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变废为宝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86页至87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的有关计算、统计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了解可以再利用垃圾的用途和价值,认识到变废为宝的重要性。
2.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3.通过调查、统计,学会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深对所学的有关计算、统计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了解可以再利用垃圾的用途和价值,认识到变废为宝的重要性。
难点:学会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记录有关数据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
教师环顾教室和同学,表扬:“教室非常干净,同学们今天穿戴的也很整洁,很欣慰同学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走出了教室,走出了校园,你能表现的如此好吗? 课件展示垃圾乱扔的图片。 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充分给予肯定。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制造生产出一些生活垃圾,生活中的有心人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图片:用饮料瓶改造成的小公鸡饰品、用蛋壳做成的脸谱。
1
请学生观察:这些是利用哪些废旧垃圾改造成的呢?
生活中还有哪些废旧物品我们可以将它们变腐朽为神奇呢? 让我们一起开动脑筋,把这些废旧物品变成宝贝吧!
板书:变废为宝
【设计意图:通过垃圾乱认画面的展示,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初步认识到乱认垃圾是不对的,引发对“变废为宝”的研究。】
二、探究建构 活动一:垃圾分类: 1.调查:
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垃圾,你都知道哪些生活垃圾? 学生汇报。
预设:塑料袋、香蕉皮、废电池、废纸、旧衣服、菜叶、易拉罐等。 “怎样才能变废为宝呢?”教师询问,引出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哪些垃圾可以再利用,哪些不可再利用呢?拿出课前老师发的表一,同位之间互相交流,然后填一填。(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2分钟后全班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 2、汇报:
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小组的调查研究情况。 预设:
2
小组1(上台展示边说) 垃圾的名称 塑料袋 能否再利用 能 香蕉皮 废电池 否 否 黄瓜皮 否 废纸 能 旧衣服 能 坏书包 能 废塑料可以做塑料用品,废电池可以回收,废纸可以重新做成再生纸,旧衣服可以送人,香蕉皮和黄瓜皮不可再利用,所以垃圾可以分成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对于精彩的回答教师要有着对性的给于鼓励,激发学生发言的欲望。) 小组二(补充) 垃圾的名称 能否再利用 废纸 能 果皮 否 易拉罐 菜叶 剩菜 废电池 废塑料袋 能 能 能 能 否 废塑料可以做塑料用品,废玻璃可以做再生玻璃制品,易拉罐可以做再生易拉罐, 果皮不可以再利用,剩菜可以喂小狗。我们组认为垃圾可以分成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师:汇报的很清楚,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板书:可回收、不可回收)
大家请看(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垃圾的分类,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思想,体现了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
教师补充说明: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利用的垃圾。 活动二:一周垃圾产量 1.调查
我们每一个家庭每周会产生很多的垃圾,不计算不知道,一计算会下一跳。 拿出表格二,自己填一填,2分钟后汇报。 2.汇报:
学生1:家庭一周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垃圾调查
3
可以再利用的垃圾名称 数量 废纸 废箱子 废塑料 废玻璃 易拉罐 废书皮 180张 5个 15个 5个 8个 15个 我家一天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垃圾大约 1 千克 我家一周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垃圾大约 7 千克 学生2:家庭一周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垃圾调查 可以再利用的垃圾名称 数量 牛奶瓶 塑料袋 废电池 啤酒瓶 易拉罐 7个 38个 5个 21个 32个 废纸 32张 我家一天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垃圾大约 2 千克 我家一周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垃圾大约 14 千克 活动三: 出示活动要求:
①如果一个家庭一天产生的可再利用垃圾1千克,那么这个家庭一个月(30天)产生多少?一年(365天)呢?
②如果一个家庭一周产生的可再利用垃圾大约7千克,那么一个村庄(一栋楼)240户(40户)一周产生多少可回收再利用垃圾?3分钟后汇报交流。
下面开始算一算,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 生算,师巡视,发现算的对的 汇报:
学生1:如果一个家庭一天产生的可再利用垃圾1千克,那么这个家庭一个月(30天)产生30千克,一年产生365千克。
教师评价:一个家庭一年可以产生再利用垃圾大约365千克。真多呀!
学生2: 如果一个家庭一周产生的可再利用垃圾大约7千克,那么一个村庄240户一周产生7×240=1680(千克 ) 板书:一个村一周1680千克
如果我们枣庄有1000个这样的村,一周可以再利用的垃圾大约有多少千克呢? 生列式计算:1680×1000=1680000(千克)
会不会读?老师帮忙读一读 (六千七百二十万千克)
真是多呀!多到大家不会读了,不过不要灰心,四年级就会学了,我们学过了“吨”,这是多少吨呢?
生回答,师板书:1680000千克 = 1680吨
4
如果一千克可以再利用的垃圾大约卖2元钱,我们枣庄一周可以再利用的垃圾大约卖多少钱?
生回答,师板书:2×1680000 =3360000(元) 师:在这些庞大的数据面前,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
生1:垃圾多。可以卖钱。
生2:如果把垃圾卖钱,建学校多好呀! 生2:垃圾可以变废为宝。
3.师引导:一个城市,就有那么多的垃圾,那么全中国呢?想知道吗?(想)请看录像(放录像:中国垃圾现状:我国现在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为1.5千克,每年人均产生的垃圾为440千克。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公布的数字表明,我国每年产生的垃圾为10亿吨,有三分之二可以再利用,但我国实际的收受利用率仅为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废弃物一旦被扔进垃圾桶,就变成了真正的垃圾。尽管填埋场或焚烧厂在处理前会对垃圾进行分类,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积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计算激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逐步感受垃圾的多,了解可以再利用垃圾的价值。】
三、概括总结
垃圾处理这个问题是国家的难题,也是世界的难题,敢不敢挑战这个难题(敢) 1,请看北京是怎么办的?
(录像播放,北京垃圾处理的情况:我国是最早提出垃圾回收利用的国家之一,以北京为例,1965年,仅二环路以内就有2000多家国营废品收购站,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规模严重萎缩,到1997年,三环路以内的国营废品收购站仅剩下16个,随后,取而代之的是数以万计的拾荒者,他们每年从北京捡走9.3亿元,同时还将废弃物转化成新的资源,但是,由于缺乏规范,致使垃圾在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看完后,有什么启示? 预设:
生1:垃圾分类。 生2: 建立垃圾收购站。 生3:定期处理垃圾,使垃圾变废为宝。
同学们说的都很对,变废为宝的方法很多。请看: 课件展示:
5
2.生活、学习中的变废为宝的情况有很多。(课件展示:生活、学习中的变废为宝。) 3.以上是变废为宝的情况,看一看浪费的情况有多可惜? 播放课件:
4.师:说一说,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1: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生2:给垃圾分类。 生3:少扔垃圾,保护环境。
5.师:想一想,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生1:垃圾危害很大,也可以变废为宝。 生2:我知道了垃圾变废为宝的方法。 „„
【设计意图:从首都北京到工厂到生活中到学习中,从各个层面探索变废为宝的重要性和方法,体现了学习的深度。】
四、拓展提高
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想法,表了决心,但是,光靠我们一个班的同学毕竟力量有限,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使全校同学、全社会的公民,都参与到保护环境、减少垃圾的行动呢?
生1:上网宣传。 生2:发传单。 „„ 师:做宣传
师:请大家发挥集体智慧,把宣传的内荣写下来,做一份:“减少垃圾、变废为宝
6
保护环境”的倡议书吧!(出示倡议书)
减少垃圾,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倡议书
学生课下完成。
【设计意图:课堂结束了,但知识的应用没有结束,学生写“倡议书”是对课堂的延伸,又赋予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板书设计:
变废为宝 可回收 不可回收
(1)1×30=30千克 (2)一个村:7×240=1680千克 1×365=365千克 枣 庄:1680×1000=1680000(千克)
(3) 1680000×2=3360000(元) 使用说明: 1.亮点:
(1)教学设计严密,逐步加深学生的体验。总体上来说从垃圾的种类到垃圾的数量到垃圾的再利用,归结到把垃圾“变废为宝”,用“变废为宝”一条主线把整堂课的所有环节穿了起来。就“统计垃圾量”这一环节,从一个家庭 到 一个村 到枣庄,叠加上升,层层紧扣,不断给学生带来冲击,逐步加深学生的体验。
(2)信息量丰富,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本节课调查了家庭垃圾的种类和家庭一周产生的垃圾,让学生经历调查的过程,从学生身边开始丰富了信息。研究探讨,和小组同学一起丰富了信息。2.困惑: 这是一节以农村为参考对象的一节课,而教学资源是面向全市学生,不知道这样的设计是否具有片面性?
(薛城区常庄镇中心小学校)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