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创作谈
李智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散文大国,有着悠久雄厚的散文写作传统。早在先秦、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开始写作散文。
所谓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分经、史、子、集四部,认为这四类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清乾隆时曾由政府编纂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分类编辑)四库中都有极为优秀的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等等都是优秀的散文集。我们国家的散文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能企及,所无法攀比。
历史上,写作散文的人数不胜数,写出来的优秀散文也层出不穷。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这些都是优秀的古体散文,是古体散文中的典范,千古流传。哪怕是到了白话文取代古文至今,散文仍备受青睐,依然是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一说到散文,很多人脑海里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是指文章结构的脉络要放得开,主旨则要收得拢,象一把伞一样,伞有轴心骨,由伞骨支撑开伞面,都得围绕着轴心骨,所以撑得开也收得拢。
散文有了这样的要求,那怎样写好散文呢?
一、要写出散文的韵味。
散文写作虽然不必追求诗歌的平仄押韵,但得写出散文韵味。所谓散文味,指的是,
散文这一文体所特有的某些品格,比如自然、朴实、自由自在、随意而无拘束等。
散文文体“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定论之外。在白昼筹谋已定的种种规则笼罩不到的地方,若仍飘泊着一些无家可归的思绪,那大半就是散文了——写出来是,不写出来也是......它从不停留,惟行走是其家园。”史铁生的这段话,便道出了散文韵味。
散文的韵味,不仅是指文字表达的技巧、风格,而是作家人格、个性和散文这一特殊文体融洽无间散发出来的一种包括氛围、美感在内的艺术境界。这种散文韵味的追求,往往体现出作家的写作风格,比如我们在读五四到建国时期的散文,我们会读到鲁迅先生的冲淡平和;叶绍钧的宁静淡泊;郁达夫的热情浓郁;沈从文的轻灵美妙;朱自清的朴实细致;冰心的典雅飘逸;郭沫若的史诗合一;许地山的自然哲理;周作人的闲适雅致等等。
而要写出散文的韵味,不是靠文字的雕琢、修饰的功夫,就可以达到的艺术境界,而是凭借其思想、意识、品德、其他艺术等方面的修养而产生的。各种方面的修养,往往得靠他山之石,多读、多想、多写往往是积淀起自己写作风格的途径。
正因为散文它自由了没有定体,其中的艺术奥秘往往更不易捕捉,犹如来去无踪的春风,浪漫无羁的晓雾,但大体却是有的:就是要让别人品出味来。大千世界浩瀚雄奇,散文的韵味,当然不必担心单调和平庸了
二、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写散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不能见别人怎么写也跟风怎么写。余秋雨式的文化大散文曾经风靡一时,引得无数人跟风效仿,可我们记住更多的依然是余秋雨,甚至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个文人是经效仿他而成名的。每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个作家才会形成
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这就是周作人之所以不是周树人的原因。
散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语言个性;二是文风个性,三是情感个性;四是思想个性;与别人的语言雷同、风格雷同、思维雷同、文章雷同,只会是这世界多了一个别人,而不是拥有一个真实的个性化、创新化的自我;有些人写文章,都是别人的语言与结论,看不到自己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也就是可有可无了。
我们来看史铁生的一段文字: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这便是个性化的东西,至少在这之前,我没有发现哪个作家是这样的语言特色、情感色彩、文风个性以及思想内涵,除了一个史铁生。
三、要把握好虚与实的度。
散文虽形散却不能写得太泛,要注重虚实相间。情感的泛滥为文显得弄虚过多而成假,写得全是记实记事的文章则缺乏情感的交流互动,让读者产生不了共鸣。
很多人写文章,特别是散文,都会注重辞藻的华丽唯美,可太多华丽语言的堆砌难免
会飘,给人一种不踏实的感觉,这是不注重虚实相间的体现。
写散文不能太飘,即满篇文章中不能尽是抒发感慨,而这些情感或情怀没有一种现实的基础,没有景、事、现实的状态等眼前或现时社会状态的支持。写散文不在“实”,不在“虚”,而在虚实之间;太“实”的文章,死气沉沉,缺少灵动;太“虚”的文章,灵动有余而沉淀不足。
那何谓散文的虚与实呢?
实:即眼前画面,自己故事经历或现时具体动作,社会现实发生的事情——凡是涉及到自我实践与当前社会实践的真实的客观的东西,都是“实”;
虚:词汇、结论,主观体验,与现时很遥远的故事、神话、典故包括诗词杂句等,及非真实的虚假的臆构,凡是主观的、非现时的东西,都是虚;
掌握了虚实的度,文章就应有感而发,为时而发,因时而发,有事有物可指,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呵,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
......
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扒在洞窟里随手翻检。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是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趁下次到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
有人这样评论过余秋雨的这段文字:王道士发现洞穴古物时,余秋雨也在现场。当然余秋雨不可能在现场,这里只不过采用了舞台艺术的聚焦镜头凭主观想像当年王道士发现洞穴的经过。王道士发现洞穴古物已成不可争的“实”,而余秋雨的主观臆造则是“虚”的体现,没有实做基础,估计王道士也要从地狱里冒出来把余秋雨上告法庭的。
四、要以情动人,突出真性情。
真,就是真实,实实在在的,不是生编硬造的;情,就是要有情感,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事文,也要尽量带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的许多列传,本来都是叙事的文章,但是,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片悲愤之情,渗透了司马迁的个人感情。而像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都是写爱、写温暖、写光明、写希望,作者的一腔深情渗透其中,表现了冰心热爱生活、喜爱孩子、向往光明的情怀。
现在已经有很多散文家认为,散文的情节可以虚构,但表露的感情必须是真实的,可见真情在散文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散文不必要文以载道,但必须写出作者的真性情。要让读者品出味,必须是要建立在情感的共鸣之上。
还是来看一段文字:
“我不敢再往下写,志摩若是有灵听到比他年轻许多的一个小朋友拿着老声老气的语
调谈到他的为人不觉得不快么?这里我又来个极难堪的回忆,那一年他在这同一个的报纸上写了那篇伤我父亲惨故的文章,这梦幻似的人生转了几个弯,曾几何时,却轮到我在这风紧夜深里握吊他的惨变。这是什么人生?什么风涛?什么道路?志摩,你这最后的解脱未始不是幸福,不是聪明,我该当羡慕你才是。”
这是林微因写的《悼志摩》的结尾,读来我们仿佛看见了林微因人比黄花瘦的身影在风紧夜深的时光里黯然憔悴,这是林微因对徐志摩的思念。
五、要别出心裁,讲究创新。
新散文家杰出代表周晓枫在谈到散文创新时强调了这样的观点:即使是最优秀的范本,追随者的步伐也会陷入前人的脚印里——最后,走的人多了不是路,而是坑。散文的创新首先要跳出传统思维的限制,在语言上求得突破。
语言上的突破,要求我们对词汇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不能每次说到月色那便是月色如水,说闲适那便是看庭前花开花落,看天上云卷云舒之类。语言的创新要求词义的重新开发,词义的开发就让我们不得不对传统散文中一些固有的表述习惯和词语之间的惯常组合进行摈弃,并开始新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于坚说过:写作就是对词的伤害和治疗。你不可能消灭一个词,但你可以治疗它,伤害它,伤害读者对它的知道。所以我们必须对词语表现出来的公众意义进行颠覆和破坏,最后让它出场时让人意想不到,极大限度地解放它,恢复它的活力,从而达到对它的拯救和治疗。那么,当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从未见过但是既贴切又形象的句子,我们的想象是不是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呢?我想会的。
我们不难看出,创新散文的语言,通常具有多层次的结构,而非单一的平面,它的立体空间感很强,呈现了多种而不是唯一的意义。并不需要明喻,许多相关联的含义被叠加在语言的背后,若隐若现,意味深长。道理说的多反而不易明白,我们还是借助几段文字来说明吧。
“五月的春天,骚动从身体里跑出来,像冬眠够了的蛇,跑出来要带你去旅行,带你去接近陌生的地理、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美。”“越是到秋的深处,我们越是发现秋的倾斜。即使没有泥泞,我们也感觉得到行走的艰难。”(阿贝尔《揉秋》)
“而此时,我的母亲已在文字的道路上走了很远。文字的光亮已经在母亲的眼前闪亮。文字本身是黑色的,若能将其正确地组合,就会闪亮光芒。母亲已经进入了这个游戏,并已谙熟将其正确排列的若干方法,实际上,我的母亲已经回不来了。”(格致《乌拉学堂》)
六、要有传神的细节描写
散文自身的特点决定,散文的细节描写和小说的略微有些不同:小说的细节描写细腻,连贯,具有动态性和连贯性,更多的侧重人物的动作行为,借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散文的细节描写则侧重于片段性,跳跃性,或者片言之语,尽现神采。或寥寥数语,境界全出。和小说相比,更加简洁,凝练,富有诗情画意,富有意象性的特点。在艺术功能上,小说的细节描写主要用来刻画人物性格外,还可以表现情趣,拓展意境,传达神韵,阐扬哲理。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散文描写的艺术表现功能。
1. 细节描写出情趣
散文又被称作情文。散文作者在说情述志,描摹事态人情时,既不像小说那样以刻画
人物见长,也不像戏剧那样以矛盾冲突取胜,而是以情纬文。常在灵感的烛照下,捡拾起经过岁月历练而沉淀出的精美片段作为散文的结穴处,来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人们熟知的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就是父子之爱,人间至情的细节聚焦。
台湾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母亲因儿子淘气,玩劣时流下的泪珠中浸透着人间的亲情与真爱。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写母亲深爱身患残疾的儿子时,也是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体现的。特别是写母亲“送行伫望”一节,更是感人至深,催人累下:“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了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是的姿势,望我拐出小院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母亲由于关心而担心,由于担心而忧心,深挚的母爱就这样凝注在雕塑式的伫望之中。其情其景,胜似万语千言,深深的扣动每一个赤子的心扉。
2. 细节描写出形象
散文即使叙事写人,囿于篇幅和特点,在塑造形象,刻画性格时,也无法像小说那样铺陈俱绘,浓墨重彩,要想在尺幅之间驰骋纵横,避免单一的线形描述,使其生动可感,具体形象,必须注重传神的细节片段来突现人物的神采,透视人物的性情。
贾平凹的游记散文《黑龙口》里,曾写到一个“原先的对长”,过去有权有势,不劳而获,如今分田到户,可是他依然好吃懒做。清晨起来,先去卖油老汉那灌了半斤油,油倒在碗里,他却说油太贵,要降价,双方吵了起来,他把油又倒回油篓,不买了。接着又去买一个老太太的辣面子,称了一斤,倒在油碗里,却嚷道辣面子有假,掺的盐太多,不买了,倒回另外辣面子。“旁边卖面食的看的清楚,说:“瞧,这一手,回去刮刮碗,勺
里一炒,油也有了,辣子也有了。”看似信手拈来,人物性格却跃然纸上,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小说的细节描写的繁丰,可以说更加洗练传神,也给读者流下了广阔的审美空间。
“闲人”是贾平凹笔下的又一位颇具特点的角色,他的形象也是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完成的。比如,写“闲人”的着装打扮: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写“闲人‘的举止谈吐:”他一跳一越的迈雀步过来“,”末了就谈天气,那一颗烟在嘴上左右移动,间或吐出一个极大的烟圈儿,而拖鞋里的小拇指头一开一合地动。“白描式的细节勾勒,”闲人“的形象便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的面眼前。
3. 细节描写出意境
简洁传神的细节描写,既可以融情,又可以绘景,不单使散文形象可感,还有助于散文拓展意境。人们写秋,或慨叹秋的肃杀萧条,或赞美秋之色彩缤纷,往往跳不开这或悲或喜的格调,而郁达夫一反常态,独辟蹊径,着墨于“故都”的“秋味”。为此,他避开名胜古迹,专写北平的普通院落,于一草一木的细微处,写族了故都秋的意境和姿态。例如写北国的槐树:“像花而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感觉。”(郁达夫《故都的秋》)寻常的景色,自然风物,经作者稍加点染,秋的意态尽在笔底,秋的气息也弥散开来了。真切细腻,况味无穷。
4. 细节描写出神韵
古人所谓神韵,原本是指诗歌创造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月,镜中之象。“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叶嘉莹在论及忘国维境界时则云“”神韵之作,盖即因其能由外在之景物,唤起一种微妙超绝的精神上之感
性……这虽说是言诗,然而,好的散文也经常不乏神来之笔,借助细节传达神韵,从而收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郁达夫于写槐树之后,更有一段妙笔:“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清扫后,灰土上留下来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还觉得有点落寂,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是在这些深沉的地方。”清晨扫街,缕缕划痕,随处可见,平常不过,作者却把它和心境的落寂融汇互印,于是简单的线条被赋予了灵动的神韵,具有了“象”外之意,“清,静,悲凉”的“秋味”浑然不觉地流诸笔端,真切可感,余味无穷,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张爱玲有一篇短文,题目叫做《爱》,通篇不过四百余字,围绕着一个细节来展开:一个春日的傍晚,一棵开满桃花的树下,少女和青年相遇了,青年说:“你也在这里吗?“多年以后历尽人世坎坷的女人却始终记得那句话。千古的爱情,只化作了一次相遇,一局问话,爱的迷题,只好留给读者自己去猜解了。
5.细节议论见哲理
散文的细节描写除了具有上述审美功能外,甚至还可以用来议论说理。散文的说理不同于一般议论性的语言,它表述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诉诸语言,不重在逻辑的言诠,而在于感性的启悟,使读者于审美之中体悟生命的真谛、生活的哲理,因此,每每借助于形象化的细节,洞幽发微,缘情述理。贾平凹的议论性小品文就是这种方式的出色体现。“好读书就得受穷。心用在书上,便不投机将广东的服装贩到本市来赚个大价,也不取巧市东买下肉鸡针注了盐水卖到市西;车架后不会带单位几根铁条几块木版回来做沙发,饭盒里也不捎工地上的水泥来家修个浴池。钱就是那几张没奖金的工资,还得抠着买涨了价的新书,那就只好穿不悦人目的衣衫,吸让别人发呛的劣烟,吃大路菜,骑没铃的车。”(贾平凹,《好读书》)由“好读书就得受穷”领引下文,接下来却没有就此进行抽象的推理论证,而是用细节进行铺排叠加,把社会生活中的诸种“世相”作了定格式的勾画,避
免了议论的空洞浮泛,受到了一般议论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为了议论方便,以上我们采取了“分而述之”的方式。事实上,精彩的细节往往具有互渗性,多维性,即一个细节可以同时包蕴几项审美功能。当然,散文写作不拘一格,方法多样,不是全凭细节,但是细节的作用实在是不可小视,运用得当,确实会增加散文的弹性和艺术魅力。
以上便是我个人的散文创作观,这几方面纯属我个人看法,文中所谈内容多少都存在着拿来主义,同时借鉴了其他散文家评论散文的一些观点,但文中总体上都是个人的思考,而且各人看散文的定义,难免也会有雷同的地方,所以出现雷同的地方也是难免的。至于结构上的安排,内容上的选材,主旨上的定位等这里就不一一而讲了。毕竟写好散文,还得靠各人的悟性与灵气去掌握。
写作没有决窍,无非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思考。读书,最好多读名家名著,吸收名人写作技巧,同时要有实践创新的意识,时刻准备为散文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散文写得多了,自然也就熟能生巧了,古今中外名篇名句自然会融会贯通,那么散文在你的笔下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