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朗读训练与语感的培养

朗读训练与语感的培养

2020-05-10 来源:爱问旅游网
教掌租长・学莹措缝 【摘要】作为一种技能训练,朗读承载着感受美感、培养语 感的双重任务。本文从朗读训练与语义感、语法感、语境感的培 养的关系方面阐述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价值取向。 【关键词】朗读训练语感培养审美心理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朗读,在将无声的文字 变为有声的语言的同时,也在传达着文本蕴藉的美,从而使学生 获得滋味无穷的美感.诚如古人所言“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 味愈长”。这里,突出了朗诵对于意境的把握、韵味的咀嚼所产 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 朗读训练中,要紧密联系语义、语法、语境.通过朗读实践活动, 在让学生获得语感的同时,接受美感的滋润,从而达到完善学生 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一、在朗读训练中培养语义感 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 义感。换言之。这正如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理解性地朗读。 朗读,将语句层面的声音形态、情感变化.通过语音、语调和节 奏的交互作用,转化为跌宕起伏的语势、疾徐腾挪的语流。从而 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朗读境界。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篇末写道: ◇江苏海门市万年中心小学 王红琴 § #l 裂 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信里说道: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 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 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啊!”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 ‘给’. 永远比‘拿’谕快……” 感的培 快,从而有效提高口才。 头语言描述。有个学生说: “我们学校花园里的花真多 三、技巧策略:让学生在多讲中获得“口才”的方法 啊,花儿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学 孩子学习语言是从模仿开始的,起初的学习是听别 校花园里的花真香啊。一进校园。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 人说,再自己说,后来是从读书中学说。书中的语言往 来;学校花园里的花真美啊!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 往要比VI语精确有序。要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悟出 的像雪,随风摇曳时,像穿着艳丽衣裙的小姑娘在翩翩 表达的方法,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有法可依.达到艺术地 起舞。”学生说的有板有眼,有条有理。可谓言之有序、 表达。因此,我们应运用技巧策略,即教给学生语言表 “言之有彩”。语文教材大都是精美的名篇.都可以作为 达的技能与技巧,让学生在多讲中获得“121才”的方法。 说话训练的范文,只要我们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得当, 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问: “漓江的水有哪些特 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出口成章,达到有“口才”的程度。 点?”学生归纳出“静、清、绿”。教师追问漓江的水是 另外,在说话训练时,应要求学生说的语式舍乎语 怎样“静、清、绿”的?学生答:“漓江的水真静啊. 言习惯,做到神情自然、落落大方,动作表情切合说话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 内容,注意形体造型美,并且要有礼貌。不允许有 舌 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 头、摸耳朵、卷衣角、搔脑袋等一些小动作出现。从而 无瑕的翡翠。”在教师的引读下,学生烂熟于心。领悟了 培养学生全面的良好说话习惯。 ■ 组织语言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学校花园后用口 谭稚撕屯 这段话发人深省。篇末点示哲理: “给”,永远比 “拿”愉快。作者在花与人之间找到了思维的链接点, 产生了由此及彼的联想。在指导学生朗读中,侧重于对 “花”的联想。 “花”“鲜花”是联想的载体,宜用重 音轻读的方法加以突出,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正如文中 所述:“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 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花香,引来了 一只只蜜蜂。”因此,当读到“我望着它们”时,自然 回想起那段对花的描写。作者在形象思维的酝酿中,产 生对鲜花美好的情感.提炼出对“美好”这一概念的哲 理性思考。语段中两次提到“美好的东西”。如果稍不 注意,就会觉得都是指“鲜花”。这时,要让学生反复 诵读,进而体会到后一处“美好的东西”泛指一切美好 的事物,包括美好的思想,美好的情操,乃至为人类创 造美好的生活而作的无私的分奉献。因此. “美好”就 成了朗读中的关键词。若以重音轻读的方法加以突出, 则会引起人们对“美好的东西”的深层次的思考: “给”,永远比“拿”愉快。至此,水到渠成,境界全 出。 如果在朗读训练中,教师仅仅注意到哲理的点示, 那么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这样,不但于语义的理解有 碍,而且于学生日后写作无补。可见,在朗读中培养学 生的语义感,有利于学生自读悟解,熟读背诵。 二、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法感 句子是按一定的语法结构组成的,因此,在朗读 中,要通过语序的变化、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把 句子读得圆润流畅。抑扬顿挫,起伏跌宕。这里所说的 语法感.并非是对句子作语法结构分析,而是指在朗读 的停顿或提顿中显示句子内部的意义关系。需提及的是 停顿是语气延续过程中的问歇,而非语气的中断。只有 在语音、语气、语调的错综变化中,才能表现出句子内 部的结构美,凸现句子意义间的整体美。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 “母亲唱累了, 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 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 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 人间……” 这段文字情绵绵,意切切,既描叙了母亲对“我” 启蒙教育的动人片段,又流露出“我”对母亲的感恩之 情。句子虽长,但如果注意句子的意义结构,那么,朗 读中就会觉得轻盈流畅,犹如行云流水。如“母亲/唱累 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 的/故事”(“,”表停顿),从而突出了故事的中心内容, 一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二是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即使到了中学,每当回忆起小学读书的情景,他们也会 记忆犹新,对句子的意义结构不言自明。又如“高深莫 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这就显示了句子中陈述 和被陈述的关系;再如“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 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通过诵读,凸 现出句子的主干意义,又说明了“唱”的动机。可见, 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用心是何其良苦!对以上的认识。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意会、默认、感叹。至此,诵读就 不仅是声音的传递,而且是感情的溢流。在指导朗读 中,要根据句子的内部结构,标出需要突出的意义单 位,让学生融情于读,于思而读,接受美的熏陶。 三、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境感 语境,是由内容的外在形式和情感的内部因素构成 的。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入境融情.必须引导学生触摸 语言产生的背景,把握文章的发展思路.寻觅语与境的 结合点。这样,学生在朗读中才会神游其问,凭借联想 与想象.再现生活的层层涟漪。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本文描叙了雾 凇形成的过程,突出了雾凇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雾凇 奇观的赞美之情,篇末写道: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 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花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 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这一段是作者在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联想,由眼前 之景联想到咏雪名句。借此来赞美“千姿百态的琼枝玉 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回 想“千姿百态”的具体表现。正如文中所述: “这蒸腾 的雾气,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 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都是 银松雪柳了。”然后,引导学生找出“万树梨花”与 “琼枝玉树”的类比点,以眼前之景猜度“千树万树梨 花开”的奇妙景观,并通过朗读。反复玩味。这样,既 表现了视觉上的感受,又突出了心灵上的感悟。从“观 赏”到“赞叹”,是作者心理体验的内化过程,是触景 生情的心灵感悟。在指导朗读中,要结合词的语境义, 表现出情不自禁的感慨,读出赞叹的语气。 泰戈尔说: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鹅卵石之所以完美,是因为 有“水的载歌载舞”的不断抚摸.而不是锤子的几下敲 击。学生语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能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因此,在指导学生的朗 读训练中.要通过声音、气色、节奏,显示文章的风骨 神采.传达语音的意态情趣,从而在无数次的诵读中, 培养学生清晰的语感,完善学生的审美结构。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