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论述
齐鲁师范学院教育管理专业 杨 慧
【摘 要】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切实提高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十分重要。针对当前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现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在对德育的实质问题进行分析之后,结合中小学校的教育工作实际,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与方法,形成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从而真正实现促进学生整体协调发展这一目的。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 德育环境 现状分析 对策与方法
重视德育是我国的民族传统,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都是以德育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青少年,要求青年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978年以后,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各项工作中要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教育工作中要十分重视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小学教育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德育工作。”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关注德育、重视学校德育改革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新趋势,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 1 -
一、社会大环境给学校德育环境的变革带来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的德育环境。学校已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时代,走入了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环境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作用的激增等等,使学校德育处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冲击与生机共有的复杂局面中。由于缺乏对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研究及社会现实的关注,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缺失。其主要表现在:学校德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合力性、操作性、实践性和可评价性;德育的某些内容和形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适应学生的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手段和方法相对滞后;德育工作重课堂轻实践,重校内轻校外,重说教管束轻体验疏导,而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自觉,致使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因此,探索新时期处理学校德育关系的新思路,增强学校德育的应变、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实施已走上了正轨,课程改革也在蓬勃开展。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现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不足:
(一)“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某些学校,仍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他们依然把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教师只强调学科的重要性,不断地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一些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德育工作真正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还有一些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德育工作中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搞活动往往也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无人问津。另外,家长们
- 2 -
的思想意识、观念也还没有真正转变,他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给学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带来了影响。种种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部分学生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致使“德育首位”不能得到真正落实。
(二)学校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在的智育评估措施非常具体,操作性很强,执行的过程和步骤也很严格,学生的成绩往往与学校评价、教师奖金、评聘职称等利益直接挂钩;而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学校也没把德育工作情况作为评估教职工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有的学校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年级高低、不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脱离学生实际,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适时地进行教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降低。很多学校没能将德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没能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立体化德育网络。部分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仍是枯燥说教,方法陈旧单一。有的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硬的多、软的少;罚的多、奖的少;虚的多、实的少;批评多、表扬少;扣分多、加分少;强迫多、引导少;对后进生态度粗暴,动辄训斥、体罚甚至停课,致使学生产生消极对抗情绪;对行为有偏差的学生,不能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甚至是放弃,从而错失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
(三)社会环境对德育实效产生消极影响
我们从小学就教育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道理讲了很多,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当前,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外先进的高科技涌入国门,一时之间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健康的、亚健康的、甚至黄色的等信息一起来到我们面前。一些不健康的录像、书籍、游戏、网站等,充斥着色情、暴力等内容,对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极易产生腐蚀作用。中小学生是参与未来
- 3 -
市场竞争的新一代,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如何帮助中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不致沦为见利忘义的金钱拜物教徒。学校、课堂所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常常被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所抵消,给学生留下的是苍白无力的说教,致使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所宣传、灌输的都是假、大、空的东西。
(四)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有的教师崇尚师道尊严,经常对学生训斥、讽刺、谩骂,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对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部分教师敬业意识淡薄,把从事教育工作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厌倦和鄙视本职工作,授课照本宣科,工作敷衍了事;有的教师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对专业探讨投入精力极少;有的教师在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上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言行不一,纪律散漫,无法做到为人师表;极个别教师把不少精力用在搞第二职业、从事经营活动,热衷于有偿家教等,乱办班、乱补课现象时有发生。以上几种教师,数量虽然不多,但却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和教育效果,损坏了教师形象。
(五)德育合力有效整合欠佳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够紧密。在实际工作中,家校教育的矛盾冲突依然存在,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相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水平就显得参差不齐,而社会教育这一块就显得更为棘手。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占多数,与父母、祖父母生活的学生占多数。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家长普遍不够重视,再加上家长对子女不恰当的爱,导致学生不会劳动,怕苦,追求享受。有些家长个人素质差,自身的不良言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等,给子女以潜在的影响。还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只注重子女的升学情况、物质生活要求,而对子女的思想、精神、心理需求等,疏于引导和教育,有的过分溺爱、过分袒护,有的放任自流,有的对孩子的错误行为用武断粗暴的方式解决等,于是出现了许多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空虚的不快乐孩子。在学校教育方面,有的
- 4 -
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和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能力的责任。不少学校家长会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把家长会开会开成了成绩分析会。一些教师很少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很少家访,学校与家庭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沟通。从社会方面看,学生成长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便出现了“高投入、低回报”的局面。
(六)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难度加大
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高尚信念,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存在迷惘和偏差。据调查,崇拜伟人和英雄模范的未成年学生不足20%,而崇拜歌星、大款、大腕的学生却高达44%。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有了钱,干啥都不难”。有的学生为竞选班干部,竟用请客吃饭的形式拉选票;还有的学生贪图享乐,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部分学生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点,一味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而不懂得自己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同样负有相应责任,缺乏对他人最起码的理解和宽容,在遇到挫折时,不是积极应对,而是陷入慌乱沮丧,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轻生。
三、德育工作实效性基本对策与方法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为重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以人为本,确立德育首要地位
作为一个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 5 -
德育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指导作用,德育对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保证作用。因此,必须更新育人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德为首,抓“五育”并举,坚持面向全体,抓后进生的转化;坚持全程负责,抓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坚持全面丰收,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增强全员德育意识。这种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共识,才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根本所在。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德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会密切联系,通力合作,达成共识,协调一致,使三方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要实行全员德育工作制,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要利用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委员会、家长会、家访和“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讲活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育子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
- 6 -
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
一是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办事能力强,更希望他们出色成才。这些想法是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一致的,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
二是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一方面,为适应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可以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
(四)加强师德教风建设,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揭示了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身教十分重要。“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育。教师的作用首先表现在他的人格力量方面,然后才是知识、学问,只有他们能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才能真正为人师表,积极发挥师德典型的榜样作用。这样不仅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也培育了典型,我们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师德典型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
- 7 -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实用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每一科文化都有他自己的式样,其组织的力量有它自己的独特的安排。”优化的校园环境,总是以它的特有的象征符号向学生潜在地或公开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这种教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绕开意识的障碍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所以我们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具体布置时,要做到高标准、高品味。要特别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充分利用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标语、优美的草坪和花木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要利用好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阅报栏等,努力建设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和寝室文化,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要通过校徽、校歌、校报、校风、教风、学风等展现校园精神,让师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受到校园精神的熏陶和激励。要建立完善并充分利用好各个领域新课改理念的“德育活动室”,使其成为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基地。要评选“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和“优秀德育活动室”,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六)积极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信念逐步确立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下工夫,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开展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要强化德育渗透,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及时、正确处理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以往的德育工作,大部分要求过高、过急,超出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以致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动机与效果、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我们要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学生的德育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分清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育者应从学生常见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传授学生必需的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完善能力。
- 8 -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治校、超前认识,明确德育为素质教育之首的理念,突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体现个体价值,全方位创造学生成长的环境,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努力把广大中小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参考文献
[1].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张明林.《新编学校德育百科全书》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 高长梅主编.《学校德育工作全书》.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4]. 张中华.《论现代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1期.
[5]. 邵广侠.《体验: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关键》.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1期.
[6]. 1988年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7]. 199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
[8]. 江泽民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2000年3月出版
- 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