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北省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含解析)

河北省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含解析)

2024-05-19 来源:爱问旅游网
河北省2016年中考模拟试题(一)

摸底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书写。

第 一 部 分 (1~6题24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4分)

春暖花开时,悄悄在花间吸吮着自然酝酿出来的芬芳,感受沁人心脾的芳香;.夏日蝉鸣时,悄悄在池边拨弄滴滴清水,感受怡人的清凉;秋风箫瑟时,悄悄在.

落叶中散步,感受昨日的情怀;冰天雪地时,捧起一把雪花吹向远方,感受无限的暇想„„我喜欢悄悄感受四季之美。

(l)给下面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2分) ①沁( )人心脾 ②怡( )人 ..(2)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① 应改为 。 ② 应改为 。

2.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共7分)

(1)山尖全白了, 。(老舍《济南的冬天》) (2)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3)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4)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5)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6)在你所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句有关“思乡”的句子: , 。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B.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

C.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 ....

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了。 ....4.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思想好像一盘琴键,它静止着,等待着敏捷手指的撩拨,通过一片奇异地颤动而响出一串乐音。

用手指轻轻触动你思想的琴键,弹一曲“羽毛之旅”吧。你将感觉到阳光在你的翅膀上微笑,白云在你的左右陪伴,和风在你的毛羽间呢喃,而大地带着它的欢乐在你的脚下眩晕。

朋友,请你记住,请你记住!

思想这盘琴键,只在敏捷的手指下才能有神奇的和鸣。 不要让你的手指因怠惰而变得僵硬。

难道你不想在思想的琴键上,弹出清秋与寒冬的春之和鸣,奏响黄昏与黑夜的黎明鸟声吗?

1

A.选段中把思想比作一盘琴键,生动地写出了敏感手指的撩拨带来了美妙的乐音。

B.选段中将“阳光”“白云”“和风”“大地”赋予人的行为,写出了琴键乐音的美妙,进而表现了思想活跃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欣悦与飞扬。

C.选段中运用“请你记住”这样的反复句式,提醒读者要始终让自己的思想保持活跃的重要性。

D.选段结尾运用反问句式,强调了你应该有弹出春之和鸣,奏响黎明鸟声的想法。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社区希望通过开展节约用电教育,防止人们不浪费用电。 B.学生不但喜欢这种游戏,而且青年教师也喜欢。 C. 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D. 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能力。 6. 阅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解中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某学校开展了以“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一部分活动情况,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活动任务。(4分)

(1)为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活动小组就此对3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 (一) 读书计划情况 读书笔记情况 有无计划 百分比 是否做读书笔记 百分比 有计划 lO.1% 每读必做 O% 有时有计划 31.3% 凭兴趣做 24.6% 没有计划 58.6% 从不做 75.4%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2分) 一是 ; 二是 。 (2)为了积极倡导好读书,读好书,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会上,主持人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段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段话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大家都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读书的感受。现在请你以“阅读”为对象,就莎士比亚的这一段话进行仿写。(2分)

第 二 部 分 (7~23题 46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6分)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极为 的手法,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其实是用乐景来 哀情。(2分) 8.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2分)

2

A. 垂钓碧溪—— B. 乘舟梦日—— 9.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1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12.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分)

13.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1)美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惟独有一位学生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

(2)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实例。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

3

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3)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

(4)科学巨匠牛顿说,他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可以理解为无数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化身。积累知识是基础,融会贯通更重要。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学文科的学生应懂一些理科知识,学理科的学生也应涉猎文学艺术。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应该成为当代有志中学生共同的追求。

(5)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但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又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智力屏障,导致创造能力的僵化。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而无创造,为知识所累,为知识所困。同学们要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为思路的开拓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知识能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6)善于捕捉热线,随时记录灵感。“热线”就是酝酿成熟了的想法和思路.一旦有热线闪烁就要抓住不放.深入挖掘。当然也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一闪之念”,对于那些突然闯入脑际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形象,要随时摘记,定期整理,深入思考,激发创造。化学家诺贝尔就是受到笔记本中“硝化甘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结起来”这句话的启友,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运输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为自己准备一本思想记录本,当新的思想、新的灵感在头脑中闪现的时候,及时把它记下来,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敏捷的思维品质和出众的创造才能就能逐渐培养出来。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分)

15.概括文章第(1)段的内容,并分析它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16.第(4)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阅读文章回答,怎样才能培养创造力呢?(2分)

18.请为文章再补写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芋 赵丽宏

①友人赠我一株水竹,栽在一个姜黄色的小陶盆里,细细长长的茎杆,举着几片水灵灵的扇形绿叶,清秀文雅,十分可爱。然而隔不多久,不知什么原因再也没能恢复生机。小陶盆便空了。

②空陶盆搁在桌子上,实在不美观,想再栽一点什么花草,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天,母亲打扫厨房时,在屋角发现几个芋艿,这是去年冬天留下的,已经萌出

4

了青青的芽。这芋艿不也可以栽在空陶盆里吗!母亲笑了:“这怎么是芋艿呆的地方!小小一个花盆会憋死它呢!”我不以为然,把一个鸡蛋大的芋艿种进了陶盆。盆儿太小,只两把泥土,就把芋艿埋起来了。

③我决定在盆里种芋艿,倒并非全是盲目,因为我喜欢芋的形状,并且觉得它们有点像荷。那是儿时的事情了,一次去乡下,看到农民在一大片芋田里浇水,我忍不住惊叫起来:“那不是荷叶吗!怎么不长在水里呢?”作出这样的结论,有两点根据:首先是叶的形状,圆圆的,翠生生的,接近荷叶;还有一点更要紧,水珠滴在芋叶上,就像一颗颗亮晶晶的珍珠微微颤抖着,滚动着――我总以为只有荷叶才如此„„

④芋芽窜得很快,开始只是细细的一小段,就像孩子们削得尖尖的小铅笔头,没有几天就有食指那么长了,再过几天,一片椭圆形的嫩叶悄悄舒展开来,像一顶绿色的小伞,撑开在小陶盆之上。第二片叶子很快又窜出来了,而且一下子超过了第一片叶子,那细细的叶茎足有一尺多长。这以后,它就似乎定了形再也没有什么变化。

⑤“噢,真美!这是什么花草?”见到它的人几乎都会发出赞叹和疑问。 ⑥我的回答自然挺得意:“是芋艿。没想到吧!”我为自己这小小的“创意”而得意。

⑦真的,这样长在小陶盆里的芋真有一股子灵气,纤长的叶茎托着一大一小两片圆叶,组成了一个“V”字。叶子是浅浅的绿色,浅得近乎透明,像是用玛瑙和绿玉雕刻出来的。每天夜里,芋叶悄悄地卷起来,清晨又不知不觉舒展开了,这时候,叶面上总是凝聚着一颗晶莹闪烁的水珠。书桌上有了这样一盆植物,屋里的气氛变得清新而又生动。比之先前的那株水竹,这芋一点儿也不逊色呢!

⑧芋叶没再增加,茎却越来越长,并且愈加显得纤细柔弱。有一天傍晚回家,我发现它有了很大变化,原来那个“V”字不见了,两片叶子都倾向了一个方向,仿佛两个人同时在向谁深深地弯腰鞠躬。芋叶依然是浅浅的、近乎透明的绿色,并没萎缩的迹象,这是怎么回事呢?母亲走过来瞅了瞅,说:“它是想见光。”我一看,果然,芋叶倾斜的方向正是窗子的方向。于是,我轻轻地将小陶盆转了半圈,两片芋叶便背向窗口了。我想,这样一来,它们自然会转过来的。第二天,芋叶真的动了,先是直起来,到傍晚,竟又恢复了前一天傍晚的模样。

⑨这样经历了好几个反复。不管把小陶盆转向哪一边,两片芋叶总是不屈不挠地再转过来,倒向窗口。它的顽强和执着使我惊讶,我时常有一种幻觉,书桌上的这株芋仿佛变成了一只关在小笼子里的鹤,它拼命地扇动着两片绿色的翅膀,想冲出去,失败了一次,又冲了一次„„哦,这坚忍而又可怜的鹤呵!它终于显得疲倦了,原来水灵灵的叶子耷拉着,失去了绿玉般的光泽,微微泛出黄色,纤长的茎叶上也出现了好些焦黄的斑点。它憔悴了。

⑩它未能开花结实,就悄然结束了生命的旅程。面对着又变得空空的小陶盆,我的心里充满了内疚,母亲的话在耳畔回响着:“这怎么是芋艿呆的地方!小小一个花盆,会憋死它呢!” 19.伴随着芋的生长过程,作者的心情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根据提示写上相应的

词语。(2分)

不以为然--- ---惊讶----

20.文章第⑦段从哪几方面描写了芋的美?(3分)

5

21.文章写芋,可为什么还要写水竹?(3分)

22.赏析下面的语言。(3分)

芋芽窜得很快,开始只是细细的一小段,就像孩子们削得尖尖的小铅笔头,没有几天就有食指那么长了,再过几天,一片椭圆形的嫩叶悄悄舒展开来,像一顶绿色的小伞,撑开在小陶盆之上。

23.“这怎么是芋艿呆的地方!小小一个花盆,会憋死它呢!”母亲的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想想有什么作用?(4分)

第 三 部 分 (24题 50分)

24.根据要求作文。(50分)

题目:______如此美丽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添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④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⑤不少于600字;⑥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6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1.(1)①qìn ②yí(2)①箫——萧②暇——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3500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掌握及运用情况。两个字音考查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错别字考查虽难度不高,但要在200字左右的文段中准确找出并改正,也需要考生特别细心。

2. (1)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2)浊酒一杯家万里(3)甲光向日金鳞开(4)经纶世务者(5)惟吾德馨(6)示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解析: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对于直接默写,平时复习要做到准确背诵,不要写错别字。积累运用型默写,需要考生在平时多积累,善于总结,答题时要读准要求,准确作答。

3.D

解析:A 中“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而句中是向老师请教;B中“莘莘学子”的意思是“众多的学子”;C中的“虚张声势”是贬义,用在此不当。

4. A

解析:本题考理解分析能力。文中说“等待着敏捷手指的撩拨,通过一片奇异地颤动而响出一串乐音”,与选项A“生动地写出了敏感手指的撩拨带来了美妙的乐音”矛盾,因此选A 。

5. 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 A“防止”和“不浪费”造成意思改变;B关联词位置不当,把“学生”放到“不但”的后面; C语序不当,应该是“建立和完善”。

6.(1)绝大多数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整体的计划,随意性比较强;绝大多数中学生不做读书笔记,缺少阅读积累和思考的习惯。 (2)示例:阅读是成长者的催化剂。童年缺少阅读,就犹如种子缺少沃土;少年缺少阅读,就犹如禾苗缺少雨露。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图表的能力。此类题,一般要求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或者谈看法建议等。看标题、比较对象、横比数据、纵比数据等。易错点:①信息遗漏。如只得出一个横比或者纵比的结论。②推断错误。没有概括出主要的结论性信息。③语言表达有语病或者不严密。

第二部分

一、7.夸张 反衬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对比,衬托等。

8.吕尚(或姜太公) 伊尹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情况。答这类题,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打好积累基础,同时注意搜集与文章有关的信息。

9.高昂乐观,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会实现。

解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一定要注意联系真实的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切忌死记硬背,空洞解说。

二、10.①临:靠近(高踞)。 ②意:情趣(乐趣)。③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④诚:确实(果真;实在)。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7

11. ①句: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句: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解析:文言句子的翻译。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 “补” “删” “换” “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12.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解析: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虽然选自课外,但其实并不难,考生只要认真通读

全文,很容易做对。

13.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能力,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需要认真阅读文章选取的内容来进行总结回答。但题干中给出了理解的角度,只要注意审题,理解的难度不大。

三、14.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解析:本题是对议论文论点的考查。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起统率作用。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在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15.记叙了在美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一个参赛学生由于打破常规作品独树一帜,评委给最高分的故事。引出文章所要论述的内容,作为论据证明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是对议论文开头作用的考查。每个要点1分。故事类开头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引出论点或论题;二是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三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6.道理论证 引用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只有广泛涉猎、博学多识,才能培养创造力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是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考查。答道理论证,分点有“道理论证”“充分有力”以及论证内容。论证方法,可从最常见的方法入手,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 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进行,这样可以快速确定且保证万无一失。 但要注意的是有时论证方法的运用不是单一的,而是两种或几种方法兼用。

17.(1)积累知识,融会贯通(2)善于捕捉热线,随时记录灵感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读懂选文内容,对文章整体进行把握,筛选出主要信息,才能准确地概括所要回答的内容。尽量用文中的语言,简洁清楚地表述出来。

18.示例:道理论据: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贝弗里奇

事实论据:岑可法用垃圾燃烧成电,变废为宝,解决了垃圾对人类的困扰。

解析:本题是对补充论据的考查。所举事实论据要真实准确,不能用文学作品或传说中的人物;叙述事例时要扣“创造力”来解说。

四、19.得意、内疚

解析: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伴随着芋的生长过程,作者的心情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开始不以为然;看到芋艿长得很好时得意极了;发现它在追逐阳光我有点惊讶;芋艿死去,内疚。

20.形态、颜色、习性(或者形美、色美、神美)

8

21.写水竹的“清秀文雅,十分可爱”正面衬托芋比之毫不逊色。写水竹不明原由的枯死反衬芋顽强执著的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散文的写法。常见的写作手法主要有对比、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本文巧用衬托,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

22.动词“窜”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芋芽长势快;把“芋芽”比喻成“铅笔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刚发芽时的纤细;把“嫩叶”比喻为“小伞”,生动形象地写出芋艿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赏析能力。语言赏析品味首先要指出语句运用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如:拟人的修辞;再深层挖掘:写出了芋芽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它喜爱的情感。

23.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上前者暗示了种芋的结果,后者引发了人对芋命运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升华了主旨,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客观生存发展规律,都需要合适的环境,违背规律的操作,必然会导致失败的结局。母亲的话语两次出现,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

解析:这道题是理解文中语句的作用:要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及其与中心的关系。结构上作用:开头常设悬念、引领下文、点题、埋伏笔、作铺垫等;内容上作用:往往和文章的主题,人物的行为、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分析时,要紧扣文章来分析,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要想当然。

第三部分

24.作文解析:

“ 如此美丽”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好处是给考生一定的自由选择权,但必须是在一定范围内的选择。

首先,审题时要注意感情色彩。题目中的“美丽”,要求考生从审美的高度来审视。要对“美丽”做初步分析:称得上“美丽”的选材应该是美好的东西,因此所选词语最好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据此可选“生命””幸福”“和谐”“青春”“爱”“真诚”“善良”等等,如果用“痛苦”“悲伤”,显然不妥当,因为感情色彩不吻合。

其次,选好写作的角度和素材。题目没有主语,是个谓语短语,所以写作时最好选个角度进行议论或叙写。可以写“实”,也可以写“虚”。既可指风景、人物、事件等;也可以虚指宽容、绿色的心境、诗意的生活等;还可以指历史人物、文化遗产、悠远历史等。如果是写记叙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确实能起到感染人的作用。

比如,可以写“夕阳,你让天空满是绚丽,是如此的美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你让中华民族如此美丽”“你这朵宽容的紫罗兰绽放在我心中,香气四溢,用不凋零,为我平增了几分魅力,让我收获了无数纯洁的友谊,是如此美丽”等。要善于挖掘“美丽”指代的内涵,既可“实指”,又可“虚指”。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