开 展了近70年的空气组分特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 著成果。研究表明: 1)通过合理设计和控制,密闭人工环境可实 现良好的空气品质,满足设备稳定运行和人员健康 需求。 学技术 第38卷 2)核潜艇不同部位、不同任务周期和不同艇 型的舱室空气组分之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 定期开展制度化的大气质量实艇测试工作,以明确 大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和主动、被动环境控制措 施的有效性。 上述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对我国开展潜艇、航 天和地下人防等密闭人工环境空气品质控制具有一 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KNIGHT D R,TAPPAN D V,BOWMAN J S,et a1.Subm. arine atmospheres[J].Toxicology Letters,1989,49(2): 243—251. [2] MAZUREK W.Submarine atmospheres[M].Air quality i’n airplane cabins and similar enclosed spaces.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5:351—382. [3] DIAMOND D,LUNN M,BOLLAN H.Royal navy subma— rine air purification—current and future[C]//3 1 Interna— 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ystems,Orlando, Florida,2001,7:9—12. [4] PEEL A E,ARSAC F,JOUANDON E.Control of the submarine atmosphere in the French navy[C]//AIAA 4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ystems, Barcelona,Spain,2010. [5] NRC.Submarine air quality:Monitoring the air in submarine. Health effects in divers of breathing submarine air under hyperbaric conditions[R].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1988. [6] 余秉良,刘爱竹,许峰,等.核潜艇舱室空气污染分析及 卫生学评价[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89,2(4):269 —275. YU Bing—liang,LIU Ai—zhu,XU Feng,et a1.Analysis and hygienic evaluation of air contamination in submarine chambers[J].Space Medicine&Medical Engineering, 1989,2(4):269—275. [7] 王腾蛟,章晓霞,刘洪林,等.潜艇空气污染物定性分析 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88,6(1):24—28. [8] 罗修裕,汪南平,肖存杰,等.潜艇舱室空气组分定量分 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0,8(2):157—158. [9] 张晓静,连之伟,兰丽.改善潜艇舱室热舒适和空气品质 的技术探讨[J].中国舰船研究,2012,7(4):11— 16,29. ZHANG Xiao—jing,LIAN Zhi—wei,LAN Li.Improving 第1期 余涛,等:国外核潜艇舱室空气组分特性研究综述 ·7· measures of thermal comfort and air quality in submarine cabin[J].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2012,7(4): 11—16,29. [10] NRC.Emergency and continuous exposure guidance levels for selected submarine contaminants:Volume 1[R]. National Academy Press,Washington D.C.,2007. [11] WYATT J R,CALLAHAN J H,DALEY T J.Sampling of submarine atmospheres[C]//2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ystems,San Diego,California,July, 1995:10—13. [12] TRENT R W.Air conditioning in submarines[J].ASHRAE Journal,2001,43(1):20—23. [13] MILLER R R,PLATT V R.The present status of chemical research in atmospheric puriifcation and control on nuclear —powered submarines[R].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Washington D.C.,1960. [14] CALLAHAN J H.WYATT J R.Real—time an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U.S.Navy submarine atmospheres[C]//2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ystems, Denver,Colorado,1999,7:12一l5. [15] CALLAHAN J H,DINARDI S R,MANNING C R.Diffusive sampling of US Navy submarine atmospheres[C]//3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ystems,San Antonio,Texas 2002,7:15—18. [16] EVANS T W,WERNER J,ROSE—PEHRSSON S L,et a1. Phase 1: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portable instruments for submarine air monitoring[R].NRL Memorandum Report,NRL/MR/6110—03—8704,2003,8. [17] DELEY T J,HAGAR R A,DANARDI S,et a1.Atmosphere trials on united states navy submarines[R].3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ystems,Rome, Italy,2005,7:11—14. [18]张卫东,余涛,田琬,等.美国密闭环境大气长期监测被 动采样技术研究综述[J].舰船科学技术,2015,37(1): 1—5. ZHANG Wei—dong,YU Tao,TIAN Wan,et a1.Review on passive sampling for long—term air monitoring on US enclosed environment[J].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37(1):1—5. [19]TANSEY W A,WILSON J M,SCHAEFER K.E.Analysis of the health data from 10 years of Polaris submarine patrols [J].Undersea Biomed.Res,1979,6(S1):217—246. [2O]JOHNSON J E.Nuclear submarine atmospheres analysis and removal of organic contaminants[R].Washington,D. C.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1962. [21]UMSTEAD M E,SMITH WD,JOHNSON J E.Submarine atmosphere studies aboard USS SCULPIN[R].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Washington,D.C.,1964. [22]JOHNSON J E,GHIANTELLA A J,SAUNDERS R A,et a1.Atmospheric contamination in USS TECUMSEH (SSBN628).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Washington,D. C.,1965. [23]MCCARRICK A.Measurements of monoethanolamine near a US navy carbon dioxide scrubber[C]//4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ystems, Barcelona, Spain,2010. [24]JOHNSON K J,HUGHES J M.Formaldehyde five—day passive chemical dosimeter badge validation study[R].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Washington,D.C.,2012. [25]BENTON P J,SLAVIN D E,DINARDI S R,et a1.The submarine atmosphere ultrafine particle study[R].Naval Submarine Medical Research Laboratory,Groton,CT,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