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论文如何带领儿童阅读与讨论“成长小说
优秀论文欣赏研究人生与文学的种种问题 ──如何带领儿童阅读与讨论“成长小说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蒋军晶
北京一家报纸做过一个“孩子爱看什么书,家长会给孩子买什么书”的调查,其中,家长对科普知识读物的认同率为62.5%,对童话的认同率为50%,对名家名着的认同率为18.3%,而对成长小说的认同率几乎为零。
这真的让人感到很尴尬,成长小说是儿童文学里的一个“大门派”,如果以量比较,估计要占儿童文学的半壁江山。但是“量”和“质”显然没有同步,孩子们总结了现在的成长小说的三个特点:一是不真实,二是“一点都不了解我们的想法”,三是“他们写的都是自己的童年”。虚假、造作、陈旧、成人化、教条成了孩子拒绝阅读成长小说的主要原因。想想也是,十几二十年了,想读优秀的成长小说,国内的还是得认曹文轩、梅子涵、黄蓓佳、秦文君、程玮这些作家。没有足够多的优秀的成长小说的出现才致使成长小说在儿童文学中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 不过,话说回来,在我眼里,只要成长小说够优秀,成长小说依旧是最适合在课堂上讨论的一种小说类型。那么,师生共读成长小说之后,可以围绕哪些话题讨论呢?西方的儿童阅读研究者认为围绕现实题材的小说应该多作以下讨论: 比较:把故事和自己类似的经历做比较,把书中的英雄与自己敬爱的人物做比较。 总结:总结作者要向读者传达的信息,至少回忆出导致故事结局的四个主要情节。 想象:想象故事的不同结局,证明这个结局的合理性。 说明:你认为怎样写可以使结局更有趣。 假设:如果矛盾、冲突不是这样解决,故事会出现怎样的结局。 调查:读物中提到的哪些问题你还想了解得多一些,你打算怎么做。 分析、归类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讨论话题可以分为三类: 1.与个人的连结的话题 我跟孩子一样,很喜欢那些“淘气包小说”,例如《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林格伦的《小飞人》《长袜子皮皮》,国内认知度最高的是梅子涵的《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以及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等,塑造的都是调皮、任性、馋嘴、好吹牛、喜怒无常、健忘这些性情的顽童形象,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或多或少总是能从他们身上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想想确实如此啊,再乖的孩子在内心里都想撒点儿野的。也就是说,优秀的成长小说是真的写儿童,写真实的儿童,写儿童的真实想法。这对现代儿童文学作家真是提出了挑战,因为现在的孩子,尤其现代文明进程中、城市化进程中的孩子,性格、兴趣越来越复杂,他们渴望成长,困惑和烦恼越来越多,例如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点讨厌父母亲);自卑的孩子(担心外表不出众、担心头脑笨拙);胆小的孩子;典型不合群的孩子;过于单纯的孩子;封闭型,很少和人交流的孩子;有早恋倾向的孩子;有亲人过世,情绪明显受影响的孩子……韩国研究儿童阅读的南美英博士就希望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家能与时俱进,为这些儿童创作相应的成长小说,她希望凭借成长小说为这些孩子作“阅读治疗”。
现代儿童文学作家确实也在努力以更丰富的视角更细腻地反映儿童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例如曹文轩的《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我飞了》,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系列,以及“安徒生文学奖”“纽伯瑞文学奖”中的大量作品,里面的儿童形象已经非常多元:开朗、自私、自闭、勇敢、有主见、唯唯诺诺、自信、自卑……看完小说,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带领孩子们在阅读中寻找自己、关照自己、确认自己、反思自己。无聊不成书,我们应该设计与学生生活连结话题,这既突出了成长小说的特点,又契合儿童的心理需求。那么怎样的问题是帮助孩子作个人联想的呢?例如: 你跟书中哪个人物有类似点?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1/2
你身边哪个朋友像书中的主人公? 书中的家庭跟你的家庭有什么类似点?
你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事情、有没有类似的经验? 有没有什么事件或地方让你想到自己的经验?
如果你是书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我喜欢你把生活跟故事联系在一起。 2.与生活连结的话题
我查阅小说教学历史的时候,发现在1920年前后,白话文兴起之时,流行过一段时间的“问题教学法”,民国教育家阮真曾经用讽刺的笔法,描述实行“问题教学法”后的各校的“盛况”:中学生变得“爱讨论问题。有所谓经济问题、劳动问题、妇女问题、贞操问题、遗产问题、亲子关系问题,还有最切身而最欢迎的恋爱问题、婚姻问题等等,闹得天翻地覆,如雷震耳了”。阮真所讽刺的小说教学法,却是我所向往的理想的状态,尤其是围绕成长小说的讨论,这样的“问题教学法”能帮助孩子在走进故事之后再走出故事,思考、提炼出适于自己的人生智慧和永恒哲理。 为什么说成长小说特别适合“问题教学”法呢?因为成长小说反应的就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经历的“问题”,展示的是主人公经历某个或某些对他而言的重大事件因而对人生顿悟的过程。这种对人生的顿悟,具体而言,就是对亲情、友情、爱情的顿悟,就是对生、老、病、死的顿悟,就是对真、善、美的顿悟,就是对幸福、痛苦、财富、贫穷的顿悟。亲情、友情、爱情、生、老、病、死、真、善、美、幸福、痛苦、财富、贫穷……这些词语,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词,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都必然要面对的。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书籍提炼具体的话题,例如: 1.英子成长中还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你对“离别”是怎么看的?(林海音《城南旧事》)
2.本说了几次“我爱你”?安娜又说了几次?你是怎么理解“爱是双方的”这句话的?(彼特·赫尔特林《本爱安娜》) 3.在剑桥女子学校求学的生涯中,海伦·凯勒遇到了哪些困难?你能谈谈“困难”和“成长”之间的关系吗?(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只要你有这样的意识,了解儿童,想帮助儿童,并且有这样的敏感,生活类话题俯拾皆是,下面这些话题出自台湾朗智思维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聊书与生活》一书,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贴近儿童方面的努力。 谈谈书中梦境的真假;探讨人掌控生命的程度;谈谈“好孩子”的概念;谈谈害怕的情绪;谈谈见义勇为;谈成见和刻板印象;谈抉择;谈怎样才算富有;谈孤独的感觉;谈受到打击的人;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谈怎样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3.与艺术连结的话题 成长小说既写出了儿童生活的种种问题,也把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体现得最充分。我们在借助小说关注人生各种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文艺本身。多关注“情节设计、人物命运的安排、情感纠葛、环境布置……”,但是我们在和学生聊整本书时,如果比较生硬地引进一些文学概念,反而“不易引起学生对于文学乐于阅读及富于欣赏的欲望”。所以,如何设计一些文学性话题,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很契合所读的书籍,对我们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下面这些话题无疑在朝这方面努力:
找出一句表达作者想法的句子;思考篇章的名称;从人物态度和想法的改变谈情节的发展;欣赏故事中的妙主意;讨论文化习俗对故事情节的影响;谈天气的描述所营造的气氛;从人物的外表了解个性;找出“言不由衷”的例子;欣赏细腻的风景描写;找出故事的高潮;分析小说章节的标题;找出关键性的一句话;探讨日记和信在文学中的运用;谈时间的描述所营造的气氛;讨论事物所象征的意义……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