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传统到现代:中国钧瓷史的社会学叙述(一)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钧瓷史的社会学叙述(一)

2021-08-20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28卷第4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 V01.28 NO.4 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No.4,2009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钧瓷史的社会学叙述(一) 王洪伟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依据当代社会学理论关于传统一现代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社会学角度重新构建中 国钧瓷史的叙述框架,中国钧瓷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一是传统经验科学阶段;二是现代科学 理性阶段。前一阶段进一步细化为:唐代钧瓷启蒙期、宋代鼎盛期、金元钧窑系形成期、明清钧窑 衰落期;后一阶段进一步细化为:晚清民国复兴期、共和国官窑时期、民钧窑繁华期、钧瓷业扩张 期。钧瓷发展史的社会学建构中,蕴含着“现代的成长”与“传统的(被)发明”的思辨关联,“现 代”不断地发觉、发明、再塑传统;传统不断被现代援引、借用,并嵌入到现代元素构成中,体现了 传统一现代的连续统一而非断裂。 [关键词]钧瓷史;传统一现代;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K203一TS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9)04—0052—04 中国钧瓷发展历史的表述基本都是由非经专 使命。 业学术的乡土钧瓷艺人或民间学者撰写,这是传统 从事钧瓷历史记述者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钧瓷 文化产业特别是传统手工业历史研究所遭遇的普 原产地的钧瓷艺人或钧瓷业管理者中有一定文化 遍难题。然而这还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在现有 知识修养的本土民间学者,如晋佩章、苗锡锦、丁建 的钧瓷史表述中,历史叙述都沿袭了中国通史的叙 中等。二是钧瓷原产地的文化官员,如阎夫立、李 述框架和段分结构,失去了经济产业史应有的历史 少颖,以及地方志的从业人员。三是文物考古或古 线索或主线。实际上,考察中国钧瓷发展的历史轨 陶瓷界的专家学者。当然,后者比前两者关于钧瓷 迹,其中蕴含着一种“传统一现代”二分法的社会 历史的研究和表述更准确、更科学些,但前两者特 学分析框架。通过对中国钧瓷产业从传统向现代 别是第一类研究者投入的精力、物力都要远远大于 阶段转型的重新梳理,不仅可以有效延伸和检验社 后者。① 会学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而且确实也能够为经 其中,晋佩章、苗锡锦的钧瓷史断代结构对后 济产业史的研究开辟一片新天地。 来的钧瓷史表述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按照这两位 一、钧瓷史述的成就和局限 钧瓷原产地本土民间学者的研究分析,中国钧瓷历 与其他瓷种相比,钧瓷以窑变为神,故有“人 史变迁是围绕以河南禹州市神星镇为中心发源地 窑一色,出窑万彩;千钧万变,意境无穷”或者“钧 而扩张形成的。他们把截至到19世纪80年代末 瓷无对,窑变无双”的说法。所谓“黄金有价钧无 期的钧瓷史共划分为七个时期:(1)创烧时期。他 价”,所谓“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所谓“雅堂 们以考古发现于神重辖域内唐代花瓷古窑遗址为 无钧,不可夸富”,都彰显出钧瓷在人类瓷林中独 实物依据,以唐花瓷为“唐钧”,指出唐代花瓷与宋 特的地位和价值。一直以来,钧瓷被作为“国礼”, 代钧窑之间密切的渊源关系,是钧窑的前身。由此 馈赠国际宾朋,结交友好,承载着太多的政治外交 认定“钧瓷始于唐”。(2)成熟时期。晋、苗二学者 [收稿日期]2009—04—10 [作者简介]王洪伟(1971一),男,河南禹州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①参见苗锡锦主编《钧瓷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晋佩章《中国钧瓷艺术》,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赵青云《钧 窑》,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李争鸣、丁建中、温剑博等编著《追根求源话钧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阎夫立等著 《中国钧瓷》,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52・ 通过对神重镇的刘庄窑、下白峪北宋早期瓷窑遗址 的重视和扶植下,钧瓷生产工艺逐渐恢复,20世纪 的考察,认为这些窑址出土瓷器残片的釉色和制作 90年代中后期以降,钧瓷史再度出现繁盛时代。 工艺与主流古陶瓷界认定的“传世宋钧”相似,高 从现代转型的角度看,始于唐的中国钧瓷长期 超的钧窑技艺为民窑升格为官窑铺平了道路。 以来都是钧瓷艺人依靠个人烧造经验,依凭直觉烧 (3)鼎盛时期。钧瓷到北宋中后期得到很大发展, 制的。钧瓷烧制需要的釉料、陶土到底是何种矿物 北宋徽宗赵估甚至选派职官,集中民窑优秀工匠, 质成分组成,处于一种蒙昧的经验科学阶段。在神 在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为 重钧瓷原产地,钧瓷艺人们一般依照祖辈艺人“南 宫廷烧造贡瓷。(4)恢复与发展时期。虽经北宋 山石头、北山土、东山色石、西山干子”或者“西山 末年战乱,进入到金元时期,钧瓷继续发展。(5) 釉、北山瓷土”的经验祖训组织烧制钧瓷的原料, 衰退时期。明代和清代中叶,由于政治避讳、瓷业 而对于这些原料中包含那些矿物质成分则无所知; 中心南迁等原因,钧瓷处于衰退时期。(6)复苏时 在釉料、陶土的调配上,也是依靠言传口教和艺人 期。晚清民国时期,钧瓷在明代衰退之后,进入了 自身经验的积累,无法标准化;由于对于窑变特色 复苏时期。(7)新生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 无法科学认知,常常以神秘的神话式传说加以附 降,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与扶持下,经过老艺人和专 会,进一步增强了钧瓷烧制的神秘性。钧瓷烧成上 家、学者的艰苦努力,钧瓷技艺获得新生。① 从这个划分框架里我们看到基本沿袭了中国 更是因艺人资质、师从艺人而异,同样一座窑,因烧 工不同烧出的钧品大相径庭。但是这些依靠艺人 通史的划分框架,与钧瓷科技工艺的演化并无直接 个人经验建构起来的制钧工艺,在传承过程中全靠 或密切关联,从中无法领略钧瓷产业经济发展变迁 的历史逻辑。后来的钧瓷史表述基本沿袭了这种 下一代艺人的悟性和经验积累,上一代艺人倾其一 断代框架,没有超越。 生掌握的制钧技艺还要靠下一代艺人倾其一生去 钧瓷历史研究界主流观点认为,钧瓷兴于唐盛 学习和摸索,很容易失传。 于宋,②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北宋徽宗时期被 晚清民国以神重卢氏为主的新一代钧瓷艺人, 树为御用瓷品而达到钧瓷工艺技术水平的顶峰,被 在钧瓷烧制技艺失传数百年之后,结合传统钧瓷器 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的“异军突起”。也有人认为钧 物,利用刚刚舶来的肤浅的现代物化科学知识,研 瓷始烧晚于宋。③钧窑瓷器对中国制瓷工艺最大 制出现代钧瓷烧制技艺。特别是建国后,现代物化 的突破还在于铜红釉的稳定成功烧制,这也是它之 科学更密集地介入传统钧瓷烧造工艺:釉料、陶料 所以能够产生出匠心独具、艳丽绝伦的窑变釉的最 成分分析;从柴烧、煤烧到气烧的燃料变迁;现代艺 根本的物质基础,由此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 术对传统钧瓷造型艺术的冲击……等等,都显示着 的单色格局,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并为 钧瓷工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轨迹。 以后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社会学视野里的中国钧瓷史纲要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金 社会学诞生于传统向现代急剧转型的西方社 元明之间,钧瓷发源地的禹州神重一带多罹战火、 会,传统和现代是社会学想绕也绕不开的问题,它 瘟疫、水旱及地震等灾害,十室九空,钧瓷艺人或亡 们跟社会学的关系可以说是身影相随。传统和现 或逃,窑厂被毁,钧瓷工艺一度失传,清末民初小有 代跟社会学之间存在着不解之缘。经过滕尼斯、迪 恢复,建国后,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 尔克姆、韦伯、齐美尔等欧美社会学家的锤炼,“传 ①参见苗锡锦主编《钧瓷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晋佩章:《中国钧瓷艺术》,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②北宋说。以冯先铭为代表,其理论依据是宫内拥有传世的陈设钧瓷表,并且钧瓷底款“奉华”、“宝和”是北宋皇宫的殿名 等。因禹州市官钧窑遗址和神壁古钧窑址的发现与发掘,有力地支持了“北宋说”。晋佩章、苗锡锦更认为,钧瓷继承唐 代花釉瓷,兴起于宋初。盛于北宋徽宗年间。见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苗锡锦主编《钧瓷志》,河 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晋佩章《钧窑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钧瓷艺术》,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钧窑探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③金代说。以陈万里先生为代表。他在《中国青瓷史略》中认为:“钧窑的兴起,与汝窑的衰落有密切关系。就是说,临汝窑 到了北宋末年,经过‘靖康之变’是毁灭了,而紧邻临汝东北处的大峪店的阳翟县野猪沟(东距神星镇五公里),就烧造了 一种不同于临汝所烧的青釉器。这是在北方金人统治下以及元代的一百余年的产物。”关松房在《金代瓷器和钧窑的问 题》一文中也说:“钧州在战国时为阳翟,到宋代元丰三年阳翟属颍昌府,金大定二十四年才改为钧州,钧窑不叫阳翟,不 叫颍昌,也不叫禹窑,足见钧窑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后,这是肯定的。”见陈万里《中国青瓷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禹州之行》,栽《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第2期。元代说。重考证的西方学者认为,钧瓷在宋代墓葬中不见出土, 而多见于元代墓葬与遗址中,因而认定钧瓷创烧于元代,“宋无钧瓷”。明代说。海外主要以部分日本学者为主,国内有 深圳部分文物考古学者以近年来钧台窑及其附近发掘出来的钧瓷造型为依据,提出“明代说”。 ・53・ 统一现代”的比较社会类型分析框架逐渐成型、成 熟。韦伯把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目标合理的行 窑址8处。这些窑址的文化堆积层中至今仍保留 有大量的窑具、瓷器残片等遗物。器物有碗、罐、 壶、盆等。釉色有黑、黄、褐、白四种。器物造型丰 满、平底。在装饰艺术上,有白釉饰绿色彩斑,有 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激情的行动、传统的行动,并 认为,在传统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传统的和激 情的这两种非理性的行动,在工业社会中,占主导 黑、褐釉饰蓝斑或白斑。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大量的 黑釉蓝斑残片,被古陶瓷界称为“唐代花瓷”,或叫 “唐钧”,古陶瓷界认为其是“钧窑之源、钧瓷之 根”。② (二)北宋鼎盛时期 地位的则是目标合理的和价值合理的行动。社会 学类型渐渐脱离实体性概念的形式,显出越来越清 楚的社会学类型的方法论特点①。 本文关于中国钧瓷史的叙述正是在方法论的 意义上借重社会学理论“传统一现代”的比较社会 北宋时期,手工业和科技都获得较大发展,钧 类型分析框架。在这里,“传统”意指经验科学、模 糊试验、手工操作、直觉、感性技艺的综合;“现代” 瓷艺术更是空前发展。建国后在禹州境内考古发 是标准化、精确化、科学知识实验、产业化、机械化 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其中以神重镇的大刘 等代名词的象征。中国钧瓷史的变迁贯穿着从上 山脚下最为集中。但建国后,陈万里、冯先铭、叶酷 述简略、开放的传统概念向现代概念的转换和增 民等国内古陶瓷专家学者,对神重及周边一代的钧 长。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传统并不是保守、封闭与 窑遗址曾进行过数次调查,但都未得到与故宫博物 过时的代名词;现代也并不完全地标示“进步”、 院收藏的所谓“传世宋钧”相一致的标本,以至于 “先进”等与传统相对的思想或形式。简言之,传 很长一个时期内陶瓷界对钧窑的创烧年代、命名渊 统与现代的关系并非从属于双向的、对立的逻辑, 源、窑变技艺等,迷惑不解。 而是一种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互动过程。 1974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对禹县县城西北钧台 本文按照“传统一现代”二分法,大致将神蜃 窑遗址进行勘探发掘,终于确定该窑址为钧瓷史上 钧瓷或者中国钧瓷划分为两大阶段:一是传统经验 科学阶段;二是现代科学理性阶段。前一阶段进一 唯一的“钧官窑”。该窑址东西长达1100余米,南 步细化为:唐代钧瓷启蒙期、宋代鼎盛期、金元钧窑 北宽约350米,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整个遗 系形成期、明清钧窑衰落期等四个时期;后一阶段 址分为官用和民用两大烧造区域,东部以烧钧瓷为 进一步细化为:晚清民国复兴期、共和国官窑时期、 主,西部以烧民用瓷为主。遗址内除发掘出窑炉、 民钧窑繁华期、钧瓷业扩张期。 作坊、泥池、灰坑等遗迹外,还发现大量的窑具、工 从两大阶段的分期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到,除 具、瓷器残片、瓷土、泥料、石英、釉药、彩绘料等。 了“传统一现代”这样的技艺因素之外,市场的成 瓷器品种,以钧瓷为主,还有汝瓷、影青瓷、天目瓷 长、政府的干预这些“非技术”的经济性、政治性因 和白地黑花瓷、宋三彩等。遗址窑炉一般都是就地 素也嵌入到钧瓷史的分期框架里。换而言之,作为 挖筑的土质窑,除了烧造天目瓷的窑炉门向西外, 产业经济变迁史,钧瓷产业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化, 其余均坐南向北。窑炉挖筑比较集中,有的呈一线 不仅包含着钧瓷技艺上的科技现代化,也包括钧瓷 排列,有的三窑鼎立,中间充作坊,并与各窑相通。 营销模式的现代性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业、产业 窑炉有圆形、马蹄形和长方形。经中国科学院地球 发展依托的区域整体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的现代 物理研究所测试,断定为北宋所烧,现为全国重点 性增长。 文物保护单位。钧官窑烧造规模大,产品质量好, 三、传统经验科学阶段 钧瓷史的传统经验科学阶段共划分为四个时 艺术水平高,在其文化层中发掘出很多珍贵的实物 期:作为钧瓷启蒙期的“唐钧”;北宋鼎盛时期;金 资料,解决了多年来钧瓷研究中悬而未决的疑杂和 元钧窑系形成期;明清钧窑衰落期。 争论不休的重要历史问题。钧官窑是中国钧瓷发 (一)“唐钧”:钧瓷启蒙期 展史上一个至今无法企及的科技顶峰。 钧瓷原产地神重一带,富含煤炭、陶土、矿石, (三)金元钧窑系形成期 境内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 北宋年间,靠近北宋都城开封的禹县一带战乱 中,出土了大量古陶器。唐代,禹州神亘一带窑场 频仍,每逢战败,都有一批钧瓷匠人被辽军、金军、 遍布,瓷器质地、釉色品种都大为提升,在河南乃至 蒙军掳掠“北上”续业,继续烧造钧瓷,扩大了钧窑 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当地已考古发现唐代古 系在北方的延伸。建国后,北京大葆台金代遗址、 ①参见郑杭生《现代性过程中的传统和现代》,栽《学术研究}2007年第6期。 ②参见2008年苗锡锦未刊稿《钧窑之源、钧瓷之根》。文中,苗锡锦坚持认为,唐花瓷为钧窑的启蒙。 ・54・ 山西浑源窑遗址、山西大同元代冯道真墓、河北曲 及到内蒙的呼和浩特、包头,都有钧窑烧制。“发 阳涧磁村的金代墓葬都曾 土过钧瓷器皿,这些钧 现烧钧瓷的瓷窑已有四省二十七个县……以禹县 瓷作品有的制作不规整,釉色不像宋钧那样肥润莹 为中心形成了钧窑系。”① 沏,光彩夺目,胎质也不像宋钧那样坚细致密;而有 钧窑系的形成,直接导致钧瓷传统技艺的广为 的造型、釉色、质地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准,很 传布,不仅为其他瓷种技艺吸纳,也为钧瓷工艺的 接近北宋钧釉胎质,可能是来自禹境钧窑的产品。 科技提升带来了可能性。 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北宋的都城东京(今开 (四)明清钧窑衰落期 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 明至清末,神重钧瓷生产几近失传,考古发现 3000多人,史称“靖康之变”。宋王朝南迁临安(今 至今尚未发掘出明显的明代和清代中早期的钧窑 浙江杭州),曾在都城附近重设官窑烧造御用陶瓷 址。之所以出现明清钧瓷生产衰落的状况,一说避 器皿。大批钧瓷艺人也随之迁徙“南下”,钧瓷技 明神宗朱翊钧讳改钧州为禹州,钧瓷可能由此绝 艺传播南方,江南地区仿钧之风日趋兴盛。如江西 烧;二是明清时期中国陶瓷中心开始南移到景德 吉州窑在宋元年问烧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景德 镇,北方瓷器生产逐渐衰落。不过明代禹州、神星 镇也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红釉瓷器。明清年问著名 钧瓷是否断烧,一直备受陶瓷界关注。禹州钧瓷研 的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瓷品,都是在钧 究者虽经多次考察,至今尚未在禹州发现明代中早 瓷工艺的启迪下发展起来的。宜兴的釉陶称宜钧, 期烧制钧瓷的确切线索。而南方的江苏宜兴和广 广东石湾窑的釉陶称广钧,景德镇瓷器上的低温装 东石湾等地于明代宣德年间,出现仿制钧器者,有 饰称为炉钧釉,可以认为是钧瓷工艺“南下”的延 的仿制得还相当出色。禹县、神壁之外这股仿钧风 续或变异。 气到清代显得更为盛行。当时景德镇设御器厂所 进入元代,遍及中国南北的钧窑系基本形成, 仿制的宋代名窑瓷器中,以仿钧最为成功。由于清 但是元代钧窑主要还是在北方地区,当时河南省内 宫对钧瓷的偏爱,官窑仿钧之风波及到民窑,也仿 的禹州、郏县、宝丰、鲁山、内乡、汝州、登封、新安、 出了一种为后世至今耿耿于怀的景德镇“炉钧”。 安阳、鹤壁、修武、林州、淇县、浚县、焦作、许昌、新 炉钧釉始创于雍正,盛行于雍、乾时期。景德镇 密、卫辉等地,都有钧窑遗址发现;影响所及到河北 “炉钧”先以高温烧成胎子,然后低温二次烧成。 的磁县、邯郸、隆化和山西的交城、临汾、长治、怀 这股旺盛的仿钧之风一直不息,直接为后清末民初 仁、介休、浑源等地,都有钧瓷烧造;更远的甚至波 神重钧瓷技艺的恢复铺垫了社会、经济条件。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a sociological narration of China Jun porcelain history(I) WANG Hong-wei (Institute of Huanghe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 1,China) Abstract:To reconstruct the narrative ̄amework of China Jun porcelain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a- bout tradition—modern in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Jun porcelai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the stage of empirical science and the stage of modem scientific rationality.The former stage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enlightenment period of Tang Jun porcelain,the prime period in the Song Dynasty,the formation period of Jun kiln system in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the declining period of Jun kiln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latter period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reviving period in the Repubilc of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period of official kil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thriving period of civilian kilns and the expanding period of Jun porcelain industyr.The soci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Jun porcelain develop- ment history impli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 between modern development and traditional invention and shows the continuity from tradition to modem. Key words:history of Jun porcelain;traditional—modern;modernity [责任编辑:师连枝] ①参见叶结民《河南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载《文物》1964年第8期。 ・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