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和“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3、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4、玩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5、揣摩文中多处用典,体会其中的寓意。 6、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2、玩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3、揣摩文中多处用典,体会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中出现的典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改写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1.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
①王勃(公元650-675),英才早逝的年轻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为振兴初唐诗坛,转变魏晋形成的萎靡诗风,促进近体格律诗的成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有众多的传世佳作和名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如本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②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王勃于上元二年(675)秋,前往交趾省父,路过洪州(今南昌),恰逢洪州都督阎公于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借此一展才情,祈望大志得申。有人称此文为王勃的“投名帖”,盼望得到赏识。
2.骈文小知识
骈文,又称骈俪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也称“四六文”。骈文讲究对偶,注藻饰、用典。
3.写作背景
欧阳修《新唐书王勃传》记载: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王定保《唐摭言(卷五)》记载:“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使王勃赢得了“天才”之誉;但是,《滕王阁序》的美不仅在于此……
二、初读 1.范读并指导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B、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C、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D、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2.整理文言知识点,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理解文本; (2)分组讨论并整理文言知识点 3.梳理文章内容和思路 第一节:故郡新府
第二节:访阁所见 (风光篇) 第三节:登阁见闻
第四节:兴尽悲来 (过 渡) 第五节:表信念——不甘沉沦
第六节:言志向——投笔从戎 (抒怀篇) 第七节:诉心愿——渴盼提携 A.写景——抒情
B.“四美具,二难并”统领全篇 三、研读
1、本文属于骈体文,多用四六句,亦多对偶句式,用词工整,注重藻饰。 2、本序为《滕王阁诗》前的序言,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这里应为赠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王勃前往交趾县省父,恰逢滕王阁盛宴,名流云集,王勃挥毫作赋一展才华。当王勃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后,宴会主人都督阎公拍案叫绝……
(一)第一部分(1-3段):风光篇 【第1节】
1.自读并疏通文句。 2.整合理解
豫章故郡 ——历史悠久 洪都新府——面貌一新 星分、地接
三江、五湖 —— 位置优越
雄州雾列 、阎公雅望;夷夏之交、宇文懿范
俊采星驰、人才辈出、胜友高朋、东南之美、学士将军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2-3节】 3.赏析句子: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对仗:“落霞”对“秋水”,“孤鹜”对“长天”,这两句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对仗工整贴切,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意境:秋水长天,水天一色,两相衬映,落霞流金,自上而下;孤鹜凌空,自下而上。意境开阔高远,情致深婉飘逸,充满了喜悦、欢畅、旷达的意蕴和情调。
这是一幅大自然和谐、优美相融合的秋暮水墨画面,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可谓“千古绝唱”。
(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这两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可谓“写尽九月之景”。
(3)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这四句借不同视角,写出了上下浑成之美:上联写出了阁前仰望,群峰竞秀、耸入云霄之势;下联写出了阁前俯看,滕王阁凌空而起,“流丹”写出了倒影之美,“无地”写出了悬空之感。
(4)“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就冈峦之体势。”“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写出了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登阁所见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闾阎扑地”四句则写远景。
(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几句尽现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4.王勃所言“四美具”在文中指什么?是如何表现的? “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1)良辰: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中秋时节) “潦水尽”“寒潭清”(雨后傍晚)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喜逢假日) (2)美景:
美丽的意象:潭水、山峦、楼阁、鹤凫、山原、落霞、孤鹜、秋水、渔舟、雁阵……
鲜亮的色彩:清、紫、翠、丹
多样的动作:上出、下临、扑地、弥津、齐飞、唱晚、惊寒 悦耳的音符:钟鸣、渔歌、雁声 (3)乐事: 阎公设宴、躬逢胜饯 (4)赏心: 风光之美、宴饮之欢 5.王勃之言“二难并”,何以见得?
①二难:贤主、嘉宾。
②“二难并”意指自己既遇阎公、宇文这样的“贤主”,又遇胜友高朋、孟学士(文)、王将军(武)等。
(二)第二部分(4-7段):抒情篇 【第4节】 1.据注释理解句意
2.本段主要写什么?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1)内容:宴饮之乐,人生之悲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心情好
爽籁发清风生,纤歌凝白云遏—— 氛围浓
宴饮之乐 气凌彭泽之樽,光照临川之笔 ——品位高 四美具二难并,中天暇日——时机佳 宇宙无穷、盈虚有数—— 人生无常
人生之悲 望长安、目吴会,极深高远—— 报国无门 失路之人不见、他乡之客何年—— 怀才不遇 (2)作用:过渡 【第5节】 1.串讲本段文字
2.讨论:从“抒怀”的角度看,本段中王勃针对上文的“悲”,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表信念,不甘沉沦。 冯唐、李广,君子见机 贾谊、梁鸿 ,达人知命 ——列举先贤以自慰 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扶摇可接、桑榆非晚
——追赶时间,超越空间,直抒胸臆而自励 【第6-7节】
1.导学第6节:王勃胸怀大志,不甘沉沦,要学“孟尝高洁”,不学“阮籍猖狂”。面对现实,面对阎公,面对这一帮“胜友”“高朋”,他大言“不坠青云之志”,意在何为?
言志向,投笔从戎。
对比:微命书生-请缨投笔(志向大) 用典:巧接芳邻-喜托龙门 (机会好) 用典:自况相如、俞伯牙(才华高)
2.结合注释,指导学生译解第7节文字;并思考王勃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诉求? 胜地不常、盛宴难再-兰亭已、梓泽墟(一切都将过去) 诉心愿 (投名帖)
幸承恩、是所望-敢竭鄙怀、请洒潘江(期望群公提携) 【总结】
1.主旨:初唐文人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以及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王勃也不例外。但王勃更“伟岸”之处在于,面对人生困境,王勃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在滕王阁的秋水长空之间。
2.写作特色:本文以记叙为线索,把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前半部分侧重抒情,以华丽的文笔,写壮美景色,神采飞扬;后半部分侧重抒情,以跌宕之笔,写悲壮情怀,反复曲折,真挚深切。全文辞采华美而清新流畅,多用典故而自然贴切,充分发挥了骈体文的长处。
四、拓展
1.本序与《滕王阁诗》的内在联。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是同时创作的,《滕王阁诗》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指《滕王阁诗》。
①《序》与《诗》都写到了诗人的感慨:《序》中,先喜后悲,抒发了人生感慨;《诗》中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②《序》与《诗》所表达的感慨的丰富度不同:《序》细腻地抒写了王勃的人生之悲,既有报国无门的济世之悲,也有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悲,也有处境艰难的困顿之悲,还有盛宴难再的离别之悲;而《诗》所表达的人生感慨要单一些,主要是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③《序》与《诗》写景状物的细腻程度不同:《诗》限于诗,不能像序文那样,大开大合,纵横出没,既写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形势及其胜景,还写洪州的物产与文化以及滕王阁欢宴的盛况。
尽管《诗》在内容上不如《序》丰富,但这并不能小视《诗》,不能只知序而不知诗。《诗》本就是《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序》不能替代的艺术价值。一方面,只有参读附于诗前的序文才能更深地把握《诗》的内蕴;反过来,只有注重《诗》的细细品味,我们才能对《序》有个深刻的把握,才能对才华卓著的王勃有个全面的了解。
2.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好的骈句, 体会其艺术效果,说说为什么好,建议仿写一两联。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