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敢”与“不敢”断想

“敢”与“不敢”断想

2020-06-20 来源:爱问旅游网
“敢”与“不敢”断想

胡建新

大凡人生在世,总会有所“敢”,有所“不敢”。所谓“敢”,应该是敢作敢为,毫无畏惧,不怕歪风邪气,不怕恶权凶势,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所谓“不敢”,应该是谨慎为人,小心处事,唯恐触犯法纪,唯恐受到良心谴责,唯恐遭到群众唾弃。这样的“敢”与“不敢”,为正直的人们所身体力行。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敢”与“不敢”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刚正不阿的凛然正气和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他们在困难和邪恶面前,镇定自若,赴汤蹈火;在规章和法纪面前,谨小慎微,“胆小怕事”。一些共产党人和先进人物,更在“敢”与“不敢”的取舍中显现了崇高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不胜枚举。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该“敢”的他不敢,不敢弘扬正气,不敢抵制歪风,不敢见义勇为,不敢身先士卒,那些“和事老”、“面团官”、“好好先生”便是。而该“不敢”的他又敢,不该吃的他敢吃,不该拿的他敢拿,不该要的他敢要,不该出手的他敢出手,甚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胡作非为,无法无天,那些徇私枉法、腐败堕落的贪官污吏和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的地痞流氓便是。 正当的“敢”,需要勇气和胆略,这是显而易见、人所共知的。正当的“不敢”,同样需要勇气和胆略,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需要

1

超乎寻常的勇气和胆略。当不少人闻不正之风而动、大行其道的时候,当一些人随波逐流、兴风作浪的时候,当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翩然而至,不少人趋之若鹜、丢魂落魄的时候,你因“不敢”而站稳脚跟,不为所动,这正是无私无畏者大智大勇的表现。正如古语所云:“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论语》中记载的一段孔子与其弟子关于勇敢的对话,堪称精彩的注脚。子路问:“谁比较适合带兵打仗?”孔子答:“我。”子路反问道:“我不是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而且还勇于不敢呀!”短短一句话,把“勇敢”二字阐释得深刻透彻。 西汉刘向说:“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因惧怕某种东西而不敢轻举妄动、肆意妄为,是常人的普遍心态,也是不敢为的重要原因。古人将“廉”分为三种:“见理明而不妄取者,尚名节而不苟取者,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为了保全禄位而不敢获取不义之财,正像当年公仪休“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故吾不受鱼也”一样,依照现代从政的要求来衡量,未免境界低了一些,但这样的“不敢”总比“敢”好。只要你安分守己,不越轨违纪,无论动机和内因如何,照样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自律行为,仍然值得肯定。 事实证明,一个什么都“敢”的人,会走向罪恶;一个什么都“不敢”的人,会无所作为。该“敢”时挺身而出、毫不畏惧,该“不敢”时恪守规矩、不越雷池一步,这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更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我们应当好自为之。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