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 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 批评。
2、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名称。文 学作为一种活动,他包括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一种能动的意识形态评价行为,即站在一定的立场、根 据一定的文学理论思想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并兼并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 评价和判断。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 科。
6、移情:移情是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提出的一种美学概念,认为主体在接触对象 时,把自己的生命、情感移注到外在对象上去,是原本无生命的东西有了生命,本无感情的 东西有了人的感情、思想、感觉和意志,非人的东西因而人情化、人格化;在移情中,人的 “自我”得到自由伸张的机会,进入“非自我”的外在对象中去活动,这样,人的“自我” 就由有限到无限,由禁锢到自我解脱,获得充分自由,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7、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 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活动应有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一 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 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 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人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 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4、文学反映论:文学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1、生活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人类的生活 活动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人的生 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 造,并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2、陌生化:是由俄国的形式主义提出的。是指在观察描写事物时,摆脱日常生活中的“自 动化”,“习惯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而是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 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的描写它,以消除“套版反应”,以此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 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一种构思方式。陌生化把与人太贴近的事物或现象从身边推开,从而 造成似曾相识的陌生感。
3、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创造了这个理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 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 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 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包括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学派。俄国形式主义强调作品 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而新批评派注重作品的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在面对文学 作品的时候无需关注其内容,只要对形式结构进行“细读”就可以了。
8、巫术发生说:认为文学并非直接来源于巫术,而是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9、宗教发生说:认为文学源于宗教,宗教活动的内容形式直接导致了文学的发生,早期的 文学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
10、游戏发生说:康德认为艺术活动是人类想象力的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 合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席勒和斯宾塞发展了康德这一思想, 提出了过剩精力这一概念,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类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外, 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人们打发多余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就是游戏,它是艺术发展的早期形 式和艺术的本质。
11、模仿说:西方最古老的关于艺术起源的一种假说。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模 仿。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艺术是人类模仿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产物。
12、劳动说: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要满 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在史前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 信息,减轻疲劳等,从而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而舞蹈动作中多以采集种子等 劳动活动为反映对象。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中,诗、乐、舞三位一 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劳动动作、劳动号子的呼喊、劳动时发出 的声音和节奏)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13、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阐述并一直强调的问题。 物质生产发展与文学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指这样一种情形,即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 并伴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 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它显得快些,有时它显得慢些,有时甚至与生产成反方向发展。对 此,马克思指出这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一般言之,这种不平衡有 两种典型的表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 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 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1、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含义包括文 化含义和审美含义。
2、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语言艺术”或“美的 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 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正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3、文学的审美含义:即狭义的文学。指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 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文学不再指代用语言或文字传输的所有文化现 象,而仅仅指所有文化现象中富有审美属性的那一部分。这样,文学就成为与政治、哲学、 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不同的特殊审美形态了。
4、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 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其他 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了。
5、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 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其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人与人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行为与活 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它包含五要素: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文学作为话语行为,正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它决 不只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决不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社会话语实践。
6、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 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 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 话语蕴藉属性。文本的话语蕴藉特点集中表现为文本“含蓄”和“含混”两种修辞形态。 7、审美意识形态: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 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 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 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 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1、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 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2、艺术发现: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 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 悟。
3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
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 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4、想象:就其本义来说,就是“想出一个象来”,并对它进行反复思考、加工,换言之,想 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中心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 程。
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 分析材料并艰苦地思索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对所思主题(意念或形象)的一种顿悟。 其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亢奋性和创造性。
6、直觉: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 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 顿悟。
7、艺术思维:借助于再现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所从事的思维。它具有整体性、情感性和 创造性特征。
8、意识:在文学创作中,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 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9、无意识: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 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10、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 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11、简化: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 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12、变形: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型象的方式,实 现变形方式有:扩大、缩小、粘合、漫画、夸张、幻想等。
13、即兴:作家因受到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 地创作出某作品的状况。
14、推敲: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地把形象 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1、艺术真实:指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生活的内蕴特 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真 实。
2、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 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 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3、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 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 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4、“诗意的裁判”:是指对文学创造的评价,这一概念是由恩格斯在1883年12月致劳拉·拉 法格的信中评价巴尔扎克时提出的,他说在巴尔扎克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 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所谓“诗意的裁判”就是善与美的统 一,它既是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5、人文关怀: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关怀。它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 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独立人格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6、历史理性:是人们对全面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步力量的肯定评价,是认识活 动的一种价值取向。
7、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是一个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互动过 程。它体现为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又体现为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表层 结构、体裁样式、韵律节奏、表现手法)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
8、艺术形式:它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是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 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9、俄国形式主义: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 克布逊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 其成员多为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学生。他们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它的文学性, 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形式主要指语言。此外,俄国形式主义还提出了“陌生化”理论, 在当时及后来影响甚大。
10、英美新批评:二十纪二十年代发端于英国四五十年代盛行于美国的形式主义批评流派之 一,它的基本理论原则是:一、诗歌是一个客观的、独立自足的有机统一体。二、诗歌使读 者能够具体地、感性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经验。但由于新批评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性、忽视了文 学作品与历史现实的联系,所以在五十年代后期它逐渐失势,走向衰落。
11、形式美: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指从美的事物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独立审美 价值的各种形式因素及其按特定规律所作的有机组合。文学作品的形式除了对内容具有表现 和塑造的意义外,其自身也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如诗歌中的节奏美、韵律美、诗行排列美等, 在小说、戏剧文学及散文方面,结构上讲究对比、完整与风格上讲究多样、变化、统一等就 是追求形式美的表现。
12、“有意味的形式”: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一书中提出,他说, “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 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 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总起来说,形式之所以是“有意味”的,是因为它 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专业资料整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