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2卷第3期 SHANTOU UNI\’ERSITY JOURNAL(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BIMONTHLY) 中国古典文学传播历程简述 陈岳芬 (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汕头515063)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与人类的传播历程相同,依次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 传播时代 这是一个媒介依次叠加的过程:当今,四种传播形式并存,古典文学的传播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25(2006)03—0044—003 人类的传播活动几乎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同步进 如神农时代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 行,在语言产生以前,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的祖先经历了 木归其泽:”尧舜时期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夫。” 漫长的原始传播时代,传播史学者将之称为前语言传播时 以及夏代诗歌“候人兮猗”,分别载于《礼记》、《吴越春秋》 代 人类的文学活动是在生产劳动和现实生活中不断丰富 和《吕氏春秋》。可见,文字记载明显滞后于远古时期文学 和发展起来的,它依靠语言表情达意,其产生、发展必定滞 产生与流传的年代。神话和原始歌谣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传 后于语言:由此看来,人类的传播活动显然先于人类的文 说时期的文学。 学活动,两者并不是同步发展的。文学产生以后,必须依靠 这一时期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基本上是在同一时 传播活动使其在纵横(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流布.文学与传 间、同一空间中进行的:传播者往往就是作者本人,传播的 播的关系应是:传播是文学的载体,文学是传播的一个内 范围狭窄,受众很少。即使传播者并非作者本人,但在传播 容。 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再创作,从这个角度讲,传播者也 语言的产生既是文学产生的前提,也是真正意义上的 是创作者之一。这是造成传说时期文学变异性特征的主要 人类传播的开端:从语言产生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 原因: 播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 文字出现以后口语传播与之并行不悖,特别是在文字 子传播时代:“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 出现的早期,由于文字具有的“贵族性”,使之作为传播媒 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1128这也是古典文学传播的历 介的发展深受限制,口语依然是大众最基本、最常用和最 程 灵活的传播手段。《诗经》的《国风》就是在民间流布的民 歌,采人诗集之后又长期以口语传播的形式流传着,先秦 时期在公众场合吟诵《诗经》借以表达个人情感抑或国家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即从人 的立场态度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屈赋与楚地民歌的相似 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个漫长的时期。 性,亦明显显示了《楚辞》在进入文人手中早已在民间口头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 传播的痕迹。此外,孔子以《诗经》为教材,开启了以教育的 古时期”[2]25,那是“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歌谣和原 方式对文学进行口头传播的传统,成为古典文学传播的主 始神话传说孕育、产生和流传的时期。中国神话主要见载 要渠道。 于《山海经》、《淮南子》、《庄子》、《楚辞》和《吕氏春秋》等古 与音乐的结合是古典文学作品口头传播的另一重要 籍中:“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作出来的“[2]38,而 特征:《文心雕龙・乐府》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说明了 上述书籍分别产生于奴隶社会中后期和封建社会前期,可 诗、乐之间的密切关系:音乐的发展必然要求文辞的配合, 见神话在被文字载人以前,已经以口头传播的形式在民间 而诗词配乐歌唱之后流布四方则有助于文学的流布:据统 流传了相当长的年代:原始歌谣的流传情况与神话相似, 计:“《乐府诗集》中2239首乐府诗,合乐的占1754首。《唐 收稿日期:2005—11-08 作者简介:陈岳芬(1963=),女,广东汕头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陈岳芬中国古典文学传播历程简述第3期 45 诗纪事》所记1150诗家中,诗作与音乐有关的,共200 家。”[3]203王维的《渭城曲》被乐人反复叠唱:李白的《清平 调》是供奉翰林时直接为人歌而作的;白居易家中养有歌 伎;开元中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赌唱;柳永、苏东坡被 歌伎索要曲辞等等。所有这些都显示唐诗宋词正是凭借歌 伎的传唱得以流布四方: 少数民族的史诗也以口传的方式作为传播的主要手 在文字出现以后至印刷术发明以前,古典文学作品的 传播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手抄传播阶段。司马迁为使一生 的心血《史记》得以流传后世,将50余万字的《史记》誊写 后置于不同的地点,终使这部中华民族的史书得以流传下 来,足见当时有远见的文化人已具有相当明确的传播意 识:西晋著名作家左思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名震京都, “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竞相传 段。著名的藏族史诗《格萨尔》“大约在11-13世纪就初具 规模,同时以口传和书面形式保存和流传,但口传为主,书 面为辅”[4]59。随着佛教而兴起的变文,以及随着宋代市民 经济的发展而盛行的宋元话本,也是经由艺人的口头传播 而流布的:正如周月亮先生所说的:“真正与普通百姓直接 相关的文化传播行为,不是报纸也不是印刷图书,而是‘说 话’:”【5】中国的整个说唱文学,一直在民间存在着,被消费 着。诗、词、传说、话本、戏曲等文学样式经由口头传播走向 民间。走向市井,这是文学普及的路线。其传播形式具有如 下特点:传播过程转瞬即逝,传播内容经常出现变异,受众 文化层次低,以及备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当然即使在 靠口语流传的文学作品中,也必定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 的因素。即传承性,否则作品很快就变形了。口语传播以琅 琅上口的韵文作品和故事性强的叙事作品为主,因为它们 既切近生活又便于记忆和表演。 即使在电子信息时代的今天,依靠口语对文学进行传 播的方式依然存在。教师与学生,演员与观众,古老的方式 仍然活跃在现代传播舞台上。至于湖北武当山范氏家族连 续8代口头传承民歌,不依靠文字记录,至今保存民歌 1000多首,在当今社会则当属特例了。【6】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文字的出现成为传播发展史 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在古典文学领域,“文字产生以后,中 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2124。借助文字媒介,文学的传 播不但扩大了空间范围,而且拓展了时间长度: 如果说甲骨文献和青铜文献尚不足以称之为文学作 品,那么大批竹简的出土则提供了以文字为媒介传播文学 的明证。西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战国时代的竹 简古书,有《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数十篇,《汉 书・艺文志》作了记载:“这是见于文献记载的第一次古简 发现:”【7】以后多次发现出土竹简,其中有《诗经》、《晏子春 秋》、《穆天子传》、《周易》等纯文学作品或文、史、哲渗透的 古书籍。简牍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 代帛书中有《老子》写本和《战国纵横家书》:《诗经》的“献 诗”“采诗”制度,显然是由贵族、乐官将诗歌的内容书写后 向上呈献,只是具体的方式已不可详知。孔子的修书显然 是有文字稿本为依据的,不然就不能称之为“述而不作”: 修书为学生提供教材的方式开启了后代经由教材传播文 学作品的坦途,至今历久不衰: 写”正是当时手书传播的明证。 诗歌的文字传播则主要依靠题壁、传抄、誊写等方式: 唐以前(含唐代)士子为了保存自己或亲朋好友的诗作,使 用了题壁、抄写、选集等多种手段有意识地传播作品,不少 诗人生前已有专集或选集辑成传世(详见拙文)。【8]在印刷 术发明的早期,仍以写本居多。宋代以后,印刷术普及了, 写本才逐渐减少,但其绝对数量仍然相当大:即使在印刷 术相当普及的明清及近代,写本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就只有写本,没有印本,因为没 有财力刻印这么大的书。国家尚且如此,作为文学家个人 的文学作品,这种情况就更加普遍了。可以这么说,在近代 以前,文学作品首先是以写本的形式出现的,在进入书商 的眼界并被书商认可其盈利性之前,除个别情况以外,文 学作品只能以手抄的形式出现并流传,《聊斋志异》如此, 《红楼梦》亦然: 文字作为古典文学的传播手段,克服了声音语言转瞬 即逝的缺陷,文学作品的流传不再单纯地依靠人脑的有限 记忆力;同时它打破声音语言的地域限制,把信息传递到 遥远的地方。扩展了文学流布的空间;由于文字作为物质 具备保存性,文学作品因此得以跨代流传,也即延长了文 学的流布时间:但是文学作品的传抄,除了题壁具有较强 的保存性外,写本、选集等形式由于纸质及孤本等原因都 不易保存,这是唐以前大批文学作品只见存目不见内容的 重要原因:文字传播既功不可没,其缺陷也是明显的。 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 献;实物佐证印刷术最迟发明于唐代中后期,现存最早的 印刷物是佛经和历书:唐朝中、后期,唐人在刊刻经书和历 书之余,已开始刊印文学作品,“唐代个人的诗、文选集,通 称‘别集’,数量很多,有的已经刊版印行”,如释贯休《禅月 集》后集中谈及捡寻草稿和搜寻记忆者“约lOOO首,编为 30卷,在成都刊版印行”【9】。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元 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缮写模勒,衔卖于市井。或持 之以交酒茗,处处皆见。”“模勒”二字,一般都认为就是刊 刻,说明在9世纪初期,江苏、浙江境内已将白居易的诗文 雕版印刷,并有人拿它到市场』 出卖或换取酒茗了。郑如 斯先生也认为:“扬越间刻印《白氏长庆集》炫卖于市井者 ‘处处皆是’。”[31128从白居易的诗集被多家书肆刊刻可见 唐人是充分考虑了经济效益的,利润已成为出版行业、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2卷 2006年) 别是非官方出版行业首要考虑的因素,这是传播走向规模 化、正规化的动力源泉:不论是日历、佛经还是小学、文集, 只有得到读者喜爱,确有销路,才有可能被刊刻印行:白居 易的诗,因广受大众欢迎,刊刻炫卖有利可图,故能进入书 商的眼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扩大了传播途径, 加大了传播力度,更使白诗得以广泛流传:自居易身前,已 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显示了强 大的艺术生命力:正是印刷术,使文学作品的批量生产成 为可能。活字印刷时期留下来的文学作品集有《白氏文集》 (自居易)、《元氏长庆集》(元稹)、《渭南文集》、《剑南续稿》 (陆游)。套版印刷时期保存下来的有《庄子》、《老子》、《楚 辞》、《陶靖节集》(陶渊明)、《韦苏州集》(韦应物)、《孟浩然 集》、《杜子美七言律》(杜甫)、《韩昌黎集》(韩愈)、《柳宗元 集》、《东坡易传》(苏东坡)、《王右丞集》(王安石)、晚唐五 代文人词集《花间集》等:[4]296 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术 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 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西方 的平版印刷术开始传人我国。之后美国人美查(F Major) 在上海办报馆并创办点石斋石印书局。中国近代出版业萌 芽并逐渐发展起来,随着官方书局和私营出版业的兴起, 报刊、杂志涌现:报刊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刊载诗歌、散 文或连载小说;文学专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相继创 刊,古典文学的传播除书籍以外出现了新的阵地。19世纪 初亚东图书馆的标点本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红 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等陆续出版,古典小说步人 大批量印刷传播阶段: 古典文学作为艺术中的一个门类,她的创作强调的是 个性,它的成果纯属私人“财产”。在古代,其保存和流传纯 属个人行为,这与受国家保护的“经”“史”不可同日而语: 正是印刷术的出现使其得以批量生产,不但快速传播成为 可能,而且避免了亡佚的命运: 四 19世纪中叶,随着电报机的发明和第一条电报线路 的开通,人类社会进入了电子传播时代。“如果说印刷传播 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 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1】 32正如郭庆光先生所说:电子媒介的出现不但使信息的传 递超越交通工具的速度而接近于实时传播,实现空间距离 和速度上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 和影像信息系统: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 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表现在古典文学传播领域却是忧喜相兼,情形颇为独 特。新的传播媒介呈现的是新的物质形态,借助广播彻底 改变了口语传播时代小范围面对面的传播方式。文人赋 诗、歌伎吟唱诗词、艺人演绎戏曲剧目,过去的这些听觉艺 术都无法赶上广播的步伐:更为重要的是制作成电子产品 后可以反复地播放,不再需要一位或者几位口头传播者的 参与,观众即可在各种场合(只要设备允许)欣赏,受众远 远超越以往任何一种口语传播形式所能含括的范围和数 量: 电影、电视的出现,特别是2O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 国的普及,传统的文学艺术形态被彻底颠覆,大量的古典 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1998年初,随着43集 《水浒传》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的播出,四大古典文学名 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均已先 后被搬上屏幕,极大地扩展了四大名著的接受群体。而且 令人惊讶的是电视剧的热播竟大幅度提高了原著的销售 量,“今天,电视不仅成为文学名著一个特殊的传播载体, 同时也是文学名著重新畅销的最成功的广告渠道”[1o】。通 过荧屏介绍古典文学作家、作品以及文学形象,是电子传 播时代的优势和特色:如果说口语是以说唱的“我在”形 式,文字传抄、雕版印刷是以静态图文的记录方式传播和 保存古典文学作品,那么,电影、电视的出现则将前者转变 为视觉文化。以电子媒介为主体的现代传媒靠声光的连续 运动传递信息,其传递的速度、频率、容量都是印刷媒介 (更别说口语和传抄)所无法比拟的。由古典的诗歌、散文、 小说改编而成的戏剧、电影、电视剧,从古代的书斋、瓦舍 勾栏乃至现代的图书馆被搬进了一个个私人空间:正是现 代传媒,使文学艺术第一次真正由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 品,变成了广大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1o】 但是,上述三种电子媒介,除了广播通过朗诵可以传 递原著的韵味以外,其他两种形式均已是对原著的颠覆; 就是广播,也很少原封不动地全文传递原著的所有信息: 电影电视剧的改编,不可避免地渗透了改编者的气息。在 四大名著中,这种现象最突出的要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了,在观众眼里它与流行了200多年的《红楼梦》原版小说 相去甚远:古典文学是普及了,但与原著已有了很大的差 别=被遗忘抑或被篡改,这是古典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的 两难选择:计算机的出现似乎是对这种方式的反拨 由于 其文本载体的数字化和欣赏方式的机读化,文学作品的欣 赏不再是一种纸质的书面阅读,也不像电视、电影那样将 文学作品转换成艺术画面,而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在荧屏上 阅读。如果说,以前的文学作品是以书籍、杂志、报纸等物 质化的形式存在,那么光盘、网络上的文学作品则以电子 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电脑中,传输在互联网上,它们已 经不仅仅是语言文字:“不借助计算机网络设备,它们看不 见、摸不着;而一旦人机交互进入网络世界,它们则五光十 色、风光无限:”[11】 古典文学的存在方式从远古时代的说唱文学,文字发 明之初的龟甲、青铜文学,文明时代的简帛文学以及装帧 出版的印刷文学,到2O世纪进入了以电子符号为载体的 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文学,文学的存在形式、文本的传播形 式、受众的接受和解读方式都截然不同于(下转第63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孙克竞美国地方公债管理与我国地方政府举债预研第3期 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下,地方政府为了避免出现地方公债融 资困难,将会认真考虑地方公债的发行规模是否合理,投 资计划是否经过科学、充分的论证,以便可以在未来偿债 规明确地方公债的发行与运作必须准许法律、财务、金融 等中介机构介入,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弥补地方政府 缺乏专业技能的不足,实质上也是一种强制外部监督的建 立:以上这些做法最大的受益人是投资者,因为他们将得 到真实、完备的地方公债投资信息,这也是投资决策所必 须了解的:当然地方政府也达到了降低成本、规范操作的 目的,同时中介机构从地方政府得到佣金。中介机构具体 年度中产生持续收益:以上制度的建立将对地方公债的安 全运行起到客观、积极的作用= 3.中介机构 借鉴美国经验,在我国地方政府公债制度建立的同 时,也应大力发展法律、财务、金融等中介机构,充分发挥 他们在地方公债发行、运作过程中的作用。建议尽可能地 包括:律师团、信用评估机构、财务顾问、金融服务机构等= 我国地方的大型律师事务所可以联合起来为地方政府提 供发行地方公债的法律服务,并在相应声明中签字,保证 发行的合法性:要加快我国信用评估机构的发展,目前国 内较大的信用评估机构有:诚信证券评级公司、大公国际 债券评级公司等。同时,可以开放信用评级市场,积极引入 标准普尔、莫迪这样的国际知名信用评级公司,对我国地 方政府公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体现这些中介机构的专业技能,使地方政府与中介机构之 间既形成一种提供与接受服务的经济利益关系,又形成一 种监督、约束的信用连带关系:这样这些中介机构不仅要 维护与地方政府的良好合作,还要为自身的信用记录着 想,加强了自身约束。所以,客观、公正地为地方政府提供 服务就将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应通过法律法 参考文献 【1】刘云中 美国对市政债券的监管及其启示:J:.证券市场导报, 2004(1O):37. 【4】杨萍.国外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经验【J】.经济社会体制比 较,2004(1):138 【2】托马斯・D・林奇.美国公共预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2. 【5】费雪.州和地方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郑华,王军波.关于地方债务问题的若干思考:J:.经济纵横, 2002(7):55. 【3】王刚,韩立岩.我国市政债券管理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研究【J]. 财经研究,2003(7):18. (责任编辑:汪小珍) (上接第46页) 以前的任何一种文学,文学被称为“语言艺术”的内涵被置 换了,它所指的不再是口语语言和书面语言,而是计算机 语言,是字节的转换和解码,是电子符号的存储和解读。 “当然,传统文艺并不见得会因此销声匿迹。在历史上,广 只是将它们纳入了自己的发展轨道。电脑文艺与先于它而 出现的各种文艺的关系也是如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内,这些文艺门类将并世而存,交相为用。”[121这,正是前 文所说的:人类传播所经历的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 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古典文学传播亦然。 播文艺、电视文艺的出现并未使传统文艺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I】.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郑如斯,肖东发.中国书史【M】.北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 【8】陈岳芬.唐诗在唐朝的传播形式【J】.汕头大学学报.2003(4). 【9]韩仲民,中国书籍编撰史稿【 I】_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194. 【1O】陈定家.现代传媒对文学艺术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0 (3). 【l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J】.湘潭大学学报. 2001(1). 【4】林泽逊.文献学概要【M¨E京:中华书局,2001:59. 【5】周月亮.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174. 【6】百年歌谣代代VI传【 .羊城晚报.2002-02-14. 【12】黄鸣奋.女娲、维纳斯、抑或魔鬼终结者【J】.文学评论.2000(5). 【7】程焕文.中国图书文化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168. (责任编辑:翁奕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