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
2. 答: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类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中,由于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手脚分工,渐渐习惯了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完成从猿到人转变的决定性一步,其意义在于,手变得自由了并且能够不断的获得新的技巧和制造工具,是创造精神财富和进行传播活动的重要器官,手脚分工在人类传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人类最基本传播手段的语言,也是从劳动中产生出来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同时也发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其进一步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动力。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推动之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
3. 人类语言与动物的信号的区别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答: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与动物界的传播不同,人类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语言的历史,同时也就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3.人类传播经理拉那些发展阶段?
A.口语传播时代
B.文字传播时代
C.印刷传播时代
D.电子传播时代
1、简述符号的定义。
答:符号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在数学中即表示运算关系和运算规则符号;在传播学中,符号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简言之,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
答:(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答: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答: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找。第一,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新”意味着“创造性”、“时代性”和“个性化”,而这些永远是人们追求的价值和目标。第二,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在传统社会里,社会的精神生产主体只是少数特权群体,而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合法群体和个人都有了从事这种生产和传播的能力和社会,其结果必然会带来象征符创造活动的活跃化、象征体系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1、 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2、 答:(1)传播者 (2)受传者 (3)讯息 (4)媒介 (5)反馈
3、 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其区别是什么?
4、 答:直线模式:杜斯韦尔的5W模式以及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等发展而来。循环模式:施拉姆与奥斯古德的循环模式发展而来。区别:1传播者与受传者不同;2传播模式的重点不同;3传播模式的方向不同。
3、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答:(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答: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特点:(1)人内传播在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和输出对象都是外部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的、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2、什么是人际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的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2、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答: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库利认为,“镜中
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识状况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除自我认知以外,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只有在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社会协作才能顺利进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大量的人际传播。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
答: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范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1.什么是大众传播?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有那些特点?
答:所谓的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 ?
答:(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2解释与规定3社会化功能4提供娱乐;(3)施拉姆的概括:1政治功能: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 2经济功能: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开创经济行为 3一般社会功能: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娱乐。(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过度沉溺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的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 被动的知识积累”。 一般而言,大众传播具有 四项基本社会功能: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和文化传承、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信息系统,其功能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有消极的、负面的社会功能。
3.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观点。
答:(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过度沉溺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的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 被动的知识积累”。
4、试析电视的媒介特性。
答: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与一体,通过影象,画面,音声,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的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电视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4.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答: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生产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1、什么是传播制度?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答: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1、简析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答:极权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利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3 MOD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
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利 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产生背景:产生于15世纪中叶近代印刷技术发明后的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气候下,印刷术的发明导致了近代报刊的诞生,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的发展欧洲各国出现了不少反对封建专制、宣传新兴资本阶级革命思想的书籍和报刊,对封建王朝和专制MOD的统治地位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遭到严厉的管制和增压措施。
2、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答: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在17世纪、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 其主要原理原则: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MOD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判MOD和官吏,这种批判是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3、简析“社会责任”理论。
答: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产生背景:20世纪以来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非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这个理论谈论的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的考虑作为私有企业营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活动。 主要原理原则: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
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4、简析“民主参与”理论。
答: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 产生背景: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 主要观点: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近媒介服务的权利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等存在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4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2)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4)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职能。
7、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
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国语言。
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利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观点有哪些?它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答:主要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局限性:(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发出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
4、试析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答:作用:(1)在传播内容中极力夸大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民主、和自由,制造“幸福生活”印象,灌输资产阶级价值观,以求增强社会成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向心力;(2)通过无休止地刺激人们的享受欲望和把他们引向娱乐领域的方法,来转移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问题的注意力;(3)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变形为抽象、暧昧的“我们与他们”、“市民与官僚”、“温和的多数与好斗的少数”、“英国人与他们的敌人”的对立和冲突,抹煞阶级统治关系,抑制劳动阶级意识的成长。(4)它们以传播通俗文化为名,实际上主要是选择通俗文化中落后的、对统治阶级有利的内容加以传播。
实质:大众传播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或“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理解把关活动的实质之际,我们不应仅止于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这是因为,第一,大众传播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第二,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要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第三,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3.试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受众即市场”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1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2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3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各种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消费者。
4.为什么说受众是权利主体?简述受众的基本需求。
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基本需求:1传播权: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等等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2知晓权:受众有权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3传媒接近权:受众有权利用传播媒介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4隐私权5监督权
5.如何评价\"使用和满足\"研究?
局限性:(1)使用和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教浓。 2)它脱离开的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的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3)使用和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 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三个意义:1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能动性,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2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和“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40-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1. 什么是传播效果?他有那些含义?
答:所谓效果就是指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传播概念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 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 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1.什么是“子弹论”?他们反映了什么样的大众传播效果观?
答:“子弹论”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2.试分析“有限效果理论”。
答:1.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 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答: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1、试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答: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考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是,便倾向与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是,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