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松散耦合系统: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研究

松散耦合系统: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研究

2022-01-24 来源:爱问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9期 松散耦合系统: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研究 张首魁 ,党兴华 ,李(1.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陕西西安莉 710068) 710054;2.陕西省行政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陕西西安摘要:将技术创新网络看成是由模块化结点形成的复杂网络组织,网络结点模块的双重性特征,使得合作创新 网络的整体性和模块结点的独立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协调,超越了传统的组织理论。Weick等的松散耦合理论为 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技术创新网络及其结点模块特征的分析。从网络整体性与模块独立 性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松散耦合理论映像的N—M(Network—Modularity)矩阵。提出了技术创新网络是一个 松散耦合系统的观点,并对技术创新网络的松散组织结构与弱耦合关系强度及耦合过程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技术创新网络;网络组织结构;模块化组织;松散耦合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6)09—0122—08 Loosely coupled system:research o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network ZHANG Shou—Kui,DANG Xing—Hua,LI Li (1.Xia'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School fBusioness Administration,Xia'n 710054,China; 2.ShaanXi Province Administration College;Department of Busiesns Administratoin,Xia'n 7 10068,Chia)n Abstract:We regard technical innovation networks as complex network organizations which are formed by the modular nodes,and the diploid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point module mak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tegrity of cooperation innovation network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module point contradiction needs to coordinate,which has surmounted the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 theory.Weickg loosely coupled theory has provided the new viewpoint to understand it.With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network and its module nodes,we construct the N—M(Network— Modularity)matirx that reflected the loosely coupled theory from two dimensions,which rea the network integrity and the module independence.Then we put forward that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s is a loosely coupled system、Additiona1. 1y,we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oosel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the intensity of weak coupling and the coupling process on technical innovation networks. Key words:technical innovation networks;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network;modulr organiazation;loosely coupled system 技术创新日益成为国家和企业用以获取竞争 力差异更多的是来源于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能 优势的源泉,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取经济利润的能 收稿日期:2006—03—18修回日期:2006—08—19 力。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使由不同的创新主体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02089);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50700009) 作者简介:张首魁(1974一),男,陕西合阳人,陕西省行政学院讲师,西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 区域发展。 12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企业管理松散耦合系统: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研究 作而形成的技术创新网络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 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Jos6 Maria(2004)指出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想要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已 经不能单单依靠自身的人力资本,必须在构建网 络组织时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并指出对网络 的研究缺少从网络企业间关系、企业自身与网络 关系的角度进行。 当今时代,组织可以借助于各种精巧的制度 安排与组织设计逐步摆脱对自然物的依赖,但却 无法摆脱对知识和日益庞大的模块化分工网络的 依赖,从而导致组织结构逐步转型为以动态分工 和知识共享为特征的网络组织结构。这种网络组 织结构表现出如下特征_2j:网络由若干有限结点 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模块或团队(结点)构成,并 通过各模块或团队之间的相互协调和互动关系来 凸显其整体性特征;构成网络的各结点模块或团 队具有自律、自适应和自我调节功能,结点可以相 对独立的行动或运作,解决网络结点与全局关系 的关键之一在于探寻有效协同的耦合。 本文从复杂网络组织的模块化出发,将技术 创新网络的结点看作模块化组织,在分析了技术 创新网络结点组织的双重性特征的基础上,运用 松散耦合理论(1oosely coupled theory),研究由模块 化组织构成的技术创新网络的组织结构特性。 一、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的模块化 1.技术创新网络与模块化组织 弗里曼(Freeman,1991)认为创新网络是为了 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架构的主 要链接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网络化的 组织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通过各种 方式而形成的技术创新网络各结点组织(模块化 组织)既独立运营又相互合作,因为技术创新网络 是一种既分工又合作的创新组织形式。 技术创新网络是典型的复杂网络组织,模块 化也日益成为复杂网络组织与治理的有效模式之 一,成为一种管理复杂系统的有用的方法与工 具 。模块是复杂系统的一系列设计规则,将系 统分为许多部分在相应的规则下交互运行,可以 最小化多余的信息流、减少冲突、提高相互间的协 调 。 “模块化”(modularity)概念最早是由赫伯特 ・西蒙(H.Simon,1962)提出的,随着市场变化加 剧和产品复杂性的增强,模块化应用范围逐步从 产品设计拓宽到组织设计。在过去20多年中,模 块化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以及产业结构的新本 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青木昌彦,2002): Ha ̄un Li,Susan H.Xu(2004)研究指出,在网络结 构随机群代替中,模块替代较单元要素替代在网 络联系维度上为优 。与西蒙把模块化理解为一 种在进化环境中促使复杂系统均衡动态演进的特 别结构不同,Baldwin&Clark(2000)认为,模块化 是一种有效组织复杂产品和过程的战略;他们将 模块化组织定义为:一个单元内部各要素紧密联 系,而与其它单元系统相对独立的单元系统 。。 进一步,复杂系统被分解为模块后,其要素的复杂 性表明各单元系统如何交互形成更大的系统。 2.模块化结点之间的耦合关系 在模块化网络组织中,结点模块自身的组织 设计保证着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甚至更小的模块 组织的聚合,其聚合的规则与程度影响着模块化 组织的运作效率与效益。这种模块化组织本身是 一个自律的子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子系统,其必 须与网络中的其它组织进行能量的交流和关系的 互动。网络组织不同于市场组织,市场组织大多 是以独立模块为基础的分工合作组织。唐方成等 (2004)研究了复杂网络组织结点间的合作关 系 ,表明网络结点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至关重 要,和谐管理的耦合机制具有在局部最优和全局 最优之间“适应性游走”的特征,并涌现出值得关 注的复杂性。从模块本身看,模块是存在一定外 部联系的独立功能单元,提升模块本身的效率不 仅要关注模块内部的效率,而且更要关注模块之 间的非分工合作——即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协调和 配合,模块之间的联动效应和协同效应,但目前的 模块化理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j。网络组织结 点间的耦合应该得到重视,从组织理论出发探讨 作为系统交互活动形式的组织本质分析,有利于 网络整体的效率与绩效。 12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9期 二、技术创新网络的组织特性分析 技术创新网络是为了解决网络环境下技术创 新不确定性和单个企业创新资源有限性的突出矛 盾,各个不同层次的相关企业或组织基于共同的 技术创新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从模 块化组织的视角来看,技术创新网络是由多结点 构成的复杂网络组织。 1.技术创新网络结点模块具有“双重”特性 信息经济时代,模块化组织形式独特的结构, 使其在创造“新组合”或需求创造方面具有特殊的 优势 ],模块化系统内“看不见的信息”和“看得见 的信息”使各模块之间既独立又统一。这一网络 组织中的结点模块,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同 时又与其它结点模块交互作用,构成以合作创新 为目的的系统,技术创新网络结点模块具有显著 的“辨证性”(dialectic)的双重特征。 (1)相对于创新网络整体的部分性 技术创新网络是由结点组织共同形成的复杂 网络系统,其中各模块化结点组织是这一系统的 子系统(sub—system)或子单元(subunit)。一方 面,网络结点模块相对于技术创新网络来说,只有 与网络中的其它结点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合作创 新的目标。离开了网络这一更大的系统,不仅不 能获取网络资源,网络化合作创新的目标不能实 现,而且脱离开技术创新网络的结点企业注定会 被时代淘汰。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网络只有整合 了网络各结点的资源,才能实现其复杂网络“涌现 性”的价值效应。离开了结点模块,技术创新网络 便不成其为系统,网络系统目标难以实现。所以 说,技术创新网络结点模块是网络的有机组成部 分,相对于技术创新网络整体系统具有部分性特 征。 (2)相对于其它结点模块的独立性 与马歇尔意义上的市场协调、威廉姆森的一 体化组织相比,模块化的价值创造体系具有更高 的组织绩效,因为模块化组织更能调动内部各利 益主体的积极性。模块化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利益 主体,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 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实体组织。模块化结点一方面 124 参与技术创新网络的整体运营,另一方面其自身 也在按照自身的功能与目标实现个体利益:相对 于整体网络系统来说,其是一个子系统;相对于其 它结点模块来说,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主运营 的完整的独立的整体。 2.技术创新网络的整体性与模块独立性的矛 盾 技术创新网络是一个由多结点组织形成的复 杂网络组织,具有模糊的边界,是一个开放的系 统,不同的结点运作于不同的社会、经济、技术、制 度环境,结点模块间具有较高的异质性,各模块结 点的目标之间,以及与网络整体的目标之间往往 存在不一致。不同的情景下共同运作同一网络组 织,需要网络组织高度地适应不同的情景。技术 创新网络的虚拟性、高风险性、动态性等特征,以 及网络结点的自适应性、自组织性等要求R&D合 作结点具有较少的依赖性和较高的独立性与灵活 性,因为R&D合作比非R&D合作具有较高的机会 主义和投机性。网络化合作由独立建立的实体 (entity)之间的契约来组织,这些实体同时可能属 于不同的系统。合作时紧密的结构可能导致较高 的合作创立成本,同时不确定的技术环境也可能 导致契约难以形成和有效执行。 技术创新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其存在三个方面 需要协调的矛盾。首先,一方面网络模块结点间 必须进行某种形式的耦合,否则这一网络无法实 现合作创新的目标。另一方面,各网络结点也应 该保持较高的独立性,因为结点组织是一个具有 独立利益的实体。网络的整体性与模块化结点的 独立性之间需要有效的统一。其次,组织方面,技 术创新网络是一个虚拟组织,网络中各结点间是 一种非层级的合作关系。网络的动态性难以应用 传统组织理论来结构化这一组织,组织形式的复 杂性与合作的相互依赖性之间如何实现辩证统 一,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矛盾。另外,技术创新网 络中的结点模块往往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它们在 组织文化、组织目标、运营方式、绩效标准等方面 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一些组织强调明显的规则导 向,而一些可能强调价值共享,还有的注重传统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企业管理松散耦合系统: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研究 实践中交流等: 3.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特性的理论分析 间相互作用的系统模式而定义,先前的研究方法 主要聚焦于组织要素本身而不是这些要素之间的 关系,这样,就有必要明确采用聚焦于关系或者组 织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结与作用的理论方法,这就 是松散耦合(Weick,1976)= 1.关于松散耦合理论的描述 从组织理论出发探讨作为系统交互活动形式 的组织本质分析,也就是网络组织及其结点组织 的定位问题。既要有利于网络整体的效率与绩 效,又要保证结点模块的可重用性与可伸缩性、敏 捷性和柔性。参照Langlois(2002)的观点 ,我 们仍然认为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目标存在双重性: 作为一系列具有异构特征,但在相应规则下 运作实践的最为完整的组织模型,就是松散耦合 一方面,创新网络依靠拥有不同知识的主体来分 散创新过程,通过不同主体的共同协调发展来加 速创新的过程;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网络各参与主 体同时基于自身利益进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组 织学习的过程。技术创新网络结点模块的双重 性,使得网络整体合作创新目标的实现与模块化 结点组织的目标之间经常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同时,由于合作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性等特征, 使得各模块经常处于自身利益与网络整体目标之 间的权衡。如何协调技术创新网络整体性与模块 独立性的矛盾,如何在网络组织目标与结点模块 目标之间持续辩证统一,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组 织结构形式基础之上。然而,网络系统整体最优 与结点局部最优之间的矛盾超越了目前的组织理 论(OT,organization theory)的范畴 。正是松散 耦合的辩证核心与模糊性,为具有异构性质的不 同组织间的学习提供了可能(Spender,1999)。存 在于复杂空间的松散耦合理论必定涉及规则、价 值、集体行动等方面。如果组织受规则限制,学习 意味着改变这些规则,这在规则限制的组织内是 不可以的;同样,刚性的价值与集体行动系统不允 许内部或者自发的变化,甚至对变化的可能性的 感知。Weick等学者在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 组织时提出的松散耦合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分 析视角。 三、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的松散耦合关系 分析 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过程建立在持续增长的 不同的技术领域,分散于不同的组织。这就使得网 络化的合作创新过程需要各创新组织间的耦合。 关于网络组织现象的研究,通常通过组织要素之 系统 ”一。松散耦合的思想早期用于研究生物与完 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强调整体与部分总 和的不同,注意整体的经验模式。后来学者Weick (1976)将其应用于组织分析,Orton&Weick (1990)总结了十几年的应用后,对松散耦合的概 念进行了重新界定 。当整体层次的组织表现掩 盖了各部分的特征时,系统是紧密耦合(tightly coupled)。如果各部分的特征未体现整体特征,系 统可以被认为是非耦合的(decoupled)。松散耦合 支持那种当整体的表现和部分的特征同时存在, 整体的表现没有因为功能分散于各部分而失去核 心或失去运营控制的情景。将多个模块结点构成 的组织作为一个松散耦合系统,意味着采用了一 种描述性的(descriptive)而不是事先确定的(pre— scriptive)模型。同时,松散耦合理论直接明确了在 组织结构之外,需要有组织的“连线”(glue),因为 网络式的组织结构本身是不牢固、不紧密或分解 开的,组织中的结点模块甚至可能因为其它的联 系而被取代。 松散耦合理论使得学者们可以同时考虑组织 要素相互作用方式介于能进行控制和完全不受影 响之间(Orton&Weick,2001),并可以描述组织作 为一组异质性、结构化的惯例结合体。松散耦合 理论表明其可以应用于具有异质性的模块形成的 网络组织结构研究,这为我们研究技术创新网络 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2.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特性的N—M矩阵 描述 技术创新网络是一个动态的虚拟组织,网络 中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模块结点具有共同的目标和 各自的利益,以及模糊的网络边界。技术创新网 12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9期 络运作于多种社会制度环境,以及适应各自利益 的开放系统,不仅要保持网络整体的运作,同时适 应各自的变化的情景。技术创新网络的特征及其 运作表明了其与松散耦合理论的联系 Sendil K.Ethiraj,Daniel Levinthal(2004)在研 究复杂系统中的模块化与创新时认为,模块化组 织设计与运作有两个重要的过程:模块结点自身 创新与再整合 B 。从技术创新网络的整体性和模 块的独立性两个维度出发,考虑到有效的组织安 排的明确性,我们采用0rt0n&Weick(1990)提出 的松散耦合系统来分析技术创新网络组织。松散 耦合概念的功能在于有能力形成研究组织行为的 “矛盾”方面的分析框架,特别是可以解释同时存 在于组织中的理性与不确定性,而不需要将矛盾 的两个方面截然区分开来。松散耦合允许系统创 新和自主创新同时存在,允许网络整体性与结点 模块独立性同时存在¨ 。整体性依赖于松散耦合 的模块间的反应,模块性有赖于独立运营的单元 组织的内部特征。这种两维度的分析思路从而可 以帮助我们分析同时存在于技术创新网络的整体 性与结点的模块性。 表1表明了我们的观点,我们运用0rton& Weick等提出的松散耦合理论,从网络整体性 (Network integration)和模块独立性(Modularity an— tonomy)两个维度出发,构建基于松散耦合理论映 像的N—M(Network—Modularity)概念矩阵模型, 表明典型的网络组织结构耦合特征,说明技术创 新网络的组织形式。表1是一个2×2矩阵,区分 为四个象限,表明了三种耦合类型的系统:紧密耦 合系统、松散耦合系统和离散非耦合系统,以及现 实中较少存在的非系统。 表1 松散耦合理论映像的N—M (Network—Modularity)矩阵 低模块独立性 高模块独立性 高网络 I、紧密耦合系统: II.松散耦合系统:动态联 整体性 一体化式网络组织 盟式网络组织 低网络 整体性 III.非系统:非网络组织 IV离散非耦合系统:市场 化网络组织 表1中,处于第1象限的网络组织,组织具有 较高的网络整体性,而组织内部模块结点独立性 较低,属于典型的紧密耦合系统(tightly coupled 126 system)。模块结点独立性低意味着其只是整体组 织的构成部分,组织整体特征掩盖了结点模块的 特征,类似于拥有多个分公司具有网络组织特征 的一体化式的网络组织。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关 系较为紧密,结点之间表现出垂直一体化的特征 (Coombs&Metcalfe,2003),尽管也有移动电话系 统等成功的网络组织,但这种类型的系统管理相 对紧密,强调长期合作,不利于子系统、单元的专 业知识的生产 。这种系统显然不适合作为知识 分散生产与集成过程并存的技术创新网络的组 织,因为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往往分散于单元化 的专业组织。 处于第Ⅳ象限的网络组织,结点模块独立性 高,而网络整体性低,组织没有整体性的表现,属 于离散非耦合系统(decoupled system),是开放环 境下的市场组织,之所以称之为系统是因为各模 块的开放性,均处于大量组织构成的系统环境中, 相互之间有影响,但各模块保持高度的独立性,模 块之间相互没有互动关系。如果环境是稳定的, 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非常明确,则可以通过非耦 合系统进行管理(Coombs&Metcalfe,2003),这样 的系统是一个没有集成的网络,这种基于市场协 调的网络依赖于模块化结构间标准的界面接口, 比如模块化的具有标准接口的产品网络。技术创 新网络各结点间不可能有“标准的界面”,因为结 点间交互的是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 隐l生知识难以编码化,非编码化的知识交流不可 能通过标准的界面。基于合作创新的技术创新网 络不适合采用以市场关系为主的非耦合系统 处于第Ⅲ象限的网络组织,既没有整体性的 表现,又没有模块独立性特征,不能称其为系统, 现实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网络组织。 第Ⅱ象限的网络组织,既有网络的整体性特 征,又有网络结点模块的独立性表现,是一种多角 化的组合,按照松散耦合理论的观点,属于松散耦 合系统(1oosely coupled system)。松散耦合网络基 于市场化的整合与层级式的关系(Prencipe, 2001),松散耦合表现出紧密耦合与非耦合的双重 特征 “ 。以动态联盟、虚拟企业等具体形式表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企业管理松散耦合系统: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研究 出的技术创新网络组织,具有网络整体性与模块 独立性的特征,属于松散耦合系统,因为技术创新 网络既有网络的整体性,又有网络结点模块的独 立性。松散耦合系统需要系统集成,系统集成可 以被同时理解为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在这一 集成过程中,一方面是网络系统的集成者,另外, 网络的每一个结点也在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集成 与学习。这样,松散耦合系统可以依靠网络集成 者集成各结点的优势,同时保持各结点适应网络 系统创新的情景。松散耦合系统提供给结点模块 必要的自由度来管理两个方面的目标,就像Orton &Weick一开始就将其作为一种辩证的(dialectic) 组织结构,使得企业适应快速变化的知识基础或 者难以预见的系统创新。松散耦合可以提高结点 模块的适应能力。松散耦合系统在对环境的理解 (understanding)方面优于紧密耦合系统,因为松散 耦合可以保持具有较高独立性的多样化的近乎自 治的小系统(结点)。这种网络组织形式适合于多 技术分散式的产品创新(Prencipe,2001)。网络结 点间的松散耦合在合作中的重要性作用体现在许 多方面 :功能互补和资源依赖(Beekun&Ginn, 1993),文化和结构(Kerwood,1995),战略的柔性 (Sanchez,1997),组织运行的可靠性(Snook, 2000),风险的减轻(Grabowski&Roberts,1998), 跨组织教育与相互学习(Logan,Ellett,&Licata, 1993)等。John Hagel&John Seely Brown(2005)在 他们的研究中指出 " ,松散耦合创新不仅会改变 公司在企业内部的运作,松散耦合的方法也可以 改造企业间跨组织合作和创新的方式。 松散耦合系统的特征与作用为技术创新网络 的组织结构研究提供了分析工具。技术创新网络 的整体性特征和网络结点模块的独立性表现,匹 配于松散耦合系统;同时,技术创新网络结点间的 选择与连接符合市场化合作,网络组织的集成与 协调过程往往由网络核心结点来组织,其集成与 协调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层级组织特征。松散耦合 系统允许技术创新网络组织同时存在模块化创新 和合作创新集成两个过程。松散耦合的网络结构 可以体现技术创新网络结点的双重性,有效解决 技术创新网络整体性与结点独立性、解决网络动 态性与合作的相互依赖性、以及网络整体性与结 点异质性的矛盾,松散耦合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 复杂网络组织的模块化,实现网络利益与异质性 模块利益的有效统一? 四、技术创新网络结点间耦合关系的进一步 讨论 对于以合作创新为目的的技术创新网络及其 结点组织间的耦合关系,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 行了研究。 在创新网络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方面,Uzzi (1997)等学者持网络结点企业间强耦合优势理论 观点,认为企业间保持的紧密联系可以塑造和增 强彼此间的信任程度,为企业获取资源尤其是隐 性经验的知识创造条件 。随着网络化环境的形 成,也有许多学者,如Lancaster(2003)等持弱耦合 优势的观点,他们认为虽然强耦合可以通过传递 影响力和信任感为企业获取资源创造条件,但强 耦合作为社会信息的循环系统,造成信息通路上 的重叠和浪费,而弱耦合可以传递新鲜或异质性 信息和知识 。Daniel Z.Levin&Rob Cross (2004)的研究也证明弱耦合对知识扩散与合作创 新的有效性 。我们认为,在合作企业间的关系 强弱方面,强耦合与弱耦合主要指合作组织间的 联结关系强度,这种耦合度的度量必须建立在相 应的组织结构形式之上。同时,松散耦合系统并 不代表组织间耦合强度是松散的。 在松散耦合的相关研究方面,Scott(1992)等 学者认为,松散耦合是关于组织过程(organizing) 而非组织本身(organization) ,也就是说,松散耦 合不仅关注组织结构,而且也应该关注组织过程: 也有学者认为,松散耦合强调组织整体与部分的 辩证,是一个组织过程而非组织结构。松散耦合 隐含了组织的辩证过程,而不是事先决定好的结 构,持续地辩证于整体和部分之间,辩证于抽象和 具体之间 一。Scott、Spender&Grinyer等研究的 松散耦合(1oosely coupling)强调的是组织间的联 系过程,是松散耦合系统结点间的动态耦合过程, 侧重对网络组织结点间合作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12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9期 本文对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的分析运用的We— ick等的松散耦合(1oosely coupled)理论,与Scott、 Spender等学者研究的松散耦合理论之间存在明显 的视角差异。 我们认为,对于技术创新网络的系统结构,可 以从两个方而来进行研究,一是网络组织结构,也 即耦合形式;另一是合作关系的强度或紧密程度, 也即耦合强度。本文研究的松散耦合是技术创新 网络的组织结构的描述,区别于耦合的强度或结 点间关系度量中的弱耦合。正如Prencipe(2001)、 0rton(2001)等学者指出的,松散耦合理论是关于 系统结构形式,而不是关系强度,松散的结构与联 结形式也可以同时采用紧密的耦合政策或较强的 联系强度。技术创新网络的松散耦合系统的含义 指的是这一网络合作组织的结构形式,而不是关 系或联系强度。这种松散耦合形式是一种基于契 约与信任的虚拟组织形式,区别于依赖资本或股 权的一体化组织形式,因为技术创新网络是一个 以自主企业为基础不断升级与演化而形成的网络 组织形式。与其它系统不同的是,创新网络是具 有有机性的,内部关系可重新进行组合的松散形 式的系统。技术创新网络结点耦合是指一个创新 网络系统内不同模块之间的互联关系,技术创新 网络结点间应该采用较为松散的耦合 ,松散的 耦合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机会主义的风险,而且能 在保证各结点组织利益的条件下实现网络的整体 绩效,提高创新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由于独 立的结点企业往往会同时嵌入多个创新网络,松 散的耦合可以提高各创新结点的可重用性。对于 合作创新网络来说,松散耦合一方面可以提高组 织学习绩效,另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为系统的战 略意图服务;松散耦合强调长期学习而非短期利 润,强调积极有效地从事而非简单地适应环境,有 利于网路组织和结点模块的灵活性。 松散耦合关注组织结构,同时,松散耦合系统 需要组织间的“连线”或基于目标的粘结剂来链 接。松散耦合理论具有较少的明确性,其连线贯 穿于整个组织。技术创新网络不同于一般由资本 纽带形成的企业集团网络组织,股权或资本纽带 128 不能构成其连线。党兴华、张首魁(2005)在研究 技术创新网络的耦合关系时提出,技术创新网络 的耦合需要有联系要素来链接,联系要素不仅包 括契约而且需要信任等。技术创新网络结点间的 联系要素就是这一松散耦合系统的连线或粘结 剂,联系要素为合作创新中的信息与知识的交流 提供通道,维持着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的松散耦合 过程。 总之,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的耦合关系研究包 括以下方面:组织结构(耦合形式)、关系强度(耦 合度)、以及耦合过程、耦合政策等。现有相关研 究更多的关注合作创新网络的关系强度,也即强 调联系的强弱,较少涉及技术创新网络这一动态 组织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形式方面的研究;甚至有 研究将耦合形式与耦合强度相互混淆。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技术创新网络看成是由模块化结点形 成的复杂网络组织,从传统组织理论难以面对的 技术创新网络模块化结点的双重性出发,应用0卜 ton&Weick等提出的松散耦合理论(Loosely COU. pied system),从网络整体性与模块独立性两个维 度出发,构建了松散耦合理论映像的N—M(Net— work—Modularity)矩阵,分析了技术创新网络的 组织结构形式,认为技术创新网络是一种松散耦 合系统。松散耦合的组织结构形式,能够体现技 术创新网络的整体性和结点模块的独立性,有利 于技术创新网络整体目标和网络结点模块自身利 益的实现。本文的研究关注技术创新网络松散耦 合的组织结构,对耦合强度与耦合过程技术创新 网络作为松散耦合系统,依赖于基于市场的组合 和层次性组织的关系。松散耦合系统基于较强的 系统集成能力,允许系统集成商依靠结点不同的 优势,持续进行系统的创新。松散耦合系统需要 耦合伙伴建立联系的环境,同时单元自身决策可 以协调。为了加强合作目标的实现,技术创新网 络也可以根据情景与任务采用紧密的合作关系。 此外,对技术创新网络这一松散耦合系统的相关 耦合关系强度、耦合过程研究将是我们进一步努 力的方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企业管理松散耦合系统: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研究 参考文献: [1]Jos6 Maria,Viedma Marti.Social Capital Benchmarking System:Profiting from Social Capital when Building Network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4(5), 426—448. [2]Youmin Xi,Fangcheng Tang.Multiplex Muti—core Pat— tenr of Network Organization:An Exploratory Study[J].Com— 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Organization Theory,2004(2), 179—195. [3]Sendil K.Ethiraj,Daniel Levintha1.Modulairty and Inno— vation in Complex System[J].Management Science,2004 (2),159—173. [4]Langlois,R..Modularity i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 [J].J.Econom.Behavior Oaganization,2002,49,19—37. [5]Haijun Li,Susan H.Xu.On the Coordinated Random Group Replacement Policy in Multivariate Repairable Systems [J].O.R.,2004(3),464—477. [6]Baldwin,C.Y.,K.B.Clark,.Design Rules:The Power of Modularity[M].MIT Press,Cambridge,MA.2000. [7]唐方成,马骏,席酉民.和谐管理的耦合机制及其复 杂性的涌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1). [8]张小宁.企业中的非分工合作[J].中国工业经济, 2005(1). [9]刘茂松.信息经济时代产业组织模块化与垄断结构 [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10]Langlois,R.N.Modularity i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 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002,6,186—224. [1 1]J C Spender,W Grevesen.The Muhinationational En— terprise as a Loosely Coupled System:the Global Intergration —local Responsiveness Dilemma[J].Manageiral Finance, 1999(2),63—84. [12]Orton J.D.&K.E.Weick.Loosely Coupled Systems: A Reconceptualiz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0(2),203—223. [1 3]Sendil K.Ethiraj,Daniel Levintha1.Modularity and In— novation in Complex System[J].Management Science,2004 (2),159—173. [14]Stefano&Brusoni.Management Knowledge in Loosely Coupled Network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1 (11):1019—1034. [15]Coombs,R.Harvey,M.&Tether,B.S..Analysing Distirbuted Processes of Provision and Innovation J .Indus— tir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3(12),1125—1155. [16]Rafik I.Beekun,William H.Glick.Development and Test of a Contingency Framework of Coupling:Assessing the Covariation Between Structure and Culture[J],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2001(4),385—407. [17]John Hagel&John Seely Brown.A Loosely Coupled Ap— proach to Business Processes and IT Makes it Much More Pos— sible for Companies to Innovate,Both Within and Across En— teprrises[C].CIO.Framingham:Sep 1,2005(22),1—16. [18]Uzzi.B..Social Sturcture and Competitive in the Inter- ifrm Network:The Paradox of Embeddenss[J:.Admin.Sci, Quart.1997(42),35—67. [19]Lancaster.Relational Embeddedness and Learning:The Case of Bank Loan Managers and their Clients[J].Manage— ment Science.2003(49),383—399. [20]Daniel Z.Levin&Rob Cros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You can Trust:The Mediating Role of Trust in Effective Knowledge Trans ̄r.Management Science,2004(1 1),1477 —1490. [21]Scott,W.R..Organizations:Rational,Natural and Open Dystem[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1992. [22]Spender&Griny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Learning and Memory[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 ment,1996(9),63—79. [23]党兴华,张首魁,模块化技术创新网络结点间耦合关 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 (本文责编:海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