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名师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名师教案

2021-03-28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能够从史料和历史信息中发现问题,但在民族关系史和文明发展史的认识上相对肤浅,再加上以前固有的汉族中心论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几种不同的途径。一是民族迁徙。二是战争与交往。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四是友好往来。

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的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并且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双方议和以后,在边境设置榷场,物质交流得到加强的同时,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的基本史实。

目标2:对比总结契丹、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原因,认识契丹族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重点)

目标3:列举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战、和的史实;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重难点)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展示电视剧《杨家将》剧照。

师:杨家将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同学们可以讲述他们的故事吗?他们生活在哪个年代,那个年代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的基本史实。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

1.对比总结契丹、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原因。

2.在《北宋形势图》上标注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时间、建立者、都城。

师:契丹族是我国北方一个重要的民族,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浪漫的传说,一个骑白马的英俊少年和一个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不期而遇,相互产生爱慕之情,之后结为夫妻,繁衍后代,成为契丹族的祖先。刚才我们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同学们回答契丹族、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原因。

生:略。

教师根据课件图示进行讲解。

师;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辽和西夏建立后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这两个政权都学习了中原文化,仿效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注意发展生产,所以实力不断增强。之后相继建立了政权。

PPT出示问题:2.在《北宋形势图》上标注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建立者、时间、都城。

学生活动:在探究问题单上标注后,回答。 出示任务:任务三 【合作探究】

1.列举北宋与辽战、和的史实;结合材料分析北宋与辽签订和议的原因及影响。

2.说出北宋与西夏战、和的史实及北宋与西夏签订和议的原因及影响。 完成下列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辽建立后与北宋的关系。

宋太宗时,为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宋太宗时几次北伐,都遭到失败。 失败的代价非常大,除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多的是当时的统治者担心长此下去的战争会危及到自己的统治,所以将最初的“积极对外进攻”转为“积极防守中原内部消极对外”的政策,即“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在消极防御政策之下,辽军数次进攻都对中原地区展开破坏性活动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而当时的统治者并未作出任何的积极的防

御措施。辽军便得寸进尺,发动了澶州之战。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但是在打退辽军之后却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

出示问题:【合作探究】1.结合材料分析北宋与辽签订和议的原因。 材料一: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 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总结。 原因:

一方面是北宋统治者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另一方面是宋辽签订和议对双方有好处。

出示问题:【合作探究】1.结合材料分析宋辽和议(澶州之盟)的影响。 材料一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天命陛下为四海神民主,当使四夷即叙。今乃称契丹母为叔祖母,称契丹为叔父。更岁与数十万钱帛,此乃臣之所耻

材料二

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材料三

(战后几十年内)生有蕃息,牛羊被野,戴白(白头发)之人,不识干戈。 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总结。 对于北宋:

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是皇帝贪图苟安的结果。从此,北宋政府威风扫地,“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

对于辽:

得到了银、绢等钱物,经济实力增强,是意外的收获。 对于中华民族:

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民间的交往和融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过渡: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如何呢?

PPT出示问题:【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说出北宋与西夏战、和的史实,概括北宋与西夏签订和议的原因及影响。

生:

宋: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立国时间短,受人力、物力限制,西夏因战争遭到损失,人民困苦。

宋夏议和的影响与宋辽议和的影响是一样的。促进了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出示问题:

思考:如何看待北宋与少数民族的战与和?

教师引导学生全面的评价北宋与少数民族的战与和。 战:

消极:频繁的民族战争使社会动荡,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积极:辽、西夏方面是进攻、掠夺,宋是守土自卫。但战争也使各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和:

消极:议和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岁币”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积极:但议和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全面认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过程中战与和关系的利弊。

拓展延伸

谁能说一说我们今天民族之间的关系怎样?你知道我们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吗?

生:友好相处。

师:为了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党中央设立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回族、壮族、维吾尔族、藏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规划;西气东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等。

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只有团结、友好相处,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3)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辽、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之间的战和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政权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给彼此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民族友好与交流始终是主流,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使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4)知识结构

任务四:【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5)互动训练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随堂训练——互动训练,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反思

我学到的知识 学后反思 我学到的方法 我还要努力的 七、课后作业

请将课后作业栏目——提升检测—《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发送学生课下完成巩固练习。

八、拓展提升

推荐学生查看学生端拓展提升栏目资源或将教师端教学素材和拓展提升资源推荐给学生,以拓展学生知识。

教学素材 微课;党项的兴起与宋夏和战 拓展提升 《中华五千年动画》:澶渊之盟

微课;契丹的兴起与宋辽和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