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1 The Dinner Party
关于男人是否比女人更勇敢的一场激烈争论以一种颇为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了。
1晚宴 莫娜·加德纳 我最初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印度,那儿的人们今天讲起它来仍好像确有其事似的——尽管任何一位博物学家都知道这不可能是真的。后来有人告诉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不久,一家杂志曾刊登过这个故事。但登在杂志上的那篇故事以及写那篇故事的人,我却一直未能找到。
2故事发生在印度。某殖民地官员和他的夫人正举行盛大的晚宴。筵席设在他们家宽敞的餐室里,室内大理石地板上没有铺地毯;屋顶明椽裸露;宽大的玻璃门外便是走廊。跟他们一起就坐的客人有军官和他们的夫人,另外还有一位来访的美国博物学家。
3席间,一位年轻的女士同一位少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年轻的女士认为,妇女已经有所进步,不再像过去那样一见到老鼠就吓得跳到椅子上;少校则不以为然。 4他说:“一遇到危急情况,女人的反应便是尖叫。而男人虽然也可能想叫,但比起女人来,自制力却略胜一筹。这多出来的一点自制力正是真正起作用的东西。”
5那个美国人没有参加这场争论,他只是注视着在座的其他客人。在他这样观察时,他发现女主人的脸上显出一种奇异的表情。她两眼盯着正前方,脸部肌肉在微微抽搐。她向站在座椅后面的印度男仆做了个手势,对他耳语了几句。男仆两眼睁得大大的,迅速地离开了餐室。
6在座的客人中除了那位美国人以外谁也没注意到这一幕,也没有看到那个男仆把一碗牛奶放在紧靠门边的走廊上。
7那个美国人突然醒悟过来。在印度,碗中的牛奶只有一个意思——引蛇的诱饵。他意识到餐室里一定有条眼镜蛇。他抬头看了看屋顶上的椽子——那是最可能有蛇藏身的地方——但那上面空荡荡的。室内的三个角落里也是空的,而在第四个角落里,仆人们正在等着上下一道菜。这样,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地方了——餐桌下面。
8他首先想到的是往后一跳,并向其他人发出警告。但他知道这样会引起骚乱,致使眼镜蛇受惊咬人。于是他很快讲了一通话,其语气非常威严,竟使得所有的人都安静了下来。 9“我想了解一下在座的诸位到底有多大的克制能力,我数三百下——也就是五分钟——你们谁都不许动一动。动者将罚款五十卢比。准备好!”
10在他数数的过程中,那二十个人都像一尊尊石雕一样端坐在那儿。当他数到 “……二百八十……”时,突然从眼角处看到那条眼镜蛇钻了出来,向那碗牛奶爬去。在他跳起来把通往走廊的门全都砰砰地牢牢关上时,室内响起了一片尖叫声。 11“你刚才说得很对,少校!” 男主人大声说。“一个男子刚刚为我们显示了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范例。” 12“且慢,” 那位美国人一边说着一边转向女主人。“温兹太太,你怎么知道那条眼镜蛇是在屋子里呢?”
13女主人脸上闪出一丝淡淡的微笑,回答说:“因为它当时正从我的脚背上爬过去。”
一次重要教训 那是9月初的一天,天气凉爽而又晴朗,正是赛跑的好日子。我参加了一项10.5英里越野赛跑,才跑了最初几英里;整个赛程要穿越若干陡峭、耗人体力的山坡。不过,我觉得自己步履轻快有力;尽管坡陡山峭,这次赛跑会跑得很顺利的。
2稍稍领先于我的,是一位来自纽约州基斯科山城的教师佩吉·米姆诺。她跨着和我同样的步速稳稳地向前推进。这种步速我跑起来觉得很轻松,所以我决定保持在原有的位置上。既然她在前面领跑对我很合适,我又何必费心考虑步速呢?等她什么时候累了再超过她不迟。
3于是我就紧跟在她身后跑着。赛跑的路线先是北上5英里,然后向西折上1英里的山道,最后再重新往南转入一段蜿蜒曲折的路程。赛跑渐趋紧张,越来越不好对付。我们还剩下4英里的赛程,我已在急促喘气,双腿也开始有点僵硬。
4佩吉越过了一位年轻的男运动员。他们显然相互认识,因为她超过他时两人还颇有兴致地寒暄了几句。他们的这番寒暄不免令我犯愁。赛跑时,要不是自我感觉不错,是顾不上跟人搭理的,很显然,佩吉自我感觉不错。她步幅很大,脚下的弹性仍显而易见,而我曾一度有过的那么一点弹性,早已离开了我脚下。
5即便如此,我还是离她很近,如果她累了,仍能超过她,因此我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我们来到了一条漫长、累人的山道,是接受真正考验的时刻了。我们离终点线只有1英里了,因此在这一斜坡上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几乎可以肯定都会决定谁率先冲过终点线。
6我费劲地沿山坡往上跑,有几分钟胡思乱想走了神。等我抬头一看,佩吉竟然将我逐渐甩下——先是5码,随后10码,距离越拉越开了。最后,显然再没有希望追上她了。她无可置疑地将我挫败了。
7这次赛跑给了我一个重要教训。不少有关赛跑的读物都对两性作了明确划分。认为女性较为柔弱,速度较慢,在体育竞技方面终逊一筹。然而,正如佩吉·米姆诺所清楚表明的,男女赛跑选手之间的相同之处要比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更重要。
Unit 2 Lessons from Jefferson
杰斐逊已谢世很久,但他得许多思想仍使我们很感兴趣。 杰斐逊的遗训 布鲁斯·布利文
1、 杰斐逊很久以前就死了,但是我们仍然对他的一些思想很感兴趣,杰斐逊的箴言, 布鲁斯.布利文、
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第三任总统,也许不像乔治.华盛顿和亚伯拉罕.林肯那样著名,但大多数人至少记得有关他的一件事实:《独立宣言》是他起草的。
2、 虽然杰斐逊生活在二百多年以前,但我们今天仍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的许多思想对当
代青年特别有意义。下面就是他讲过和写到过的一些观点: 3、 自己去看。杰斐逊认为,一个自由的人除了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外,还可以从许多别的来源获得知
识;亲自做调查是很重要的。当他还年轻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一个委员会的成员,去调查詹姆斯河南部支流的水深是否可以通行大型船只。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都坐在州议会大厦内,研究有关这一问题的文件,而杰斐逊却跳进一只独木舟去做现场观测。
4、 你可以向任何人学习。按出身及其所受的教育,杰斐逊均属于最高的社会阶层。然而很少跟出身
卑贱的人说话的年代,在那个贵人们除了发号施令以外。杰斐逊却想尽办法跟园丁、仆人和侍者交谈。有一次杰斐逊曾这样对法国贵族拉斐特说:你必须像我那样到平民百性的家里去,看看他们的烧饭锅,吃吃他们的面包。只要你肯这样做,你就会发现老百姓为什么会不满意,你就会理解正在威胁着法国的革命。”
5、 自已作判断。未经过认真的思考,杰斐逊绝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要相信它或拒绝它。”他在给
侄子的信中写道,“因为别的人相信或拒绝了什么东西。上帝赐予你一个用来判断真理和谬误的头脑。那你就运用它吧。
6、 杰斐逊觉得人民是“完全可以依赖的,应该让它们听到一切真实和虚伪的东西,然后作出正确的判
断。倘使让我来决定,我们是应该有一个政府而不要报纸呢,还是应该有报纸而不要政府,我会豪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7、 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总会有各种相互冲突的思想,而这正是力量的源泉。
使自由保持活力的是冲突而不是绝对的一致。虽然有好多年杰斐逊一直受到激烈的批评,但他从不回答那些批评他的人。他在想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表达他自己的观点:“每个问题都有两面。如果你坚持站在一面,根据它有效地采取行动,那么,站在另一面的那些人当然会对你的行动怨恨不满。”
8、 相信未来,相信青年。杰斐逊认为,绝不可以用那些已经无用的习俗来束缚住“现在”的手脚。“没
有哪个社会,”他说,“可以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连一条永远适用的法律也制订不出来。地球是属于活着的一代的。他不害怕新的思想,也不害怕未来。“有多少痛苦,”他评论说,“是有一些从未发生的灾难引起的啊!我期待的是最好的东西,而不是最坏的东西。我满怀希望地驾驶着自已的航船,我满怀希望地驾驶着自已的航船,而把恐惧抛在后面。”
9、 杰斐逊的勇气和理想主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他懂得的东西也许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要多。在农
业、考古学和医学方面他都是专家。在人人普遍采用农作物轮作和土壤保持的作法以前一个世纪,他就这样做了。他还发明了一种比当时任何一种都好的耕犁。他影响了整个美国的建筑业,他还不断地制造出各种器械的装置,使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许多工作变得更加容易。
10、
在杰斐逊的众多才能中,有一种是最主要的:他首先是一位优秀的、不知疲倦的作家。他的全
集,目前正在第一次出版的,将超过五十卷。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才能很快便被发现了,所以,当1776年在费城要撰写《独立宣言》的时刻来到时,这一任务便落在了他的肩上。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读到他写的下列词句都激动不已: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11、
杰斐逊在 1826年7月4日与世长辞,正值美国独立五十周年纪念日之际,他给他的同胞留
下了一份丰富的思想遗产和众多的榜样。托马斯杰斐逊对美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
Unit 3 My First Job
为了想在进大学前赚些钱,作者申请了一份教职。但面试情况却越来越糟……
1我的第一份工作 罗伯特·贝斯特 在我等着进大学期间,我在一份地方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说是在离我住处大约十英里的伦敦某郊区,有所学校要招聘一名教师。我因为手头很拮据,同时也想做点有用的事,于是便提出了申请,但在提出申请的同时我也担心,自己一无学位,二无教学经验,得到这份工作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2然而,三天之后,却来了一封信,叫我到克罗伊登去面试。这一路去那儿原来还真麻烦:先乘火车到克罗伊顿车站,再乘十分钟的公共汽车,然后还要至少步行四分之一英里。结果,我在六月一个炎热的上午到了那儿,因为心情非常沮丧,竟不感到紧张了。
3学校是一座装着大窗户的红砖房子。前庭园是个铺着沙砾的正方形:四个角上各有一丛冬青灌木,它们经受着从繁忙的大街上吹来的尘烟,挣扎着活下去。
4开门的显然是校长本人。他又矮又胖,留着沙色的小胡子,前额上布满皱纹,头发差不多已经秃光。
5他带着一种吃惊的、不以为然的神态看着我,就像一位上校看着一名没系好靴带的二等兵一样。“哦,”他咕哝着说,“你最好到里面来。”那狭窄的、不见阳光的走廊里散发出一股腐烂的卷心菜味,闻上去很不舒服;墙上墨迹斑斑,显得很脏;周围一片静寂。根据地毯上的面包屑来判断,他的书房也是他的餐室。“你最好坐下,”他说,接着便问了我许多问题:为了得到普通学校证书我学过哪些课程;我多大岁数了;我会玩些什么游戏;问到这里他突然用他那双充满血丝的眼睛盯住我,问我是否认为游戏是儿童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含含糊糊地说了些不必太重视游戏之类的话。他咕哝了几句。我说了错话。我和校长显然没有多少共同语言。
6他说,学校只有一个班,二十四名男生,年龄从七岁到十三岁不等,除了美术课他亲自教以外,其余所有的课程都得由我来教。星期三和星期六的下午要到一英里以外的公园去踢足球,打板球。
7整个教学计划把我吓坏了。我得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按三种不同的程度轮流给他们上课;想到要教代数和几何这两门我在读书时学得极差的科目,我感到很害怕。更糟糕的也许是星期六下午打板球的安排,因为这时候我的朋友大都会在悠闲地自得其乐。 8我怯生生地问:“我的薪水是多少?”“每周十二磅外加中饭。”还没等我来得及提出异议,他已经站了起来。“好了,”他说,“你最好见见我的妻子。她才是这所学校真正的主管人。”
9我再也无法忍受了。我当时很年轻:在一个女人手下工作的前景构成了最大的侮辱。
黑人打工仔 我曾干过一系列工作,可都为期很短,有些是我愤然辞去不干的,有时则是由于我的态度、我的言词或是我的眼神而被解雇的。我那攒足钱远走他乡的目标仍是那么遥不可及,有时我简直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达到这目标。
2一个无所事事的上午,我去看一个给卡皮特尔街的珠宝商干活的同学格里格斯。我到那儿时他正在擦洗店里的橱窗。
3“你知道我能上哪儿找份活干干吗?” 4他鄙夷地瞧着我。
5“当然,我知道你能上哪儿找到活干,”他嘿嘿一笑。 6“哪儿?”
7“可我怀疑你能干多久,”他说。 8“你这是什么意思?”我问。“哪儿能找活干?” 9“别着急,”他说,“迪克,整个夏天你一直想保住一份活,可还是没能保住。为什么呢?
就因为你耐不下性子。这可是你的一大弱点。” 10“是吗,”我急切地鼓励他继续往下说。 11他神情严肃起来。“这楼上有家眼镜公司,老板是个从伊利诺伊州来的北方佬。他想找个小伙子,夏天全天上班,冬天上午和晚上上班。他有意在眼镜行业起用个有色人种小伙子。你学过代数,干这活准行。我先替你在克兰先生面前说说,随后再跟你联系。” 12“你不觉得我现在就可以去见他?”我问。 13“看在上帝的份上,别着急嘛!”他冲我嚷道。 14“黑人的毛病可能就出在这儿,”我说,“他们太不着急了。我可不想干擦地板这类杂活。我可打算干出点名堂来。”
15我谢过他便走了。一星期后我已不再抱什么希望。可是一天下午,格里格斯上我家来了。
16“看来你有活干了,”他说,“你就要有机会学门手艺了。可你记着,脑子得清醒些。要记住自己是个黑人,是在为白人干活。明天你就去上班。” 17“我能挣多少?”
18“开始一周5美元,他们要是喜欢你,会给你加工资的,”他解释说。
19我心中升起了希望。我就要有机会学门手艺了。而且我还不必放弃学业。我告诉他我愿意接受这份工作,我会对白人谦卑有礼的。“你就要给一个北方白佬干活了,你要想能同他们相处下去,还真得下番苦功才行。”他说。
20第二天上午,眼镜公司还没开门,我就早早地候在外面了。我不住地提醒自己要有礼貌,开口前要先动动脑子,要三思而行,要说“是,先生”或“不,先生”;要举止得当,不能让白人们觉得我自以为跟他们一样行。突然,有个白人走到我跟前。 21“你有事吗?”他问我。 22“我是来上班报到的,先生,”我答道。 23“好的,来吧。”
24我跟他走上一段楼梯,他打开办公室门。我有点紧张,可这个白人小伙子的态度让我感到放心,我坐定下来,帽子拿在手里。一个白人姑娘走了进来,开始用力击打打字机键。不久,又来了个身材瘦削、头发灰白的白人,走进了后面的房间。最后,一个红脸膛的高个儿白人走了进来,匆匆瞥了我一眼,便在自己的座位里坐下。从他那付敏捷的举止神态来看,我料定他准是个北方佬。
25“你就是那个新来的,嗯?” 26“是的,先生。”
27“等我先把信件处理掉再跟你谈,”他和颜悦色地说。 28“好的,先生。”
29我甚至竭力压低嗓门,尽量不让语调中带有丝毫咄咄逼人的口吻。
30半小时后克兰先生把我叫到办公桌旁,详细询问了我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还有我的数学程度。当我告诉他我还学过两年代数的时候,他似乎很满意。 31“你喜欢不喜欢学学这行?”他问。
32“我很喜欢,先生,我真是再乐意不过了,”我说。他对我那么好,对我那么和气。 33他告诉我,他有意在眼镜行业培养一个黑人小伙子,有意去帮助他,指导他。我在回答时竭力要让他知道,我将竭尽全力,决不辜负他的栽培。这正是我期待已久的机会——学门手艺、长点出息的机会。克兰先生把我向公司其他职员一一作了介绍,随后说,“好了,小伙子,让我们瞧瞧你能把这间屋子打扫得有多干净。”
Unit 4 The Professor and the Yo-Yo
在一个年轻朋友的心目中,爱因斯坦是个纯朴、谦虚的普通人。
1教授与溜溜球 托马斯·李·巴基 和 约瑟夫·P.布兰克 我父亲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密友。小时候有一次我去爱因斯坦家拜访时很腼腆,他说,“我有样东西拿给你看,”于是我便感到无拘无束了。他走到书桌旁,拿回来一只溜溜球。他试图做给我看这种玩具怎么个玩法,但他没法使它顺着线再转上去。轮到我时,我露了几手并向他指出,绕错的线圈使玩具失去了平衡。爱因斯坦点点头,我的技能和知识给他留下了颇深的印象。后来,我买了一只溜溜球,把它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教授,并收到他一首表示感谢的诗。
3作为一个孩子,以后又作为一个成人,我一直对爱因斯坦的个性惊叹不已。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唯一能跟自己及周围世界达成妥协的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他想要的只是:在他作为一个人的能力范围之内理解宇宙的性质以及宇宙运行的逻辑和单纯。他知道有许多问题的答案超出了他智力所及的范围。但这并不使他感到灰心丧气。只要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取得最大的成功他就心满意足了。
4在我们二十三年的友谊中,我从未见他表现出妒忌、虚荣、痛苦、愤怒、怨恨或个人野心。他好像对这些感情具有免疫能力似的。他毫无矫饰之心,虚荣之意。虽然他与世界上的许多要人通信,他用的却是有W水印字母的信笺,水印字母W——五分钱商店伍尔沃思的缩写。
5为了做他的工作他只需要一支笔和一本拍纸簿。物质的东西对他毫无意义。我知道他身上从不带钱,因为他从来不需要用钱。他信奉简朴,甚至于只用一把安全剃刀和清水刮胡子。当我建议他用一下刮胡膏时,他说:“剃刀和水就够了。”
6“但是,教授,为什么你就不能仅仅试用一次刮胡膏呢?”我争辩说。“它可以让你刮起胡子来又平滑又不痛。”
7他耸了耸肩。最后,我终于送给他一管刮胡膏。第二天早上,当他下楼来用早餐时,他因为有了一大新发现而高兴得满脸含笑。“你知道,那种刮胡膏还真有效,”他说。“它不扯胡子,感觉好极了。”打那以后,他每天早晨都用那管刮胡膏,直到那一管用完为止。然后他又回复到只用清水刮胡子了。
8爱因斯坦完完全全是个理论家。他对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的实际应用丝毫不感兴趣。他提出的E=mc2也许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公式——然而爱因斯坦却不愿费举足之劳去看反应堆产生原子能。他因其光电理论——他认为这是比较次要的一系列公式——而获得诺贝尔奖金,但对于观察他的理论怎样使得电视得以产生却没有一点好奇心。 9我兄弟曾送给教授一个玩具,那是一只立在盛水的碗边保持平衡并反复把头浸入水中的鸟。爱因斯坦高兴地注视着它,试图推断出它的运动原理,但他没能推断出。 10第二天早晨他宣布说:“关于那只鸟我睡觉前思索了很长时间,它一定是这样运转的……”他开始做起了长篇解释。后来他意识到自己推理中的一个漏洞便停了下来。“不,我想不是那么回事。”他连续几天试着用各种理论来加以解释,后来我建议他把玩具拆开来看看它是怎样运转的。他迅速显出的不赞成的表情告诉我,他并不同意这种切实可行的作法。他一直没有研究出这个答案。
11爱因斯坦一直没能理解的另一个谜是他自己的名望。他提出的理论都是些非常深奥、只能使比较少的科学家感兴趣的理论。然而他的名字在整个文明世界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有一次他说:“我有一些很好的思想,别人也有一些很好的思想。只是由于我运气好,我的思想才被人接受了。”他的名望使他感到迷惑不解:人们都想见他;陌生人在街上盯着他看;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都给他写信。他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会受到这种注意,为什么单单把他挑出来当作特殊人物对待。
艾尔弗雷德·诺贝尔——一个反差鲜明的人 瑞典发明家、实业家艾尔弗雷德·诺贝尔是个集多种对立现象于一身的人。他是破产者的儿子,日后却成了百万富翁;他是科学家,却爱好文学;他是个始终保持理想主义者本色的实业家。他发了大财,生活却很俭朴;与人相处时他笑逐颜开,独处时却常常郁郁寡欢。他热爱人类,却从未享受过妻室与子女的天伦之乐。他热爱祖国,却客死异国。为了发展和平时期的采矿业和筑路业,他发明了一种新型炸药——甘油炸药,却目睹此发明被用作残杀、伤害同类的战争武器。在他颇有建树的一生中,他常常觉得自己渺小无用。“艾尔弗雷德·诺贝尔,”他曾这样写他自己,“本该在呱呱坠地之时就让一位好心的医生给弄死。”他虽因自己的发明而名闻全球,但其个人生活世人向来知之甚少,因为他毕生都始终避免抛头露面。“我真不明白自己何以浪得虚名,”他这么说过,“我对虚名不感兴趣。”可在他身后,他的名字却给别人带来名声与荣耀。
2艾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42年随父母移居俄国,他父亲依梅纽尔在俄国的工程界创立了稳固的地位。依梅纽尔·诺贝尔发明了地雷,并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从政府的大量订货中赚了一大笔钱,可惜好景不长,很快便遭破产。1859年,大部分家人返回瑞典,艾尔弗雷德则于1863年与家人团聚,并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开始研制炸药。他从未上过学,全靠自学成才,20岁时,便成了一名技术娴熟的化学师,通晓数国语言,能熟练地说瑞典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英语。像父亲一样,艾尔弗雷德·诺贝尔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他在事业上却比他父亲走运,也更有经济头脑。他不失时机地把自己的科学发明运用到工业上,在20个国家内开设了80多家公司。他的过人之处实际上就在于他有杰出的才能,把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科学家和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实业家的品质融为一体。
3但诺贝尔主要关注的既不是赚钱,也不是探求科学上的发现。他郁郁寡欢,总在探索人生的意义,从青年时代起便对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许是因为他找寻不到普通人的欢爱——他终生未娶——便逐渐对全体人类产生关切深情。他对穷人向来慷慨大度。“我宁肯关心生者的饥肠,而不愿为死者树碑立传,”他曾这么说过。然而他最大的愿望是期盼战争不再,国与国之间从而能永享和平。他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直至1896年在意大利去世。他在遗嘱中将钱留出来,为在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和文学以及和平事业方面所作的杰出成就提供奖金,他的这一著名遗嘱是他多种兴趣与理想的纪念碑。就这样,一个觉得自己出生时就该死去的人,死后很久仍受到人们的缅怀与尊敬。
Unit 5 The Villain in the Atmosphere
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有一种气体对生命是必不可少的。遗憾的是,一样好东西我们可能会拥有得太多,而二氧化碳的增长威胁着我们,使地球变暖到一种危险的程度。艾萨克·阿西莫夫向我们介绍了大气层中的这个坏蛋,向我们解释了它是怎样活动的以及对付它的办法。 1大气层中的恶棍 艾萨克·阿西莫夫 大气层中的恶棍乃是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看上去不像一个恶棍。它毒性不大,在大气层中的含量极小——只占0.034%——不会对我们造成任何伤害。
3再者,空气中的那一点点二氧化碳对生命至关重要。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成它们自己的组织,充当所有动物(当然也包括人类)的基本食物供给。在这一过程中,植物释放氧气,而氧气又是所有动物生命所不可缺少的。
4然而,这一看上去无害而且无疑又必不可少的气体却正在对我们产生影响。
5年复一年,海平面正在慢慢上升。它很可能继续上升,而在今后数百年间,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在那些低洼的沿海地区(在这些地区居住着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口),海水会稳步向前推进,迫使人们向内陆退居。
6最后,海水将会高出目前海平面两百英尺,一阵阵海浪将会拍打曼哈顿摩天大楼二十层楼的窗户。佛罗里达将会沉没在海浪之下,英伦三岛的大部分,人口稠密的尼罗河流域,还有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低洼地区也都将遭到同样的命运。
7不仅许多城市将被淹没,而且世界上大部分盛产粮食的地区也将会失去。由于食品供应下降,到处都会出现饥荒,在这种压力下,社会结构有可能崩溃。
8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二氧化碳。可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两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9首先是太阳光,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包括二氧化碳)对于太阳光来说是透明的。太阳光照射大气层的顶部,径直透过数英里的大气层,温暖着地球的表面。在夜间,地球将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放射到外层空间而冷却下来。
10然而,大气层对红外线来说并不像它对可见光那样透明。二氧化碳特别会阻挡这样的热量辐射。因此,在夜间失去的热量要比在大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情况下失去的要少。要是没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存在,地球就会明显冷得多,说不定就冷得不舒服了。
11我们该感到欣慰,二氧化碳给我们温暖使我们舒舒服服,但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正在稳步升高,其恶迹也就由此而生。1958年,二氧化碳只占大气总量的0.0316%。此后,其浓度逐年悄悄攀升,而现在已达到0.0340%。据估算,到2020年,二氧化碳的浓度将接近现在的两倍。
12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将要稍许升高。极地冰盖因此将开始融化。
13世界上大约90%的冰都聚积在巨大的南极冰盖中,另有8%在格陵兰冰盖。如果这些冰盖开始融化,海平面将要升高,其结果就是我上面描述的那个样子。 14可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什么正在不断升高呢?
15难辞其咎的有两个因素。首先,在近几个世纪中,先是煤,其后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快速增长的态势被用做燃料获取能量。这些燃料中所含的碳,在过去数百万年的岁月里一直安全地埋在地下,而现在正被烧成二氧化碳,并以每天数吨的速率大量排放到大气中。 16更糟的是,地球上的森林在不断消失,起先是慢慢地消失,但在近一两个世纪里其消失的速度相当快。现在,森林消失的速度是每分钟64英亩。
17不管取代森林的是草地、农田,还是灌木丛,其生产的植物消耗二氧化碳的速率与森林是不相等的。因此,不仅是通过燃料的燃烧使更多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而且,随着森林的消失,植物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减少了。
18但是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来考察这个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并不是自行上升的。是人在烧煤、烧油和烧气。是人在砍伐森林。所以,人才是真正的元凶。 19怎么办呢?
20首先,我们必须拯救森林,乃至重植森林。
21第二,我们必须有新的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源。核能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认为核能太危险,也还有其他选择。有波浪能,潮汐能,风能,还有地球内部的热能。尤其是,还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
22诚然,这一切将需要时间、努力和金钱,但是,各个国家却把更多的时间、努力和金钱花在了对抗性的军事器械上,而这些军备只能毁灭我们大家。为了拯救我们大家而减少在这方面时间、努力和金钱的花费,难道我们应该反对吗?
进入太空的门户 艾萨克 · 阿西莫夫 航天飞机是我们进入太空的门户。它是第一艘名副其实的宇宙飞船。
2人类先前已进入了太空。多年来,他们一直是乘坐用后随即抛弃的飞行器进入太空的。人们进入太空,然后,载人的宇宙飞船再借助降落伞坠回地球。人是被接了回来,而飞船则被丢弃了。
3然而,航天飞机像宇宙飞船一样升空,随后像飞机一样降落。它就停在那里,随时准备再次使用。
4航天飞机不会去任何其他星球,只进入地球轨道,然后返回。这就是它为什么被称作“航天飞机”的缘故。它能往返飞行,不过去的时候,它宽敞的货物舱里满载大量货物。它能装载各种各样的卫星。进入轨道后,就将卫星卸下。航天飞机返回时,卫星就留在轨道上。你用不着给每个卫星提供各自的分离式火箭发动机。
5更重要的是,航天飞机能携带大型建筑结构的部件,并把它们停放在轨道上。最终会有许许多多的建筑构件,相互挨得很近,全都围绕地球运行。 6宇航员可以随机升空,穿着宇航服离开航天飞机,将所有的建筑构件拼装起来。到最后,他们就拥有了一座庞大而复杂的建筑物,那玩意儿实在太大,不可能作为整体一并发射出去。 7用这种办法,我们可以在太空建造一座发电站,那就是把一大块太阳能电池板,曝晒在阳光里,这些电池吸收太阳光,并将其转换为电能。电能再进而转换为可以射向地球的微波,这些微波到了地球上又能重新转换为电能。
8我们还能用同样的方法,在太空中建造电脑化的工厂。这些工厂可以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特性——高温与低温,大量的优质真空,而且一无重力。我们还能建造实验室与观察站。 9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建造大型的宇宙飞船。在地球上,飞船船体大半是让大型的燃料箱占用了。那是因为它要携带那么多的燃料,才能使飞船从地球上升起,并穿越大气层。而在外层空间,在远离地球的上空,没有大气层,地球的引力也微弱得多,因此需要的燃料也就少了,飞船的很大一部分可以供工作人员使用。让这些大型飞船去月球,比用老式火箭飞离地球要容易、便宜得多。
10在月球上,能建造一座采矿站。月球的地壳内,含有我们建造各类建筑所需要的各种矿物质,可以用来制造金属、混凝土、泥土和玻璃——而且全是在太空中制造的。我们无须使用这些地球本身始终亟需的资源。
11月球一旦能向我们提供所需要的这些建筑材料,我们就可以建造供人居住的大型太空站。我们能够制造钢质的、玻璃的、铝质的圆圈形建筑,或者是圆球形或圆筒形建筑物。我们可以在其内壁上盖一层泥土,并使之转动。这就产生了一股离心力,其作用就是模拟地球引力。太空站内有阳光照明,由太阳能提供动力。航天飞机能产生白昼与黑夜的效果,用泥土可以盖建地球上的房屋。成千上万的人都可以在这些太空居民点內生活。
12假如人类愿意投入时间、钱财与精力,所有这一切大约能在50年内予以实现,你们这样年纪的人,很多会直接参与其事。你们这一代将是第一代太空人。你们的同龄人长大后,会成为太空工程师和太空建筑工人,在观察站和实验室工作。他们会是月球采矿站的一个部分,在太空熔炼矿石。他们将维持发电站和工厂的生产,每次在太空居民点待上几个月——也许待上一辈子。
13你也许是第一支月球采矿队的成员,而你的儿女可能是率先登上某个小行星的,或是率先登上木星外围某个月球的第一批工作队员。
14如果我们有勇气闯过航天飞机为我们敞开的太空之门,进入太空,那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多么激动人心的情景!
Unit 6 The Making of a Surgeon
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自信的重要性。
1外科医师的成功之道 诺兰医生 一位医生怎样辨认自己终于成了一名“外科医师”的那一时刻呢?在我任住院主任医师的那一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曾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2我最后认定,问题的答案在于“自信”二字。当你能够对自己说:“任何外科病人我都能胜任进行治疗,我的治疗跟其他外科医生一样高明,甚至比任何外科医生都更为高明”——那时,而且只有到了那时,你才真正成了一名外科医师。当时我正接近那个时刻。 3就以我们几乎每晚都会碰到的急诊情况为例吧。在那一年的最初几个月,我一直害怕听到电话铃响。我知道电话铃声意味着又要作出一个生死攸关的决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我告诉沃尔特或拉里对于某一特殊情况应如何处理之后,我就很难再重新入睡了。我会重温那位急诊病人的整个病情,常常会怀疑自己是否作出了不妥的决定。不止一次,在我躺了一个小时还睡不着之后,我会在凌晨两三点钟从床上跳起来,穿好衣服,驾车去医院亲自探视病人。唯有这样我才能找到安心休息所需要的内心平静。
4然而,在我做住院医生的最后一个月,睡眠已不再是个问题了。在有些情况下我仍然不能确定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但我已学会把这看做一个外科医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一个永远也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我已能适应它了。所以,我一旦经过深思熟虑作出某个决定,就不再去多想它了。多想也不会有什么帮助,而且我知道,凭我的知识和经验,我作出的任何决定肯定都是稳妥的。这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感觉。
5在手术室里我也同样充满信心。我知道自己的知识、技术和经验足以对付我在开业行医中将会碰到的任何外科病例。当我切开病人的腹部或胸腔时,我不再紧张得瑟瑟发抖了。我知道,即使碰上事先无法预见其问题所在的病例,我也能处置我发现的任何情况。我战战兢兢地治疗过交在我手上的腹部刺伤、肺部穿孔以及复合性骨折等病例。这类外科手术我已经战战兢兢地干了五年。我再也不必担惊受怕了。
6而且,我也不再怕犯错误了。我知道在我出去开业行医时,说不定什么时候我就会不可避免地出差错;我会给不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开刀,也可能会把需要动手术的病人忽略过去。五年前——甚至一年前——如果我不得不为一次判断上的失误负全部责任的话,我是没法容忍自己的。现在我能了。我仍然害怕犯错误——愿意竭尽全力避免出错——但我知道这是外科医师生活的一部分。我之所以能够平静地接受这一事实,是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能避免出差错,那么换了任何别的外科医生很可能也不能避免。
7这些话听上去很自负,而且我以为这的确是自负——但外科医师就是需要这种自负。当他受到行医中必定会遇到的重重疑虑的煎熬时,他需要“自负”来支撑自己度过这些难受的时刻。他必须觉得,他与世上任何一位外科医生相比都毫不逊色,甚至还技高一筹。你管这叫自负也好,叫自信也罢;不管你叫它什么,反正我是有了。
夜间出诊的医生 M.H.内尔森 “当名医生真叫人羡慕……”;“多走运,你当上了医生……”干医生这行当,难道真的叫人羡慕?我倒认为,凡是当医生的全都倒了霉。凡是学医的都该去查一下脑子是否正常。
2你可能会觉得我是想换个行当干干。嗯,这会儿我倒是真想换换。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所说——即便是医生也还有几个朋友——当医生就是能长阅历。阅历!我才不需要这种阅历呢。我想要的是一张完全属于自己的卧榻,温暖舒适,无人打搅。我实在太需要这样一张床了。最好把所有的电话机,统统扔到就近的一口水井里去,这才是我所要的。 3这些念头就这样在我脑子里转来转去,我正开着我的那辆微型汽车在伦敦东区雾蒙蒙的小街陋巷里转悠,此刻正是12月某个凌晨的3点45分。我是坐在微型车中的救死扶伤、
身披厚外套、肩挎医药箱的天使。我在这讨厌的凌晨时刻,摸黑急速驶过利埃大桥,泥浆在车窗上沙沙溅响,发热器先是吹热风,然后又吹冷风;那张对畸形骆驼才适合的车座,硌得我的脊背又酸又痛;路边空荡荡的加油站四周雾气缭绕——这时候,我并不觉得自己像个救护天使。我希望此刻是躺在法国南部的海滩上。你尽可以叫我坏医生,你爱怎么叫都行,可你千万别在12月的某个凌晨三点半打电话把我叫起,就为那只疼了已有两个星期的耳朵。 4当然喽,当医生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也有称心如意的时刻。偶尔人们真的病了,偶尔你确实能帮上忙,偶尔凌晨两点光景,有人会拿给你一杯水和一块硬邦邦的糕饼——这么一来,你就会担心自己是否样样事情都做周全了。可大多数情况下,所谓“样样事情”不外乎例行公事那一套: 望气色,问病情,号脉听声,开药,注射,打电话叫救护车,然后再去看下一个病人。
5而急诊服务总机,总是那个沉着、亲切的女子声音,为你派车送病人去医院——你在城里某个危险地段,在那寒冷、阴暗、又脏又臭的电话亭里,那头传来的却是个悦耳的声音。嗬,这种生活还真有让人感到得其所哉的时刻,确实是这样。
Unit 7 Not on My Block 人们认为埃塞尔·阿姆斯特德准是疯了,竟然敢去面对那些在她房子外面贩卖毒品的年轻人。但埃塞尔已忍无可忍。她鼓足勇气,走出去跟那帮人谈话。下面就是所发生的故事。 1离开我这个街区 琳恩·罗塞利尼 埃塞尔·阿姆斯特德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栋灰色的联房。房子里多出了一间卧室,还有一个很大的后院,可以让她的小外孙和外孙女在那儿玩耍。那个大理石的门廊将是夏天夜晚坐着乘凉的理想场所。
2但搬进来后的第一个晚上,当阿姆斯特德下班回到家时,她却发现有一帮样子很凶的人坐在她家门前的台阶上。 3她大吃一惊,说道:“请原谅,我住在这儿。”那一帮七个年轻人不情愿地站了起来,用冷酷无情的目光盯着她看。一走进去,阿姆斯特德就锁上门,从窗口往外看。她吃惊地发现那几个年轻人已经又坐在了她家的台阶上。
4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阿姆斯特德了解到她那栋房子过去长期空关时,曾被一些毒品贩子用来在前面台阶下面藏过毒品。当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经过时,毒品贩子就在门廊上做生意。吸毒成瘾的人就在房子后面的小路上注射毒品,并在后院里随地撒尿。
5阿姆斯特德对占用她家前门的那些人不抱任何幻想。在东巴尔的摩那个充满犯罪与暴力的奥利弗地区居住的十年间,几乎每个晚上,她躺在床上都能听到毒品战激烈进行时的枪击声。但是,(在)这栋房子,有毒品贩子经常出没于她的门廊却是最糟糕的。
6有时候她一天要报警好几次,恳请警察把这些毒品贩子驱散。但警车一旦在街角消失,那些毒品贩子们又会陆陆续续地回来。
7作为一个50多岁、子女已经长大成人的母亲,阿姆斯特德从未想像过要进行这场战斗。但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奋起应付突如其来的挑战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她自己的女儿染上毒瘾,她的小外孙和外孙女需要人领养时,阿姆斯特德就把那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领来照管了。
82000年9月的一个夜晚,在她迁入新居后大约一个月的时候,阿姆斯特德向上帝祈祷:“明天我要跟那些家伙谈一谈。请帮助我。”
9第二天,她直接找到那帮人的头,一个身穿牛仔裤、白色T恤衫的年轻人。阿姆斯特德的五脏六腑在翻滚,但她知道她绝不能露出恐惧的样子。 10“这里是我的地方,”她平静而温和地说,脸上一直挂着装出来的微笑。“我本不需要在进自己家时还要说一声‘请原谅’。”
11她对那个年轻人说,她不希望他和他的朋友们再当着她小外孙和外孙女的面贩卖毒品。他们必须离开她的住宅,离开隔壁空关的住宅,离开那个街角。
12那人一声不响。阿姆斯特德的心已跳到喉咙口。随后那人点了点头。那伙人离开了。但过了几天,他们又回来了。阿姆斯特德把她的要求重说了一遍。第二天、第三天又重说了一遍。
13随后,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那伙人开始听话了。他们转移到了下一个街区。冬天来了,他们把她房前路上的积雪扫干净,她生病的时候,他们还来看望她。不久,他们就开始喊她“大妈”了。
14她的外孙、外孙女们现在可以在街上打球了。有时候,那些年轻人也和他们一起玩。如果哪个孩子跟外婆顶嘴,某个年轻人就会说:“你不可以这样讲话。她是你外婆!” 15阿姆斯特德不停地“嘀咕”,警告他们轻易得来的钱有危险。“你们会被杀头的!”她对他们说。“还是干点正经事吧!”
16人们对她说,她跟那帮恶棍这样讲话真是太蠢了。尤其是在仅仅五个街区外另一个表明自己立场的大妈被杀之后。这个大妈叫安吉拉·道森。她只身与另一伙毒品贩子进行了一场战斗——结果失败了。道森家的房子被人放火烧了,安吉拉、她的丈夫卡内尔和他们的五
个孩子都死了,这一悲剧成了震惊全国的新闻。邻近地区内的一名男子受到指控。阿姆斯特德不认识安吉拉·道森,但她认识她的孩子。在这场致死的大火后,她更加当心了——但她并没有停止。
17而且她不仅仅限于谈话。她一直是社区组织巴尔的摩发展领导才能联合会(BUILD)的推动力。他们一起把毒品贩子从一块空地上赶走,在那里建了一个儿童游乐场。他们在学校里开办了一项放学后的校内活动,让孩子们不要到街上去。他们促使市里和当地的教堂加快了重建弃房的步伐。
18不久前,阿姆斯特德偶然碰见了过去常在她门前台阶上荡来荡去的那伙人中的一个。“嗨,大妈!”那人大喊了一声,一边紧紧地拥抱着她。他告诉她,他已经找到一份工作,接着又说:“我真要谢谢你当年给我们嘀咕的那些话。” 19阿姆斯特德对她产生的影响很是谦虚。她只是说:“知道自己那番话至少说服了一个年轻人,这就让我很开心了。”
你会怎样处置企图偷你钱包的家伙?琼斯太太无疑让试图偷她钱包的男孩大吃一惊。 1谢谢您,太太 兰斯顿·休斯 她是个身材高大的妇人,挎着个大钱包,独自一人走着。此时差不多是深夜11点。一个男孩从她身后冲了上去,想抢走她的钱包。钱包的背带断了,那股突如其来的重力使男孩失去平衡。他仰面四脚朝天地摔倒在人行道上。那身材高大的妇人径直转过身来,用脚踢他,然后伸手向下,揪住男孩衬衫的前胸,把他提了起来,使劲地摇晃他的身子。 2随后妇人说:“把我的钱包捡起来,小家伙,拿到这儿来。”
3她仍紧抓住他不放。但她弯下了身,好让他捡起钱包。接着她问:“你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害臊吗?”
4“是感到害臊,太太,”男孩回答说,他的衬衫前胸仍被紧紧揪着。 5“我要是松手,你会不会逃跑?”那妇人问。 6“会的,太太,”男孩说。 7“那我就不松手,”妇人说。她没有松手放开他。 8“太太,我很抱歉,”男孩悄声说。
9“嗯—哼!你的脸真脏。我还真想替你把那张脸好好洗一洗。家里就没人叫你洗洗脸?” 10“没人,太太,”男孩说。 11“那么,今晚你得把脸洗洗了,”高大身材的妇人说着,跨步向前走去,后边拖着那惶恐不安的男孩。
12男孩看上去似乎有十四、五岁,身体衰弱,瘦瘦的,穿着双网球鞋和一条牛仔裤。 13妇人说:“你该做我的儿子。我要教会你分辨好坏。这会儿我至少得把你的脸给洗洗干净。你肚子饿了吧?” 14“不饿,太太,”男孩说,“就松手放了我吧。” 15“刚才我拐弯的时候碍着你什么了?”妇人问。 16“没有,太太。”
17“那可是你自己找上我的啰,”妇人说。“既然找上来了,没这么快就完了。先生,你一辈子也忘不了我露艾拉·贝茨·华盛顿·琼斯太太。”
18男孩脸上冒出汗来,他开始挣扎。琼斯太太停下脚步,一把将他拽到自己身前,扼住他的脖子,继续连拖带拉地架着他往前走。到了她家门口,她把男孩拖进去,经过门厅,来到房子后部一间带家具的大房间。她打开灯,任房门敞开着。男孩可以听到这栋大房子里其他房客的谈笑声。其他房间的房门,有几扇也开着,所以他知道这妇人不是一个人单独住的。到了她屋子中间,那妇人仍扼着他脖子不放。
19她问:“你叫什么名字?” 20“罗杰,”男孩回答说。
21“这样吧,罗杰,你去洗涤槽那儿把脸洗洗,”那妇人说罢,总算松手放开他了。罗杰看看门,又看看妇人,再看看门,随后往洗涤槽那儿走去。 22“先把冷水放了,等热水来了再洗,”她说。“这儿有块干净毛巾。” 23“你要送我去坐牢吗?”男孩一边俯身在水槽里洗脸,一边问。 24“就凭你这张脸,我哪儿也不带你去,”妇人说。“我是想赶回家烧点东西吃的,而你却来抢我的钱包!大概你也没吃晚饭,是吗?” 25“我家里没人,”那男孩说。 26“那咱俩一起吃,”妇人说。“我看你一定是饿了,或者说一直就饿着,所以才想法偷我的钱包!”
27“我是想买双蓝色的绒面皮鞋,”男孩说。 28“嗯,那你也不必非要抢钱包去买绒面皮鞋啊,”露艾拉·贝茨·华盛顿·琼斯太太说。“你可以开口向我要嘛。” 29“太太?”
30男孩望着她,水从他脸庞上往下滴。长时间的沉默。好长一段时间的沉默。男孩把脸擦干以后,不知道别的该干什么,于是又擦拭起脸来;男孩转过身,暗自寻思接下来该做什么。房门开着。他想要朝门那儿直冲过去,沿门厅往外溜。他要跑,溜,溜之大吉! 31妇人坐在床上。过了一会儿她开口说:“我也年轻过,想要一些我没法得到的东西。” 32又是一阵长时间的沉默。男孩的嘴巴张了开来。随后他皱皱眉头,但自己并没意识到在皱眉头。 33妇人说:“嗯—哼!你想我接下来多半会说,可我没抢过别人的钱包。哼,我可没想要那么说。”停顿。沉默。“我也干过一些事,我可不想把这些告诉你,孩子——也不想告诉上帝,如果他还不知道的话。人总有一些共同之处。你坐一会儿,我给咱俩弄点吃的。你不妨用那把梳子把头发梳一下,让人看上去好顺眼些。”
34房间另外一角的屏风后面,是煤气灶和冰箱。琼斯太太站起身来,走到屏风后面。妇人没去注意那男孩,看他此刻是否还想逃跑;也没去注意那钱包,任其丢在她身后的床上。但是男孩倒很留神,特意坐在房间的另一侧,离钱包远远的,但是那妇人如要想看,一转眼就能从眼角看到他的坐处。他不相信妇人会信任他。而他又不希望妇人不信任他。再说,他现在可不想让人对自己有所怀疑。
35她将火腿煨豆热了一下,然后在餐桌上摆好餐具。关于男孩家住哪儿、家里有些什么人等等,凡是可能使他感到难堪的问题,妇人一概未问。吃饭时,反倒是妇人絮絮叨叨地告诉他,自己在一家旅馆美容厅工作,营业时间很长;搞美容是个什么样的活,在店里进进出出的有各种各样的女人:金发女郎啦,红发女郎啦,还有西班牙女郎。然后,把自己的蛋糕甜点,切了一半给他。 36“多吃点,孩子,”她说。 37他们吃完了饭,她站起身说:“嗨,这10元钱你拿着,给自己去买双蓝色的绒面皮鞋。下次别再犯这样的错,去抢夺我的、或是别的什么人的钱包——因为从歪门邪道搞来的鞋子,会烧你的脚的。我现在得休息了。但是孩子啊,我希望你从今往后好好做人。” 38她领着他穿过房厅,来到前门,打开了门。“晚安!要好好做人呵,孩子!”她说,男孩走下台阶时,她望着大街。
39除了“谢谢您,太太”外,那男孩还想对露艾拉·贝茨·华盛顿·琼斯太太说点什么,可是当他到了台阶下转过身,看着门口那个身材高大的妇人时,尽管他的嘴唇挪动了几下,结果就连那句“谢谢”的话也没能说出来。然后,她随手把门关上。
Unit 8 Honesty: Is It Going Out of Style?
曾想到过在考试中作弊吗?当然没有。可是有些学生并不那么诚实……
1诚实:难道它正在变得不合时宜? 斯泰茜娅·罗宾斯 根据最近的一次民意测验,百分之六十一的美国学生承认曾在考试中至少作过一次弊。人们可以争论说,这样一种回答也许没有多大意义。毕竟大多数学生都曾受到过偷看邻座考卷的诱惑。而学生们在评价这类行为时有时对自己过于严格。不过,还有别的一些迹象也表明,中学里的作弊现象可能是在上升。 2越来越多的州要求学生通过能力测试以取得中学毕业文凭。很多教育学家担心,更多地利用州级考试将会导致作弊的相应增加。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纽约州的一些学生,他们因拥有并出售州教育董事会的考卷样本而受到刑事轻罪指控。
3现在作弊也被看作是大学的一大问题了。一些教授说他们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学期论文这一要求,因为很多学生购买预先写好的各种学期论文,教授们再也查不出所有的作弊者了。 4除了谈论学生作弊的上升外,全国各地的大学已决定采取一切措施。例如,马里兰大学心理系就开展了一场制止某种作弊形式的运动。当409名学生考完试鱼贯离开教室时,他们发现除了一个出口外,所有的出口都堵住了。监考人员要求每个学生出示贴有照片的身份证。那些说把身份证留在宿舍或家中的学生都被拍了面部照。这一运动的目的是捉拿“冒名顶替者”,即帮别人代考的学生。
5马里兰大学的大多数学生都鼓掌欢迎这一运动。校刊社论说:“就像警察逮捕违法超速驾车者一样,这一运动的目的并不是要捉拿所有的人,而是抓住足够的作弊者以便把信息传开去。”
6我们经常听人谈起“美好的往日”,说是那时的美国人比现在好,比现在幸福,也比现在诚实。但他们真的较诚实吗?也许在很久以前,他们确实更诚实,因为那时的生活跟今天的生活大不相同。
7中、小学学生过去都知道亚伯拉罕·林肯步行五英里把多收的一分钱还给顾客的故事。我们已经把这类故事看成了神话。但就林肯来说,这故事却是真实的……而不像乔治·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故事那样是杜撰的。华盛顿的第一位传记作者虚构了小乔治对父亲说“我不能说谎,我用斧子砍倒了樱桃树”的故事。然而,在两个故事中都很重要的一点是,诚实过去一向被看作是美国人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而且这仅仅是许许多多故事中的两个故事。上个世纪的学生一般都不读“娱乐性的”故事。他们读的都是些传授道德标准的故事。这类故事非常明确地指出,说谎、骗人、偷东西的孩子决没有好下场。
9做父母的很可能进一步加强了这些道德标准。是不是真的如此就很难知道了。但我们的确知道,过去的孩子听不到父母谈论在所得税上欺骗政府的事——那时候还没有所得税。 10林肯的故事中提供了一个线索,说明为什么过去的美国人也许是比较诚实的。这就是林肯认识他的顾客,他们都住在同一个小镇上。一家大的超级市场的结账员会把多收的钱还给顾客吗?可能性较小。反之,在一家夫妻经营的小旅馆过夜的客人会偷毛巾吗?可能性也不大。
11也许这就告诉我们,人们需要互相了解才能达到最诚实的境界。
12绝大多数美国人仍然认为诚实是美国人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社会各级都有许多监督委员会。虽然学校、商界和政府中的作弊和欺诈行为近年来似乎比过去多了许多,但这会不会是由于我们越来越善于揭露这类不诚实行为的缘故呢?
13有某些证据表明,欺诈行为可消可长,有起有伏。当时世艰难时,偷窃和欺骗事件通常便会增多。当形势好转时,这类事件往往就会减少。
14学校中的作弊现象也往往有涨有落。但它似乎跟经济没有什么联系。
15许多教育学家认为,当学生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以后,他们就不大可能作弊了。令人惊奇的是,某些防止作弊的努力可能反而促使学生作弊——一个人可能会感到“他们反正不信任我”,于是便很想“击败这个制度”。不信任可以有传染性。但是,信任也可以有传染性。
如何真实地表现自我 丹尼斯 · 韦特莱 我爷爷奶奶认为,一个人要么是诚实的,要么就是不诚实的,不存在非此非彼的中间角色。他们家起居室的墙上,挂有一句简单的箴言:“漫漫人生,好似一片田野雪被新铺;步步脚印,显示我选定的行经之路。”关于这句箴言,他们无须作任何解释——他们生活方式的本身,就印证了这句格言。
2他们凭直觉意识到,笃实正直,意味着个人具有明确的道德、伦理标准。既不因考虑自身利益而牺牲原则,也不迁就于眼下的一时一事。为人正直,是判断个人行为的内在标准。不幸的是,如今却缺少正直这一品质,并且日见其少。然而正直诚实正是社会各个领域的真实底线,也是我们个人自身所必须拥有的律己准绳。要了解其价值的有效检测手段,不妨看一下我所说的“三位一体正直准则”,它由三项关键的原则组成:
3在个人压力面前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有个故事,说的是一家著名医院里的一名手术室护士,她第一天参加外科手术,其职责是在腹部手术过程中,确保所有医疗器械和材料的充分准备和安全使用。该护士对主刀大夫说:“你只取出来11块海绵,而我们总共用了12块,我们必须找到这最后一块。” 4“我全都取出来了嘛,”主刀医生说,“我们要缝刀口了。” 5“你不能这么做,先生,”那个护士新手反对说。“请您为病人想一想……” 6主刀医生微笑地抬起了脚,让护士看那第十二块海绵。他对她说:“你肯定会干得很出色的,不管是在这家医院还是在别家医院。”
7只要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就绝不能往后退缩。
8要坚持表彰那些本该得到表扬的人。不要害怕那些想法比你高明或者比你更聪明的人。 9大卫·奥格威,是奥美广告公司的创始人,他很清楚地表明了上述观点。他给新任命的办公室主管人员,各送去一具五只一组、按大小依次套叠的俄罗斯套娃。在内层最小的娃娃里放了一张他写的字条:“假如我们每人手下雇用的都是些比自己矮小的人,那么我们就会成为一家侏儒公司。反之,如果我们手下的雇员都比自己高大,那么奥美公司将成为一家巨人公司。”果不其然,后来这家公司真的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受人推崇的广告公司之一。
10要诚实而坦然地展示你真实的自我。那些缺乏真实核心价值的人,依赖外部因素——他们的外貌或地位——来保持自我的良好感觉。他们免不了要竭尽所能地来维护这部分华而不实的外观,却很少会去努力开发他们内在的价值,促进个人的成长。
11因此,应显示自己的本色。对你个人生活中不太亮丽的部分,别想方设法去掩饰。难应付的,就使出点狠劲来应付。换句话说,面对现实,在应对人生挑战时应显示出足够的成人气概。
12自尊和问心无愧,是诚实正直的强固组成部分,也是丰富你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13诚实正直,意味着你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因为这是正当的事,并非只是出于一时之兴,也不是为了冠冕堂皇地应付场面。有原则的生活,不屈从于声色犬马、放荡自流,必会使你获得成功。它将引领你心安理得地进入21世纪,而无须通过后视镜检测你的人生轨迹。我的爷爷奶奶就是这么教育我的。
Unit 9 What Is Intelligence, Anyway?
阿西莫夫说明了为什么智力远非只是在智力测验中取得高分。
1智力到底是什么? 艾萨克·阿西莫夫 智力到底是什么呢?当我在部队服役时,我曾接受过一种所有士兵都参加的智能测验,在标准得分为100的情况下,我得了160分。基地上没有哪个人曾见过这样的高分,于是他们便对我大加吹捧了两个小时之久。(这对我毫无意义。第二天我仍然是一名列兵,最高的职务是担任伙食值勤员。)
2我一生中一直得到这样的高分,因此便有一种自鸣得意之感,认为自己非常聪明,而且期望别人也这样认为。然而,实际上,难道这类分数不是仅仅意味着我很善于回答那些编制智力测验的人们——智力爱好跟我类似的人们——认为值得回答的那类学究式的问题吗? 3比方说吧,我过去有位汽车修理师,据我估计,在这类智力测验中,他的得分不大可能会超过80。我过去总是想当然地以为我比他聪明得多。然而,每当我的汽车出了毛病,我总是急急忙忙地去找他,焦急地注视着他检查汽车的主要部位,恭听着他的见解,仿佛聆听神谕一般——而他总能把我的汽车修好。
4那好,假定让我的汽车修理师来为智力测验设计题目。或是让一位木匠、一个农夫或者是除了学究以外的几乎任何一个人来设计题目。按每一次这类的测验来衡量,我都会表明自己是一个笨蛋,而且我也会真的成为一个笨蛋。在一个无法运用我所受过的学校训练以及我在词语方面的才能,而不得不用双手工作,做一些复杂或艰苦的事情的世界上,我会干得很差劲。因此,我的智力并不是绝对的。它的价值是由我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所决定的。它的数值是由那个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决定的,他们作为这类事情的仲裁人已设法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我们身上。
5再来考虑一下我的汽车修理师吧。他有个习惯,每次见到我都要跟我讲些笑话。有一次他从汽车引擎罩下面抬起头来说:“博士,有一个又聋又哑的人走进一家五金店买钉子。他把两个手指头一起放在柜台上,用另一只手做了几次锤击动作。”“店员给他拿来一把锤子。他摇摇头,指了指他正在敲击的那两个手指头。店员给他拿来了钉子。他选出了自己需要的尺寸,然后就走了。听好,博士,接着进来的是一个瞎子。他要买剪刀。你猜他是怎样表示的呢?”
6我举起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做了几次剪切动作。我的汽车修理师一看就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说:“啊,你这个笨蛋,他是用他的嗓子说他要买剪刀的。”接着他又沾沾自喜地说:“今天我用这个问题把我所有的主顾都考了一下。”“上当的人多吗?”我问。“不少,”他说。“但我事先就吃准你一定会上当。”“那为什么?”我问。“因为你受的教育太多了,博士,我知道你不会太精明的。”
7我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他的话不无道理。
大头针上的天使 亚历山大·卡兰德拉 前些时候,我接到一个同事的电话,问我可否就一道考题的打分作一下仲裁。他打算给一个学生的物理考题答案打零分,而那位学生却声称,如果现行的教育制度不是专门要和学生作对,他就该得满分,也一定会得到满分。师生俩同意把这事交给一个不带偏见的仲裁人来处理,于是我就被选中了。 2我来到同事的办公室,读了考题:“证明如何借助气压表测定出大楼的高度。” 3学生答道:“把气压表带至楼顶,在气压表上系一根长绳,将表下垂至地面,然后将其收回,绳子的长度即为大楼的高度。”
4我指出,该生确实有充分的理由得满分,因为他圆满而正确地回答了这道考题。话又得说回来,要是给满分的话,这位学生的物理课成绩就能得高分。高分应证明学生在物理学方
面的能力,而这一解答并不能证实一点。于是我建议再给该生一次机会,让他再解答一遍。我同事答应了,这我不觉得奇怪,但我没料到那学生居然也答应了。
5我给这学生6分钟时间答题,并提醒他答案必须显示出物理学方面的某些知识。5分钟过去了,他仍一字未著,我问他是不是想放弃,他说不。对这问题他有好几个答案;他只是在考虑选取最佳的一种。我抱歉打搅了他,请他接着思考。在最后一分钟,他匆匆写出了如下答案:
6“将气压表带上楼顶,在顶沿俯身抛下气压表,同时用秒表测定气压表的下落时间。随后用S=1/2at2的公式,即可求出大楼的高度。”
7到这时候,我问我的同事是否让步。他同意了,我差不多给了这个学生满分。 8我正要离开办公室,突然想到这学生说过他还有别的解答方法,便问他具体有哪些。“哦,有呀,”他说,“借助气压表,能有多种方式测得大楼的高度。例如,你可以在一个晴朗的日子把气压表拿到室外,量出气压表的高度及其影长,以及大楼的阴影的长度,然后用个简单比例法就可求得大楼的高度。” 9“很好,”我说。“还有呢?” 10“还有,”他说,“有种最基本的测量办法你一定会喜欢。用这种办法,你拿着气压表开始爬楼,一边爬一边在墙上标出气压表的高度。然后数一下有多少个标记,这样就能用气压表的单位长度,计算出大楼的高度。这是种相当直接的办法。” 11“当然,要是你想复杂一点的话,可以把气压表拴在绳子的一端,让它像钟摆那样摆动,然后分别测出它在街道睡眠及大楼顶部的g值。根据这两个g值的差数,按理可计算出大楼的高度。”
12最后他说,这一问题有多种解答方式。“最便捷的一种办法可能是,”他说,“拿着气压表去底楼,敲敲主管人的房门。主管人来开门时,你这么跟他说:‘主管先生,我有个挺不错的气压表。要是你能告诉我这幢楼的高度,我就把气压表送给你。’”这时我就问这个学生,他是否真得不知道这道题的常规解法。他承认他知道,但是他说,他厌倦了中学和大学教师们的教学方法,因为他们总想教他如何思考,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如何用一种学究式的方法探索学科深层的内在逻辑,就像在“新数学”中常做那样,而不是把这一学科的结构教给他。有了这个念头,他便决定重新搬出中世纪烦琐经院哲学的那一套来开个学术性玩笑,向患有人造地球卫星恐惧症的美国课堂教育进行挑战。
Unit 10 Profits of Praise
我们是不是指责别人太快而表扬别人太慢呢?看来是的。
1赞扬的好处 珍妮特·格雷厄姆 我在纽约一家生意繁忙的餐馆做女侍的第一天,令人精疲力竭的第一天,就要结束了。我的帽子歪了,围裙上污迹斑斑,两脚疼痛。我感到手中盛着食物的托盘越来越重。我又疲倦又沮丧,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法干好。当我为有好几个孩子的一家人开好一份复杂的账单时——因为这些孩子在要冰淇淋时换来换去有十几次之多——我便准备辞职不干了。
2这时候,那位做父亲的一边把小费交给我,一边对我微微一笑,“干得很好,”他说。“你对我们照顾得真是太好了。”
3听了这话,我的倦意顿时消失了。我对他也报以微笑。后来,经理问我对第一天感觉怎样时,我说:“好极了!”那两句赞扬的话改变了一切。
4对于人的精神来说,赞扬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便不能开花生长。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动不动就对别人刮起批评的寒风,不知为什么却不愿意把表扬的温暖阳光给予我们的同伴。
5只要一句话就能带来这样的欢乐,我们为什么却不愿意这样做呢?我有一个到处旅行的朋友总是努力学一点她要去访问的国家的语言。她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语言学家,但她的确知道怎样用几种语言说一个词——“美极了”。她可以对一个怀抱婴儿的母亲或者对一个从身上掏出全家照的寂寞的推销员用上这个词。这种能力为她在全世界赢得了朋友。
6奇怪的是我们对赞扬何其慎重。这也许是因为我们很少有人知道怎样大大方方地接受赞扬。相反,我们往往会不知所措,对于我们实际上非常乐意听到的话却耸耸肩膀不屑理睬。由于这种防御性的反应,给人以直接的赞扬就变得极为困难了。一些最宝贵的赞许鼓励之词往往是在信中或通过朋友间接地传达给我们,原因就在于此。当我们想到那些充满恶意的言词传播的速度之快,我们就会感到,人们没有做出更多的努力来传递令人愉快、使人高兴的评语似乎是太遗憾了。
7对于通常不为人们注意或提及的努力加以赞扬是特别有益的。艺术家因画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而受到赞美,厨师因烧出一顿美餐而受到称赞。但是当你的衬衫被洗得干干净净,烫得平平整整时,你可曾告诉过洗衣店的经理你是多么高兴吗?你可曾因为你的报童每年365天都按时送报上门而夸奖过他吗?
8那些从事例行工作的人们特别懂得赞扬的意义,如汽车加油站的服务员、女侍者——甚至家庭主妇。当你走进一家住房时,你可曾说过:“多么整洁的房间啊!”几乎没有人这么说过。家庭劳动之所以被认为是沉闷乏味的苦差使,原因就在于此。人们经常对一些比较容易而又令人满意的活动,如插花,加以评论;但对像擦地板这样又苦又脏的工作却不予置评。莎士比亚说过:“对我们的称赞就是给予我们的报酬。”既然在很多情况下,称赞是家庭主妇得到的唯一报酬,因此在所有的人中,她理应得到自己的一份赞扬。 9母亲们本能地知道,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然而对于运用这一规律,我们的感觉并非一直都很敏锐。有一天,我因为孩子们在争吵而批评他们:“你们就永远不能安安静静地玩耍吗?”我大声说道。苏珊娜疑惑地看着我。“我们当然能,”她说。“可是在我们安安静静玩耍时,你却不注意我们。”
10对赞扬的重要性教师们的意见是一致的。有一位教师写道,如果教师不用挑剔的红墨水把学生们的作文改得一塌糊涂,而是找出一两处比上一次做得好的地方并给予好评,他就会得到更富有建设性的结果。“我相信,当学生交上一篇超过他平时水平的作文时,他自己心中是有数的,”这位教师写道,“因此,他如饥似渴地等待着老师在页边空白处写上一段简短的评语从而向他表明老师也注意到了他的进步。”
11行为科学家已经做过无数试验,证明任何人都往往会重复一个立即产生出愉快结果的动作。在一次这样的试验中,若干学生被分为三个组,连续五天每天都对他们进行算术测验。第一组自始至终都因上次测验的成绩而受到表扬;另一组却受到批评,而第三组则无人理睬。 12毫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那些受到表扬的学生进步显著。那些受到批评的学生也有进步,但并不那么显著。而那些无人理睬的学生,他们的分数却几乎没有什么提高。有趣的是,最聪明的孩子从批评中得到的帮助跟从表扬中得到的帮助一样多,但能力较低的孩子却对批评的反应很差,他们最需要表扬。然而后者恰恰是在大多数学校中得不到赞许鼓励的孩子。 13对于赞扬只需要给予者付出片刻的思索和片刻的努力——或者是很快地打个电话传递一句赞美的话,或者是花五分钟的时间写一封感谢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谓少矣——然而考虑一下它可能产生的效果吧。马克·吐温曾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
14所以,让我们随时注意周围各种小小的优点并加以评论吧。我们将不仅给别人的生活带来欢乐。而且还常常会给我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
我那首既妙又糟的小诗 巴德·舒尔伯格 我八九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我母亲读了那首诗激动得哭了。“巴迪,这一首优美的好诗,不真是你写的吧?”我既难为情,又自豪之极,结结巴巴地说是我写的。我母亲赞不绝口。哇,这简直是首天才之作。 2我满脸放光。“爸爸什么时候回家?”我问。我迫不及待地要让他读我的杰作。母亲说希望他能在7点左右回来,那天下午,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他回来作准备。我先用最漂亮的一手花体字把诗抄写出来,再用彩色蜡笔画上一圈精致的花边。接着我便开始等待。7点钟就要到了,我自信地把诗放在餐桌上父亲座位前的盘子里。
3然而到了7点,我父亲并没有回来。七点一刻。七点半。心这么悬着,简直让我受不了。我敬佩父亲。他是好莱坞派拉蒙电影公司的头头,但他是以作家身份开始其影艺生涯的。他会比我母亲更能欣赏我的这首绝妙好诗。
4这天晚上差不多8点了父亲才匆匆回家来。他晚饭迟到了一个小时,他的心情很糟,似乎随时都会发作。他坐不下来,只是手里拿着杯酒绕着长餐桌走动,一边恶狠狠地咒骂着他的雇员们。
5“你想,影片今晚本来可以拍完的,”父亲嚷道。“可那蠢婆娘的漂亮的空脑瓜里突然冒出个鬼念头,说是最后一场戏她演不了啦。这个傻乎乎的木头美人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整个公司只得干守在那儿,每分钟公司要损失1000美元!到头来我还得求她回来!”
6他踱着步,一转身,在自己的盘子前停下来,张大眼睛瞧着。一阵令人心悬的沉默。“这是什么玩意儿?”他伸手去拿我的诗。 7“本,发生了件了不起的事,”母亲开口了。“巴德写了他的第一首诗。一首好诗,绝对精……”
8“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说。
9他读那首诗的时候,我一直低着头,脸对着盘子。总共才10行诗,可似乎延续了好几个小时。只听见他把诗丢回桌上。决定性的时刻到了。 10“我想这诗写得糟透了,”他说。 11我头都抬不起来。两眼顿时模糊了。 12“本,有时我真没法理解你,”是母亲在说话。“他还只是个孩子。现在你可不是在你的摄影棚里。这是他破天荒写的第一首诗啊。他需要鼓励。” 13“我真不明白,”父亲毫不让步。“这世上歪诗还不够多吗?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巴迪非得当诗人不可。”
14我一刻也呆不下去了。我冲出餐厅,跑回自己房间,扑倒在床上抽泣着。等我哭着把我失望之极的痛苦都发泄出来以后,我听见父母还在餐桌旁为我的第一首诗争吵不休。 15这件生活小事也许到此为止了,可对我来说,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几年后我重读这首处女作,虽然很不情愿,但不得不同意父亲的无情判断。这的确是首很糟糕的歪诗。过了些日子,我鼓起勇气给他看了新的习作——一个短篇小说。父亲说写得过火了点,可并非一无是处。我渐渐学会修改稿子。母亲也渐渐学会对我加以批评而不致让我一蹶不振。你可以说,我们大家都学有所获。那时我就要12岁了。
16当我渐渐涉足其他作品以及戏剧、电影的写作时,我越来越体会到自己是何等的幸运。我有个会说“巴迪,真是你写的?太棒了!”的母亲,还有个大摇其头、一句“我看糟透了”就说得我哭鼻子的父亲。一个作家——事实上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需要那种母亲的力量,所有创造皆从中产生的那股爱的力量;然而,仅有母亲的力量是不完全的,甚至会使人误入歧途并最终导致毁灭。还需要另一种力量的平衡,它告诫你:“要观察、倾听、反思、提高。”
17我童年时的这两种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补充的声音多年来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妙极了……糟透了……妙极了……糟透了——就像方向相反的两股劲风,不停地在吹打着我。我努力把握住我的生活小舟,不让它被来自任何一方的风掀翻。在同样出于爱心的肯定与否定的两极之间,我努力把握住自己的正确航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